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古代龙船的构造(中国古代龙船的构造形式)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2-10 10:35   点击:6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中国古代龙船的构造形式

龙这种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我来答

水墨太阳

LV.4 2010-05-04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起源

从本世纪初到现在,面世的有关龙的起源和本质的论著、论文已超过百余种,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里我们不妨作一简要的介绍--

神异动物说

这是以《辞源》和《辞海》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前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后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相近的说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朱天顺)“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刘志雄、杨静荣)

“神异动物”是以“动物神异”为基础的,前者来源于后者,那么,是哪些动物通过“神异”而变成“龙”了呢?这一点,《辞源》和《辞海》没有讲清楚,学者们的探讨则多种多样。且看:

爬行动物

卫聚贤说“龙即鳄鱼”;王明达说“龙形象的基调是鳄”;祁庆福认为龙“其实就是鳄鱼的最早称呼”;王大有认为“中国最原始的龙是湾鳄、扬子鳄”;唐兰说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何新说龙“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

徐乃湘、崔岩峋认为“龙是以蛇为基础的”;李埏说“龙是蛇变成的”,是古人“以蛇为蓝本,依照蛇的形状和特征,再附加某些想象而塑造出来的”;刘敦愿认为“最早的龙就是有脚蛇,以角表示其神异性”;何星亮提出“龙的基形为蛇,而蛇类中最接近龙的是蟒蛇”,因此可以说“龙的原形为蟒蛇”。

哺乳动物

刘城淮说“在蛇类和蜥蜴类之外,龙还有一个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那便是马类”;他进而指出“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李埏认为“龙的首角是古人摹拟牛头而塑造出来的”:”我们现在还常说‘牛鬼蛇神’,看来,龙就是二者的结合”。孙守道等提出“龙首源于猪首”。

物候参照动物

陈绶祥认为,龙身是“扭动的虫形”,龙角是先民“测定时间的工具--表”。“在广大的范围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物候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候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图腾合并说

此说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闻氏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何星亮亦认为,“龙原是一种图腾,但它又与其他图腾有区别。它最初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

天象树神说

何新曾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

胡昌健说,“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尹荣方的看法别致一些,他认为,“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地相似。”

恐龙遗记说

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主张龙的观念应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或主张先民因对恐龙的恐惧而产生龙崇拜,王大有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或许古人见到的龙,真的就是恐龙,后来它们渐渐见不到了,才把它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加以崇拜。”

外邦传入说

章鸿钊认为中国的龙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龙,约在黄帝时期传人中土,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龙,而且所有的龙都出于同一个文化发源地--巴比伦,中国的龙同样也是巴比伦古龙的后裔。

模糊集合说

对于龙的起源和本质,庞进提出了“模糊集合说”,即认为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中国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贯穿着、体现着模糊思维的艺术创造。

评述

作为古生物的恐龙,灭绝于距今七千万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于三百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间相差了六千多万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龙的,也就更谈不上对恐龙的记忆和恐惧,显然,龙为恐龙遗记说,是站不往脚的。

章鸿钊是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主张者,其观点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西方文化中的毒龙和中国文化中的神龙在与水的关系上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差异很大,史密斯的说法缘于他的极端传播论,即坚持认为世界文化发源于埃及和巴比伦,两人的观点都产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外学者对文化现象研究的深入,中国文化西来说和极端传播论都失去了市场,龙为外邦传人说也就为学术界所不取了。

对龙为图腾合并说也有比较大的争议,否定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几乎所有图腾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体的生物或无生物,而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害、毁伤或杀害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的载述。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编辑本段]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虫+八)(虫+夏):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赑屃: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椒图: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狻猊: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自远古以来,广袤无际的天空一直是人们幻想驰骋的场所。

星河的浩瀚,明月的皎洁,朝阳的灿烂,云霞的瑰丽,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把天上视为人间无法比拟的美境;而斗转星移的天象演化,冬去春来的四时变迁,电闪雷鸣、雨雪霜冻、洪水飓风乃至地震山崩、潮汐海啸等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又引起人们巨大的惊惧,认为上天存在着无限的权能,既可对人佑护,又可对人惩罚的神抵.这些神居住在美妙无比的仙境之中,注视着地上芸芸众生的一举一动,以威力来表达他们的喜怒。于是先民们产生了最初的仙及仙境的概念。按古代典籍《淮南子》、《穆天子传》的记述,天分为三,昆仑之上有凉风之水,称为下天,人登上可以长寿不死;再向上是中天,称为悬圃,是无风无雨的灵界;再向上是上天,是大帝为首的诸神的居住之所。这里有春山之泽,有清水之泉,温和无风,飞鸟翔而百兽戏。

