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船舶缆绳系桩法一般需要将船舶上缆绳的一端(琵琶头)送到岸上,再由岸上的带缆工人将缆绳的琵琶头套挂在岸上的系缆桩上。 将船上缆绳送到岸上的可以通过撇撇缆绳也可以通过专门的撇缆枪或者带缆艇。 如果用撇缆的话,撇缆成功撇出后,船上船员用撇缆绑上缆绳的琵琶头,之后慢慢送出缆绳,岸上带缆工人通过牵引撇缆将缆绳琵琶头拉到岸系挂在指定系缆桩。 2. 船舶缆绳插法量好琵琶头的大小和下笔位置,并做上记号,然后散开绳股分成四股,搓向一致的1、2组放在左侧一边搓向一致的3、4组放在另一边,把1、2组压在被插绳与1、2组插向一致的绳股上同时穿出,再3、4组压在被插绳与3、4组插向一致的绳股上同时穿出,也就是搓向一致的插接与插向一致的被插接绳子同孔穿出,这样就完成了起头。 反琵琶头转180度将第一组插接绳子沿其下面的被插接绳向前插一股,再现将第3组插接绳沿其下面的被插接绳向前插一股,第2、4组接上述方法同样重复一次,这时,一花插完,照上述方法接着插第二花,最少插接四花,完成后,用扎绳头节或胶布将绳头缠紧,剪齐即可。 3. 船舶带缆桩1.通常第一根为前导缆,接着为后倒缆,在系好前后倒缆后,此时船舶调整船身,码头班长或值班人员应及时与船方沟通让船舶前移或后移,以便对准码头装卸口。 2、缆绳绞进过程中,一般应两根缆一并绞进,分别挽桩,同时注意两根缆绳受力均匀,每次系缆的缆数不超过2根。 3、系缆全部结束后,带缆人员应与船方确认靠泊是否到位,如需调整请告知船方前移或后退多少米。若到位,码头带缆人员应及时告知船方以便船方及时刹缆车。 4、非系缆作业人员不得进入作业现场 4. 缆绳系桩方法1码头消防设施齐全完整,灭火器、黄砂、太平斧等放在指定的地方。 2配有质量符合要求,足够数量的救生器材,并放在指定的地方。 3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码头,参观人员须佩戴参观证。 4酗酒者、神智不清者严禁进码头。 5进入码头必须戴安全帽。 6码头上应配有足够的照明,确保光线充足。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的危险品。 7码头上的栏杆、围栏等符合要求完好无损。 8码头引桥上有车辆限速5公里的明显标志;任何车辆进码头必须限速行驶,且有通行证。 9未经过上级部门批准,外来船只不准停靠码头。 10煤船、油船靠泊、离泊必须得到调度员通知方可执行。在风力大于9级,浪高大于1.2m时,船舶必须离开码头。 11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水手作业、临水作业必须穿好救生衣。 12煤船靠泊后,船、岸之间铺设的沿梯、跳板可靠牢固,且下面设有安全网,并符合安全要求。 13油船靠泊必须可靠接地,消防器具到现场,并完好可用。 14卸油期间厂消防队员必须到现场,油轮不能熄火。 15卸油时,禁止电瓶车进入码头卸油区及其它船只靠近油船。其它车辆(包括电瓶车)和无关人员禁止进入警戒线内。 16卸油期间,作业区严禁动火。 17综合码头应有明显的承重标记。码头的荷重件不得超过承重允许负荷。 18缆桩及其周围禁止人员休息和逗留。护轮槛不得坐人或站立。任何人不得越过综合码头安全链区域。 19码头引桥下船舶不得穿行,引桥桩禁止系缆绳。 20因生产需要的各种油类、油具、材料放在指定的场所定置管理,并由专人负责。 21卸船机作业时严禁在抓斗下通过、停留或做其它工作。无关人员不得上卸船机。 22卸船机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严格按有关运行规程、运行管理标准、检修规程、检修管理标准执行。 5. 船舶缆绳系桩法有哪些熟练地掌握止索绳的打法,拧紧抓牢,确认安全后再松缆绳。缆绳上桩时,不仅仅是打“8”字型,尤为大船,应在缆桩上先绕上1-2个单圈,再打“8”字。上缆桩时,动作要迅速,配合要默切,每道尽可能地收紧4-6圈后,在上面再绕个半圈。不可将受紧的缆绳直接上在滚筒上。带拖轮钢丝缆时,应使用链条连结绳索的止索绳。 6. 船舶拖带缆桩设计标准条例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内河交通安全管理,维护内河交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通航水域从事航行、停泊和作业以及与内河交通安全有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内河交通安全管理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便群众、依法管理的原则,保障内河交通安全、有序、畅通。 第四条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在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全国内河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在中央管理水域设立的海事管理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中央管理水域以外的其他水域设立的海事管理机构(以下统称海事管理机构)依据各自的职责权限,对所辖内河通航水域实施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的内河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河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 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内河交通安全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行政村和船主的船舶安全责任制; (二)落实渡口船舶、船员、旅客定额的安全管理责任制; (三)落实船舶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专门人员; (四)督促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和船员遵守有关内河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3] 第二章 船舶、浮动设施和船员 第六条 船舶具备下列条件,方可航行: (一)经海事管理机构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依法检验并持有合格的船舶检验证书; (二)经海事管理机构依法登记并持有船舶登记证书; (三)配备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船员; (四)配备必要的航行资料。 第七条 浮动设施具备下列条件,方可从事有关活动: (一)经海事管理机构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依法检验并持有合格的检验证书; (二)经海事管理机构依法登记并持有登记证书; (三)配备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掌握水上交通安全技能的船员。 第八条 船舶、浮动设施应当保持适于安全航行、停泊或者从事有关活动的状态。 船舶、浮动设施的配载和系固应当符合国家安全技术规范。 第九条 船员经水上交通安全专业培训,其中客船和载运危险货物船舶的船员还应当经相应的特殊培训,并经海事管理机构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方可担任船员职务。严禁未取得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船员上岗。 船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第十条 船舶、浮动设施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加强对船舶、浮动设施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并对船舶、浮动设施的交通安全负责;不得聘用无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人员担任船员;不得指使、强令船员违章操作。 第十一条 船舶、浮动设施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根据船舶、浮动设施的技术性能、船员状况、水域和水文气象条件,合理调度船舶或者使用浮动设施。 第十二条 按照国家规定必须取得船舶污染损害责任、沉船打捞责任的保险文书或者财务保证书的船舶,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必须取得相应的保险文书或者财务担保证明,并随船携带其副本。 第十三条 禁止伪造、变造、买卖、租借、冒用船舶检验证书、船舶登记证书、船员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3] 第三章 航行、停泊和作业 第十四条 船舶在内河航行,应当悬挂国旗,标明船名、船籍港、载重线。 按照国家规定应当报废的船舶、浮动设施,不得航行或者作业。 第十五条 船舶在内河航行,应当保持瞭望,注意观察,并采用安全航速航行。船舶安全航速应当根据能见度、通航密度、船舶操纵性能和风、浪、水流、航路状况以及周围环境等主要因素决定。使用雷达的船舶,还应当考虑雷达设备的特性、效率和局限性。 船舶在限制航速的区域和汛期高水位期间,应当按照海事管理机构规定的航速航行。 第十六条 船舶在内河航行时,上行船舶应当沿缓流或者航路一侧航行,下行船舶应当沿主流或者航路中间航行;在潮流河段、湖泊、水库、平流区域,应当尽可能沿本船右舷一侧航路航行。 第十七条 船舶在内河航行时,应当谨慎驾驶,保障安全;对来船动态不明、声号不统一或者遇有紧迫情况时,应当减速、停车或者倒车,防止碰撞。 船舶相遇,各方应当注意避让。按照船舶航行规则应当让路的船舶,必须主动避让被让路船舶;被让路船舶应当注意让路船舶的行动,并适时采取措施,协助避让。 船舶避让时,各方避让意图经统一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改变避让行动。 船舶航行、避让和信号显示的具体规则,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船舶进出内河港口,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船舶进出港签证手续。 第十九条 下列船舶在内河航行,应当向引航机构申请引航: (一)外国籍船舶; (二)1000总吨以上的海上机动船舶,但船长驾驶同一类型的海上机动船舶在同一内河通航水域航行与上一航次间隔2个月以内的除外; (三)通航条件受限制的船舶; (四)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应当申请引航的客船、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 第二十条 船舶进出港口和通过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或者航行条件受限制的区域,应当遵守海事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通航规定。 任何船舶不得擅自进入或者穿越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禁航区。 第二十一条 从事货物或者旅客运输的船舶,必须符合船舶强度、稳性、吃水、消防和救生等安全技术要求和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载货或者载客条件。 任何船舶不得超载运输货物或者旅客。 第二十二条 船舶在内河通航水域载运或者拖带超重、超长、超高、超宽、半潜的物体,必须在装船或者拖带前24小时报海事管理机构核定拟航行的航路、时间,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船舶载运或者拖带安全。船舶需要护航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护航。 