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综合信息 > 二战中战绩最辉煌的战舰是哪艘?
二战中战绩最辉煌的战舰是哪艘?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02-27 07:11 点击:248 编辑:admin

依阿华

“依阿华”号战列舰9门主炮右舷顺次射击,据称可导致这艘排水量45000吨的庞然大物侧移10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以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伴随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和支援两栖登陆作战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计划建造6艘,首舰依阿华号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别是依阿华号(Iowa 舷号BB-61),1940年6月27日在纽约海军工厂正式动工,194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新泽西号(New Jersey 舷号BB-62),1943年5月23日加入现役;密苏里号(Missouri 舷号BB-63),1944年6月11日正式服役;威斯康星号(Wisconsin 舷号BB-64),1944年4月16日加入现役。伊利诺斯号(Illinois)1945年8月停工;肯塔基号(Kentucky)1950年1月下水后停建,均未建成。

1938年美国海军提出新型高速战列舰––依阿华级的设计方案。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依阿华级战列舰重点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机功率,依阿华级的动力装置的主机功率是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航速高达33节。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极限为准,依阿华级船体最大宽度被限制为33米,重新设计舰体,采用了加大舰体长度和吃水的设计措施,舰体的长宽比达到7.9,而其细长的舰艏,有利提高航速,但影响了适航性。

依阿华级的主炮采用了轻量化的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装备3座三联装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转部分重1730吨,舰艏方向呈背负式布置两座,舰艉方向布置一座。装甲防护方面,依阿华级整体防护设计与南达科他级相当,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并结合多重水密隔舱构成水下防鱼雷系统。依阿华级舰艉两舷各安装一台弹射器,搭载三架水上观测飞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服役后主要参加太平洋海区的作战活动,为航空母舰护航和支援两栖作战。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为航空母舰特遣舰队提供防空火力。先后参加了进攻马绍尔群岛作战、马里亚那海战、莱特湾海战、硫磺岛战役、冲绳岛战役。

密苏里号战列舰是依阿华级战列舰中建成的第三艘,该舰服役后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地点而非常出名。

二战战争结束后,除“密苏里”号留作训练舰外,其余3艘舰在船厂封存备用。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4艘依阿华级舰再次服役。战争结束后,1958年4艘舰编入预备役,又一次全部封存。1968年,新泽西号第三次“从军”,赶赴越南参战。因其作战能力有限,消耗费用过大,1969年该舰又退出现役。

80年代初,美国决定对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改装共花费了7年半时间,每艘舰改装费用约3亿–4亿美元。改装的重点是加强对地对舰攻击能力,增强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舰上增设了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8座、四联装“鱼叉”舰舰导弹4�座、“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及直升飞机起降平台;并设有无人驾驶飞机弹射器,装备5架“先锋”型无人驾驶飞机。

这次现代化的改装尽管给“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前途带来了一丝曙光,但重新复出的战列舰仍未摆脱衰亡的下场。1990年,第四次服役刚刚8年的新泽西号和刚服役6年的衣阿华号便再次封存。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分别组成战列舰编队驻泊波斯湾。1月17日凌晨,威斯康星号向伊拉克发射了战争中的第一枚战斧巡航导弹,两艘舰共向伊拉克的战略目标发射了数十枚战斧巡航导弹;2月17日,战列舰还用406毫米主炮轰击了科威特南部的伊军炮兵阵地。然而,战争胜利的辉煌也没有延长战列舰的生命。战后不久,威斯康星号就退出现役。1992年3月31日密苏里号也退出了现役。从而这个一度逞威于海上的“霸主”终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和级

1941年10月30日,大和号在宿毛湾鹈来岛和冲岛标柱间进行全速公试的画面,当时的状态为公试排水量69304吨,151700轴马力,螺旋桨每分钟223.2转(照片为人工上色,摄影:桥本敏郎)

这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战舰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张详细的舾裝照片,摄于1941年9 月22日吴工厂舾裝舰桥,画面右边的是凤翔号航母(遮风栏呈竖起状态),凤翔远方为间宫号给粮船,背景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驱逐舰群。左侧可见第6战队的重巡洋舰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设给油船。长期以来日本人对这张照片的钻研判读机会发展成一门学问。拍摄者为造船部设计官桥本敏郎技术大尉。日本投降后桥本前往东京,以“技术资料兼民族纪念品”的名义将照片托付第二复员省(原海军省)官员福井静夫保存。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

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级战列舰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

1942年6月,“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四艘航空母舰全军覆没,而“大和”号则在三百海里以外无所事事。8月17日,“大和”号再次出港,这次的任务是支援对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但该舰到达特鲁克群岛后,只是整天呆在港里继续无所事事。1943年2月11日,“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接替“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5月8日,“大和”号离开了特鲁克回到吴港入坞修理了3个月,又于8月23日回到特鲁克。其后一些日子里,该舰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