古人对仙境的设想并不是一个模式。除了西北高耸的昆仑外,东方浩瀚的大海也同样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力。《列子》中这样描绘:在渤海东下知几万亿里的地方,有一条大山谷,实际上是个无底的沟壑,称为旧墟。天地间的江河之水,全都流到这里,但壑中之水既不增,也不少。其中有5座仙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山高下周围约3万里,山顶平坦之处9000里。山与山相距7000里。山上有金石之台,禽兽个个通体洁白如雪,又有丛生的珠玉之树,上结甘美异常的果实,吃了不老不死。仙山上所居之人非神即圣,不可胜数。一日之内即能飞翔往来。

中国龙文化中,龙的另一项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龙湫歌》勾画了湫龙行云施雨的壮观场面:

环湫巨木老不花,渊沉千尺龙所家。

爪痕入木欲数寸,欢者心掉不敢哗。

去年大旱绵千里,禾不立苗麦垂死。

林神社鬼无奈何,老龙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风,倒卷江水倾虚空。

鳞间出火作飞电,金蛇夜掣层云中。

明朝父老来赛雨,大巫吹箫小巫舞。

词门人散月娟娟,龙归抱珠湫底眠。

龙何以被当作司云布雨的神灵?这与龙的摹写原型有密切的联系,也与远古的农业经济息息相关。我们知道,龙虽然是由多种动物的形体结合,并经过艺术的夸张和变异而成,但这些动物大都是与水有关,如鱼、鳄、鲵、蛇等,某些与龙的起源有关的自然现象,如云、虹、闪电等,也与水或雨有密切的联系。这样,龙很容易被远古的先民想象为一种下可潜于渊、上可腾于天、行有从云雷电、可影响川泽云雨的神兽。《易经》中就认为云从龙,凤从虎。东汉的学者王充说:“龙听到雷声而起。龙起必有云相伴随,夏季则多有雷雨,龙多登云,乘云雨而行走。”

龙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传说中,龙也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工具。《山海经》中记载了一则黄帝与蚩尤作战的故事,故事中说蚩尤率军队进攻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进攻。应龙受命后用它司水的本领将水蓄积起来,造成缺水,以图阻止敌人。但蚩尤请来风伯和雨神,纵风下雨。黄帝又从上天派下一名称作魃的女神协助应龙,止住了风雨,最后将蚩尤击败。但应龙与魃也无法回到天上,于是地上大旱。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大诗人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表上后,新党官员们马上从中嗅出了苏轼的不满情绪,他们决定找一个借口,再给苏轼一点颜色。

借口很快找到,这就是苏轼的诗。

诗人的天性是吟颂,无论是欢乐还是愤怒,都可入诗。苏轼的弟弟苏辙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诫他:“北客南来休问讯,西湖虽好莫吟诗。”但苏轼还是借诗抒发胸臆,宣泄胸中的块垒,于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个月后,即被押回乌台(即御史府,宋代纠弹百官的机构)。

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这不过是封建社会千百起文字狱中的一起,但原因较为特别,即因“龙”而起,文字中对“龙”的态度有了问题。因为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又是皇帝的代称,皇帝是“真龙天子”。

2. 古代的船的构造

在宋元海舶中,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福船。

关于宋元福船的形状、设备、性以等情况,可从北宋末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客舟”条得到大致的了解。

书中记述,客船长十多丈,深三丈,二丈五尺,船上有稿师水手六十人,可以载二千石粟。船用整根木头加工成的巨枋叠接而成,坚固结实,有很好的抗沉性能。

船形“上平如衡,下侧如刃”,易破浪前进,适航性强。船首有正碇和副碹,都用绞车控制,是停泊设备。船尾有正舵和副舵,正舵又分成大小两种,深浅可以分别使用,用于控制航向。船上有十支橹供划行用,另有帆桅,以使风力得到利用。

船的上层建筑分成三部分,前面安炉灶和水柜,作厨房。厨房下面是警卫人员的宿棚。中间部分有四个房室。后面部分称屋,高一丈多,四壁有窗户,装饰很考究,上面有栏杆,彩绘华丽夺目,并且悬挂了帘幕,富丽堂皇,是使者官属的居住处。