第二十三条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海事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情况采取限时航行、单航、封航等临时性限制、疏导交通的措施,并予公告: (一)恶劣天气; (二)大范围水上施工作业; (三)影响航行的水上交通事故; (四)水上大型群众性活动或者体育比赛; (五)对航行安全影响较大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 船舶应当在码头、泊位或者依法公布的锚地、停泊区、作业区停泊;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在其他水域停泊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船舶停泊,应当按照规定显示信号,不得妨碍或者危及其他船舶航行、停泊或者作业的安全。 船舶停泊,应当留有足以保证船舶安全的船员值班。 第二十五条 在内河通航水域或者岸线上进行下列可能影响通航安全的作业或者活动的,应当在进行作业或者活动前报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一)勘探、采掘、爆破; (二)构筑、设置、维修、拆除水上水下构筑物或者设施; (三)架设桥梁、索道; (四)铺设、检修、拆除水上水下电缆或者管道; (五)设置系船浮筒、浮趸、缆桩等设施; (六)航道建设,航道、码头前沿水域疏浚; (七)举行大型群众性活动、体育比赛。 进行前款所列作业或者活动,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当征求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经其他有关部门审批的,还应当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二十六条 海事管理机构审批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作业或者活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对航道进行修复或者对航道、码头前沿水域进行疏浚的,作业人可以边申请边施工。 第二十七条 航道内不得养殖、种植植物、水生物和设置永久性固定设施。 划定航道,涉及水产养殖区的,航道主管部门应当征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设置水产养殖区,涉及航道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求航道主管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二十八条 在内河通航水域进行下列可能影响通航安全的作业,应当在进行作业前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一)气象观测、测量、地质调查; (二)航道日常养护; (三)大面积清除水面垃圾; (四)可能影响内河通航水域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 进行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作业或者活动时,应当在作业或者活动区域设置标志和显示信号,并按照海事管理机构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障通航安全。 前款作业或者活动完成后,不得遗留任何妨碍航行的物体。[3] 第四章 危险货物监管 第三十条 从事危险货物装卸的码头、泊位,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范要求,并征求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禁止在内河运输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禁止运输的危险货物。 第三十一条 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必须持有经海事管理机构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依法检验并颁发的危险货物适装证书,并按照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的规定和安全技术规范进行配载和运输。 第三十二条 船舶装卸、过驳危险货物或者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应当将危险货物的名称、特性、包装、装卸或者过驳的时间、地点以及进出港时间等事项,事先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和港口管理机构,经其同意后,方可进行装卸、过驳作业或者进出港口;但是,定船、定线、定货的船舶可以定期报告。 第三十三条 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在航行、装卸或者停泊时,应当按照规定显示信号;其他船舶应当避让。 第三十四条 从事危险货物装卸的码头、泊位和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必须编制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并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和器材。[3] 第五章 渡 口 管 理 第三十五条 设置或者撤销渡口,应当经渡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征求当地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三十六条 渡口的设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选址应当在水流平缓、水深足够、坡岸稳定、视野开阔、适宜船舶停靠的地点,并远离危险物品生产、堆放场所; (二)具备货物装卸、旅客上下的安全设施; (三)配备必要的救生设备和专门管理人员。 第三十七条 渡口经营者应当在渡口设置明显的标志,维护渡运秩序,保障渡运安全。 渡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渡口安全管理责任制,指定有关部门负责对渡口和渡运安全实施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渡口工作人员应当经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渡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 渡口船舶应当持有合格的船舶检验证书和船舶登记证书。 第三十九条 渡口载客船舶应当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识别标志,并在明显位置标明载客定额、安全注意事项。 渡口船舶应当按照渡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核定的路线渡运,并不得超载;渡运时,应当注意避让过往船舶,不得抢航或者强行横越。 遇有洪水或者大风、大雾、大雪等恶劣天气,渡口应当停止渡运。[3] 第六章 通 航 保 障 第四十条 内河通航水域的航道、航标和其他标志的规划、建设、设置、维护,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通航安全要求。 第四十一条 内河航道发生变迁,水深、宽度发生变化,或者航标发生位移、损坏、灭失,影响通航安全的,航道、航标主管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使航道、航标保持正常状态。 第四十二条 内河通航水域内可能影响航行安全的沉没物、漂流物、搁浅物,其所有人和经营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标志,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并在海事管理机构限定的时间内打捞清除;没有所有人或者经营人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打捞清除或者采取其他相应措施,保障通航安全。 第四十三条 在内河通航水域中拖放竹、木等物体,应当在拖放前24小时报经海事管理机构同意,按照核定的时间、路线拖放,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拖放安全。 第四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下列情况,应当迅速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一)航道变迁,航道水深、宽度发生变化; (二)妨碍通航安全的物体; (三)航标发生位移、损坏、灭失; (四)妨碍通航安全的其他情况。 海事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根据情况发布航行通告或者航行警告,并通知航道、航标主管部门。 第四十五条 海事管理机构划定或者调整禁航区、交通管制区、港区外锚地、停泊区和安全作业区,以及对进行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作业或者活动,需要发布航行通告、航行警告的,应当及时发布。[3] 第七章 救 助 第四十六条 船舶、浮动设施遇险,应当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自救。 船舶、浮动设施发生碰撞等事故,任何一方应当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积极救助遇险的他方,不得逃逸。 船舶、浮动设施遇险,必须迅速将遇险的时间、地点、遇险状况、遇险原因、救助要求,向遇险地海事管理机构以及船舶、浮动设施所有人、经营人报告。 第四十七条 船员、浮动设施上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发现其他船舶、浮动设施遇险,或者收到求救信号后,必须尽力救助遇险人员,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遇险地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四十八条 海事管理机构收到船舶、浮动设施遇险求救信号或者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救助遇险人员,同时向遇险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上级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遇险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到海事管理机构的报告后,应当对救助工作进行领导和协调,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救助。 第四十九条 船舶、浮动设施遇险时,有关部门和人员必须积极协助海事管理机构做好救助工作。 遇险现场和附近的船舶、人员,必须服从海事管理机构的统一调度和指挥。[3] 第八章 事故调查处理 第五十条 船舶、浮动设施发生交通事故,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必须立即向交通事故发生地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并做好现场保护工作。 第五十一条 海事管理机构接到内河交通事故报告后,必须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和取证。 海事管理机构进行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和取证,应当全面、客观、公正。 第五十二条 接受海事管理机构调查、取证的有关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证据,不得谎报或者隐匿、毁灭证据。 第五十三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在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取证结束后30日内,依据调查事实和证据作出调查结论,并书面告知内河交通事故当事人。 第五十四条 海事管理机构在调查处理内河交通事故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航路畅通,防止发生其他事故。 第五十五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做好内河交通事故的善后工作。 