1943年12月25日,“大和”号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第3号主炮塔附近)被一发鱼雷命中,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号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1944年1月16日,“大和”号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出于防雷的考虑,在其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划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同时进行改装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同时加装了6座127毫米双联装高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同时舰上还装上了警戒雷达。1944年4月10日,“大和”号的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

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已经变得对日本越来越不利。联合舰队把拥有“大和”号、“武藏”号战列舰的第二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1944年6月,“大和”号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在这场航空母舰大战中,损失惨重的第1机动舰队撤离战场。“大和”号第一次用主炮向来袭的美国飞机发射3式对空炮弹。

1944年10月22日包括大和,武藏等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的第二舰队从婆罗乃湾出发,参加莱特湾海战。10月24日,栗田舰队遭到美国海军第3舰队航母舰载机的猛烈空袭。在战斗中,“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号被击沉。“大和”号仅在前甲板被美机投中一颗炸弹。10月25日晨,在萨沃岛附近,第二舰队发现美舰。“大和”号的4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离上对美舰开火。烟幕和雨幕以及美国驱逐舰的攻击行动干扰了“大和”号的射击。中午时分,栗田放弃了追击美舰的机会,开始回撤。1944年11月24日,“大和”号返回日本本土吴港。

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日本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冲绳日军的作战。4月5日,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

4月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12时31分,美国海军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时43时,大和舰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大和”号航速降至22节。13时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飞机到达。13时37分,“大和”号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

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号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14时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14时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

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

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

14时23分,大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50海里,德之岛西北200海里,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动工:1937年(第三次造舰补充计划)

下水:1940年4月5日(吴海军工厂)

服役:1941年12月16日(濑户内海)

首次参战:1942年5月29日清晨(中途岛海战,作为联合舰队旗舰从柱岛出发)

战沉:1945年4月7日(中国东海)

俾斯麦级

希特勒称它为“德国海军的骄傲”,就连敌人丘吉尔也不得不赞叹“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只”,这就是纳粹德国最强战列舰——“俾斯麦”号。

它以普鲁士铁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国最先进的工业和科技智慧结晶,其武备之强令同时代战舰望尘莫及,只用6分钟就消灭了被称为英国海上国力象征的胡德号战列舰,震惊了整个世界。然而,初战3天后,“俾斯麦”号就永远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战与初战一样惊心动魄,至今仍为无数军迷津津乐道。

号称“不沉的海上钢铁堡垒”

“俾斯麦”号于1936年开工,1939年下水,并于第二年8月24日服役。它是希特勒极度自大的表现,是一架屠杀机器。身长830英尺(约合252米),几乎和泰坦尼克号相当;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在海军史上也仅次于“大和”级和“衣阿华”级。尽管个头很大,但在15万马力引擎推动下,航速可达30节。主炮装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能够摧毁15英里以外的船只。装甲防护方面,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侧面装甲厚13英寸(约合33厘米),鱼雷防御系统可以抵御300千克德国黑索金烈性炸药,防护能力十分惊人。

此外,舰上还装有德国最新式的雷达、无线电侧向仪等电子设备,加上精巧周密的水密舱设计,被德国海军称为“不沉的海上钢铁堡垒”。1939年,“俾斯麦”号举行下水仪式时,希特勒亲自到场发表声嘶力竭的演说,并亲手执行了砸碎香槟酒的传统仪式,对其寄予无限厚望。

6分钟消灭皇家海军骄傲—“胡德”号

1941年5月19日,“俾斯麦”号在“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的伴随下,驶出格丁尼亚港,第一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线。

5月24日,“俾斯麦”号驶出丹麦海峡,即与两艘英国战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相遇。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为德国海军所熟知和痛恨的一艘战舰。据德国军官回忆,“我们从事军事演习时,指挥官总用这艘船吓唬我们,每次任务之前都会说‘我们要和胡德号交战’。”

5月24日的这次相遇后,“胡德”号和“俾斯麦”号全速驶向对方。“胡德”号首先开火,“俾斯麦”号回敬了一连串炮火,其中一枚炮弹贯穿“胡德”号薄薄的装甲甲板,引爆了船尾的弹药库。仅仅不到10分钟后,“胡德”号就沉没了,船上1400余人,只有3人生还。

重重围歼之下永沉大洋

“胡德”号被击沉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举国震惊,就像美国人对于珍珠港遭袭时的感受,英国人无法相信,集皇家海军辉煌历史于一身的“胡德”号,竟然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被击沉了。“‘俾斯麦’号既然能在6分钟内打沉‘胡德’号,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首相丘吉尔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集结各处的海上力量,将矛头一起指向“俾斯麦”号,以将其摧毁。

