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综合信息 > 中国船舶制造业历史(中国造船业的历史)
中国船舶制造业历史(中国造船业的历史)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04 14:00 点击:230 编辑:admin

1. 中国造船业的历史

历史上最早的轮船是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发明的,他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动力的轮船。也是世界上广泛认可的最早的轮船。现代人对轮船的定义太过狭隘,认为只有是通过机械化的螺旋桨推进的船才称得上是轮船。

然而事实上轮船的推进方式,还有是以人力踩踏木轮推进的。早在公元782到785年,我国的杭州知府李皋就开始对船进行改装,通过桨叶拨水推动船体前进,这应该是最原始的轮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轮船。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几个世纪以来,轮船快速发展,从蒸汽动力到燃油动力不断改进,一直到今天的水平。这也得益于当时的蒸汽机的发展,还有后来的燃油机的发展。中国的第一艘轮船是在近代洋务运动之后才发明的,当时的曾国藩认识到了自己制造轮船的重要性,所以他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造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轮船黄皓号。

中国的造船之路还是很坎坷的,虽然在古代中国的造船业一直名列前茅,但是都以人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所以与现在的蒸汽动力和燃油动力的轮船根本无法相比,这就是古代船只与现代船只的区别。

无论是历史上的第一艘轮船,还是中国的第一艘轮船都对世界轮船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轮船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沟通世界各地的一个重要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 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交通已有所发展。根据甲骨文、金文、出土实物及古籍记载,商朝不仅有了“车马”、“步辇”和“舟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开始建立“驲〔ri日〕传”制度,进行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又修筑了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中原各国陆路交通纵横交错,还沿途设立了“驲置”,即驿站。水路交通不仅利用长江、淮河和黄河等天然河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han寒〕沟、菏水和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全国性交通网的形成,始于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联结,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可以畅行各地。

隋唐时期,我国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隋朝时完成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使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宋朝已把帆船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明代造船业的规模最大,出现了造船高峰。这一时期在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明朝大航海家郑和,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渡洋远航,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了顶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侵入,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和汽车相继兴起,铁路、航线和公路不断开辟,遂使我国以帆船为主要工具的古代水上运输业,以畜力车、人力车为主要工具的古代陆路运输业和以邮驿为主要方式的古代邮政通信业,日趋衰落并逐步废弃。

3. 中国造船业的历史背景

学校非常好,具备校企一体的特色,有着“中国第一军工造船”的央企背景优势,学生经三年的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及技能基础,毕业生推荐率一直保持100%,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

大部分学生为江南造船集团定向培养的同时,学校还与一批优质大型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多种固定渠道。

4.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明朝造船业比清朝好,郑和七下西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5. 中国造船业的历史变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

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

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6. 中国造船工业历史

中国最早的古帆船图案就在珠海,就在高栏岛的宝镜湾摩崖石刻上!

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制造舟楫,早在商代出现帆船运输。中 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唐代对外贸易的商船 直达波斯湾和红海之滨,所经航路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时 使用的海船具有9个水密隔舱,抗沉性好,并设有帆和舵,可利用侧 逆风行驶。12世纪初,中国首先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导航。15世纪初 至30年代,郑和率巨大船队7次下西洋,所用宝船有9桅12帆,长44 丈,宽18丈。船队大小船200余艘,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

7. 欧洲造船业历史

芬兰最早的工业化是矿业和冶炼,主要是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有的是矿山,有的就是湖泊沉积铁砂。早在1538-1540年,芬兰总督Erik Fleming在Lohja开了芬兰第一个铁矿,矿石炼成生铁。主要是为军事工业提供原料。逐渐,芬兰也开始了其它金属的开采和冶炼,如铜、锌、镍等。