第五十六条 特大内河交通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3] 第九章 监 督 检 查 第五十七条 在旅游、交通运输繁忙的湖泊、水库,在气候恶劣的季节,在法定或者传统节日、重大集会、集市、农忙、学生放学放假等交通高峰期间,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维护内河交通安全的组织、协调工作。 第五十八条 海事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内河交通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并组织落实。 第五十九条 海事管理机构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船舶、浮动设施、船员和通航安全环境的监督检查。发现内河交通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有关单位和个人不立即消除或者逾期不消除的,海事管理机构必须采取责令其临时停航、停止作业,禁止进港、离港等强制性措施。 第六十条 对内河交通密集区域、多发事故水域以及货物装卸、乘客上下比较集中的港口,对客渡船、滚装客船、高速客轮、旅游船和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海事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安全巡查。 第六十一条 海事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根据情况对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船舶,采取责令临时停航、驶向指定地点,禁止进港、离港,强制卸载、拆除动力装置、暂扣船舶等保障通航安全的措施。 第六十二条 海事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依法在内河通航水域对船舶、浮动设施进行内河交通安全监督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接受海事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安全监督检查,并为其提供方便。 海事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依照本条例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3] 第十章 法 律 责 任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应当报废的船舶、浮动设施在内河航行或者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停航或者停止作业,并对船舶、浮动设施予以没收。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浮动设施未持有合格的检验证书、登记证书或者船舶未持有必要的航行资料,擅自航行或者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航行或者作业;拒不停止的,暂扣船舶、浮动设施;情节严重的,予以没收。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未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规定配备船员擅自航行,或者浮动设施未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规定配备掌握水上交通安全技能的船员擅自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对船舶、浮动设施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航或者停止作业。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考试合格并取得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人员擅自从事船舶航行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其立即离岗,对直接责任人员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聘用单位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按照国家规定必须取得船舶污染损害责任、沉船打捞责任的保险文书或者财务保证书的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未取得船舶污染损害责任、沉船打捞责任保险文书或者财务担保证明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航,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在内河航行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禁止船舶进出港口或者责令停航,并可以对责任船员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3个月至6个月的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悬挂国旗,标明船名、船籍港、载重线的; (二)未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船舶进出港签证手续的; (三)未按照规定申请引航的; (四)擅自进出内河港口,强行通过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航行条件受限制区域或者禁航区的; (五)载运或者拖带超重、超长、超高、超宽、半潜的物体,未申请或者未按照核定的航路、时间航行的。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未在码头、泊位或者依法公布的锚地、停泊区、作业区停泊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强行拖离,因拖离发生的费用由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承担。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内河通航水域或者岸线上进行有关作业或者活动未经批准或者备案,或者未设置标志、显示信号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从事危险货物作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停止作业或者航行,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船员的,并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6个月以上直至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处罚: (一)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船舶,未编制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未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和器材的; (二)船舶装卸、过驳危险货物或者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港口管理机构同意的。 未持有危险货物适装证书擅自载运危险货物或者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进行配载和运输的,依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设置或者撤销渡口的,由渡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强制拆除或者恢复,因强制拆除或者恢复发生的费用分别由设置人、撤销人承担。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渡口船舶未标明识别标志、载客定额、安全注意事项的,由渡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航。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内河通航水域的航道内养殖、种植植物、水生物或者设置永久性固定设施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强制清除,因清除发生的费用由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承担。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内河通航水域中的沉没物、漂流物、搁浅物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标志或者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打捞清除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强制设置标志或者组织打捞清除;需要立即组织打捞清除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组织打捞清除。海事管理机构因设置标志或者打捞清除发生的费用,由沉没物、漂流物、搁浅物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承担。 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浮动设施遇险后未履行报告义务或者不积极施救的,由海事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并可以对责任船员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3个月至6个月直至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处罚。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浮动设施发生内河交通事故的,除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由海事管理机构根据调查结论,对责任船员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6个月以上直至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处罚。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遇险现场和附近的船舶、船员不服从海事管理机构的统一调度和指挥的,由海事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并可以对责任船员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3个月至6个月直至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处罚。