5月26日,“俾斯麦”号在海上遭遇风暴。英国人的进攻也开始了。从“皇家方舟”号航母上起飞的15架“箭鱼”鱼雷轰炸机穿越风暴向“俾斯麦”号发起猛攻,一颗鱼雷命中舰尾螺旋桨,使“俾斯麦”号丧失了方向控制,只能原地打转,英国舰队随即围拢过来。27日,皇家海军“罗德尼”号和“乔治五世”号战舰向俾斯麦号开火,一时炮弹齐发,不久,另外3艘英国战舰也加入了战斗。一发发炮弹从“俾斯麦”号的上层船体和船员中穿过。

英军的轰炸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共向“俾斯麦”号投掷了近三千发炮弹,但令人惊奇的是,“俾斯麦”号在如此打击之下居然始终在海面漂浮。最终,英军只能通过巡洋舰发射鱼雷才将其彻底送入深渊。

黎塞留级战列舰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级首舰“黎塞留”号在布雷斯特铺设第一块龙骨。在随后的4年内,2号舰“让-巴尔”号和3号舰“克莱蒙梭”号相继开工。黎塞留是法国中世纪著名的红衣大主教。

法国计划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级战列舰,随后再建造3艘黎塞留级的改进型,到40年代中期,整个造舰计划完成时,法国将拥有8艘较新的战列舰与意大利和德国海军的同类战舰对抗。

性能特点

与英国和美国的全球性海军不同,二战前的法国海军,实质上是一支地区性海军,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务就是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保障殖民地与法国本土的海上联系。因此,作为本土主力舰队核心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它的作战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与意大利主力舰或者英国地中海分舰队决战,同时能进行护航、破交和对陆火力支援、压制任务。基于此,黎塞留级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具有高航速,但续航力不作过高要求;具有足以对付意大利新型战列舰的主炮,同时安装用于攻击小目标的副炮;具有较强的水平装甲带,还要增强对空防护能力。

从敦刻尔克级开始,法国战列舰采用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联装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后甲板无主炮,只层叠布置数个副炮塔。黎塞留级战列舰也沿用了这一总体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装有2座四联装380毫米主炮,后甲板则不设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

“黎塞留”号设计之初,法国曾计划在其上安装406毫米主炮:9门406毫米主炮安装在3座三联装炮塔上,与后来的依阿华级类似,呈“前二后一”布置。后来发现,这一方案使战列舰的吨位大大超标,建造费用也难以承受,继而改为6门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这样一来,全舰主炮数量过少,火力密度不足,海战中无法有效覆盖目标。最后,经过仔细权衡,在“黎塞留”号上采用了较小口径的380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较轻,能够以4联装方式安装8门火炮,相应增大了火力密度。

法国和英国的火炮身管最短,为45倍口径;意大利为50倍口径,德国为52倍口径。

不过,法国的火炮的发射药装填量最大,因此,尽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弹丸较重,但在弹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并不低于同类火炮。380毫米舰炮的每个四联装炮塔重2274吨,与同时期一艘舰队驱逐舰的排水量相当。炮塔采用液压控制,使用电动液泵作为驱动动力。炮塔内的4门火炮分为两组,每组内的两门火炮联动,而与另一组的2门火炮相对独立。因此,从结构上看,黎塞留级的火炮布置方式实际上是2*2*2,而不是外观上的4*2。

法制380毫米炮塔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装弹。一般的战列舰由于结构限制,只能在固定角度进行装填,如大和级战列舰,其采用的460毫米火炮只能在+3度状态下装填炮弹。由于采用了名为“弹性装填”的装弹系统,从而提高了火炮的战斗射速,此炮射速要明显高于其他固定角度装填的战列舰。战列舰的设计原则之一,就是要求其装甲能够抵御自身主炮的轰击。

“黎塞留”号在设计之初,也要求其主装甲能够承受380毫米火炮在27000米处的轰击(此时的380毫米穿甲弹能够穿透331毫米的装甲列板)。由于主炮前置节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号有足够的重量指标用于装甲防护。其水线附近的装甲列板厚度为328毫米,且有15度内倾角,装甲列板之后还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衬垫。在舰首和舰尾处的非重要部位,装甲厚度为127—152毫米。炮塔也是防护重点。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到430毫米,侧面厚270毫米,座圈装甲厚度为405毫米。指挥塔是全舰的大脑,装甲防护的标准不能低于水线处。“黎塞留”号的指挥塔装甲厚度达到340毫米,不过在其服役后的战斗中,舰长通常不呆在指挥塔内部,而是喜欢跑到露天的舰桥上观察情况。