在矿业发展的同时,芬兰水动力锯木厂也在那时建立起来。锯木工业开始了。

公元1600时期,因为西欧的造船业的发展,芬兰原始的化工行业在那时候开始了(柏油,颜料等)。在公元1700年代的时候芬兰开始了玻璃工业以及烟草工业。但是,最强的还是森林工业,最早开始锯木工业以及柏油的生产。当时可以说芬兰的产品已经遍及世界了。为什么呢?芬兰的柏油出口到英国,而大不列颠的舰队很多是用芬兰的柏油作为船舶防腐涂料的。在沙俄时期,圣彼得堡建筑行业使用的木材大部分是芬兰提供的。

在1667年,芬兰第一台造纸机开始生产纸张,但是的动力是人力。在19世纪中期,工业化的发展,众多的造纸厂都纷纷建立起来,现在的造纸厂的历史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木材,纸浆以及纸张的出口,带来了外汇,同时技术引进也带来了机械加工行业的增长。因为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森林工业发展得很快,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制浆和造纸工业。至今很多著名的公司与森林工业都有关系,就如诺基亚也是造纸工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家造纸公司都是芬兰的。UPM汇川、Enso恩索。因为造纸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好的设备。因此,芬兰的机械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而机械化的发展,自动化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为了出口造船业也紧跟上来。也就是,芬兰三大支柱行业是森林工业、机械金属工业、以及高科技。其中也包括能源工业和现在的环保工业。尤其在能源使用上和节能方面芬兰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森林工业需要大量的能源,是否可以有效的利用能源,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没有自己的石化能源,全部需要进口,对国家策略来讲节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能源燃烧以及节能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开发了许多先进的解决方法。

森林工业是污染大户,保护自然、自然资源、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仅国家,而且民众和企业对环保方面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了。现在,在芬兰从事环保的企业就有上千家。居住在芬兰人民都知道,这里环境是怎样的。

芬兰工业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沙俄时期开始了芬兰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造纸纸浆业,冶炼等。

第二个阶段:独立后,芬兰的教育发展非常快,很多年轻的学者们去德国学习工业,培养了大批的工程师,一直到40年代末,德语在芬兰工程师中还是第一外语。在德国学到技能后,带来了芬兰的机械工业迅速发展。

第三个阶段: 1944年芬兰战败,战争赔款3亿黄金价值美金(现值50亿欧元)。芬兰几乎一无所有,必须在工业上找出出路,生产出关于产品作为赔款。那时候,几乎大宗工业产品都拉到苏联作为赔款,工业产品有船舶、整套工厂、发电站、拖拉机、锅炉,火车头、电机和变压器、木材和木制房屋等,民用的有家用电器,服装等。在1952年,芬兰成为唯一的一个付清战争赔款的国家。同时也成为苏联西方的第二大进口国。

这个时期刺激了芬兰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战争赔款付清后,苏联继续进口芬兰产品,因为是记账贸易,所以两国的贸易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第四个阶段: 电子工业发展时期,早在50年代末,芬兰就开始了计算机的应用,到了60年代,电子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其中通讯方面的发展加速,其中也有因为在战争时期,利用无线电技术干扰苏军的作战方面的基础,当时,芬兰的无线电技术也非常先进,就如芬兰广播电台的所有设备当时也被作为战争赔款拉走了。

第五阶段: 80年代的高科技的发展。芬兰在自然资源上并不丰富,自己的市场也很小,必须找到合适的,有价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这个阶段很多企业在高科技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就如诺基亚当时是一个综合产品的生产公司,在做出决定后,把以前与通讯无关的生产线全部卖出去,如造纸、橡胶、制铝、电缆等,专注于通讯技术的发展。到了90年代成为一个知名度国际大公司。

