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综合信息 > 大海里的海鲜那么多,为什么市场卖的那么贵?
大海里的海鲜那么多,为什么市场卖的那么贵?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06-18 12:30 点击:240 编辑:admin

谢谢邀请

做为一个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人,最适合来回答你的问题了。

首先,现在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并不像你说的海鲜那么多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海里的海鲜和鱼还有很多,那时候可以说海鲜是海边人餐桌上的家常菜,也没有禁渔期。后来随着捕捞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一种叫绝户网的渔具,网眼很小。可以说把近海的鱼打光了,现在海里即使开海以后,也见不到什么大鱼了,即使看见也不是一般人舍得消费的。更别说什么渤海刀,大对虾了。几乎现在已经处于濒临绝迹的状态,物以稀为贵那么这些海鲜能不贵么。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海水的污染严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已经严重遭到破坏,没有了生存环境的海鲜自然就少了。现在近海的小渔船出海,几乎没有什么收获的,除了海菜和贝壳类以外,小鱼小虾以前没有食用价值的东西,现在也身价不菲了。

渔船捕捞的成本和人工

现在养小船的基本就是玩了,大的柴油机船出海一趟,油和人工的费用很高,而且收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在养渔船可以说全靠政府的燃油补贴,否则都会经营不下去。因为一年能出海打渔的季节,除了休渔期和冬季没有多长时间了。一艘渔船加上雇人,再加上燃油,加上收获的不确定性,所以海鲜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运输和储存成本

海鲜讲究的鲜活,而且特别容易腐烂变质,所以运输过程中的加冰,冷藏车等的物流费用比一般货物要高很多。海鲜如果不是冰鲜的话,还需要打氧运输。非专业的人来处理,很有可能在运输和养殖过程中造成死亡,加大成本。海鲜的物流成本本身就高,加上损耗这部分,自然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所以海鲜自然贵了。海鲜养殖的不确定性

现在的海鲜养殖,还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遇到突发的自然灾害,基本就会血本无归。如台风,暴雨等。海鲜的育苗和养殖成本也很高,加上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价格自然居高不下。如海参,虾,贝类的养殖等。所以,即使是养殖的海产品,有时候价格也会高的离谱。

国外的进口海鲜国外的海鲜现在开始大量进入市场,如帝王蟹,阿根廷红虾等。但运输成本,加上中间商加价,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可以想象。很多的进口海产品需要再次加工,这就又增加了物流,仓储,加工费用。而且本身进口海鲜就是高大上的东西,所以卖价自然要高。所以即使大海里的海鲜再多,通过层层加价流通到百姓餐桌上,自然价格不菲了。

马岛问题上,有多少国家支持阿根廷,哪些国家支持英国?

在马岛问题上,谁支持阿根廷,谁支持英国,其实很简单,看这些国家怎么叫这个岛的名字就知道了。凡是叫这个岛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就是支持阿根廷的,因为这是阿根廷的官方地名;凡是叫这个岛为“福克兰群岛”的,就是支持英国的,因为这是英国定的名字。国际上许多国家间的领土之争都有这个特点,比如日本的“北方四岛”,日本叫“北方四岛”,俄罗斯叫“南千岛群岛”;日本和韩国之间,还有“竹岛(独岛)”之争。别的国家用什么名字,就显示一种认同的倾向。表面上就是这么一种状况,在实际操作上,还有一些暗地里的东西。具体到“马岛问题”,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马岛问题的缘起、发展马尔维纳斯群岛距阿根廷的本土大约500公里,与英国相距有半个地球远,但英国却宣称对它拥有主权,并取名叫“福克兰群岛”。

很早以前,这是个无人居住的荒岛,谁发现了就是谁的,英国人据此称:这个岛是英国航海家在1592年发现的,所以就是英国的。

实际情况世界人都明白,英国人欺负人。英国人说1592年发现的,就算是真的,但他从来没有实际控制这个群岛;倒是法国人在1764年实际控制了群岛。

看到法国人控制了马岛,英国人马上威胁法国,并派人占领了马岛。当时法国人打不过英国,所以,他们把马岛卖给了强大的西班牙,自己退出马岛,不管了。

西班牙在南美洲势力很大,几乎南美都是他的殖民地,所以,一个马岛他也没看在眼里,反正这个群岛是自己的,英国在上面有几个人也翻不了天。

事情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拖到1816年,西班牙结束在阿根廷的殖民统治,阿根廷人宣称对“马尔维纳斯群岛”拥有主权。

