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综合信息 > 中国船舶最后(中国的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船舶最后(中国的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06 23:40 点击:272 编辑:admin

1. 中国的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无人车来也】作为汽车研究人员,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

本人在科幻新书《无人驾驶帝国》里面都有阐述:

一、1672年南怀仁研制的四轮蒸汽动力汽车,既是中国第一辆汽车,也是世界第一辆汽车!

  提起世界上的第一辆汽车,大家都会想到卡尔·本茨创造的奔驰一号,其实早在康熙时期,就有汽车了。  

第一辆蒸汽汽车是在中国制造的,更确切地说,是在北京制造的。

  1672年,一位比利时籍传教士,此人名叫南怀仁,在北京制造出了蒸汽动力机械装置,成为第一辆四轮蒸汽汽车。 

 当此之时,瓦特还没出生,比他制成的复式蒸汽机早了115年,比西明顿将蒸汽机应用于轮船早123年,比史蒂芬孙用于火车早150年,比布尔用于汽车早200年。

当然,这辆车按现在的说法是辆概念车,并不能真正行驶。

南怀仁因此被誉为“汽车始祖”!

二、 1901年,一个叫李恩思的匈牙利人将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从香港运到上海,从此我国开始出现汽车。

其中一辆,是1901年慈禧太后66岁寿辰时,直隶总督袁世凯特作为寿礼敬献给慈禧。 

 大清统治者慈禧太后,虽昏庸无知、保守顽固,但却与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辆汽车结下不解之缘。

三、 1931年5月31日,我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在奉天(现为沈阳)迫击炮厂附属的民生工厂诞生。

1929年张学良拨款80万元,责成辽宁迫击炮厂所属民生工厂试制汽车。

民生工厂聘请美国人迈尔斯为总工程师,引进美国瑞雪牌汽车为样车。

1931年5月,我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是25t载货汽车,定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

四、1956年7月13日,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第二天,也就是 1956年7月14日, 一汽装配出的第一批12辆4吨级解放牌汽车,缓缓驶出装配线,现场响起十分热烈的掌声、锣鼓声和鞭炮声!

这标志着我国从此结束了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汽车梦、强国梦向我们驶来!

【无人车来也】的解读,但愿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哦!

2. 最早的船在什么时候出现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最先进的发明和最优良的材料投人到武器的制造当中去。战争检验着这些武器的性能,同时也不断刺激人们去从事新的发明和创造。海战和战船的关系正是如此。

在西方,距今3000多年前,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在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和征战中,发明了最早的海上战船,这种战船有两层划桨手,并备有辅助风帆。

腓尼基人还发明和制造了第一艘带有撞角船首的战船,可以在海战中冲撞敌人的船只。当时,发生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上的海战,主要依靠人力划桨木船。腓尼基人发明的包角战船被希腊人学了去,雅典人制造了3层高的桨帆战船,船首有一个3米长的金属撞角,像一根巨刺,在海战中可以将敌人的船拦腰撞伤。

当时的海战,主要靠接舷战,就是战船上载着受过海战训练的士兵,先用包裹着铁甲的船头将敌船撞伤,然后水兵用铁钩等兵器钩住敌人的战船船舷,手持利刃的土兵迅速跳到敌船上展开白刃格斗,直到把敌人赶尽杀绝,夺取对方的战船为止。

公元前256年,罗马帝国约330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出征非洲,在西西里附近的海域,与由350艘舰船组成的迦太基舰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罗马舰队以“V”字形布阵,迦太基舰队则排成一字形的横宽队形,在海战中,罗马舰队采取惯用的接舷战术,取得了击沉敌船30艘,俘获64艘的辉煌战绩。

到了16世纪,火炮开始在挂满风帆的战船上应用,揭开了热兵器在海战中大显神威的历史,船与船之间的战斗也因为火炮的使用而拉开了战斗的距离。

此后300多年的海战中,作战形式都是以风为动力的帆船远远地摆开阵式,舷侧对舷侧地用炮打个你死我活。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蒸汽机、螺旋桨、铁甲、开花弹、旋转炮塔迅速在战船上出现和应用。木制战船发展成为用钢铁作装甲的铁甲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铁壳装甲舰“勇土”号,标志着钢铁战舰时代的到来。

20世纪初,世界进入大舰巨炮时代,各海上大国竞相建造超过万吨以上的巨型战列舰。但很快,由于潜艇和飞机对舰攻击能力的迅速增强,鱼雷和空投炸弹成了战列舰的克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潜艇和航空母舰取得了真正的海上霸主地位。