同时,其它的软件开发公司就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至今,芬兰很多软件企业在世界上都很出名。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80年代的时候,解除货币控制,开始放宽贷款,各银行以外汇疯狂放贷。所谓的“赌博经济”在90年代国际经济危机时,芬兰在经济上出现了较大的滑坡,外汇贬值近40%。加上苏联解体,结束了芬苏之间的记账贸易,占芬兰出口总额15-20%。这些原因使芬兰国民总产值下降了13%,失业从3.5%上升到18.9%,利息暴增到18%。芬兰五大商业银行之一储蓄银行解体,众多的企业包括个人破产。大萧条持续3年1990-1993。一直到1994年才开始恢复。而诺基亚却在这个状况下壮大成长。

芬兰在独立后经历了很多次困难,1919年大饥荒、3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战争、战争赔款、70年代石油危机、90年代大萧条。2008年代次贷危机等。芬兰还是挺下来了,还是一个经济强国。

芬兰发展出一个工业强国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最主要的是教育!这个还是归功于基督教教会。早在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教会指令,结婚,必须读会圣经,否则视为异教徒,婚姻不予承认。尽管是独裁的决定,但是,老百姓为了满足教会的要求,不会认字,也得背几段圣经。到了19世纪中期,文盲率低于20%。在1880年,文盲率只有2%。

在独立后,国家一直强调教育,教育不仅免费,到了30年代,中小学校的午餐也由国家提供。在宪法上规定:学习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国家的责任。

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最强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学生今后怎样进入社会,怎样把学习的技能用在生活中。在培养孩子时,着重于每个分子今后可以在社会中生存,与很多国家教育体系相比,不是培养某个精英,而抛弃或者淘汰其他的孩子。总之,是全民的文化水平。

最近几十年来,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体系,尤其在工业发展的情况下,教育方针由三个方面制定:工业的需求、教育方面的改进、国家的资金支持。每隔一段时间,三方面坐下来讨论今后的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教育方针。教育培养出来的生员,就可以有效的投入劳力市场,避免出现资源紧张或者过剩。这一方针有效地提高了芬兰的工业发展。

还有一个原因,芬兰是一个朴实的民族,其国际交流和贸易方面都有主人来经营(瑞典、俄国),生活简单,好听的话说得也很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客气话。但是,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喜欢琢磨,不会的就学,不懂得就钻研,有问题就得解决。而这些都是在生活体现的,所以养成了创新和发明的习惯。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创新转化率也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8. 中国造船业的历史发展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还处于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时期,他们活动的场所是森林、草原、江河、湖泊。

由于没有水上工具,深水的鱼群,可望而不可得;河对岸的野兽,可见而不可猎;洪水袭来,来不及逃避就得被淹死。他们在与天斗、与洪水猛兽斗的长期斗争中增长了才干,增添了智慧。自然现象使他们受到了各种有益的启发。“古观落叶以为舟”,就反映了我们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才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人骑坐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行。如果把那根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并能随身携带上自己的物品。这就是人们创造的最早的船——独木舟。以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就地取材,制造了简单、平稳、装载面积较大的筏。筏的种类较多,有木筏、竹筏、皮筏等。原始社会出现的独木舟和筏,使人类在征服江河的斗争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出现以后,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也为船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造奠定了基础。随后人们又在长期航行的实践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船——帆船。初期的帆不能转动,只有风顺时才能使用,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桨。后来人们在航行的实践中逐步发现,即使不顺风,只要使帆与风向成一定的角度,帆上还是能受到推船前进的风力,于是人们又创造了转动帆,在逆风的情况下,船也能前进。我国的帆船,在世界上是相当有名的。早在秦代我国就能造出长达三十米、宽六至八米,能载重6万公斤的漂洋过海的大帆船——海船。到了汉代,就能制造百尺楼船。到宋代,已可制造载重20万公斤以上的大船。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已长达140米,宽达60米。自从人类创造了帆船以后,帆船运载着人们在世界的海洋上来往,直到十九世纪,世界上一些大型的船还是帆船,有的帆船,桅杆高达30米,挂帆30多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帆终于被机械所取代,帆船也逐渐发展成为装有引擎的船,最先代替帆的是蒸汽机。开始的汽船是由明轮推进的,然后又发展成为螺旋桨推进,接着人们又陆续发明了涡轮机、柴油机、汽油机和核动力装置。造船的材料,也由早期主要用木材发展到近代主要用钢铁。有些现代的小船又采用玻璃纤维和塑料制成。由于造船材料和船的行驶动力的不断发展,人们造的船越来越大,装载的人和货物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完善,航程也越来越远。

