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主机推进 > 上海船舶工业发展(船舶工业的发展)
上海船舶工业发展(船舶工业的发展)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28 14:00    点击:270   编辑:admin

1. 船舶工业的发展

轮机工程专业随着我国造船业的技术发展和壮大,也在同时进步,船舶行业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从材料到机械制造,电器电揽通讯雷达等等,特别是轮机制造我国已经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

2. 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有前途。

大专和本科以及更高学历,只不过是学习的简历,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取决于个人的继续学习和努力实践,取决于个人对该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对一个热爱事业,好学上进的人来说,不管干什么,都是很有前途的。而对于那些学历高一点的人来说,只要不求上进,完全是没有未来没有前途的。

二是还要看国家对船舶行业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包括国际上,都非常重视造船科技发展,因此,无论从那一方面都是有前途的。

3. 船舶工业的发展之一,匠工精神

他这里减少一微米的变形,能缩小火箭几公里的轨道误差;靠手触摸,安装缝隙控制在一根头发的五十分之一;蒙上眼睛,方寸之间也能插接百条线路。工匠绝技,精益求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几位用双手把握精度的大国工匠。

李峰

心细如发 以柔克刚 他在高倍显微镜下“磨刀”

2016年6月25日20点,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次升空。长征七号火箭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一飞冲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史的多项第一。

2016年5月,在长征七号火箭的总装车间里,数以万计的火箭零部件来自全国各地,它们在这里集结。经过严格的组合测试,然后被运送到海南文昌发射场组装。但有一个部件被特别处理,这就是长征七号火箭的惯性导航组合。

在航天科技集团九院的车间里,铣工李峰正在工作,尽管此刻属于加班加点赶工,但他的每一个动作依然是从容不迫的。李峰加工的部件是火箭“惯组”中的加速度计。如果说“惯组”是长征七号的重中之重。那么,加速度计就是“惯组”的重中之重。在他的工作模式里,速度不来自表面的急促紧迫,而源于每一个工作行为的准确有效。在他心里,精益求精已经成为一种信仰。

“惯导”器件中每减少1微米的变形,就能缩小火箭在太空中几公里的轨道误差。1微米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七十分之一,那是目前人类机械加工技术都难以靠近的精度。

在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是李峰的绝活。李峰磨制刀具时心细如发,探手轻柔,这时他所有的功力都汇聚在手上。看李峰借助200倍的放大镜手工磨刀才会让人明白,为什么在中文里工匠的技能被称为“手艺”。

磨刀具的李峰,就用他那一双看似慢条斯理却又精巧灵动的手,一面拨轮,一面按刀,以无穷的耐心磨下去。与金刚石同等硬度的刀具逐渐呈现出,李峰所需要的锐度和角度,这是真正的以柔克刚。

李峰20岁时一进厂就被分配为铣工,26年里只干过这一个工种,显然,铣工将是他坚守一辈子的行当了。李峰的父亲李发祥也在这个厂里干了一辈子,30多年的磨工让他成为厂里成品率最高返工率最少的冠军。

儿子后来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那个无形的“冠军”奖杯。如今年逾八旬的老父亲腰腿都不那么劲道了。李峰在家里会时常给老父亲做做按摩,那双手此刻会变得轻重有节,张弛有律。

工匠们的手上积淀着他们的技艺磨砺,心智淬炼和人生阅历。如同参天大树的年轮记载着大树所承接的日月风霜。

顾秋亮

眼看、手摸 就能判断发丝五十分之一的误差

中国船舶重工的钳工顾秋亮的绝活也在手上。他凭着精到丝级的手艺,为海底的探索者7000米级潜水器“蛟龙号” 安装特殊的“眼睛”,他安装的 “眼睛”可以承受海底每平方米数千吨的压力,在无底黑暗中神光如炬。

深海一直是人类所知甚少的冥茫世界。2012年7月,中国的蛟龙号深海潜水器来到了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这里的深度是11034米。