无论从地缘上,还是从西班牙在阿根廷的统治继承上,阿根廷人的立场合情合理,没毛病。

1820年11月,阿根廷人在岛上升起国旗宣示主权,霸道的英国人不干了,那时候他们实力正旺,立刻派军舰到达马岛;阿根廷没有办法,明显打不过啊,只好撤离马岛。

这个马岛归属的问题就这么一直拖到现在。

二、阿根廷处理得太毛糙实际上,关于马岛归属,阿根廷一直在和英国谈判,英国也实在没能力支撑远在千里之外的小殖民地,他们早有放弃“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想法。

之所以谈判一直不顺利,无非是讨价还价,英国人想在临走之前赚一笔,这是英国人的天性。但阿根廷本来就不富裕,所以双方就这么来来回回地谈判,英国人也不着急。

其实阿根廷的发展条件非常好,但一直以来,阿根廷的军政府就不善于把国内搞好,到1981年,加尔铁里上台,国内经济一塌糊涂,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别的国家经济每年长几个百分点,他们一年就下降11.4%,制造业更是萎缩的快没有了。国内失业、罢工,一天天地跟过年似的闹着。

面对这样的局面,加尔铁里一筹莫展,开始打起了民粹主义和转移矛盾的主要。他通过各种渠道暗示:阿根廷要强力收回马岛。但是令他想不通的是,没人理会,连当事人英国也跟没事人一样。

实际大家以为在“马岛”不会出什么事,因为英国正在逐步从马岛撤离军队,还限制给马岛居民“公民权”,这明显在表示要离开,所以,脑子不好的人才会开战。

恰好加尔铁里就是脑子短路了,非要舞枪弄刀地抢下马岛,问题是他枪也舞得不咋地,在没搞明白状况的情况下,毛毛糙糙就开干了。

加尔铁里这么毛糙地开干,有三个原因:

1、一直以来,军政府都是不明不白上台,稀里糊涂干事,阿根廷老百姓意见挺大;

2、加尔铁里上台时,情况真是太乱了,不好收拾,他想矛盾外引;

3、阿根廷的海军司令自大狂妄,他既是铁杆的恨英分子,又是加尔铁里的死忠粉,他想打仗,好来个青史留名。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政府雇了一些人登陆了位于马岛以东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在那里建立营地、升起国旗。因为阿根廷有海军护航,英国派去的“坚忍”号破冰船跑到半路还是折返了,他们“坚忍”了一把。

加尔铁里见英国没什么声音,外交上也没什么动静,加上英国当时国内挺乱的,就以为没啥事了,于是在1982年4月2日,下令出兵占领马岛,马岛战争正式爆发。

一开始,阿根廷军队没遭到任何大规模抵抗,顺利就占领了马岛,还俘虏了几个岛上的英军,于是阿根廷对外宣布收复马岛,行使主权。

一夜之间,加尔铁里成为了国家英雄,以前的反政府游行示威变成支持政府的游行,加尔铁里站在总统府的阳台上,接受民众的敬意。过了几天,为了趁热打铁,固定民众的热情,加尔铁里亲自到岛上视察,全国人民激动得一片尖叫,千年耻辱得以昭雪。

加尔铁里高光时刻

三、美国态度很关键美国一开始挺尴尬的,他们是阿根廷的道上大哥啊,江湖规矩,要照着点小弟。何况阿根廷这个小弟在地域上还是美国的后院,这个后院有一堆的小弟都看着呢,除了和阿根廷关系不对付的秘鲁。再说,加尔铁里上台,美国人是出了力的,他在阿根廷大力反 共、抓左翼人士,深得美国政府表扬,加尔铁里也经常和里根握手碰杯。所以,加尔铁里想,美国应该会帮自已,最差情况也是中立。

但是,加尔铁里失算了,美国和英国关系更铁,情同父子,阿根廷在美国那里只是个道上的小弟,比不了。美国从根上说,就是一帮在英国混不下去的清教徒建立的,虽然在英国混不下去,毕竟还是英国的血缘,打个比方,就像一不听话的儿子,自己跑到外面闯荡去了,他爸妈遭欺负,他能不帮吗?何况欺负他爸妈的是跟自己混江湖的小弟。

美国这么帮呢?他不好派兵去打,而是暗地里施加影响,威胁别的国家帮助英国,秘鲁就是例子。同时,美国发挥自己的特长,给英国提供情报,美国的卫星就是英国的卫星,天天盯着阿根廷;美国还开放海外基地给英国用,这些给英国后来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对阿根廷,美国实施武器,搞得阿根廷后来的作战难以为继,因为阿根廷军火基本是美国的。