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首尾高昂,首尖尾方,两侧有护板,船舱是水密隔舱结构,尖首尖底利于破浪;底尖吃水深,稳定性好,并且容易转舵改变船向,便于在狭窄的航道和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福船主要产于福建、浙江、广东。

3. 中国古代船舶有哪些形式

江面上没有绝对的逆风 ,绝对的逆风+逆水那就要用纤夫了风向只要有一点点偏都可以靠船老二的经验 让船前进起来 或快或慢 或直线 或曲线 总之只肯定能走 还有 这种方法 不只是中国古代 这种大帆船到70年代才完全没有 现在年龄55岁以上的船员都开过这种船

4. 中国古代龙船的构造形式有哪些

有。

长江在古代是有浮桥的。最早的应该是公孙述在宜昌建造的浮桥宋代也在长江上建设过浮桥方法是在石牌架好浮桥然后移到采石矶。

长江自西南方向流经采石矶,采石矶江面稍窄而水急,其上游江面甚宽而水缓,近似喇叭形。因上游泥沙沉积,形成现在的江心洲,已伸展至采石矶的下游。但在宋时,江心洲或尚未出现,或尚未伸展到采石一带。北宋初架设浮桥的记载,南宋前期关于采石水战的记载,证明采石一带尚无江心洲。

据现代的水文资料,在枯水期和涨水期,采石一带江水流速为0.96米/秒~2.03米/秒,江面宽度为5,250米~5,900米,其中包括江心洲2,000米。因历代泥沙淤积,江面逐渐变窄,估计宋代采石矶一带江面,比现代更宽。在如此宽阔,而又风浪险恶的江面上修建大浮桥,即使从现代技术条件看来,也并不简单,而在一千余年前的古代,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5. 古代游船的结构

在宋元海舶中,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福船。

关于宋元福船的形状、设备、性以等情况,可从北宋末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客舟”条得到大致的了解。

书中记述,客船长十多丈,深三丈,二丈五尺,船上有稿师水手六十人,可以载二千石粟。船用整根木头加工成的巨枋叠接而成,坚固结实,有很好的抗沉性能。

船形“上平如衡,下侧如刃”,易破浪前进,适航性强。船首有正碇和副碹,都用绞车控制,是停泊设备。船尾有正舵和副舵,正舵又分成大小两种,深浅可以分别使用,用于控制航向。船上有十支橹供划行用,另有帆桅,以使风力得到利用。

船的上层建筑分成三部分,前面安炉灶和水柜,作厨房。厨房下面是警卫人员的宿棚。中间部分有四个房室。后面部分称屋,高一丈多,四壁有窗户,装饰很考究,上面有栏杆,彩绘华丽夺目,并且悬挂了帘幕,富丽堂皇,是使者官属的居住处。

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首尾高昂,首尖尾方,两侧有护板,船舱是水密隔舱结构,尖首尖底利于破浪;底尖吃水深,稳定性好,并且容易转舵改变船向,便于在狭窄的航道和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福船主要产于福建、浙江、广东。

6. 古代大帆船龙骨构造图

帆船的帆分横帆和纵帆两种。横帆的方向是与船体成十字形交叉,而纵帆是与船体长轴方向一致。大型帆船都是把这两种帆结合起来使用。横帆帆船有:三桅帆船、多桅帆船、双桅帆船。纵帆帆船有:单桅帆船、双桅纵帆船。

