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综合信息 > 051型驱逐舰的发展沿革
051型驱逐舰的发展沿革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01-11 04:07 点击:188 编辑:admin

在核威慑战云笼罩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当时陆基战略核导弹数量严重不足,且发射准备时间长和机动能力差,因此在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下,很难对威慑中国的核国家形成有效的威慑能力。基于这种严峻的形式,中国在60年代就开始研制战略核潜艇,以形成潜基核反击力量来保持足够的反击能力,威慑潜在核对手。在60年代制定潜基战略核力量的计划时,中国海军制海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尤其当时中国还没有获得黄海详细的水文资料,因此核潜艇从基地穿越近1200千米浅海时,没有多少可以选择的深水海槽进入大陆架外的深海。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最好的战略就是取得这片浅水海域的战时制海权,将敌对和其他国家的反潜力量驱离出去,才能保障潜基核战略的顺利实施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海军基于国家现实经济和科技状况,奉行“空、潜、快”方针,即发展战斗机、潜艇、快艇。所以水面舰艇部队大量装备的是轻小型快艇、护卫艇,缺乏大型驱逐舰、护卫舰。在国家60年代海军战略调整后,为了有效保证核潜艇深海出航和远程洲际导弹试验远海舰船部署的需要,中国将研制新型驱逐舰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海军原有的战斗力最强大的是被称为“四大金刚”的07型驱逐舰(“鞍山”级),此外还有4艘二战前期英国和日本建造的老式驱逐舰。无论是数量还是舰载武器技术水平,都没有能力保障核潜艇在领海线到大陆架之间广阔海域不遭到反潜袭击。因此中国建造第一代驱逐舰的主要宗旨是建立领海到第一岛链的制海能力。建立强大的制海能力的另一个战略考虑就是取得对台湾国民党海军水面舰艇的优势。从1949年到建造“旅大”级驱逐舰之前的20年,在两岸军舰对比中中国海军一直处于弱势。台湾有驱逐舰近20艘,中国海军寥寥数艘老旧的驱逐舰无法抗衡。因此中国海军驱逐舰通常只在近岸水域活动,在进入遭受台湾国民党海军袭击危险性很高的海区时,通常需要动用海岸雷达和航空兵进行戒备。鉴于上述情况,只有依靠本国的力量建造大量的大型水面舰只改变这种力量对比,才能彻底取得对台湾国民党海军的优势。60年代中期,位于南海的多个中国主权岛屿遭到南越和其他国家的侵占。当时中国海军缺乏控制这些边远领土和领海的能力。虽然60年代中期建造了037型猎潜艇用于南海巡逻,弥补承担全国领海警戒巡逻的062型护卫艇吨位小和适航性差,也只能抵达西沙群岛海域,更远的主权岛屿依旧处于失控状态。1966年后,中国65型护卫舰开始服役,虽然适航性和1700吨的满载排水量可以满足南海边远地区的巡逻,但是武器系统只有火炮和反潜火箭深弹,在设计之初已经性能落后。中国海军对65型护卫舰也仅仅作为一种尝试和过渡型号,并未准备大批量建造。因此,只有装备更大吨位的驱逐舰,才能进一步加强对南海的控制 。 1957年,在多方的努力下,中国获得了部分56型 (“科特林”级)驱逐舰技术设计图纸资料。与此同时,海军还成立了研究机构,开始驱逐舰研制方案的探讨工作。1959年2月,海军提出研制新型导弹驱逐舰的设想,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产品设计院一室于当年年底完成了草图设计,在此基础上,海军科研部提出了研制导弹驱逐舰的战术技术要求。考虑该战术技术要求较先进,一时难于研制出来,苏联56型舰动力装置国内研仿工作已作安排,提出了驱逐舰的研制工作分三步走:(1)利用苏联转让的56型技术设计舰体为基础,加装导弹发射装置,总布置作适当修改;(2)将现役07型舰艘两门主炮、后鱼雷发射装置1座拆除,改装导弹发射装置进行发射试验,以取得经验;(3)在第一、二步研制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新型导弹驱逐舰 。1960年,中国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困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驱逐舰的研制未能列入计划。考虑到驱逐舰研制技术复杂,耗资也大,设备仿制周期长,对重大设备需作预先安排的特殊要求,海军领导在多方支持下,征得总参谋部同意,在国家财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于1962年拨出800万元经费用于驱逐舰关键配套设备的仿制。