在“黎塞留”号设计之时,来自空中的威胁已经日益增大。因此,它除安装了大量的对空火炮之外,还加强了水平装甲,舰上共有两层甲板铺设装甲,第一层厚150—170毫米,第二层厚40—100毫米,这样的多层装甲甲板可以有效降低航弹对军舰的破坏。炮塔顶部的装甲也比一般的战列舰厚,为195毫米。经过增强水平装甲,有效提高了舰体的防护能力。

在地中海海区作战,高航速有利于对敌主力舰队的围歼,同时也便于捕捉敌商船和运输舰。地中海港口要塞众多,一旦追赶不及,敌商船躲入海岸要塞的控制范围内,就难以吃掉了。因此,法国在设计黎塞留级舰的时候,就要求其具有较高航速。

“黎塞留”号采用4台总功率为15万马力的蒸汽轮机,4轴推进,设计航速为30节。而该级2号舰“让-巴尔”号由于战后才完工,采用了17.6万马力的新型主机,航速32节。在“黎塞留”号下水后的试验中,主机达到了15.5万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达到32节,并且可以30节航速航行60个小时。与高航速相比,黎塞留级的续航力则不那么突出。“黎塞留”号可以装6800吨重油,以18节经济航速航行时,最大续航力为5000海里。

服役历程

“黎塞留”号于1935年开工,但法国相对薄弱的造船工业使其建造速度无法与英美相比,到1940年6月只完成了95%的建造进度,舰上的主要设备虽然安装完毕,却都未经过调试,没有形成战斗力。这时候,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横扫法国北部,为了避免落入德国之手,“黎塞留”号于6月15日离开布雷斯特,6月18日抵达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二战期间,它加入盟军英勇作战。

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的到来比法国人预计的快得多,海上战斗尚未打响,法国却从陆地上溃败了。1940年上半年,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横扫法国北部,到1940年6月,巴黎沦陷,法国国防彻底崩溃。随着法国傀儡政权与纳粹德国签定和约,法国成为德国控制下的仆从国,法国海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主力舰纷纷离开法国本土港口,有的直接向英国投降,但更多的战舰躲进了北非法属殖民地港口中,处于观望状态。其中,旧战列舰“洛林”号和“库尔贝”号正在英国访问,法国投降后立即被扣留;快速战列舰“敦刻尔克”号、“斯特拉斯堡”号与两艘旧战列舰停泊在阿尔及利亚奥兰港;只完成了船体工程的“让-巴尔”号也被拖曳到摩洛哥卡萨布兰卡。“黎塞留”号也面临着投降或是战斗的选择。

为了避免这艘战舰落入德国之手,“黎塞留”号的舰员自行决定,脱离傀儡政权的控制。6月15日,尚未最后完工的“黎塞留”号带着所能收集到的弹药和零备件,离开布雷斯特,于6月18日抵达法属殖民地塞内加尔的达喀尔。

法国沦陷后,处于观望状态得法国战列舰达6艘,而当时德国海军建成的战列舰只有3艘。这些法国战舰虽然未宣布效忠傀儡政权,但态度大多摇摆不定,万一最终落入德国手中,对英国舰队将是严重的威胁。为了消灭这些潜在的对手,英国制定了名为“抛石机”的行动计划,政治劝降和武力解决结合,解除这些海外法国舰队的战斗力。

1940年7月3日,英国不宣而战,对停泊在北非各港口的法舰采取行动。停泊在阿尔及利亚奥兰港的4艘法国战列舰首先遭到攻击,在以“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为首的英国舰队的炮击,4艘法国战列舰有3艘沉没或搁浅,仅“敦刻尔克”号侥幸逃脱。

7月8日,厄运降临到了“黎塞留”号头上,以“竞技神”号航母为核心的英国舰队袭击了达喀尔。“黎塞留”号作为打击的首要目标,遭到从“竞技神”号上起飞的“剑鱼”鱼雷机的攻击。但“剑鱼”投放的450毫米鱼雷收效甚微。这次攻击未果之后,1940年9月23日,英国皇家海军派遣“巴勒姆”号、“皇家橡树”号和“决心”号3艘战列舰再次光临达喀尔,目的仍旧是摧毁法国这艘最强大的战列舰。

锚泊状态的“黎塞留”号用主炮奋力还击,达喀尔的海岸炮台也对英国舰队进行炮击。在与这3艘3.2万吨,装备15英寸主炮的英国战列舰的交火中,“黎塞留”号再次被击伤,好在装甲厚实,没有伤筋动骨。战斗中,英国“决心”号战列舰被击伤。迫于海岸炮台的强大火力,为避免更大的损失,英国舰队不得不撤出战斗。