蛟龙号的观察窗与海水直接接触。面积大约0.2平方米的窗玻璃此刻承受的压力有1400吨重。而观察窗的玻璃与金属窗座是异体镶嵌,如果二者贴合的精度不够,窗玻璃处就会产生渗漏。

安装蛟龙号观察窗玻璃的时候,顾秋亮必须把玻璃与金属窗座之间的缝隙,控制在0.2丝以下,这是不容降低的设计要求。顾秋亮和工友们把安装的精度标准视为生命线。

0.2丝,约为一根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么小的安装间隙却不能用任何金属仪器接触测量。因为观察窗玻璃一旦摩擦出细小划痕,到深海重压之下,就可能成为引发玻璃爆裂的起点。

靠着眼睛观察和手上的触摸感觉,能够判断一根头发丝五十分之一的0.2丝误差,这的确是神技。不仅如此,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顾邱亮纯手工打磨维修的蛟龙号密封面平整度也能控制在2丝以内,因而人们称呼有这个能力的顾秋亮为“顾两丝”。

为了练成这门功夫,顾秋亮把一块块铁板用手工逐渐锉薄,在铁板一层层变薄的过程中,用手不断捏捻搓摸,让自己的手形成对厚薄的精准感受力。

手指上的纹理磨光了,但这双失去纹理的手却成了心灵感知力的精准延伸器。

李刚

闭上眼也能连接好小盒子里密如蛛网的线路

1965年7月,北京1号线地铁开建,采用地面全挖掘式的方法,长安街为此大开膛。如今,中国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庞大的城市地铁交通网,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45座以上城市建有地铁。但是看不见哪一处工地为了建地铁而把整条街道大开膛。这全靠开凿地下隧道的终极武器——盾构机。

在中国中铁装备集团的车间里,工匠们正在忙碌。他们要率先制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蹄形盾构机,将能够直接开凿出马蹄形隧道。

接线盒在盾构机上是“神经中枢”,整台盾构机的电路系统被50多个接线盒所控制,每个接线盒都有100多根电线经过,形成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直接决定着盾构机的行动能力。从世界上第一台盾构机诞生到现在,初始结构的盾构机接线盒虽然曾经有过一代代的高手试图予以改进,但最终还是只能原样不动。

但中国马蹄形盾构机的整体创新却要求中国工匠必须改变那个全世界同行都未曾撼动过的“祖宗之制”。而且这个重大改进是紧迫的限期完成的。

从第一台国产复合式盾构机的电气组装到现在,李刚已经高质量地完成了300多台盾构的电气系统组装。四年前,李刚研发制造的盾构机核心部件液位传感器打破了国外企业的百年垄断,性能跃居世界第一。

这一次,李刚发起的技术冲击目标依然是世界第一。马蹄形盾构机的电路系统拥有4万多根电缆电线,4100个元器件,1000多个开关,如果其中有一根线接错,一个器件使用有误,就会导致整个盾构机“神经错乱”,甚至线路会被大面积地烧毁。

李刚投入的这场技术改进是风险巨大的。而它所要求的精细、精准、精微、精妙,几乎时时在挑战着人类操作的极限。58天的殚思竭虑,李刚终于设计出了一套与马蹄形盾构机相适应的新型脑神经系统。

新型接线盒改造成功,此刻距马蹄形盾构机预定的出厂时间也只剩10多天了。但李刚的一切相关工作依然是快而不乱,稳中求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李刚说,“我的职业操守就是,把自己的每件事情做好,一点小事情也必须要认认真真去做。”

李刚和工友们的工作成为马蹄形盾构机项目推进的重要保障。2016年7月17日,世界首创的中国马蹄形盾构机成功下线,表明中国实现了异型盾构装备生产的全面自主化,也标志着世界异型隧道掘进机研制技术跨入了新阶段。中国工匠们站到了这个领域的世界巅峰。