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伪造、变造、买卖、转借、冒用船舶检验证书、船舶登记证书、船员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没收有关的证书或者证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浮动设施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指使、强令船员违章操作的,由海事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航或者停止作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者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关于重大责任事故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在内河航行、停泊或者作业,不遵守航行、避让和信号显示规则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责任船员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3个月至6个月直至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处罚;造成重大内河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关于交通肇事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不具备安全技术条件从事货物、旅客运输,或者超载运输货物、旅客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对责任船员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6个月以上直至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处罚,并对超载运输的船舶强制卸载,因卸载而发生的卸货费、存货费、旅客安置费和船舶监管费由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承担;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关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浮动设施发生内河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对责任船员给予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处罚;证书或者证件吊销后,5年内不得重新从业;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交通肇事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阻碍、妨碍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取证,或者谎报、隐匿、毁灭证据的,由海事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并对直接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船员的,并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12个月以上直至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的处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取证的,依照刑法关于妨害公务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海事管理机构不依据法定的安全条件进行审批、许可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不同情节,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重大内河交通事故或者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海事管理机构对审批、许可的安全事项不实施监督检查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重大内河交通事故或者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海事管理机构发现船舶、浮动设施不再具备安全航行、停泊、作业条件而不及时撤销批准或者许可并予以处理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重大内河交通事故或者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海事管理机构对未经审批、许可擅自从事旅客、危险货物运输的船舶不实施监督检查,或者发现内河交通安全隐患不及时依法处理,或者对违法行为不依法予以处罚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不同情节,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重大内河交通事故或者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渡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不同情节,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重大内河交通事故或者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渡口不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 (二)对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擅自设立的渡口不予以查处的; (三)对渡船超载、人与大牲畜混载、人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危险品混载以及其他危及安全的行为不及时纠正并依法处理的。 第九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3]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九十一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内河通航水域,是指由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可供船舶航行的江、河、湖泊、水库、运河等水域。 (二)船舶,是指各类排水或者非排水的船、艇、筏、水上飞行器、潜水器、移动式平台以及其他水上移动装置。 (三)浮动设施,是指采用缆绳或者锚链等非刚性固定方式系固并漂浮或者潜于水中的建筑、装置。 (四)交通事故,是指船舶、浮动设施在内河通航水域发生的碰撞、触碰、触礁、浪损、搁浅、火灾、爆炸、沉没等引起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 第九十二条 军事船舶在内河通航水域航行,应当遵守内河航行、避让和信号显示规则。军事船舶的检验、登记和船员的考试、发证等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十三条 渔船的登记以及进出渔港签证,渔船船员的考试、发证,渔船之间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以及渔港水域内渔船的交通安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条例另行规定。 渔业船舶的检验及相关监督管理,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渔业船舶检验的行政法规执行。 第九十四条 城市园林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但是,有关船舶检验、登记和船员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1986年12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同时废止。[3] 7. 船舶缆绳系桩法规范船舶缆绳一般船艏放置艏后部二侧,船艉放置船艉后部二侧。 8. 船舶缆绳上桩系缆桩是指系指固定在甲板上或码头边用以系揽缆绳的粧柱。一般由金属铸造或焊接而成。 为使缆绳不易从缆桩上滑脱,一般在缆粧顶部覆有比桩身略大的桩帽。在船上,缆桩通常安装在船首、船尾和船中左右甲板上。系缆桩结构分有杆锚、无杆锚、大抓力锚和特种锚等;按其设置在船上的位置。 9. 船舶缆绳系桩法规该标准全称为《GB18404-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该标准规定了纺织产品的基本技术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实施与监督方法。C类指的是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从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他相关标准等技术文件中对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不符合本技术要求的,应以本技术规范为准。 基本信息 中文名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外文名National textile products basic safet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实施时间2005年1月1日 前言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纺织产品在印染和后整理等过程中要加入各种染料、助剂等整理剂,这些整理剂中或多或少地含有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当有害物质残留在纺织品上并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对人们的皮肤、乃至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有必要对纺织产品提出安全方面的最基本的技术要求,使纺织产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能够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鉴于纺织产品的作用广泛,本技术规范明确限定了适用范围。对那些不属于本技术规范范围的产品,在附录A中列出。 本技术规范仅对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朵求,其他要求按相应标准执行。 本技术规范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18401-2001《纺织品 甲醛含量的限定》。 本技术规范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2005年1月1日前生产并符合相应标准要求的产品允许在市场上销售,过渡期一年,直到2006年1月1日止。本技术规范实施后,其他相关标准等技术文件中对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不符合本技术规范规定的,应以本技术规范为准。 本技术规范的附录A、附录B为浆料性附录,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技术规范由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起草。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郑宇英、徐路、王宝军。 本技术规范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管理局)负责解释。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实施与监督。纺织产品的其他要求按有关标准执行。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服用和装饰用纺织产品。出口产品可依据合同的约定执行。 附录A中所列举产品不属于本技术规范的范畴,供需双方另有协议或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技术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规范的条款。