英国的攻击使法国海外舰队与盟军的关系僵化。在整个1941年,“黎塞留”号都在达喀尔锚泊,不宣布加入轴心国序列,但同时不与英国妥协。1942年,盟军在北非的“火炬”作战中,“黎塞留”号保持中立,即不参加登陆行动,也不对盟军登陆部队进行打击。在美国的调解下,1942年底,自由法国与“黎塞留”号舰员最后达成和解:名义上由美国将“黎塞留”号买下,在美国接受整修后投入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战后再归还法国政府。

1943年1月16日,“黎塞留”号抵达纽约,对舰上设备进行大整休。原先装备的水上飞机弹射器和水上飞机机库被拆除,法制37毫米高炮与13.2毫米高射机枪被换装为盟军制式40毫米“博福斯”中口径高炮和20毫米“厄立孔”小口径速射炮;但保留了100毫米大口径高炮、152毫米副炮和380毫米主炮。由于美国海军没有装备38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最后不得不为“黎塞留”号特制一批380毫米口径弹药。在整修中,还对“黎塞留”号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安装了美国新研制的对空、对海搜索雷达。接受现代化改造后的“黎塞留”号涣然一新。

1943年10月,“黎塞留”号改装完毕,划归英国远东舰队指挥,在东南亚及印度洋海域作战。“黎塞留”号的主要任务,是依靠其高速和高炮,为航母提供近程空中保护,同时利用380毫米舰炮轰击日军守岛工事。由于“黎塞留”号具有30节高航速,它能够跟随舰队中的航母行动,用舰上的大量中小口径高炮为航母提供最后一层防空屏障,而航速23节左右的英国旧战列舰只能作为火力支援舰使用。

1944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军展开全面进攻。同年3月,英国远东舰队从斯里兰卡出发,以“光辉”号航母为核心,攻击日军占据的苏门达腊岛。“黎塞留”号作为舰队中的对岸火力支援舰,与“伊利莎白女王”号、“刚勇”号战列舰、“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共同对苏门达腊岛西北角的沙璜港进行炮击。在战斗中,4舰共发射381/380毫米炮弹294发,各种副炮炮弹数千发,几乎完全摧毁了日军的海岸炮台与工事。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法国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战场苦战的“黎塞留”号也奉命返回法国本土。

1944年10月,“黎塞留”号从印度洋穿过红海及苏伊士运河,返回法国。勒克莱尔将军的“自由法国”战士在巴黎进行凯旋门阅兵时,自由法国的战舰也在土伦港进行了壮观的阅舰仪式。当强大的“黎塞留”号缓缓开进土伦港时,受到了法国人的狂热欢迎,“黎塞留”号成为自由法国的海上标志。虽然法国全境解放,德国即将投降,但在太平洋战场,战争还未结束。法国复国庆典结束后,“黎塞留”号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战。

1945年初,日本舰队中的航母和舰载航空兵基本损失殆尽,但仍存留有一定数量的战列舰;在太平洋的多个岛屿,仍有日军经营多年的坚固工事。在长达半年的海岛登陆作战中,“黎塞留”号与美国“依阿华”号、“北卡莱罗那”号等名舰并肩作战,将无数一吨左右的高爆弹倾泻到日军阵地上。1945年8月,“黎塞留”号参加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对日本沿岸港口与城市进行炮击,并目睹了8月15日东京湾的日本投降仪式。“黎塞留”号的战斗足迹遍及三大洋,是法国参战地域最广,航行里程最长的战列舰,也是法国海军史上最著名的战列舰。

二战结束后,“黎塞留”号从英国远东舰队序列中退出,回归美国海军控制,美国继而将“黎塞留”号归还法国。1946年,“黎塞留”号再次从太平洋返回法国。在回国之前,“黎塞留”号还执行了最后一次作战任务:在印支战争中,“黎塞留”号在中南半岛沿岸巡弋,对越南进行威慑。

战后“黎塞留”号虽然已无大用场,但作为法国海军的象征,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参加法国北非殖民地的几次战争中,大多是作为海军的威慑力量使用。由于战列舰的维护费用过高,1959年“黎塞留”号退出现役,先是在布雷斯特作为船员训练舰使用,1964年作为废钢出售,最后在意大利拆船厂解体。

下面的是⋯⋯我不说了

威廉d波特号

新手出征秘密护送“货物”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建造了175艘“弗莱彻

”级驱逐舰,“威廉·D·波特”号就是其中一员。1943年7月,这艘编号DD-579的驱逐舰加入美国海军,舰上的125名水手和他们的军舰一样,都是崭新的:大多数人从高中校园或自家农场直接爬上了军舰,他们甚至从来没见过海军军服!没办法,这就是战争。新水手们只训练了短短4个月,就接到了出海执行任务的命令。这是一次极端重要和高度机密的任务:包括“威廉·D·波特”在内的3艘驱逐舰和另2艘护航航母组成护卫编队,护送“衣阿华”号战列舰前往北非。启程前,“衣阿华”号战列舰率编队所有舰只前往波多马克