美国的态度很关键的,毕竟是世界警察吗,别的国家都要买它的面子。苦逼的阿根廷,他们的飞鱼导弹、超军旗飞机都是买法国的,本来法国还是有商业道德的,给阿根廷提供零部件。后来英国施压,法国才一百二十个不愿意地,停供了飞机部件;后来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飞鱼”导弹击沉,英国又要飞鱼导弹的战斗部解锁秘密,法国说啥也不干,因为这样就太不道德了,还是在美国的施压下,法国给了英国。

四、英国佬回光返照了一下阿根廷毛毛糙糙地收了马岛,把英国人吓了一跳,他们怎么也想不通阿根廷为什么这个时候动手,明摆着英国人不想要了,这破地方远离本土一万三千多公里,没有经济价值,还在道德上受人指指点点。阿根廷开始搞小动作,英国人没当回事,没想到现在真的用武力收复这个岛。

这时的英国国内因为经济,乱成一锅粥,首相撒切尔夫人天天挨骂,而这个女人又是个保守得要命的人,她要改革英国乱发福利的状况,因为这样下去国家难以为继。谁都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但是谁都不说,因为这样得罪人。

马岛被阿根廷抢去了,怎么办?撒切尔夫人想都不想,必须战。如果就这么完了,大英帝国残存的脸面就彻底没有了。但是,下决心打也是要魄力的,因为要打就必须保证赢,不能赢,不是残存的脸面没有了,而是什么都没有了,从此任何人都可以踹英国一脚。

也有反对的,因为打是要很多钱的,英国本来就没多少钱,现在正消减福利呢。即使打赢了,这钱也收不回来,这是明显的,不然为什么准备放弃这破地方呢。但是,大多数人都要打,1956年,苏伊士运河被埃及强力收回,到现在英国还没缓过来,这都是以前祖宗抢来的东西,即使败家,也要慢慢败。

决心已下,就是行动了。实事求是地讲,英国人海军还是很有底蕴的,“百年海军”嘛,不是浪得虚名。我后来专门学习过马岛战争,分析过英国海军的行动。从表面上来讲,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训战一致不是演的。英国海军立刻动员所有海军,停止训练,投入作战。一般地,海军训练有“战训分离”的模式,也有“战训一致”的模式。英国海军就是“战训一致”的,保证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命令一下,英国海军行动特别快,两天时间,一支规模庞大的有2万多士兵的特混舰队就建立了,并且马上开拔。

2、统筹用兵不是吹的。特混舰队是从英国北部开拔的,一路上,他把不断接收补给,离开本土后,补给也完成了,时间抢得好,既不耽误行动,又不耽误补给。英国海军补给的短片我看过,横向、纵向同时进行;干货、液货同时补给;行动来不及上的机械,就用士兵船艺来补。所以说,英军的统筹做得真的不错。

3、心狠手辣不是假的。到了战区附近,英国人首先干沉了阿根廷的旗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给阿根廷人心理上沉重一击,就像踢足球刚开场,他们先干脆利落地一脚远射得分。这对自己的士气是极大地鼓舞。之所以说英军心狠手辣,因为他们在出发前就向世界广播,划定战区为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但阿根廷的巡洋舰在这个范围之外,还是被英国潜艇突袭,死伤惨重。

五、这是不对称战争所谓的“不对称”,是双方对战争的态度不对称:阿根廷寄希望于打不起来,英国要确保完胜。所以从态度上,阿根廷就输了,后来的结局也是必然的结果,阿根廷输得很惨。英国特混舰队到达后,就对马岛进行封锁,阿根廷怎么也打不破这个封锁圈。最重要原因是:

1、西方国家,尤其是以前殖民地国家,基本都支持英国。

他们这些国家和英国都是惺惺相惜的,尽管以前你争我抢,但现在都在没落。一方面,他们本能地要支持英国,毕竟都是强盗出身;另一方面,美国也在压着他们支持。包括德国,本来不想掺和进来,后来还是禁运阿根廷机械仪器;法国也不顾今后军火市场的信誉,出卖了阿根廷导弹的机密。

2、阿根廷的战争基础太薄弱。

阿根廷这个国家真的可惜了,那么好的资源,被几个军头弄成病夫。所以武器都是进口,平时西方国家对他都是笑容满面,卖给他武器;关键时刻,这些东西要么消耗了不能补充,要么压根就不能用。战场形势对英国是透明的,因为有美国的侦察卫星;而对于阿根廷就是完全空白。

3、阿根廷的空军真的强悍。

要不是后来飞机因为没有部件补充而不能飞,战争的结果会是另一个样子。阿根廷空军用一枚“飞鱼”导弹就击沉了英国牛X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那时号称世界最先进的新式驱逐舰。报了“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一箭之仇。后来连飞鱼导弹也没法用了,阿根廷空军就用炸弹对英军进行“掠桅轰炸”,给英国造成很大的困难。