在人类两三千年的海战中,战船上的主要武器和作战方式,是船上的士兵手持刀剑,在与敌船接触进攻时,跳到敌船上去肉搏厮杀,以决胜负。

1~6世纪,由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传入欧洲,好战的西方各国迅速发明了可用火药发射弹药的火炮,并很快用于海战。

首先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制造了一种名为加里的战船。这种船的船首安装了5~8门火炮,用于攻击敌船上的人员。加里战船长约45米,最宽处6米,由54支桨推进,每边各27支,每支桨由3~4名桨手划动,全船共有400人左右。

1571年的雷班托海战,是古希腊罗马木制战船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海战。这次战役是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基督教联盟国家与异教徒土耳其帝国之间的决战,双方军舰的船首都装上了前所未有的大炮。

使基督教国家夺得胜利的是6艘威尼斯三桅加里亚斯大型装帆战船。这是一种半桨半帆式推进的重型战船,每艘船上装有30~50门大炮。土耳其舰队的战船员也装有火炮,但火力较小,在对方舰队的猛烈攻击下,陷人一片混乱之中,木船在火炮轰击下纷纷起火,土兵大批落水。

土耳其战船很快一艘一艘地沉入大海之中。土耳基舰队损失了150艘战船,2500名土兵战死,5000名土兵被俘。这一仗给欧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发现,自萨拉米斯海战以来的2000年间,一直统治着海洋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没有火炮的木制战船已经过时了,装备了舷侧火炮的新型战船已经登场。

3. 中国最早的船是什么

一、浮具是最早的船的雏形: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二、筏子: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三、独木舟: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4. 中国有几个船

目前最多是30万吨。

中国目前最大的船应是三十万吨级的‘VLCC’(‘VLCC’是超大型油轮“Very Large Crude Carrier”的英文缩写)。

目前国内己投入使用的‘VLCC’都是三十万吨级的,国产的第一艘‘VLCC’应属大连远洋运输公司使用的我国第一艘30万吨超级油轮“远大湖”号(MTCOSGREAT LAKE)。(注:国内己有几十艘三十万吨级油轮投入营运)。

“远大湖”号超级油轮总长333米,型宽60米,型深29.3米,最高处达71.2米,相当于层高2.6米的24层高楼,船体自重40651吨。船舱总容量相当于装载200万桶原油。服务航速15.9节,续航能力2万多海里,其自动化航海系统可实现一人驾驶操作和无人机舱,在空载情况下能抵御9级大风。

5.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有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

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

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

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小艇商船 :以商业行为为目的的船只.   

客轮 : 旅客输送用船.   

货船 : 货物输送用船(载客15人以下者).如运输原油的原油船、货柜船、散装货船等.  渡轮 : 主要运载货物,乘客,汽车.   

铁道车两渡轮 : 能运送大型铁道车两的渡轮.   

货客船 : 兼货物输送与旅客输送用船.   

救助作业船:用于海上救护工作.   

工作船:处理打捞等工作打捞船,从事科研考察工作的科考船,事对航行中的船只的维护修理工作的工程船.都属于这一范畴.   

渔船 : 用于捕鱼业的用船.   

非商船 : 非商业行为目的使用船只.   

快艇 : 主要用于水上娱乐,或赛艇比赛的船只.种类有很多摩托艇,气垫船都属于这一类型. 拖船 : 推拉大船进出港的专用船.   

引水船 : 带引水人上下商船的专用船.   

指航船:指明航道的船只.   

军舰 :军事用途船舶,如巡洋舰,驱逐舰等,船只本身不用于军事用途的军属船舶也归为此类.潜水艇也是一种特殊的船舶.军事用途的潜水艇归于军舰类.此外也有用于海底科研考察等工作的工作.