几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规范,然后,鼓励根据本技术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GB/T 2912.1 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 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 GB/T 39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摩擦色牢度(GB/T 3920-1997,eqv ISO 105 X12:1993) GB/T 3922 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试验方法(GB/T 3922-1995,EQV ISO 105-E04:1994) GB/T 5713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GB/T 5713-1997,eqv ISO 105-E01:1994) GB/T 7573 纺织品 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GB/T 7573-2002,ISO 105-E01:1994,MOD) GB/T 17592.1 纺织品 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 第1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18886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唾液色牢度 术语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4.1 纺织产品 textile products 以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为主要原料,经纺、织、染等加工工艺或再经缝制、复合等工艺而制成的产品,如纱线、织物及其制成品。 4.2 基本安全技术要求 general safety specification 为保证纺织产品对人体健康无害而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4.3 婴幼儿用品 products for babies 年龄在24个月以内的婴幼儿使用的纺织产品。 4.4 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 products with direct contact to skin 在穿着或使用时,产品的大部分面积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纺织产品。 4.5 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 products without direct contact to skin 在穿着或使用时,产品不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或仅有小部分面积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纺织产品。 产品分类 4.1 产品分为3类: A类:婴幼儿用品; 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 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 附录B给出了3类产品的典型实例。 4.2 需用户再加工后方可使用的产品(例如:面料、绒线)根据最终用途归类。 技术要求 5.1 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见表1 5.2 婴幼儿用品应符合A类产品的技术要求,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应符合B类产品的技术要求,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应符合C类产品的技术要求。 5.3 婴幼儿用品必须在使用说明上标明"婴幼儿用品"字样。其他产品应在使用说明上标明所符合的安全技术要求类别。 注:一般适于身高80cm及以下婴幼儿使用的产品可作为婴幼儿用品。 试验方法 6.1 甲醛含量的测定按GB/T 2912.1执行。 6.2 pH值的测定按GB/T 7573执行。 6.3 耐水色牢度的测定按GB/T 5713执行。 6.4 耐酸碱汗渍色牢度的测定按GB/T 3922执行。 6.5 耐干摩擦色牢度的测定按GB/T 3920执行。 6.6 耐唾液色牢度的测定按照GB/T 18886执行。 6.7 异味 异味的判定采用嗅觉评判的方法,评判人员应是经过一定训练和考核的专业人员。样品开封后,立即进行该项目的检测。试验应在洁净的无异常气味的环境中进行。操作者须戴手套,双手拿起试样靠近鼻腔,仔细嗅闻试样所带有的气味,如检测出有霉味、高沸程石油味(如气油、煤油味)、鱼腥味、芳香烃气味中的一种或几种,则判为"有异味",并记录异味类别。否则判为"无异味"。应有3人独立评判,并以2人一致的结果为样品检测结果。 6.8 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按GB/T 17592.1 执行,检出限为20mg/kg。 检验规则 7.1 从每批产品中按品种、颜色随机抽取有代表性样品,每个品种和每个颜色抽取1个样品。 7.2 布匹至少距布端2m取样,样品尺寸为长度不小于0.5m的整幅宽;服装或制品的取样数量应满足试验需要。 7.3 样品抽取后密封放置,不应进行任何处理。 7.4 根据产品类型(安全要求类别)对照表1评定,如果样品测试结果全部符合表1的要求(含有2种及以上组件的产品,每种组件均符合表1的要求),则该样品的基本安全性能能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注:一般,对B类和C类产品重量不超过整件制品的1%的小型组件可不要求。 7.5 如果抽取样品全部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吕的基本安全性能合格。如果有不合格样品,则判定该样品所代表的品种或颜色的产品不合格。 实施监督 8.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从事纺织产品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本技术规范。不符合本技术规范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8.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全体公民均有权检举、申诉、投诉违反本技术规范的行为。 8.3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国家对纺织产品质量实施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 8.4 本技术规范如涉及产品认证等工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法律责任 对违反本技术规范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附录A(资料性附录) 不属本技术规范范围的纺织产品目录 A.1 土工布、防水油毡基布等工程用纺织产品 A.2 造纸毛毯、帘子布、过滤布、绝缘纺织品等工业用纺织产品 A.3 无土栽培基布等农业用纺织产品 A.4 防毒、防辐射、耐高温等特种防护用品 A.5 渔网、缆绳、登山用绳索等绳网类产品 A.6 麻袋、邮包等包装产品 A.7 医用纱布、绷带等医疗用品 A.8 布艺、毛绒类玩具 A.9 装饰挂布、工艺品等装饰小物件 A.10 广告灯箱布、遮阳布等室外装饰产品 附录B(资料性附录) 纺织产品分类示例 表B.1给出的产品作为陈述产品分类的示例。表B.1中没有列出的产品应按照产品的最终用途确定类型。 附录C(规范性附录) 还原条件下染料中允许分解出的芳香胺清单 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标准的解读 从2005年1月1日起,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将取代现行的GB18401-2001《纺织品甲醛含量的限定》,成为国家纺织品新的强制标准。较之于GB18401-2001《纺织品甲醛含量的限定》,新标准除了强调甲醛限量外,还增加了对纺织品的耐磨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水色牢度、水萃取液的PH值、禁用染料、耐唾液色牢度的强制要求。新标准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服用和装饰用纺织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新标准中特别指出,2005年1月1日前生产并符合相应技术要求的纺织产品允许在市场上销售,过渡期为一年,直到2006年1月1日。新标准实施后,其他相关标准等技术文件中对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不符合新标准的,以新标准为准。 1引言 2003年11月27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发布国家强制标准-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该标准将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并取代原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401-2001《纺织品甲醛含量的限定》。据悉,该标准从立项到发布,前后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特别是在报批、向WTO通报和最终审批阶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充分显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在推出国家强制标准过程中所采取的谨慎和负责的态度。该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在控制有害物质的使用、规范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纺织产品生产和倡导绿色消费方面迈出了法律意义上的实质性步伐。 纺织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品,特别是印染和后整理加工作为一个典型的化学处理过程,会用到种类繁多的染料、助剂等,而这些化学材料很有可能或多或少地含有或产生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当人们在使用或穿着这些纺织品或服装时,这些残留在纺织产品上的有害物质就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崇尚绿色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生产和销售能够满足人们健康安全要求的产品不仅已经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而且也已成为企业提高自身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如何在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力发展生态纺织产品必将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当然,生态纺织品作为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也无国际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某些与生态纺织品有关的符合性评定程序或生态安全标志更多的还是处于自愿认可的状态,但其中的一些基本安全技术要求已经成为合同的基本条款。因此,从法规或强制标准的角度对纺织产品提出安全方面的最基本的技术要求,使纺织产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能够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及时了。 