到1965年底,各项仿制设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为1966年驱逐舰正式上马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适应洲际导弹全程试验海上护航、警戒的需要,中央军委批准自行研制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由七院七0一所承担总体设计任务,李复礼、潘镜英等主持设计工作。经过论证、预研和初步设计,选定了舰的总体方案,其标准排水量为3000余吨,采用高参数、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主要武器装备有两座三联装舰一舰导弹发射装置及导弹武器系统,双130毫米、双57毫米等多种口径火炮组成的武器系统,两座12管火箭式深水炸弹武器系统;配置了声纳、雷达、通信、导航等观通设备以及指挥控制系统等。  1967年6月,国家计委、国防土办、国防科委审查、批准了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总体技术设计方案,随即全面展开了总体施工设计和设备研制。1968年,首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22个省、市,10多个工业部所属的工厂和研究所承担所需的732项材料,1240项配套设备,其中包括110余项新研制设备的研制任务。  七0一所、七一三所、七机部三院为了解决导弹上舰问题进行了多次可行性论证。1968年12月,研究、设计部门又会同大连造船厂在现役驱逐舰上临时加装舰对舰导弹。根据海军的要求和通过多种方案的对比、优选,最终确定了“品字形”、三联装、直接吊装导弹的方案,并由七一三所谢宪章、姚跃滨为主负责设计。同时打破了当时流行的发射装置与导弹装填装置分开设置的方式,选定了结构紧凑,占据面积小,操作方便,装弹时间短的设计方案 。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驱逐舰建造经验的国家来说,有可以遵循的规范和先例是最能减小风险的途径。在中国苏联关系破裂之前,两国正在进行引进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56型驱逐舰)的洽谈。当关系彻底破裂,苏联开始撤走专家后,部分科特林级驱逐舰的技术图纸已经转给了中国方面。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设计“旅大”级驱逐舰时,这些技术资料成为了惟一的和最宝贵的借鉴,而事实证明中国并没有完全抄袭“科特林”。“科特林”级驱逐舰是苏联海军奉行近海防御和掩护陆军濒海侧翼为作战使命的驱逐舰,因此在适航性和居住性上并不适应远洋航行。中国海岸线没有苏联那样的浮冰带和永久冰缘阻塞,是南北连绵纬度变化很大的不冻海域,从靠近赤道的曾母暗沙到北纬42°以上,而且根据国家核战略取向,驱逐舰还有在北太平洋海区活动的需要。因此“旅大”级需要具备适合各种海区的性能。“旅大”级有一个比“科特林”级大很多的前后舰桥,使得能够安装更多的设备和有更大的室内作业空间,以避免各种气候和海况对执勤的影响。后烟囱前的甲板室上布置了备用舰桥和操舵室,防止主舰桥中弹通信和航海操舵等机构遭到破坏后,整艘舰失去指挥。此外“旅大”级较“科特林”级增大了排水量。以制海作战为主要使命的051型“旅大”级驱逐舰确定海鹰-1反舰导弹系统时。当1970年“旅大”级驱逐舰服役时,其反舰作战能力已经超过了40年代的战列舰。6枚射程达50千米的“海鹰”1型反舰导弹能够在大口径海军舰炮射程2倍距离外,彻底摧毁所有类型的水面舰艇目标。 。 1965年初,已掌握原子弹制造技术的中国下决心发展洲际导弹,但这种导弹的射程超过中国陆地国土范围,一旦进行实弹试验,就必须射向远海。而洲际导弹的数据测量与飞行姿态观察,光靠地面无线电测量的话精度还不够,必须出动海上测量船。为此,1970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会议,讨论发展远洋测量船的问题。该计划遭到林彪和“四人帮”集团阻挠,张春桥指责军方建造包括测量船、护航驱逐舰、补给船在内的一系列舰艇是浪费国帑,而军方据理力争,强调发射洲际导弹以及将来发射卫星的测量控制,都需要远洋测量船,而洲际导弹试验势必往远海发射,没有军舰护航警戒万万不行,弄不好弹头会被外国人抢走。最终,中央军委决定启动“718工程”,发展与洲际导弹试射有关的舰艇,这一决定也促使中国军用船舶工业上了个台阶。孰料1971年发生林彪外逃的“9·13”事件,林彪的同党从北京乘直升机外逃失败,公安部门在其潜逃携带的公文包里查获“718工程”图纸,结果这一工程被打入“黑工程”的行列,致使工程中断一年多。后来,这项由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工程重获新生。至1980年导弹试验前夕,“718工程”涉及的所有船型均已服役 。 