6. 中国的船是什么样子的

郑和宝船和宝船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郑和宝船是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座。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另有一种说法,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的总称,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它们统称为郑和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编辑本段]郑和宝船的尺度和结构   郑和宝船的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的加固作用。二千料船的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的结构,船头昂船尾高。

  船体结构上设了多道横舱壁,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多个小舱,多的二十八舱,少的也有二十三舱,这不仅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的作用,使船舶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

  二千料海船采用全木结构。明代船舶工艺发展到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复杂的木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加固在一起,不至于“散架”。上二千料郑和宝船基本船型为福船,外形为小方首,宽平艉。建筑形式属于楼船,主甲板中部有一层甲板室形成舯(意:中)楼,设了舷墙,艉(意:尾,记者注)部有三层艉楼,艏(意:首)部有二层通透性的艏楼。自底舱到甲板上,共分为五层。

  船艏正面有威武的虎头浮雕,两舷侧前部有庄严的飞龙浮雕或彩绘,后部有凤凰彩绘,艉部板上方绘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编辑本段]那么大的船是用什么控制的?   郑和造那么大的船是用什么控制船的?

  史书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少将是中国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潜心研究郑和宝船多年。目前正积极准备郑和宝船的复制工作。他向竞报记者独家披露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郑和宝船的技术秘密。

  郑少将表示,虽然史书记载的大号宝船据推算排水量近2万吨,但实际伴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是“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的“二千料宝船”。这种宝船拥有在当时极为先进的工艺水平。

  动力推进系统:硬帆+旋转橹

  木帆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与船桨不同,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橹在船外的涉水面积小,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船形结构: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 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郑明说,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用了梗水木和两舷披水板。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船体向两侧晃动的幅度。郑明告诉记者,研究发现,郑和宝船还根据不同船型和航区在船的主尺度比例设计上也有所不同,以兼顾快速性和稳定性。大抵运输船更强调平稳,而兵船更强调速度。郑和宝船的船体结构还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用木板将船内隔成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且具有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例如茶叶、丝绸、各国进贡宝物都可以分开存放。

  船用装置:开孔舵与巨锚

  船在海面航行主要靠船舵控制方向。郑和宝船的船舵采用可以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到大风浪或者乱流的时候,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可以使舵不受影响;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候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损伤舵叶。而且郑和宝船的船舵是平衡舵。这是继承宋代的发明,操控比较轻便,而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开孔舵,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

  在郑和宝船上,带爪木杆石锭(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

  郑明介绍说,早在汉代,中华木帆船建造工艺就使用榫接铁钉综合技术。明代船舶工艺发展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编辑本段]郑和宝船的五大疑问   郑和下西洋的漫漫之旅给后辈们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传说中的大号宝船究竟长得什么样?这样的 “海上巨无霸”(长138米,宽56米)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它又是如何航行的?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郑明为记者剖析了有关郑和宝船的五大疑问。

  疑问一:大号宝船是否存在?

  据史料记载,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 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按照今天的测量方法来看,这艘宝船长将近138米,宽56米。一些学者认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国明代不可能出现。另外,有专家认为,明永乐年间,朱棣施政办公的大殿———奉天殿(太和殿),是当时最大的木结构实体。其大小也不过宽 63.96米,深37.20米,高35.05米。而大号宝船上仅船楼的面积就大大超过了它,从封建的宗法礼仪上讲,作为宦官的郑和乘坐似乎有僭越之嫌。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宫殿的营造法式是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而舰船则被视为海上的移动城池,属于军事设施的一种,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对此,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学会副理事长郑明认为,大号宝船是存在的,但没有出海。郑明认为,大号宝船并不是一种实用的船只,它不应该是下西洋船队中的一员。那么大号宝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他推测,大号宝船不被郑和使用,但作为皇帝御用的可能性很大。

  疑问二:大号宝船有多大?

  学术界对大号宝船“长44丈4尺,阔18丈”的尺度仍存质疑。有学者认为,郑和宝船的长宽比例不协调。“长44丈4尺,阔18丈”,长宽比大致为 2.4666∶1,比例之小使“宝船”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方盒子,现存的中外船舶绝没有腰身如此之“粗”的,这也使人对宝船的形状产生怀疑。

  根据史料《南船纪》(明·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沈棨著)、《三宝太监下西洋记》(明·罗懋登著)记载以及泉州等地出土的船体实物来看,中国古代海军舰船的长宽比在2.5~2.8之间,多属于宽短型。

  宝船究竟有多大?这还有赖于实物考证。南京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是目前国内已知唯一的明代官办造船基地遗址。1957年,有村民曾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出一根长11.07米的舵杆;1965年,又在遗址地捞出了一段长2.21米的绞关木,据专家考证,两米多长的绞关木,需要五六个人一起操作,能够绞起 500公斤左右重的铁锚。2003年到2004年间,物馆在对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作塘考古发掘时,又发现两根长度分别为10.1米和11米的木舵杆。但这些尚不足以精确推算出造船厂船只的准确规模,只能印证史料记载的明代海船的巨大规模。