在历史上,科学蕴含在实用技术中;在现代,技术与科学并称。手上有绝活的工匠都是充满科学精神的研究型人才。他们精到无极的手艺不仅仅在手上,更在不懈探索的心思里产生。

巅峰匠艺的核心是“精”:心有精诚,手有精艺,必出精品。这些精品也许并不总是能够惊天动地。但它们却总会让一份令世人敬重的工匠精神传递久远,贡献人间。

4. 船舶工业发展史

芬兰最早的工业化是矿业和冶炼,主要是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有的是矿山,有的就是湖泊沉积铁砂。早在1538-1540年,芬兰总督Erik Fleming在Lohja开了芬兰第一个铁矿,矿石炼成生铁。主要是为军事工业提供原料。逐渐,芬兰也开始了其它金属的开采和冶炼,如铜、锌、镍等。

在矿业发展的同时,芬兰水动力锯木厂也在那时建立起来。锯木工业开始了。

公元1600时期,因为西欧的造船业的发展,芬兰原始的化工行业在那时候开始了(柏油,颜料等)。在公元1700年代的时候芬兰开始了玻璃工业以及烟草工业。但是,最强的还是森林工业,最早开始锯木工业以及柏油的生产。当时可以说芬兰的产品已经遍及世界了。为什么呢?芬兰的柏油出口到英国,而大不列颠的舰队很多是用芬兰的柏油作为船舶防腐涂料的。在沙俄时期,圣彼得堡建筑行业使用的木材大部分是芬兰提供的。

在1667年,芬兰第一台造纸机开始生产纸张,但是的动力是人力。在19世纪中期,工业化的发展,众多的造纸厂都纷纷建立起来,现在的造纸厂的历史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木材,纸浆以及纸张的出口,带来了外汇,同时技术引进也带来了机械加工行业的增长。因为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森林工业发展得很快,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制浆和造纸工业。至今很多著名的公司与森林工业都有关系,就如诺基亚也是造纸工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家造纸公司都是芬兰的。UPM汇川、Enso恩索。因为造纸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好的设备。因此,芬兰的机械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而机械化的发展,自动化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为了出口造船业也紧跟上来。也就是,芬兰三大支柱行业是森林工业、机械金属工业、以及高科技。其中也包括能源工业和现在的环保工业。尤其在能源使用上和节能方面芬兰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森林工业需要大量的能源,是否可以有效的利用能源,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没有自己的石化能源,全部需要进口,对国家策略来讲节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能源燃烧以及节能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开发了许多先进的解决方法。

森林工业是污染大户,保护自然、自然资源、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仅国家,而且民众和企业对环保方面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了。现在,在芬兰从事环保的企业就有上千家。居住在芬兰人民都知道,这里环境是怎样的。

芬兰工业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沙俄时期开始了芬兰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造纸纸浆业,冶炼等。

第二个阶段:独立后,芬兰的教育发展非常快,很多年轻的学者们去德国学习工业,培养了大批的工程师,一直到40年代末,德语在芬兰工程师中还是第一外语。在德国学到技能后,带来了芬兰的机械工业迅速发展。

第三个阶段: 1944年芬兰战败,战争赔款3亿黄金价值美金(现值50亿欧元)。芬兰几乎一无所有,必须在工业上找出出路,生产出关于产品作为赔款。那时候,几乎大宗工业产品都拉到苏联作为赔款,工业产品有船舶、整套工厂、发电站、拖拉机、锅炉,火车头、电机和变压器、木材和木制房屋等,民用的有家用电器,服装等。在1952年,芬兰成为唯一的一个付清战争赔款的国家。同时也成为苏联西方的第二大进口国。

这个时期刺激了芬兰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战争赔款付清后,苏联继续进口芬兰产品,因为是记账贸易,所以两国的贸易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第四个阶段: 电子工业发展时期,早在50年代末,芬兰就开始了计算机的应用,到了60年代,电子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其中通讯方面的发展加速,其中也有因为在战争时期,利用无线电技术干扰苏军的作战方面的基础,当时,芬兰的无线电技术也非常先进,就如芬兰广播电台的所有设备当时也被作为战争赔款拉走了。