Mainsail 主帆

Jib 前帆

Genoa 大前帆

Spinnaker 球帆/对称球帆

Gennaker/Asymmetrical Spinnaker

不对称球帆

Code Zero/Screecher 零号帆

Big Roach 大后缘主帆

Windseeker 寻风帆

Trysail 暴风主帆

Storm jib 暴风前帆

7. 中国古代龙船的构造形式是什么

龙舟结构紧密、做工精细、用料考究、色彩丰富。一只龙舟由龙头、龙尾、干船、闸水板、龙篸、舟桡等部分拼装而成,各部分材质不同。

干船多用木质坚韧、不易渗水、耐撞耐浸的优质坤甸木制作,因坤甸木忌风吹日晒,平时干船需埋藏于河底淤泥之中,用时才捞起;龙头、龙尾用樟木雕制,需涂油、上漆、着色,平时存放在村祠堂或族庙里;衔接干船头尾的龙篸和插在大傍上方的闸水板多用杉木制造,以防河水从头、尾、边倒灌,龙舟下水时才装上;舟桡用的是元木,不易折断、开裂。五邑传统龙舟规格有大、中、小之分,大龙舟为20-40米,桡手40-80人不等,如江门礼乐、新会大泽、鹤山三夹、开平龙舟等,一般需要配备锣、鼓、舵手;小龙舟长5-6米,桡手4-5人,如江门棠下、荷塘龙舟。龙舟色彩不一,但每只龙舟的队员衣衫、舟桡与龙头、尾颜色相同,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以色彩命名龙舟,如礼乐龙舟有“桃果红”、“花蓝桡”、“黄桡”、“红桡”、“白桡”、“黑桡”;三夹龙舟有“红颈”、“白颈”、“黄颈”、“金龙”、“银龙”、‘“乌龙”等异彩纷呈。

另外,龙头造型也形态各异,“五邑乡里看龙舟,看到龙头便知舟”道明了五邑传统龙舟的特点。

8. 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

中国四大古桥分别是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潮州广济桥和北京卢沟桥。

1.河北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第一座“敞肩拱”结构拱桥,其工艺领先欧洲1100多年,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赵州桥建于隋代,距今1300多年,先后历经八次修缮,至今仍具有实用功能,令人称赞。

赵州桥选址地基抗震性能高;单孔平肩,低桥面和大跨度,实现了高承重;拱上加拱,既具美感,又减轻了桥的重量,还增强了泄洪能力,可谓一举三得;大桥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纵向并列砌筑,使得每拱可以单独修缮;每一拱券“下宽上窄、略有收分”,加固了稳定性;桥上石雕精湛,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工艺。

赵州桥堪称中国古代第一桥,成为中国唯一入选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的古建筑。

2.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洛阳桥建于北宋,距今900多年,先后历经十七次修缮,至今仍承担着交通作用。

洛阳桥建造有三大特点,一是抛石筑堤,开创了筏形基础,建造船形墩,减少了激流对桥基的冲击;二是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方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三是采用“种蛎固基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

洛阳桥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潮州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在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该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又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一个孤例。

广济桥联通闽赣粤,构架独特,装饰精美,被誉为“江南第一桥”。

4.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又称芦沟桥,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

卢沟桥采用纵联式实腹砌筑法砌筑的拱卷,11个拱券联成一体。拱券石块之间、桥墩内部、桥脚都以铁制加固,这在中国大石桥建筑史上十分罕见。桥墩呈船形,借鉴了洛阳桥的桥基建筑方式,起到了分水导流的作用。

卢沟桥有279块石雕栏板,281根望柱,每根柱头均雕有雕刻精美的大小石狮。

卢沟桥集建筑与雕刻于一身,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9. 古代龙船的样式

划龙舟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不管是地方组织还是国家规划,划龙舟比赛的过程规则如下:参赛队人数:公开组22人制。各队限报23人,其中领队1人、鼓手1人,划手20人,替补队员1人。(掌舵1人由组委会指定)公开组12人制。各队限报13人,其中领队1人、鼓手1人,划手10人,替补队员1人。(掌舵1人由组委会指定)比赛龙舟及桨、救生衣、鼓由组委会提供,规格均符合中国龙舟协会竞赛规则要求,颜色一致;舵采用固定式舵;比赛只采用坐姿;要求各队运动员比赛服装颜色、式样一致。确定比赛的方法和抽签:本次比赛采取分组制,不设预赛。比赛结果直接取最好成绩。分组抽签在领队、教练、裁判长联席会上进行;比赛的航道、舟号均于比赛开始前在检录处抽签决定。队伍及运动员资格规则:参赛队员必须是持有效身份证件组队报名参赛,要求企事业单位自选领队,不接受个人报名。参赛人员须经正规医院当年检查证明身体健康,同时具有着衣游水100米以上游泳技能。运动员须穿救生衣参加比赛。各队必须严格把关,不会游泳者一律不得上船比赛,一切后果自负。龙舟赛组委会将为每名参赛运动员购买户外人身意外保险,保险以外的责任事故由参赛运动员自行承担。运动员的健康状况、游泳能力、安全问题均由各参赛队负责。前各队领队必须签署安全责任书。同时每名参赛队员与组委会签订意外事故免责责任书。组委会统一制作参赛证件(检录卡)。赛事规则:各组别竞赛项目