  具体尺寸按照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宝船排水量3100吨,可载重2500吨。根据中国学者唐志拔计算(数据载于他的著作《中国舰船史》第七章),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5000~10000吨,而根据1985年集美航专、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作,按照造船原理和中国式木帆船营造法式将宝船复原后,核算最大好宝船满载排水量约22848吨,取之方型系数0.43,可载重9824吨(见彭德清等编著的《中国航海史》第四章)

7. 中国是什么时候有船的

第一阶段的载人航天飞行主要是单船的飞行试验。神州五号只搭载一名航天员,飞行时长只有21小时28分钟,主要的试验就是载人航天飞船的基本设计,其目的只需达到发射入轨、在轨飞行、成功回收几个关键任务,所以无需太多航天员和太长的时间。

航天英雄杨利伟

2005年10月12号发射的神州六号,搭载了两位航天员,在轨时间4天19小时32分钟,试验任务主要是多人多天在轨飞行。2008年9月25日发射的神州七号飞船,实现了满员载人航天飞行。其搭载了三位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2天20小时30分钟。期间,神州七号的宇航员完成了中国首次太空行走,航天员翟志刚穿着舱外航天服,离开神州七号飞船轨道舱,实现了中国人太空漫步的梦想。

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至此,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第一阶段告一段落,第一阶段的试验工作主要是航天器整体设计和航天员在轨飞行的技能。在取得了大量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神州五号发射时临近空间的共振,比如磕破杨利伟嘴唇的话筒设计,再比如神州七号太空行走阶段时轨道舱火灾报警器的误报。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中国航天员的大无畏精神,当太空行走时值守航天员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时,舱外的航天员回答道:“不管了,真有火灾也来不及了,我们继续!”,当这句话通过电视画面传到正在收看直播的千万百姓耳中时,所有人无不对中国航天员勇敢、冷静、无所畏惧的精神肃然起敬!

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在充分吸取经验教训,并对神州飞船进行了大量改进提高后,2011年中国载人航天开启了第二阶段太空飞行。第二阶段开始,不再是单艘载人飞船的太空飞行,而是由神州飞船和天宫实验空间站共同展开。这一阶段的任务从载人飞船的基础设计,转向应用设计,实现了在轨交会、对接、分离,组合体共同在轨飞行,并开始开展大量使用太空科学实验。

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

2011年11月1日发射的神州八号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沉寂了三年后的首次飞行,不过这是一艘不载人的无人飞船,主要完成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太空交会、对接、分离实验。2011年11月3日凌晨1点30分,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在我国甘肃、陕西上空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对接,使中国掌握了在轨对接技术,为后来的一系列太空飞行打下了基础。

中国太空交会对接

神州九号将第一位中国女航天员送入太空2012年6月16日发射的神州九号,将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送入太空,一同上天的还有第二次飞入太空的中国首位重复升空的航天员景海鹏。神州九号在太空和天宫进行的精准的太空对接,三位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在轨飞行,这也让中国载人航天飞行首次有了一个“两室一厅”。三位航天员一共在轨飞行12天。

首次太空授课

一年后的2013年6月11日,神州十号顺利升空,这次飞行搭载了两男一女三位航天员,在轨飞行15天,其中女航天员王亚平还在太空中进行了首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数千万中小学生观看了来自“天宫课堂”的太空知识课程。

神州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组合体

2016年10月17日的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进行了航天员在太空中期驻留实验。两位航天员在由神州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组成的组合体中,在轨飞行时间长达32天,对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积累的大量的经验!这是目前中国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最长纪录,神州十一号的指令长景海鹏,也成为了目前中国航天员中升空次数最多(3次),在轨时间最长(47天)的航天员。

自此第二阶段结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解决了从发射升空到长期在轨驻留,再到返回的各种技术难题,已经具备了建设长期在轨留驻空间站,并长期派驻航天员开展各类科学实验的能力。第三阶段建设较为复杂和大型的空间站,并实现长期留驻的工作开始实施。

神州十二号航天员乘员组

今天发射的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集合了前期载人航天飞行的所有成果,将首次实现在轨长期驻留。神州十二号将很快与前期发射的由“天合一号”核心舱和“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的组合体对接,三名航天员将成为中国空间站的首批“入住人员”,在轨完成空间站的搭建和建设,利用天合核心舱上的先进设备,特别是神奇的可舱壁爬行的机械臂,结合太空行走完成各类设备的组装和维护!