9. 中国造船发展史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①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②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

③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④火药武器的发明: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10. 中国的造船业崛起历程

《历史的细节(全五卷)》,作者:杜君立,版本:天地出版社2021年4月

当人们都热衷于进行宏大叙事时,《历史的细节》把看似庞大冗杂的历史放在了手术台上进行解剖,给读者展示历史的最细微精妙之处。但突出细节并不意味着琐碎,书中通过细节反映的主题却具有非常宏大的历史价值。作者的最终目的,是反映人类社会历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球文明的发展。

书中写的不仅仅是中国史,作者一开始就把中国放在世界的框架之中,将许多孤立的概念串在了一起,让习惯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读者眼前一亮。

管中窥豹:以技术细节呈现人类社会发展

虽说是“历史的细节”,但作者绝非故意将自己的写作意义缩小。事实上,他选取的几个题材都是革命性的,具有很大的雄心。由于工程师出身,作者对技术极为痴迷,因此,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技术革命如何影响了人类生活,又影响了人类的政治、组织、战争的各个方面。由于世界是由许多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对于技术的运用程度不同,又最终形成了文明的不同发展,直到近代在西方的技术革命下重新集结。

在历史中,能够称得上影响人类进程的技术发明并不多,任何这样的发明都可以称为是一次革命。人类的远古有农业革命、牧业革命、文字革命,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中世纪有印刷革命,让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而近现代以来,不管是工业革命还是电子革命,都重新塑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除了这些之外,可以称得上革命却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还有作者选取的这几个题材:轮子和车辆,马镫和骑士,弓弩、火药和枪炮,船和航海。

虽然是革命,但作者却是从小处着眼,将它们从出现到发展到蔚为大观的过程,以及历史上围绕着这些技术发生的各类事迹都详细地进行讨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要写这样的作品,所需要的资料无疑是非常多元的,必须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做到。所以,作者的做法可以说走了一条最“笨”的路,抓住革命性的题材,却用爬梳史料的功夫从细节处着眼,文字的价值反而得到了体现。

庖丁解牛: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有趣细节

下面以这套书的第一卷、第二卷、第五卷为例,来看作者的独特写法和作品的内容特色。

中国古籍记载古人看到翻滚的草,就学会了做车和轮子。而在史前的中美洲的确出现过轮子,但它只作为儿童玩具,由于缺乏拉车的兽类,没有人将其用于实用性的车辆上。

秦代的法律规定了司机(车士)的驾驶资格,要求他们的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约1米73)以上,必须经过至少四年的训练,如果还学不会,除了本人要服四年劳役之外,教官都要受到惩罚。这就很像现代的交规系统了。当时连两个车轮间的宽度都做了标准化,因此作者甚至认为可以将之视为“铁路”。就是依赖于这样的道路系统,中国才产生了统一的中央皇权,并维持了两千多年。

中国人在掌握了两轮畜力车之后,又发明了独一无二的独轮车,这种车只有一个轮子,在人力的掌控下非常灵活,有时候甚至还能加上风帆,让没有见过这种“东洋景”的西方人都感到有趣。

与此同时,西方从两轮过渡到了四轮,发明了带有可转向控制装置的四轮马车,最后又过渡到了汽车,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即便到今天,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还是建立在车辆和轮子这个发明之上的。

战车到战国时期已经受到了冲击,那么,对战车在军事应用中的衰落造成影响的又是什么呢?答案是:马。

事实上,决定了战马在机械战争出现之前一直横扫疆场的,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微不足道的技术:马镫。