由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意义,该标准的制订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为依据的同时,还必须符合WTO/TBT协议规定的游戏规则。由于只涉及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产品的其他要求按相应的标准执行,但相关标准等技术文件中对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不符合该技术规范规定的,必须以该规范为准。 2标准的解读 2.1关于适用范围 该技术规范规定了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实施与监督。该技术规范适用于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服装和装饰用纺织产品,很显然,这里面包括了内销产品和进口产品。至于外销的出口产品,该规范规定可依据合同的约定执行,而不强调必需强制执行该标准。由于纺织产品种类繁多、用途广泛,除了明确将服装和装饰用纺织产品列入该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之外,该标准以资料性附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不属于该技术规范范围的产品(除非供需双方另有约定或国家另有规定),这些产品包括: 土工布、防水油毡基布等工程用纺织产品; 造纸毛毯、帘子布、过滤布、绝缘纺织品等工业用纺织产品; 无土栽培基布等农业用纺织产品; 防毒、防辐射、耐高温等特种防护用品; 渔网、缆绳、登山用绳索等绳网类产品; 麻袋、邮包等包装产品; 医用纱布、绷带等医疗用品; 布艺、毛绒类玩具; 装饰挂布、工艺品等装饰小物件; 广告灯箱布、遮阳布等室外装饰产品。 在上述产品中,绝大部分属于产业用纺织产品,由于在使用中不涉及与人体皮肤的长期接触,故不列入该强制标准的监控范围。至于医用类产品和毛绒类玩具,由于已有专门的强制性标准的规范,也不列入该规范的适用范围。 2.2关于术语和定义 鉴于该技术规范具有强制执行的法规属性,为防止歧义和理解上的偏差,该规范对部分术语进行了明确的定义。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定义不适用于该规范之外的其它标准文件。 纺织产品(textile products):以天然和化学纤维为主要原料,经纺、织、染等加工工艺或再经缝制、复合等工艺而制成的产品。从定义看,并不排斥少量其它纤维的使用,而且除了服装外,还涉及从纱线开始的各种后道产品和制成品。 基本安全技术要求(general safety specification):为保证纺织产品对人体健康无害而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很显然,这里提出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纺织产品上所可能涉及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各不相同。作为一项适用范围较广的基本技术规范,无论是从法律的层面上,还是从技术的层面上或是基于技术经济的发展程度和从可执行的程度上看,要从较低的起点上向较高的标准看齐,实现跳跃式的发展,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求全不是该规范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除了部分与染化料的使用有关的基本技术安全要求之外,该规范也不涉及产品因机械物理性能方面的原因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产品满足本规范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广义上的对人体的绝对安全。 婴幼儿用品(products for babies):年龄在24个月以内的婴幼儿使用的纺织产品。这项规定引用了原Oeko-Tex标准100版本中的规定,但与目前欧盟及其他许多国家的“36个月及以下”的规定不符。事实上,在2004年新版的Oeko-Tex标准100中,所谓婴幼儿的定义也已改为“36个月及以下”儿童。因此,该规范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不接轨的问题。当然,由于对婴幼儿产品实行更严格的限制,对进口产品,这种差异对买卖双方而言,应该不会有负面的影响;而对于出口产品,由于规定可依据合同的约定执行,该规范也应该不会成为生产商降低产品质量的依据(尤其是对2-3岁的婴幼儿用品)。但从有利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出发,建议该规范在修订时,将定义中的“24个月”改为“36个月”。另外,在标准的执行中,对婴幼儿用品的判定依据将是产品的特点、号型或规格以及在产品的使用说明、产品广告或销售时明示使用对象为婴幼儿的产品。 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products with direct contact to skin)和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products without direct contact to skin):在穿着或使用时,产品的大部分面积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纺织产品和在穿着或使用时,产品不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或仅有小部分面积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纺织产品。由于没有量化的概念,这两个定义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情况下,直接与皮肤接触的产品通常是内衣类或其它与皮肤大面积接触的产品;而非直接与皮肤接触的产品通常是外套或很少与皮肤接触的产品。但对某些前卫或时尚的搭配而言,内衣与外套有时常常是异化的,因而不得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合适的判断。 2.3关于产品分类 该规范将所有列入控制范围的产品分成三个大类,A类:婴幼儿产品;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由于不同产品的最终用途各不相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根据用途对产品进行分类并规定不同的要求是必须的。目前,国际上现有的一些法规、标准或者是一些标签标准,都按产品的用途进行分类,并规定不同的控制标准,虽然其中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但绝大部分是按产品与人体皮肤的接触程度不同分类的,且把婴幼儿产品单独列出,并辅之以更严格的控制标准,因为某些有害物质对婴幼儿的危害更大。 为便于对产品分类的准确把握,该规范以资料性附录的方式,给出了纺织产品的分类示例(见表1),并提示,对表中没有列出的产品应按照产品的最终用途确定类型。 表1 纺织产品分类示例 类型典型示例 A类(婴幼儿用品)尿布、尿裤、内衣、围嘴、睡衣、手套、袜子、外衣、帽子、床上用品 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文胸、腹带、背心、短裤、棉毛衣裤、衬衣、(夏天)裙子、(夏天)裤子、袜子、床单 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毛衣、外衣、裙子、裤子、窗帘、床罩、墙布、填充物、衬布 2.4关于技术要求 该规范对纺织产品提出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见表2。 表2 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 项目A 类 B 类 C 类 甲醛含量(mg/kg)≤ 20 75 300 pH值 4.0~7.5 4.0~7.5 4.0~9.0 色牢度(级)≥ 耐水(变色、沾色) 3—4 3 3 耐酸性汗渍(变色、沾色) 3—4 3 3 耐碱性汗渍(变色、沾色) 3—4 3 3 耐干摩擦 4 3 3 耐唾液(变色、沾色) 4 — — 异味无 可分解出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禁用 考虑到部分产品还须进行湿处理加工,该规范规定其pH值可放宽到4.0~10.5之间;同时,对洗涤褪色类产品,该规范规定对色牢度不作考核。另外该规范还规定,婴幼儿用品必须在使用说明上标明“婴幼儿用品”字样(适用于身高2000px及以下的婴幼儿使用的产品一般可视为婴幼儿用品);其他产品则须在使用说明上标明所符合的安全技术要求类别。 提出上述5个大项的考核内容作为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是经过缜密考虑的。熟悉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和部分生态纺织品标签标准的人士都知道,目前国际上有一些纺织品的生态标准已被部分引入了纺织品服装的国际贸易中。这些标准或是从全生态的概念或是从部分生态的概念,对纺织品服装的生态安全性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不仅迎合了目前正愈演愈烈的世界性的绿色消费的潮流,对清洁生产和生态纺织品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对规范企业生产、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外部推动力。但由于世界各国或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和技术上发展的不平衡,这些生态标准也被频频作为构筑新的贸易壁垒的有效工具。根据WTO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目前许多以绿色为特征的贸易技术壁垒从整体上看是受到鼓励的,但对某些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则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的纺织品生态标准都是实行自愿采用的方式,众多的限量控制要求也常常被有选择地加以采用。而本文所讨论的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由于是具有法规性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因而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既要考虑到对人体的最基本的安全要求,又必须顾及我国纺织业目前实际的技术水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实际消费水平。同时,按照WTO的游戏规则,该强制性规范无论对国产的纺织产品还是对进口产品,应是一视同仁的,不能成为限制进口的变相的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因此,该规范的起草人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下列四条选择考核项目的原则:一是要反应产品安全性能的基本要求;二是要能包含国外法规或标准中的强制性内容;三是所考核的项目会对产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四是所选项目有可靠的检测手段或方法。 具体分析这五项强制性的监控内容不难发现,甲醛含量和可还原出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这两项内容,其实已经成为目前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中的最基本的安全技术要求,我国现阶段出口欧美和日本等国的纺织品服装几乎都已被要求提供相关的检测报告,而欧盟和日本亦已都有相关的法规来对这两项内容进行严格的管制。至于所列的几项色牢度指标,无论国内、国外,都是染色纺织品所必须检测的内容。