河口的切萨皮克湾

,装载所要运送的“货物”。很快,“衣阿华”号就看到一艘游艇从波多马克河里滑出来。见多识广的水兵吃了一惊:那是总统的“波多马克”号!总统游艇很快与“衣阿华”号会合。军官们纷纷聚到舷边,水手们则被拦在后面,不过他们的眼睛没被挡住:坐在轮椅里登上军舰的竟然是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接着,国务卿科戴尔·赫尔、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

的高级军官和其他的政府高官都登上军舰。细心人数过之后发现,总共有80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挤上了这艘4.5万吨的战列舰!“难道他们就是我们要护送的‘货物’!”水兵们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如果希特勒能把这支舰队摧毁,那他就中大奖了!”,“货物”装载完毕。1943年11月12日,“衣阿华”号命令编队保持无线电静默

,全速启航。“威廉·D·波特”号驱逐舰像一只刚刚学会游泳的小鸭子,跌跌撞撞地跟在编队后面,驶向北非的凯比尔港。在那里,罗斯福总统将与其他同盟国领袖进行第一次高级会晤。一路洋相全新“威利”惹乱子水兵们喜欢把“威廉·D·波特”称作“威利”。里外全新的“威利”一起步就惹了乱子:从母港诺福克海军基地

出发赶往切萨皮克湾时,锚被旁边的一艘军舰绊住。大力拉扯之下,重重的铁锚总算破水而出,但“邻居”的护栏、救生筏和其他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却被它“顺手”扯坏了。尴尬的威尔

弗莱德·沃尔特舰长只来得及向对方简单地道了个歉,就急急忙忙地赶去找“衣阿华”号了。谁知道,这只是“威利”号一路洋相的开始。编队经过一片德国潜艇时常出没的危险海区时,突然从水下传来一阵巨大的爆炸。军舰官兵们绷得紧紧的神经立刻找到了发泄口:飞机升空,声呐入水,深水炸弹被推上发射架,军舰全部实施反潜机动。一阵折腾过后,“威利”发出信号:没有潜艇,爆炸是自己舰上的一枚深水炸弹不慎掉进水里引起的。众舰怒目,却也发作不得。片刻过后,“威利”先是一排反常的大浪卷过甲板,卷走了舰上的一名水手;紧接着,动力舱又出了毛病,军舰暂时失去了动力,跟随编队本来就很吃力的“威利”这回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看着自己的兵在众目睽睽之下出如此洋相,“衣阿华”上的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J·金上将坐不住了。沃尔特舰长感觉到了顶头上司的怒火,不得不加倍小心翼翼起来。“登峰造极”鱼雷射向罗斯福不过,“威利”上上下下越小心,倒霉事儿就越喜欢找上门来。出海两天后,“威廉·D·波特”号驱逐舰又惹出来一个“登峰造极”的大乱子。11月14日,编队驶近百慕大

海域。“衣阿华”号战列舰舰长决定在这里让总统和高官们解解闷儿,演示演示自己的战舰如何防御敌人的空中进攻。准备过后,几只巨大的气象气球被释放到空中。“衣阿华”号上凡是能对空射击的舰炮都对准了它们猛轰。罗斯福总统在甲板上看得兴致勃勃。5公里外,“威利”号的沃尔特舰长和手下的水手们也看得心痒难耐,他们也很想挤过去凑凑趣儿,但无奈自己总惹乱子,只能在外围放放哨。上帝也许看穿了“威利”的心思,特别让几只气球从“衣阿华”编成的火网中漏出来,慢慢飘进“威利”号的射程。“机会来了!”沃尔特舰长大喜,立即命令水兵们各就各位,向气球射击,并同时进行鱼雷发射训练。“能不能翻身,全看这次了!”甲板上的炮位上,水兵们专心地轰击飘浮的气球,甲板下的鱼雷舱里,两名水兵开始进行鱼雷发射操作。像往常一样,他们先得为鱼雷找个目标。“衣阿华”号当然是首选,因为它又大又明显。然后,他们得把鱼雷发射管里的推进火药拿出来,因为这只是训练,不需要把鱼雷发射出去。一切准备就绪。沃尔特舰长命令:“鱼雷一,发射!”短暂的停顿过后,鱼雷舱里传来两名水兵的回复:“发射完毕!”接着是“鱼雷二,发射!”和“发射完毕!”两枚鱼雷的训练发射都正常,但“鱼雷三,发射!”收到的回复却不是标准的“发射完毕”,而是两名水兵夸张的“呜喔……”声!紧接着,甲板上所有的人都发出了惊讶的喧哗:一枚鱼雷竟窜入水中,直奔“衣阿华”号而去!“这两个该死的家伙,肯定是忘了把发射管里的推进火药拿出来!”惊恐的沃尔特舰长盯着那枚塞满炸药的鱼雷,一边恶狠狠地咒骂着两个鱼雷兵,一边上蹿下跳地想办法。理论上,那枚鱼雷最多只用两分钟就能跑到“衣阿华”身边,到那时,就算它是战列舰恐怕也得死翘翘