神奇的可爬行机械臂

按预定计划,在9月神州十二飞船完成90天太空任务返回以后,紧接着10月将发射神州十三号飞船,将会有三名航天员展开一次长达6个月的太空任务。随后的2022年5月,神州十四号飞船接踵而至,将在轨飞行7个月,并且等待2022年11月神州十五号的到来,形成双神州飞船、双航天员乘组同时在轨的壮观场景,并实现中国空间站常态化在轨运行。

未来系列航天发射任务

从此,中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多人、多船、多舱、长期驻留阶段。从单人单船单日,到这次三人三船90天,已经过去了18年。中国的航天飞船,已经从简陋的“集体宿舍”,成为“大平层”!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浩瀚的太空,将迎来中国空间站长期驻守的身影,而我们的征途,又岂止是星辰大海!

8. 中国的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一、浮具是最早的船的雏形: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二、筏子: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三、独木舟: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9. 中国什么时候有船

中国大事记(1840-2020)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1月,英国侵占香港岛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3年1月,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50卷出版。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签订。

1845年11月,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块租界。

1846年1月,清廷正式宣布弛禁天主教。

1847年7月,上海发生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教案——徐家汇教案。

1848年2月,首批满怀着淘金梦想的中国移民抵达旧金山。

1849年2月,广州市民组织抗拒英国人进入广州运动。

1850年7月,沙俄强占中国黑龙江口庙街,改名尼古拉也夫斯克。

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2年11月,英海军在厦门登岸,枪杀华人4人,伤5人。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1854年2月,英外相以《南京条约》签订满12年,指示英公使包令向中国提出修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外国公使驻京,长江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

1855年5月,沙俄武装航行黑龙江,并迁来大批“移民”,在江左岸强行建立居民点。

1856年10月,英国海军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发动进攻,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答。

1858年5月,中国与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当时清政府拒绝批准该条约。

1859年7月,上海组织寻找失踪壮丁反对掠夺华工的运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署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1年9月,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

1862年6月,京师同文馆开办。

1863年1月,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中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

1864年7月,太平天国运动基本结束。

1865年6月,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12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马尾动工兴建。

1867年4月,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设机器制造局。

1868年7月,中美签订《中美续增条约》。

1869年10月,中英《新定条约》、《新修条约善后章程》订立。

1870年6月,天津教案发生。

1871年9月,中日《通商章程》在天津签订。

1872年8月,清朝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出洋。

1873年11月,左宗棠平定西北回民起义。

1874年3月,3000多名日本兵入侵台湾乔。

1875年2月,云南爆发“马嘉理事件”。

1876年4月,左宗棠率领湘军开始收复新疆之战。

1877年6月,上海有线电报第一次拍电。

1878年3月,中国在天津、上海、北京、烟台和营口开始试办邮政。

1879年4月,日本侵占中国属国琉球群岛,改名为冲绳。

1880年8月,李鸿章奏请成立中国电报总局。

1881年2月,曾纪泽与沙俄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沙俄归还伊犁,但却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中国赔偿俄国兵费九百万卢布。

1882年1月,上海《申报》记者通过天津—上海间有线电报电路,拍发新闻专电,这是中国第一则新闻电讯稿。

1883年12月,法军进攻驻扎越南北部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8月,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马尾海战爆发。

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中法战争结束。

1886年7月,重庆教案爆发。

1887年12月,清政府与葡萄牙签订《北京条约》。

1888年3月,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正式上任,台湾省正式建立。

1889年10月,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湖北织布局。

1890年10月,曾国荃创办江南水师学堂。

1891年4月,清廷以奕劻奏,命李鸿章督办关东铁路一切事宜。

1892年5月,清廷命令禁止排外刊物。

1893年9月,清廷除华侨海禁。自今商民在外洋无论久暂,概许回国治生置业,并听任经商出洋。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896年8月,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为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前身。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胶州湾,列强掀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运动。

1898年6月,“百日维新”开始。

1899年11月,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把广州湾租借给法国99年。

1900年5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1901年9月,中国与十一国签署《辛丑条约》。

1902年5月,张之洞创立湖北师范学堂。

1903年4月,中国最早的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开学。

1904年2月,日本偷袭旅顺,日俄战争爆发,东北成为战场。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

1906年4月,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1907年4月,清政府整顿东三省,并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