虽然并无直接的证据证明色牢度与人体的健康安全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良好的色牢度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染料脱落转移到人体皮肤上而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风险。关于pH值和异味的要求,则是对纺织产品的基本要求,要达标在技术上应无太大的难度。因此,将这五项内容作为强制性监控目标,既有科学合理的依据,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至于具体考核指标的确定,遵循了如下原则: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尽可能与现有的国家标准相衔接,可操作性强和考虑我国现阶段纺织业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某些具体的量值或考核方式上,与国外某些标准的要求存在部分差异。如在色牢度试验的要求中,规定同时考核沾色和变色色牢度,而不是象某些国外标准只考核沾色牢度。另外,对色牢度等级的要求也有一些差异。另外,对禁用偶氮染料中致癌芳香胺的检测限量要求规定为20mg/kg,这是参照采用了Oeko-Tex标准100的限量要求,与目前欧盟指令规定的30mg/kg不符,与现有的GB标准的要求也不同,建议以后在标准的修订时予以调整。 2.5关于试验方法 该规范所列出的五个大类共9个检测项目中,除了异味一项没有现成的测试方法标准之外,其余的试验全部套用现有的国家标准。从该规范的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我们可以发现,所有被引用的标准均未注明日期,这意味着相关的试验均须采用最新版本的标准。这除了考虑鼓励采用最新版本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之外,还在于这些标准中还存在一些不成熟、不完善或尚未与国际接轨的地方,随着理论、技术和实践的不断提高、完善和积累,将被修订以更科学合理。 从列出的引用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耐摩擦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试验和耐水色牢度试验均等效采用了相应的ISO标准。甲醛含量的测定和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则基本等效采用了对应的ISO标准。耐唾液色牢度试验无论是在方法的原理、测试的技术条件以及结果的评价方法等方面,都与国外目前通行的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其结果也无可比性。关于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方法,该规范引用的是1998年制订的我国标准。由于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方法是一个相对的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实验的技术条件紧密相关。但我国现有的标准在技术条件上与已正式公布的欧盟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某些进出口产品的检验,将会遭遇国内检测与国外检测结果不一致的问题,建议正在修订的我国标准尽可能在技术条件上与国际通行的标准相一致,避免出现将骡子与马进行比较的尴尬局面。有关包括试验方法的具体技术细节在内的该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笔者将另行撰文进行介绍。 关于产品气味的测试,目前国际上有三种针对不同对象的方法。一是针对某些残余单体所造成的异味,如甲醛、苯乙烯、丁二烯、丙烯酸酯和部分有机溶剂等;二是因为某些特定工艺或水质问题造成的异味,如霉味、高沸石油烃(如印花色浆中含的煤油)气味、鱼腥味(如某些形状记忆整理残留的氨或胺类)及某些为掩盖异味而施用的芳香剂气味;三是某些合成材料、粘合剂或助剂所散发出的不知名的气味。这三类不同原因造成的气味中,第三种情况对某些材料而言是难以避免的,要进行强制性的限制显然是不合适的,而第一类气味主要是由于针对某些特定的单体或有机溶剂,缺乏普遍意义,加上需用到一些特殊的检测技术和手段,故也未列入该规范的强制范围。至于第二种情况,则在工艺技术中是完全可以避免或消除的,而且具有普遍的意义,所以被列入了该规范的限定范围。异味的测试采用主观评价法,在3人的独立评判中有2人闻出所列的任何一种气味,产品即被判不合格。 2.6关于检验规则 该规范采用的合格评定方式有三种,一是供货方(第一方)声明,二是使用方(第二方)认定,三是第三方认证。而文本中列出的检验规则则主要适用于使用方的验收或监督抽验的第三方检验,至于第一方的检验规则可由企业根据自己的产品品种和管理水平加以制订。 由于该规范所涉及的产品门类相当广泛,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该规范对抽样时具体产品如何组批及批量的确定未作具体规定,而是由供货商确定,但抽样的基本原则是:质量好的,组成大批,抽少量以减低成本;质量可信度差的,组成小批,抽大量。因此,确定抽样方式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由于该规范中考核项目的特殊性,如果组批中有不同品种、不同颜色,则必须分别抽样,其实质是将该批再次进行分批。需要提请注意的是,确定抽样方案时,必须依据国家推荐性标准GB/T14162-1993《产品质量监督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关于样本量的大小,根据抽样方案,从监督总体中抽取1件单位产品进行检测,即供货商提供的同一批产品中,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产品各抽取1个样品。所谓同一品种可以是面料相同,但用途或产品不同。但若面料相同,而辅料不同,则不能作为同一品种。至于面料不同,则很显然不能视作同一品种。该规范对接收准则(结果判定)的表述为:如果所抽取样品全部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的基本安全性能合格。如果有不合格样品,则判定该样品所代表的品种或颜色的产品不合格。 2.7关于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由于该规范属于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因此其具体的执行机制也成为该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从事纺织产品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自觉严格执行该技术规范。不符合该技术规范的产品,禁止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 除此之外,该规范还根据上述法规和条例,赋予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以检举、申诉和投诉等方式对违反该技术规范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的权利。当然,作为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光有企业的自律和社会的监督是不够的,该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明确国家有关执法机构对纺织产品质量实施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从而在国家的层面上建立了强制性的监督机制。 考虑到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必须有一个过渡期,该规范在前言中规定:该规范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2005年1月1日前生产并符合相应标准要求的产品将被允许在市场上销售,过渡期为一年,直到2006年1月1日止。该技术规范实施后,其他相关标准等技术文件中对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不符合该技术规范规定的,应以该技术规范为准。 3结语 该强制标准的出台,从表面上看给国内众多的纺织品生产、销售和进口企业的经营活动设置了一个新的门槛,带来一些不适应甚至困难也在所难免。但如果把它放在当前的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大背景下来看这件事,我们就会发现这项举措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及时的。 根据ATC协议,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将取消配额而实现完全的自由化。目前世界各国的舆论都似乎一致看好取消配额后的中国纺织业,甚至认为中国才是ATC协议的最大赢家。但与此同时,中国目前正面临愈来愈多的贸易摩擦,反倾销调查、惩罚性关税等相信已经成了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新名词,各种贸易技术壁垒正在不断地把中国的产品阻挡在别国的国门之外,甚至一些主要进口国或与中国有类似出口产品的生产国的相关行业正在发起一场“进军”,要求WTO将ATC协议所规定的取消配额的最后期限再延长数年,以防止中国的纺织产品大举进入国际市场,“抢”了人家的“饭碗”。 勿庸置疑,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向自由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这膄大船已经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中被推倒了封口浪尖上。要保持不败、乘胜前进,唯有把自己打造得更结实。崇尚绿色,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保证消费者的基本生态安全也是每个负责任的经营者的基本职责,更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适时推出,不仅会有力地推进我国纺织产品的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有效地提升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在冲破国际纺织品服装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消费者免受生态有害物质的侵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2年5月12日-16日,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海口市召开了《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等三项国家(行业)标准审定会。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验监管司、吉林、上海、天津、广州、北京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棉纺、毛纺、服装、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有关大专院校、测试中心和公司、企业等44个单位的53位专家出席了审定会。三项国家(行业)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简介如下: 1.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 《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是强制性国家标准,由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起草。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与检验协会的Oeko-Tex Standard 100-2000《生态纺织品通用及特殊技术要求》制定的。