第五阶段: 80年代的高科技的发展。芬兰在自然资源上并不丰富,自己的市场也很小,必须找到合适的,有价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这个阶段很多企业在高科技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就如诺基亚当时是一个综合产品的生产公司,在做出决定后,把以前与通讯无关的生产线全部卖出去,如造纸、橡胶、制铝、电缆等,专注于通讯技术的发展。到了90年代成为一个知名度国际大公司。

同时,其它的软件开发公司就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至今,芬兰很多软件企业在世界上都很出名。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80年代的时候,解除货币控制,开始放宽贷款,各银行以外汇疯狂放贷。所谓的“赌博经济”在90年代国际经济危机时,芬兰在经济上出现了较大的滑坡,外汇贬值近40%。加上苏联解体,结束了芬苏之间的记账贸易,占芬兰出口总额15-20%。这些原因使芬兰国民总产值下降了13%,失业从3.5%上升到18.9%,利息暴增到18%。芬兰五大商业银行之一储蓄银行解体,众多的企业包括个人破产。大萧条持续3年1990-1993。一直到1994年才开始恢复。而诺基亚却在这个状况下壮大成长。

芬兰在独立后经历了很多次困难,1919年大饥荒、3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战争、战争赔款、70年代石油危机、90年代大萧条。2008年代次贷危机等。芬兰还是挺下来了,还是一个经济强国。

芬兰发展出一个工业强国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最主要的是教育!这个还是归功于基督教教会。早在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教会指令,结婚,必须读会圣经,否则视为异教徒,婚姻不予承认。尽管是独裁的决定,但是,老百姓为了满足教会的要求,不会认字,也得背几段圣经。到了19世纪中期,文盲率低于20%。在1880年,文盲率只有2%。

在独立后,国家一直强调教育,教育不仅免费,到了30年代,中小学校的午餐也由国家提供。在宪法上规定:学习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国家的责任。

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最强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学生今后怎样进入社会,怎样把学习的技能用在生活中。在培养孩子时,着重于每个分子今后可以在社会中生存,与很多国家教育体系相比,不是培养某个精英,而抛弃或者淘汰其他的孩子。总之,是全民的文化水平。

最近几十年来,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体系,尤其在工业发展的情况下,教育方针由三个方面制定:工业的需求、教育方面的改进、国家的资金支持。每隔一段时间,三方面坐下来讨论今后的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教育方针。教育培养出来的生员,就可以有效的投入劳力市场,避免出现资源紧张或者过剩。这一方针有效地提高了芬兰的工业发展。

还有一个原因,芬兰是一个朴实的民族,其国际交流和贸易方面都有主人来经营(瑞典、俄国),生活简单,好听的话说得也很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客气话。但是,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喜欢琢磨,不会的就学,不懂得就钻研,有问题就得解决。而这些都是在生活体现的,所以养成了创新和发明的习惯。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创新转化率也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5. 船舶工业的发展如何影响中国

中国造船工业已经跻身世界第一的宝座,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数据,中国境内共有735家造船厂,能够建造10万吨以上船舶的船台或船坞共有56座,30万吨以上的有30座,还有6座能够建造50万吨级的超级轮船,最近几年,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成为全世界造船能力最强的国家,当然这里主要指的是民用造船,但无论如何,中国有着巨大的军用造船潜力,事实上中国目前每年超过10艘新军舰下水的速度,远远未达到中国造船实力的极限。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全力造航母,可以同时建造30艘6万吨级的。

6. 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

前景不错,船舶通导类产品的特点之一是种类繁多,用户分布面广,对价格和服务要求高,而目前许多船舶导航领域产品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仍较低,市场空间尚未充分挖掘,因而本行业相关产品在下游造船业、航运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船舶通导设备的厂商和下游的客户企业存在紧密的关系。发展前景不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