为适应洲际运载火箭海上试验护航警戒任务的需要,1966年,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根据中央军委有关决定,组织六机部、海军、有关工业部和研究院对051型驱逐舰进行型舰论证和设计研究。1967年4月,中央军委第64次常委会批准了“海军装备科研‘三五’计划”。从此,导弹驱逐舰及其各项配套设备的研制列入国家计划,正式开展工作,并于当年完成总体技术设计及审查后的修改,最后形成了总体方案。该型舰对海攻击能力强,续航力大,并有较强的反潜和防空能力。舰上装有高参数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配备有导弹武器系统,火炮武器系统,反潜武器系统,以及声纳、雷达、通讯、导航设备和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等。这是当时中国研制的最大吨级的水面战斗舰艇。负责主持该舰设计工作的有701研究所李复礼、潘镜芙等。1967年完成技术设计后,同年5月开始施工设计。1971年,上海中华造船厂开工建造东海舰队用首舰,总建造师为林镇光,1977年交船。在建造过程中,中华造船厂姚炎鑫等和711研究所合作改进舰用锅炉,改善了热力性能,增加了蒸发量,提高了蒸汽气质,降低了燃油消耗。1975年4月,试航时航速达到和超过设计指标,高出已建造的同类型舰1.95节,达到创纪录的37.95节的航速。该型舰电站采用汽轮发电机组和柴油发电机组作电站动力,中华造船厂、701研究所和驻厂军代表经研究后,试制了51监控装置,有效地改变了发电机组自动并联运行状况。中华造船厂对该型舰造水装置作了改进,选用一个自动控制线路直接控制真空进气阀,代替原真空手动控制阀,真空稳定差值提高了4倍,提高了造水产量和质量,达到55吨/日合格淡水,并超过了设计日产量,满足远航用水。1975年,由708研究所、中华造船厂、701研究所组成7551密封填料函攻关小组,1977年,进行实船试验浇注,密封性能良好。中华造船厂与704研究所共同为研制减摇鳍装置,经150小时空载,100小时加载及各项专门试验,性能良好。1982年1月,装舰,于舟山海域进行6级海情消摆试验,达到设计要求,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可与国外同类装置不相上下。该厂对舰舵进行了改进,大大提高了使用可靠性,确保了航行的安全性,在同类舰中也是一项首创,深受部队欢迎。舰的涂装,首先提高了喷丸除锈质量,在舰外壳、全舰油水舱等关键部位用环氧富锌底漆,全部达到技术标准。1977年,中华造船厂又接受了另一型号的导弹驱逐舰。1977年12月上船台,1978年11月下水,1980年3月交付海军使用。1980年5月,该舰参加远洋洲际导弹发射试验,担任护航编队指挥舰的任务,首航南太平洋。连续航行1个月,航程约1万海里。中华造船厂建造的另一艘051Z型指挥舰,于1979年6月开工,1980年1月上船台,1981年9月下水。1984年12月26日正式签字交付部队服役。051Z型导弹驱逐船,曾经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批准,获得国家银质奖 。 上世纪80年代初,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对051型驱逐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并研制改进型。1983年,七院组织701所、709所、716所和724所,进行051型导弹驱逐舰改进型舰载作战系统的方案论证,701所为主要技术责任单位。改进型导弹驱逐舰的673型作战情报指挥系统的主要设备于1986年12月成功地进行了陆上对接联调试验,其后安装于改进型导弹驱逐舰。724所突破双波束平面阵列天线和全固态前向波发射机技术,并采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频率捷变和数字动国标显示,研制出381甲型相扫三座标对空警戒雷达,该雷达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功率大、效率高、信号适应能力强、结构紧凑等特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051型导弹驱逐舰的改进型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于1989年年12月交付海军服役。在此期间,中国军方曾经打算与国外合作改造051型导弹驱逐舰,由于各种原因,此计划未能实现,中央军委决定将原拟用于与外国合作的专款转拨给有关工业部门作为研制经费,国防科工委随即向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各有关工业部门布置了研制计划,此即052型驱逐舰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