了!沃尔特命令立即向“衣阿华”示警。由于编队严令不准使用无线电,警告信号只能用灯光发出。谁知忙中出错,新入伍的信号兵慌乱中把信号错发成了“水中有鱼雷,正远离你方而去!”再发一次,却又成了“‘威利’号全速离开!”看着离“衣阿华”号越来越近的鱼雷,沃尔特头上冷汗淋漓。他决定豁出去了,用无线电通知“衣阿华”!“‘狮子’,‘狮子’,右满舵!”“威利”焦急地呼叫“衣阿华”的代号,直接向它发出指令。“衣阿华”号上的无线电员听到居然有人打破禁令用电台呼叫自己吓了一跳,以为是编队的某一艘驱逐舰在警告自己遭到了德国的埋伏:“请重复,说明你的身份!敌人的潜艇在哪里?”心急火燎的“威利”号可没时间跟他磨嘴皮子:“‘狮子’,水里有鱼雷!右满舵!快,快,右满舵!”但这次“衣阿华”没有再跟“威利”废话,因为舰上的了望哨已经观察到了水中的那条“大鱼”!“右舷有鱼雷!不是演习!不是演习!右舷有鱼雷!”“衣阿华”上一片大乱。反应迅速的舰长命令向右急转弯,加速脱离!舰上的警报器鬼哭狼嚎,水兵们纷纷扑向自己的救险位置;同时,舰上的长枪短炮开始向鱼雷拼命倾泻弹雨!罗斯福总统的贴身警卫紧紧地扶着总统的轮椅,眼睛死死地盯着越来越清楚的鱼雷。一名警卫下意识地抽出手枪,向鱼雷的方向乱射。苦着脸的“威利”号舰长和水兵远远地瞧着人仰马翻的上司们,欲哭无泪。不过谢天谢地,“衣阿华”号肥胖的身躯转了一个完美的弯,与鱼雷擦肩而过。“轰”的一声,鱼雷在“衣阿华”的航迹中炸起了一股冲天水柱!沃尔特舰长和他的水兵们总算缓过这口气来。但对他们来说,事情还远未结束。狼狈的“衣阿华”号重新回到编队中,气急败坏的把所有大炮都指向小小的“威利”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任何解释都无济于事,“威利”号被命令脱离编队,前往百慕大地区的美国海军基地

接受调查。在那里,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

“欢迎”了上岸的“威利”号船员,并把他们全部逮捕,这可是美国海军史

上绝无仅有的一次。还没结束炮打司令又添笑柄“威廉·D·波特”号驱逐舰就这样出了名,凡是与它相遇的舰只都会跟它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别开炮,别开炮!我不是总统!”海军当局认定鱼雷事件是意外后,决定把它派去执行一些不会给别人造成太大伤害的任务。于是“威利”号不得不到没人注意的地方去守海岛。舰上的水兵拼命工作,为的是挽回自己的名声。但事与愿违,在风平浪静的守岛任务中,它还是捅出了娄子。一天,一名水兵喝得醉醺醺地回到舰上,非要用舰炮打上一发炮弹不可。众人拦阻不及,醉汉竟真的爬上了127毫米舰炮的炮位,“咣”的一声将炮弹打出炮膛,动作干净利落。炮弹呼啸着飞向远处,不知所踪。第二天,岛上的守军司令怒气冲冲找上门来。这时“威利”号上的人们才知道,醉汉打出去的炮弹竟落在了司令家院子里。巧的是,司令和手下的军官、家属正在院子里聚会。从天而落的炮弹把他们弄了个灰头土脸,所幸没有人受伤。唯一受到伤害的是“威利”号,炮打司令又给它多添了个笑柄。后来威利在一次海战中击落一架日本飞机,但是可怜的威利被这架飞机给撞沉了。具体一点说是: DD-579 William D. Porter 威廉·D·波特 驱逐舰(1943 - 1945.6.10)在冲绳