马镫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个重要发明,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四大发明。

人类文明较早的时期,车战之所以占据主流,和马并不容易骑有关。早期的人在骑马时,主要靠臀部与马背的接触来调整姿态,这相当于是单点接触,在物理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造成了人们在马背上作战并不容易,由于缺乏支点,只能靠屁股调整姿态,马鞍虽然可以让人更固定在马背上,却依然无法将人“粘”在马上。

但随着战争对机动性要求的提高,就到了马镫发明的时候了。

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可能已经发明了马镫,而现有的最早实物出现于西晋年间。

中国人虽然发明了马镫,马战在中国历史上却一直是心头之痛,原因就在于中原本土不产好马,西汉、宋代等都受困于马匹的不足。不断有皇帝到海外找好马,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但还是无法解决中国缺马的现实问题。

当马镫传到了欧洲,产生了一个时代:骑士时代。技术革命再一次变成了文化革命。作者由此追溯了欧洲的骑士时代,甚至将远在南美的征服也顺带提及,在皮萨罗征服秘鲁的印加帝国时,虽然他只有100多人的兵力,却由于有几十匹马,获得了足够的机动性,加上一定的火器配备,这对征服一个庞大的帝国已经足够了。除了战争之外,马匹带来的机动性还造成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立体化,在中国庞大的疆域内,通过马匹建立的邮传体系能够让皇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最远边疆的消息,其令人震惊的程度,不亚于现代的互联网冲击。

然而,马匹在战争中的作用最终还是被取代了。清代僧格林沁的蒙古兵虽然英勇,对马匹的运用也非常娴熟,但仍然抵不住英法联军的进攻。取代马匹的发明有两个,最初是便于远距离作战的弓弩,而最终起到颠覆性效果的,原点又是来自中国:火药。

于是这就进入了本系列的第三个(卷三《弓箭、强弩与战争》)和第四个(《火药、枪炮与革命》)主题。在这两个方面,作者也展现了他的考据功夫,以娓娓道来的形式将弓弩、火药和枪炮的历史抽丝剥茧般展现。

以史为鉴:透视中国与世界

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本系列的最后一个主题:船。这也是最让人扼腕叹息的一个主题。

由于是内陆国家,中国的船只曾经一度落后于世界上许多地区,比如印度、波斯、阿拉伯,但在唐宋时期由于贯彻了对外开放的原则,中国的造船业突然开始崛起,并在宋元时期开始领先于世界。

我们常常谈论郑和下西洋,并对他赋予最大的意义,但事实上,郑和时代已经进入了即将闭关锁国的危险期。由于明朝政府完全采取国有控制的做法,只允许朝廷航海,却禁止民间入海。从此之后,中国的航海技术开始掉队,并在清代被西方敲开了大门。

西方依靠着风力帆船和大炮横行天下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却在明代之后急剧衰退,向着内陆帝国转变,最后让出了海洋。

到了清代,海洋文明的到来让一切战术都有了改变,比如中国传统上所有的防线都是针对内陆的,历代军事家对于内陆的山川地理也非常熟捻,在任何战略要地都有驻军。

到了1840年之后,除了俄国之外,其余强国几乎都是从海上发起进攻,彻底打破了中国数千年的战略构想。这种掀翻桌子的战法让中国已经无力组织起新的战争形式,陷于完全的被动。

在叙述细节的同时,本书也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它并不满足于考据,而是希望能够站在东西方对比的角度看问题,总结出这些超越地域的技术革命带给不同地区的不同影响,试图为各个文明的此消彼长找出合理的解释。

研究历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现在。但只有懂得了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才能理解今天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并可以对未来做出一定预判,希望能避免重蹈覆辙。

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没有对历史的详细了解是不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注重历史的细节,从细节中挖掘真相,而不仅仅是从粗糙的意识形态出发,根据自己的想象构造一个虚假的镜像,这一点是避免未来灾难的最有效方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