项目组别 直道竞速赛 环绕赛 拉力赛

250米 500米 800米 1000米 5000米 10000米 20000米 10公里以上直道竞速赛: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1000米以内标志清楚而无任何障碍的直

线航道。

环绕赛:指在半径不少于50米以上,直线距离不少于500米以上的人工或自然水域

所进行的多圈赛事。

拉力赛:指在自然环境水域,但必须是封闭的航线上所进行的长距离赛事。男子组:所有参赛选手必须是男性,队员无年龄限制。女子组:所有参赛选手必须是女性,队员无年龄限制。混合组:必须有至少8名最多12名女子选手参入,所有选手无年龄限制。成年男子组:参赛选手年龄须为比赛当年12月31日已满18岁,未满40岁。 成年女子组:参赛选手年龄须为比赛当年12月31日已满18岁,未满40岁。

成年混合组:参赛选手年龄须为比赛当年12月31日已满18岁,未满40岁,必须

有至少8名最多12名女子选手参入。

青年男子组:参赛选手年龄须为比赛当年12月31日未满18岁者。

青年女子组:参赛选手年龄须为比赛当年12月31日未满18岁者。

青年混合组:参赛选手年龄须为比赛当年12月31日未满18岁者,必须有至少8

名最多12名女子选手参入。

少年男子组:参赛选手年龄须为比赛当年12月31日未满16岁者。

少年女子组:参赛选手年龄须为比赛当年12月31日未满16岁者。

老将男子组:从40岁生日开始成为老将运动员。

老将女子组:从40岁生日开始成为老将运动员。

老将混合组:从40岁生日开始成为老将运动员,必须有至少8名最多12名女子选手参入。

公开组:参赛选手无性别与年龄限制。

通讯联络设备

竞赛部负责人、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宣告员及各组裁判长应配备性能可靠的对讲机。

扩音设备

起点设独立扩音设备,起航平台根据航道数量装置4或8个小扬声器。

检录处设独立扩音设备,运动员休息区、集合区和码头附近装置4个小扬声器。

宣告员解说扩音设备应接通大会广播系统。

至少应有8个手提喇叭供途中裁判和器材检查裁判使用。

10. 龙船的来历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活动就是赛龙舟。龙舟起源于图腾崇拜,并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其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演变。

(一)龙舟源于图腾崇拜

龙舟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古越人。古越人是个神秘的部落。据考证,我国南方曾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部落,他们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因而被今人统称为古越人。古越人善于驾驶独木舟,他们信奉蛟龙为图腾。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动中,比水产品的收获量;休闲时相约划船比速度,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竞渡的雏形。

古代吴越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说苑·奉使》等说:吴越之民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历代吴越人民为表明自己是“龙”的后裔和对龙祖的尊重,祈求龙神来保护生命安全和避免蛇虫之害,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龙祭。

吴越人将龙形纹饰在身体上,把乘坐的木船刻画成龙的形状,龙首高昂,龙尾翘起,涂上各种彩色,称为龙舟。四角彩旗飞舞,青壮年“着彩衣,立龙首”,在急骤的鼓乐声中做龙舟竞渡。

我国最早有关龙舟的记载,见于《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人们在祭祀龙图腾的节日里,用饰龙的独木舟竞渡,来敬奉欢娱神明龙。在龙舟竞渡的同时,人们将各种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抛给龙神吃。

在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文化活动中,你追我赶的表面热闹景象,掩饰着人们战战兢兢地吁请生命保障的祈求。这就是龙舟文化的最初意义。

(二)龙舟文化质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了解逐步加深,掌握命运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经常与水接触的古代南方人,渐渐地摸索出避免水害的办法。他们逐渐从对图腾龙的惊恐与崇拜中摆脱出来,于是龙舟竞渡宗教性祭祀的成分减弱,成为纯粹社会性的娱乐,只具有竞赛的性质了。

人们在紧张的角逐中,享受着胜利的欢乐,龙舟仅仅剩下图腾的痕迹。这大约就在勾践所处的春秋时代。龙舟竞渡从乐神至乐民的转化,使龙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时候,纹身的水手演变成身穿彩衣的赛手,所以后来有些诗词就直接用“文身”来替代“彩衣”一词。

唐朝张建封《竞渡歌》在结尾时写道:“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由此可知,此时就已经称彩衣为文身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