规定了纺织产品的分类、基本安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纺织产品的其它基本性能按有关的产品标准执行。本标准与Oeko-Tex 100的不同点: (1)产品分类 《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并考虑到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将纺织品分为3类,即A类(婴幼儿用品)、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和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装饰用品没有单独作为一类,可根据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程度归入到B类和C类来考核。 (2)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的制定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我国纺织行业技术发展水平、产品质量因素,即能达到保护健康和安全的目的,又能降低成本。Oeko-Tex 100是标签标准,只有自愿申请该标签的产品才必须符合其标准要求。故在本标准中许多项目未有列入考核指标,如重金属、杀虫剂、有机氯载体及PVC增塑剂等。列入的强制性考核项目有,甲醛含量、pH值、异味、染色牢度及禁用偶氮染料5项考核指标。其中,染色牢度个别指标较Oeko-Tex 100偏低,另外,Oeko-Tex 100对耐唾液色牢度仅quot;“牢固”来评价,没有一个界定等级,不便于操作,本标准对A类产品给出了具体的牢度等级,B类和C类不作考核。其他4项限量指标均与Oeko-Tex 100等同。 2.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 《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是推荐性国家标准,由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起草。本标准参照欧盟prEN13758《纺织品日光紫外线防护性能》标准制定的。规定了纺织品的防日光紫外线性能的试验方法、防护水平的表示、评定和标识。本标准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分光光度计法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和通用的方法。澳大利亚/新西兰标准、英国标准、美国AATCC标准、欧盟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最新标准提案均采用此方法。本标准的测试原理是,用单色或多色的UV射线辐射试样,收集总的光谱透射射线,测定出总的光谱透射比,并计算试样的UPF值。仪器可采用平行光束照射试样,用一个积分球收集所有透射光线;也可采用光线半球照射试样,收集平行的透射光线。标准中规定了"防紫外线产品"的评定原则和标识规定。 3.纺织品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 《纺织品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是推荐性纺织行业标准,由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国内贸易局针棉织商品质量检测中心共同起草。本标准中化学分析法参照日本JIS L1030.2-1998《纤维混纺含量试验方法第2部分:纤维含量》制定的。规定了含有氨纶的产品纤维含量的两种测定方法,即方法A:拆分法;方法B:化学分析法。其中,方法B适用范围广泛,既适用于不宜拆分的织物(如经编织物、植绒织物等),也同样适用于A法的织物。本标准规定了5种氨纶的二组分产品纤维含量的7种试验方法,其中,5种试验方法是参照日本标准制定的。对试验方法进行了验证性试验及实验室之间的比对试验,对个别d值进行了修正。另外的2种试验方法是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来的。 (1)氨纶与锦纶、维纶产品的含量分析-20%盐酸法和40%硫酸法 (2)氨纶与棉、麻、蚕丝、毛、粘胶等产品的含量分析一二甲基甲酰胺法 (3)氨纶与涤纶、丙纶产品含量分析-80%硫酸法 (4)氨纶与腈纶产品的含量分析-65%硫氰酸钾法 (5)氨纶与醋酯、三醋酯纤维产品的含量分析法-75%甲酸法和丙酮法。其中,丙酮法仅适用于氨纶与醋酯纤维的含量分析。 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一部适用于服用和装饰用纺织产品的通用安全技术规范,以控制纺织品中主要的有害物质和保证人们的基本安全健康为目的。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为我国纺织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监督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对于有效地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健康,规范市场以及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该标准属强制性国家标准,适用于在我国境内投放市场的所有服用和装饰用纺织产品,其实施范围和力度对纺织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GB18401-2003已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但我们注意到,目前有不少生产企业和经销单位对该标准的要求还不够清楚或还不够重视,有些机构对标准的理解还不够准确甚至有误解或曲解,还发现有些机构举办宣贯班时对标准条款解释有误。这给该标准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作为该标准的起草单位,就实施GB18401过程中反映较多的问题做出以下说明: 1. pH值范围放宽的问题 该标准第5.1 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表1中注a规定:“后续加工工艺中必须要经过湿处理的产品,pH值可放宽至4.0~10.5之间”。此条注是关于pH值范围放宽的规定,主要是针对纱线和面料等中间产品。通常,对已经上市销售的产品已不存在后续工序的问题,因此,此条对市售最终产品不适用。 2. 本色产品色牢度 一般色牢度是针对染色、印花、或色织(由染色纤维、纱线织造的)产品而言。该标准考核色牢度的目的,是担心染色牢度不佳时,染料会从纺织品转移到人的皮肤上,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发因素,造成对人身健康的伤害。本色产品因并未经过染色,不存在染料转移问题,因此可不考核色牢度。对于本白产品容易理解,对于自然色的彩棉、驼毛(绒)、兔毛、彩绒等制品,其色彩来自于天然色素,还没有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报道,因此色牢度可不作考核要求。 3. 洗涤褪色型产品 该标准第5.1 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表1中注b规定:“对洗涤褪色型产品不要求”。洗涤褪色型产品主要是指还需要后续湿加工、而在加工中还有退色要求的产品。如,某些牛仔布、水洗布、砂洗布等,这些面料一般在加工成服装后还需经水洗、磨擦等处理,以使其达到一定的颜色外观效果,对这样的产品则不考核色牢度。 4. 产品类别符合性标注 该标准第5.3条规定:“婴幼儿用品必须在使用说明上标明‘婴幼儿用品’字样。其它产品应在使用说明上标明所符合的安全技术要求类别”。 此条是产品符合性的标注要求,要求必须标明产品符合的类别,这点应引起生产和经营企业的重视。该条规定有利于用户和消费者的选择,并明确了对产品符合性类别的判断依据,有助于减少市场纠纷,有助于减少执法中的随意性,更重要的是标识清楚可减少企业的损失。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注的目的是在于要求产品符合标准。在实际执行标准时,不能完全以有无标注为依据判断产品的合格与否,重点还是要看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尤其是对于用途明显且已达到相应要求的、或产品质量已达到A类要求的产品,有无标注不应成为产品是否合格的主要依据。 产品符合性的标注最好与使用说明的内容标注在一起,可以标在产品的包装上,也可以标注吊牌或标签上。用规范的汉字,字迹清楚,不得手写或涂改。婴幼儿纺织产品应标注“婴幼儿用品”。其它产品可以标注为“GB18401 A类”、“GB18401 B类”、“GB18401 C类”,或“安全类别 A类”、“安全类别 B类”、“安全类别 C类”,或“A类”、“B类”、“C类”。 5. 标准实施 该标准第8.1条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从事纺织产品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本技术规范。不符合本技术规范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本条重点是要求企业自觉执行标准。由于纺织产品属危险程度不大的产品,目前,国家还没有对纺织产品实施强制性检验或认证。制造商或供应商可以提供产品合格的有效证明、或根据经国家认可授权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声明产品合格,也可以由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产品进行认证,以证明产品合格。 为保证产品符合标准,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或控制: — 生产纱线和面料的企业要对工艺把关,选择低甲醛或无甲醛助剂、不使用禁止的偶氮染料;对工艺进行改进,提高产品的色牢度。 — 缝制加工企业要对来料进行控制,建议要求面料和辅料的供应商提供合格证明,一般情况下还应对进料把关自检。 — 要摸清现存产品的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符合,要在2005年12月31日前完成不合格产品的处理,以保证过渡期结束后所有产品合格。 6. 实施监督 该标准第8.3条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国家对纺织产品质量实施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国家实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是强制性的行政措施,通过对生产或流通领域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判定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从而揭露产品的质量问题,并采取强制措施,责成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达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目的。 7. 产品认证 该标准第8.4条规定:“本技术规范如涉及产品认证等工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目前,国家还没有对纺织产品实施强制认证,但可由国家认监委授权的认证机构实施纺织产品的自愿性认证。为了配合GB18401-2003的实施,经国家认监委批准成立的中纺标检验认证中心有“符合国家纺织产品安全规范”的认证项目,是对服用和装饰用纺织品及纺织制品,包括纱线、面料、制品和服装等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性认证。通过认证的产品可获得专用认证标志和认证证书,证明获证的产品符合GB18401-2003的要求。 10. 船舶缆绳系桩法图解船上有的十字桩绑缆,一种围绕法,二是8字绕桩法,两种办法,最后都是8字绕桩再扣一道防止缆的松动 |
生产集装箱的厂家(中国最大的集装箱厂) |
2023-03-20
|
查看详情 >> |
one船公司(one船公司简介) |
2023-02-27
|
查看详情 >> |
邮轮订单(邮轮旅游报价) |
2023-02-06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