被神风特攻队撞沉,结束了它“传奇”的一生。墨尔本号袋鼠国从大英帝国买来的二战货(10英镑的价格),墨尔本号航母,在服役期间事故多多,多次与其他舰船相撞。有人戏称墨尔本号是“舰船杀手”。因为事故多,加上老化,最后不得不于1985年当废品卖给中国,然后被拆除,当时张将军说自己去那里参观过,第一次差异如此巨舰。可见当年兔子海军真是弱小。不过这些事故,尤其是撞船事故中最严重的两次,其实真心说墨尔本号是无辜的,而且连带当时舰长成了替罪羊和背黑锅。

1,1964年撞沉澳大利亚海军“航海者”号驱逐舰 、1969年腰斩美帝“埃文斯”号驱逐舰,都是事先已经告诉对方,结果对方自己撞上来

1964年2月,不到3000吨“航海者”号(看来当年的驱逐舰也就是这个吨位,很多都是3000吨的样子)进行改装后的测试和试航。结果碰到了正在该相邻海域进行夜间舰载机起降训练的“墨尔本”号,如此前者担当防卫警戒任务——和航母一起演练,当时“墨尔本”已经告知“航海者”,因为风向的气候变化的原因,起降飞机时,“墨尔本”会不断变化航向以获得迎风起飞战机,为此“航海者”需随时沟通并随着航母转向而转动位置。练着练着,最初还能保持位置队形的“航海者”,不知不觉中偏差了,来到了“墨尔本”的前右边。“墨尔本”发现后,要求其回到自己舰尾后方的警戒位置,“航海者”确认收到,但改变位置中,却出错了,朝着相反方向驶去,结果是更加靠近“墨尔本”,“墨尔本”起初以为“航海者”是采取之字行走减速然后在转弯回到正常航道上,然而很快发现不对劲,马上采取倒退措施,但已经来不及。结果是两者相撞,“墨尔本”尖锐的船头从“航海者”的作战室的左舷位置切入,直接把“航海者”切位两半,导致后者舰上大部分人死亡。最后的调查表明是,“航海者”自己没有搞清楚“墨尔本”的准确位置和航行,当晚的舰长更是生病加上喝酒,根本不胜任指挥。然而大概是处于尊重死者的原因,当时并没有公开“航海者”舰长的不胜任指挥工作,反而认为“墨尔本”的舰长有一定责任——没有及时发出警报,结果连累“墨尔本”舰长被处分,这位舰长大概也是个犟驴子,不服直接申请退役。一直到三年后,因为更多质疑声的压力,重新调查才算还给“墨尔本”舰长公道。

1969年经过改装,能上美国的喷气式战机的“墨尔本”于当年6月初,加入美帝主导、旨在恐吓北越的“海洋精神”联合演练。此次演练注重实战性,“墨尔本”担任反潜任务,而负责其升空警戒的就是美帝3000多吨的“埃文斯”号驱逐舰。练着练着,“墨尔本”准备再一次放飞S2反潜机,于是要求位于自己左舷前方行使的“埃文斯”调整航向到自己后面担任升空警戒任务。结果这样一次简单的航行调整对于熟悉作业的美帝海军来讲,居然出错了——朝着“墨尔本”前进方面的航道驶去。发现异常的“墨尔本”发出警告“你舰正驶入相遇航道”,最有意思的是“埃文斯”表示已经收到信息,却没有改变航行;“墨尔本”继续发出警告,但“埃文斯”似乎依然没改变航线。眼看快要撞上了,“墨尔本”命令左满舵来规避,事后调查表明,如果“埃文斯”什么也不做继续航行,反而双方很可能是从“墨尔本”前方勉强过去,最多是轻微碰擦。结果“埃文斯”跟着来个右满舵,如此双方猛烈撞上了。2万吨的大个子“墨尔本”一下子把3000多吨的小个子“埃文斯”切成两半。双方进行联合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显然是“埃文斯”的责任,当时其舰长(美帝的驱逐舰舰长才中校、美帝航母舰长才是上校,而兔子的驱逐舰舰长就是上校,可见两者海军实力的差距)正在睡觉,居然把操舰工作交给毫无经验的两个下级军官(一个上尉、一个中尉)。然而因为调查组的领导是美帝的一个少将,于是这个美帝少将把部分责任人为加到“墨尔本”头上去,在询问澳大利亚军官的时候语气极强烈和措辞尖锐——连时任“墨尔本”舰长斯蒂文斯要求总结性报告都给否决掉,而询问美国军官的时候非常平和。。。。最终的结果是,本来根本没有责任的“墨尔本”担负了部分责任。而本来人缘好、业务能力强、大有前途的舰长斯蒂文斯被处分,勒令离舰上岸从事低级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