1908年6月,全国掀起立宪请愿高潮。

1909年10月,中国自建的京张铁路通车,主持修建者为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

1910年4月,汪精卫等人刺杀载沣未遂被捕,此事轰动全国。

1911年10月,武昌打响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隆裕太后代宣统帝溥仪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授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

1913年7月, 李烈钧在江西首揭讨袁大旗,二次革命爆发。

1914年12月,袁世凯炮制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中规定总统任期十年,且可以连任,继任人由现任总统推荐。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爆发。

1916年6月,袁世凯“百日称帝”失败死亡,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1917年8月, 北京政府正式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废除中德、中奥条约。

1918年11月,徐世昌发表停战令,广州军政府响应南北双方停战。

1919年5月,巴黎和会引发中国“五四运动”。

1920年7月,中国爆发直皖战争,皖系段祺瑞迅速被直系曹锟、吴佩孚击败。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张作霖被直系曹锟、吴佩孚击败。

1923年10月,曹锟贿选为大总统,遭到孙中山等一直反对。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大革命兴起。

1925年11月,直系将领孙传芳打败奉军,控制了苏、浙、皖、赣、闽五省。

1926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进军湘南揭开北伐战争序幕。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组建南京国民政府。

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9年4月,国民党三届一中全会闭幕,蒋系独掌实权。

1930年11月,蒋介石在张学良支持下取得“中原大战”胜利,最终控制国民政府。

1931年9月,日本趁着蒋介石忙于“剿共”发动“九一八事变”,半年控制东北三省。

1932年3月,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溥仪为执政,郑孝胥任总理。

1933年3月,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部不战而逃,日军以128名骑兵前头部队,兵不血刃,进占承德,热河沦陷。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离开江西开始长征。

1935年12月,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爆发。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准备抗战。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广州与武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9年11月,国民政府发起“冬季攻势”,这也是正面战场国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吸引大量日军转向敌后战场,减轻了正面战场压力。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国民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3年11月,蒋介石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制定盟军合作反攻缅甸的战略及援华方案,会后公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归还一切侵占的土地。

1944年4月,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国军一溃千里,八路军、新四军迅速扩大敌后根据地。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赢得最后胜利。

1946年6月,中原突围开始,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解放军总兵力首次超过国军。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志愿军开赴朝鲜作战。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地方割据局面。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开始,志愿军此战名扬天下。

1953年7月,朝鲜停战,抗美援朝取得伟大胜利。

1954年7月,中国首架军用飞机初教5制造成功。

1955年4月,周恩来出席亚非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1956年4月,中国第一种国产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制成功。

1957年12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建成了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工业基础。

1958年5月,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

1959年9月,发现大庆油田,打破了地质学界长期存在的“中国贫油论”。

1960年1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1000门纵横自动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吴淞电话局开通使用,该机定名为SAA型。

1961年12月,国家主席刘少奇发布特赦令,释放了68名确实改恶从善的战争罪犯,其中原属于蒋介石宗团的战犯61名,属于伪满洲国的战犯7名。

1962年10月,中印边界反击战爆发。

1963年9月,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个大型氮肥厂——上海吴泾化工厂首期工程投入生产。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

1965年9月,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当时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最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实验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1966年10月,中国制成第一批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967年6月,中国成功试爆第一枚氢弹。

1968年10月,中国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建成通车,这座现代化的桥梁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

1969年4月,中国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27号”下水。

1970年4月,中国首枚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

1971年6月,中国第一艘两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

1972年10月,中国山东北镇黄河大桥建成通车。

1973年8月,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4月,中国大陆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研制成功。

1975年7月,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1976年12月,中国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7年12月,中国大陆首播外国电视剧,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改革开放。

1979年2月,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后一次对外大规模军事行动。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深圳迅速发展成为与北京、上海、广州并称的一线城市。

1981年11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1982年10月,中国第一次在国内进行的卫星通信和电视传播试验取得成功,为以后建立卫星通信网奠定了技

10. 中国的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1492年10月12日 (农历九月廿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15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中最重要的航海活动。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生于热那亚,公元1476年移居葡萄牙,曾向葡王建议向西航行以探索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未被采纳。

1485年移民西班牙。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统治者伊萨伯拉与斐迪南之命,携带东方君主的图书,率船3只,水手90名,从巴罗斯港出航,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以后又三次西航(公元1493年、1498年、1502年),抵牙买加、波多黎哥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