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渔场 > 正文
短尾大眼鲷详细资料大全
产品图片
重要参数

产品简介

短尾大眼鲷详细资料大全

短尾大眼鲷(学名:Priacanthus macracanthus)为大眼鲷科大眼鲷属的鱼类,俗名大眼鲷。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东至澳大利亚、北至朝鲜、日本西南沿岸以及中国沿岸等,属于近岸暖水性底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安汶岛。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短尾大眼鲷 别称 :大目、大眼鸡、红目连 二名法 :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辐鳍鱼纲 目 :鲈形目 科 :大眼鲷科 属 :大眼鲷属 种 :短尾大眼鲷 分布区域 :印度尼西亚、东至澳大利亚、北至朝鲜、日本西南沿岸以及中国沿岸 温馨提示,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产地产季,经济价值,食性,胚胎发育, 温馨提示 选购:因不好存养,多为冰鲜品。购买时应选择外观完整,肉质有弹性;无腥臭味;眼球饱满清晰、不混浊;鳃为鲜红色为佳。 保鲜/蓄养:充氧条件下,水温22~28℃,盐度26~32。冰鲜品用冰柜冷藏暂存。 提示:肉质细嫩,唯鱼鳞很难处理,可连皮一起剥除。 形态特征 短尾大眼鲷,体为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匣米、体重100~200克。吻短,眼甚大,约占头长的一半,故得名大眼鲷。口大而倾斜上翘。前腮盖骨边缘有细锯齿。前腮盖隅角处有一强棘。两颌、犁骨、颚骨有牙皆细小,多行、体被细小而粗糙的栉鳞,鳞片坚固不易脱落。侧线位高与背线平行、背鳍与臀鳍均长而大,胸鳍较短;尾鳍浅叉形。全身浅红色,腹部色浅,尾鳍边缘深红色,背鳍、臀鳍及腹鳍鳍膜间均有黄色斑点。 生活习性 短尾大眼鲷为暖水性中小型近底层鱼类,基本不作长距离洄游,主要栖息水深80~120m,以100m海区较集中。具有昼沉夜浮习性。喜集群,但不集大群。杂食性,主要食物为底栖动物、头足类、浮游甲壳类。眼睛虹膜具反射层,因而看其眼睛会发出明亮的光辉,眼大有助于其夜间捕食。短尾大眼鲷生长快,产量大。 产地产季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及东海南部、北部湾全年均产,但以12月至翌年2月为渔汛旺季;浙江南部的温台渔场外海及福建的闽东、闽中渔场的渔汛旺季为夏季。 经济价值 生长快、产量大,其肉质坚实,销价较低,以鲜食为主。民间食法多以红烧、清炖为主。 食性 短尾大眼鲷食物组成以磷虾类为主(IRI=2 802.26),其次依次为鱼类(IRI=701.12)、头足类(IRI=488.25)和长尾类(IRI=474.84),其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细螯虾、乌贼科、短鳄齿鱼等。短尾大眼鲷终年摄食,其摄食率为95.06%,最高饱满指数达110.92‰,平均饱满指数18.36‰,表明短尾大眼鲷具有较高的摄食强度。 胚胎发育 成熟受精卵浮性,直径0.57-0.88毫米;油球一个,直径0.17―0.20毫米。在水温27℃中培养,受精后17小时可全部孵出仔鱼。胚体发育到尾芽离开卵黄时,在嗅囊附近,听囊前后各出现一对黑色斑。油球位于吻下,其表面出现星状黑色素胞。这些特征一直保留到孵化后5小时的仔鱼。发育到后期仔鱼,头部开始生有枕骨棘,渐长大向后伸长呈枪状。眼框骨也隆起,上沿出现小刺。直到稚鱼期体长8毫米左右,枕骨棘开始退化变短,以后逐渐消失。

为什么世界渔场多分布在温带海区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滋长,另外.温带地区多寒暖流交汇.容易形成大范围渔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