但是,归根结底,这是一场不对处战争。英国有许多帮手,或明或暗,包括阿根廷边上的智利;阿根廷实际上没有几个帮手,即使同情,但是实力也没法帮助他。

不过,马岛最后应该还是会归阿根廷的,因为英国耗不起。最近,马岛之争又被翻腾出来,阿根廷要争气点,足球踢得那么好,小小马岛弄不回来,不科学啊。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该群岛位于南大西洋上,主要由东西两个大岛组成,群岛总面积1.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岛面积的1/3,距离阿根廷沿岸大约500公里。(马岛地理位置)

马岛最早是由荷兰人在1600年左右发现的,但由于该岛面积不大,并且岛上土地非常贫瘠,所以这里一直无人问津,直到1764年法国人才首先在东岛建立居民点。

在法国人登陆马岛之后,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相继登陆该岛。次年,西班牙人出资购买了法国人的定居点,并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紧接着西班牙就将岛上所有的英国人全部驱逐。

1771年,英国人重新登陆马岛的西岛,但几年之后就因经济原因撤出该岛,不过英国政府并没有放弃对马岛的主权声索。

西班牙在马岛的统治维持到了1811年,在阿根廷独立之后,该岛又被转移到阿根廷政府手中。

1833年时隔半个世纪后,英国人再度卷土重来,将岛上的阿根廷官员全部赶走,重新控制了马岛。随后英国人开始向马岛移民,到至1885年,岛上已经有约1800名居民了。1892年,马岛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对于英国人强占马岛,阿根廷政府是非常不满。但限于两国海军实力的差距,阿根廷一直没有武力夺岛。

二战之后,马岛问题被阿根廷提交到联合国。阿根廷政府认为,根据1494年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规定,马岛主权应该归属于西班牙帝国,而阿根廷从西班牙独立之后,马岛主权自然应该归属阿根廷。

对于马岛属于曾属于西班牙事实,英国人是无力反驳的。但是英国政府却坚持认为自己从1833年开始就对马岛进行了实际占有,到二战结束时已经上百年了,因此按照国际法马岛应该属于英国。并且,英国政府又借口维护马岛居民选择权,表示马岛人民不愿意加入阿根廷,所以坚决反对将马岛交给阿根廷。

因为在马岛问题上互不想让,马岛的归属也一直是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的心结。

到上世纪80年代初,阿根廷经济已经持续了多年的倒退,当时执政阿根廷的加尔铁里为挽回跌跌不休的民意支持率,决定武力夺取马岛,从而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加尔铁里)

1982年4月2日拂晓,阿根廷军队5000余人登陆马岛并迅速控制全岛。而英国政府闻讯也立即对阿根廷宣战,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派出了一支海军特混编队,远赴南大西洋与阿根廷作战。

在战争打响之后,国际社会立即分成了两大阵营,多国纷纷选边站队。其中除了智利以外,其他全部的拉美国家都一致明确支持阿根廷。

(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都曾经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除了巴西以外,大家基本上都将西班牙语,因此在马岛问题上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支持阿根廷,但由于智利与阿根廷有领土争端,所以智利是暗中支持英国的)

除了拉美国家外,作为阿根廷曾经的宗主国,欧洲的西班牙也公开支持阿根廷,而与西班牙关系密切的葡萄牙也选择支持阿根廷。

但除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以外,其他的西欧国家都在明里暗里支持英国,而在英国的施压之下,法国政府更是突然停止了向阿根廷供应飞鱼反舰导弹,大大削弱了阿根廷空军的实力。

总体来看,在英阿开战之后,拉美国家基本上都是支持阿根廷的,而绝大多说欧洲国家则是支持英国的。

除此以外,美国和苏联也在暗中分别支持英国和阿根廷,但是这两国都没有公开的选边战队。

美国和英国的关系不必多说,但美国也一直视自己为美洲老大,所以在英阿冲突中美国的身份非常地尴尬。为此,美国也是积极参与调停英阿冲突。不过在战争打响之后,美国还是选择支持英国,毕竟有许多美国人的祖坟都在英国呢。

苏联作为与美国针锋相对的世界两极之一,在马到问题上自然是要力挺阿根廷,但由于地理位置相聚太过遥远,苏联没能帮上太多的忙,不过莫斯科还是对阿根廷进行了声援。

马岛战争前后共打了两个多月,虽然阿根廷空军在海战中曾一举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但碍于两国整体军力的巨大差距,阿根廷最后还是输掉了战争,而本想成为民族英雄的加尔铁里将军也因此下台,这位铁血将军用一场失败的战争成就了英国撒切尔夫人的一世英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