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船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双桅船》是现代诗人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是一首朦胧诗,共两节:第一节蕴藉着诗人无限的人生辛酸与感慨,象征爱的短暂和飘零;第二节写诗人对爱的短暂和飘零感伤情绪的超越。全诗借用一艘双桅船的口气,向连绵的海岸倾诉思慕,呈现出对爱的飘零感伤,以及对此超越的内在真实而矛盾的情感,表现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人性和人道主义复归的呼喊。
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2. 关于船的寓意
乘风破浪常指志趣远大、高歌猛进。乘风破浪原来指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多用于形容发展迅猛,勇往直前。乘风破浪出自《宋书·宗悫传》,原文为: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乘风破浪的反义词有裹足不前、垂头丧气等。
3. 船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图片
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由于其本身的特性而被赋予了多种人文的情感:
一、漂泊。常见的组词为孤舟。试想一下,茫茫水面,一叶扁舟,自然容易让人想到孤独漂泊的意象,特别是在诗人离家或无助的时候,舟便成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重要的物象。如“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秋浦歌之二》),一句“雨泪下孤舟”把诗人沉痛的思乡之情,漂泊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离愁别绪,常见组词行舟,客船,帆。 由舟自然想到渡口,渡口往往是送别之地,舟作为渡水工具,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离愁别绪。于是舟在诗中便成为一种离愁的载体,无论是辞亲远别的行人,还是居家守地的送行者,往往一见到舟船便离愁顿起,忧思难禁。特别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常常借舟抒情,进而来寄寓自己浓浓的愁绪。如“莫听声声催去悼,桃花浅处不胜舟”(王之涣《宴词》),桃花溪太浅,唯恐载不下这满船离愁!
三、自由。常见组词为小舟、轻舟。 这种意象的渊源来自庄子,“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4. 船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或文化内涵。“象”,就是物象、形象。对于这种积淀着深厚文化内涵或作家个人情感的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所以,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兰舟意向:可以设想,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思绪。
兰舟意向多半指”离愁及漂泊惆怅之感“。
5. 船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古诗
古诗的特点及意义
(一)古诗的特点
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蚕妇》、《小儿垂钓》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梅花》、《山行》等,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B>
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形象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二)学习古诗的意义
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另外,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古诗学习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的意境
6. 古船的象征意义
《古船》是张炜创作的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社会小说,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它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作者以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众生,文本深厚而富有感染力。《古船》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7. 船的象征性隐喻
1、赫尔辛基默斯肯-—代指宇宙中的其他高等文
2、饕餮鱼--黑域
3、香皂--曲率引擎
4、饕餮鱼和香皂均来自同一地方--曲率航行会
产生黑域
5、香皂可以破除饕餮鱼封锁--由曲率引擎驱动
的光速飞船可以逃出黑域
6、无故事王国--太阳系
7、无故事--科技不发达
8、露珠公主--太阳系人类或者程心
9、冰沙王子--地球三体组织
10、深水王子--“蓝色空间”和“万有引力”上的星
舰文明
11、空灵画师、针眼画师--歌者等拥有降维武
器的文明
12、宽姨--艾AA
13、空灵画师转动的伞--光速
14、针眼画师无法把在伞下的露珠公主画入画中--光速可以逃离二向箔的打击
15、深水王子被迫在饕餮岛上生活--星舰人类
的逃亡,无法返回地球
16、深水王子不符合透视原理--星舰人类进入四维碎片,三维生物在四维空间里感受不到距离。
17、针眼画师能把人画入画中--二向箔攻击
18、黑曜石和雪浪纸--制造二向箔的原料
19、针眼画师无法把深水王子画入画中--三维
生物无法将四维空间里的生物降维
20、针眼画师最后把自己画入画中--歌者等高等文明主动降维以适应二维宇宙
21、将王国交给深水王子--把人类文明的传承
交给星舰人类
22、露珠公主和长帆乘坐帆船逃走--部分太阳
系人类乘坐光速飞船逃亡
23、露珠公主带走了最后一块香皂--在黑域中的太阳系人类再也不可能逃出自己的星系
24、无故事王国永远无故事--太阳系人类在黑域的封锁下再也不可能有技术发展了
小说里面已经写的很清楚了,深水王子就是光速,用光速飞船制造黑域,想走的坐飞船离开,想留的世世代代住在黑域里,正如童话里,无故事王国被食人鱼包围,而只有一条船离开了王国,还带走了唯一的一块香皂。
8. 舟船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归自谣》冯延巳
江水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秋日江边送别的小词,全词共三十四字,上、下两阕分别从送行者和离人两个角度着墨。
开头两句“寒水碧,江上何人吹玉笛”,以萧瑟的情境统摄全词。秋江空阔,寒水凝碧,一阵阵清怨的笛声传来,如泣如诉。“寒水碧”三字,不仅从触感和视觉两方面分写冽冽江水,且“碧”字兼有“寒”意。在中国传统诗词中,“碧”还常作为一种伤心色出现。南朝梁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刻,一江碧水恰似送行者心中难以掩抑的离情,笛声呜咽愈发叫人黯然。“扁舟远送潇湘客”,一叶扁舟载着友人向潇湘驶去,此句一“送”字颇具匠心。舟船本是单纯的交通工具,驶向何处应由坐船人和驾船人决定。作者偏偏将扁舟置于主动地位,好像是嘱托小船将友人送往潇湘之地。船儿承载着送别者对友人的不舍、担心和牵挂。
下片换头,随上阕中送行者怅惘的思绪悬想离人在旅途中的景况。“芦花千里霜月白”展现的是客在舟中所见的秋夜景致。试想,芦花蒙蒙,月色如霜,千里江天,惨白一片。“霜月白”三字正对“碧水寒”,层叠“芦花千里”,则意象更加丰富,凄冷萧索的情韵也得以延续、加深;“千里”照应上文“远送”。“伤行色”是写舟中人面对眼前的惨淡景色,继而想到身在旅途的孤寂,不禁神伤。结句“来朝便是关山隔”将前五句曲折的抒写一并收拢,这是远行者和送行人共同的感慨:今夜之后,便隔着重重关山,不知何日能够再见了。而由今夜及“来朝”再到明朝以后,两地相隔如何思念,便尽在不言中了。看似隐匿不提的送行者的情思在这里再次出现,因为他(她)的思念一直跟随着流水、扁舟陪伴在友人左右。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名作《送友人》云:“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本词下阕的意境与这首诗十分相似,然而语意更凝练,意境更寥阔。
9. 关于船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 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10. 船的意象有哪些内涵
舟:
1.喻漂泊:“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刘睿虚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木兰花》李商隐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原是此花身。
2.喻自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是我高三复习笔记上的,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