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江内河船舶载重吨
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不能实现其爱国抱负,愤然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自尽,已成千古恨事,亦因此而生出一个“端午节”。广东与洞庭,仅数百里之遥,屈子之风,不难吹度。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子孙,以龙的传人自称,舟冠“龙”名,魅力无穷。在百姓心目中,扒龙舟增添好运,龙舟水能祛病驱邪。千百年来,龙舟承传了“龙”的脉息,满载着吉祥之愿和奋进的民族精神,在大江之南北,游弋生辉。广东划龙舟成风成景的年代,虽无准确的文字数据可查,但按民间传说,不在数百年之下。历史以来,广东龙舟最盛之乡,是珠三角的南(海)、东(莞)、番(禺)、顺(德)、香(山)和广州地区(含花都、增城),东莞和增城属东江水系,其余属北江和西江水系,且皆在水系下游,这些地区水、陆相邻。上述地区龙舟盛行有其原因:其一,自汉代以后, 中原文化在粤地传播迅速,深入人心,南粤不再是夷蛮之地;其二,珠三角区域河网纵横,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舟船已结不解之缘,对龙舟自然 情有独钟且有造龙舟的技术条件。其三,唐代以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居粤地之首,有坚实的经济条件,龙舟活动自然得承先风。东莞处东江下游,与西江、北江的下游区域相邻或接壤,条件相仿,故东莞的龙舟与珠三角的龙舟活动是同步的。中堂是东莞的龙舟重镇,东莞的龙舟活动中,凡上档次、有规模的,均有中堂龙舟参与,在中堂,斗朗村的龙舟造船历史很悠久,已在200年以上。据斗朗霍师傅介绍,其一家人造龙舟的手艺相传已有整整6代人,相承在200年以上。谈及斗朗造龙舟往事,他和旁边的几个师傅谈起当年斗朗师傅“一夜成舟”的故事:民国时期,某天有买主到斗朗重金求船,坦言要次日交货。为利所驱,斗朗于是集中所有师傅(当时没有专门的龙舟制造厂,造船师傅聚 合视生意而定),分工合作,分秒不怠,彻夜不眠,翌日保质交船,此船日后多次夺冠,被称作“过天星”(快如流星的意思),“斗朗一夜装一条龙船”遂成佳话,流传四方。他又谈及自己亲手做的龙船,时间最短的一条是3天半。当向霍师傅问及中堂何时定“五月十三”为景日时,他谦虚地说不敢妄论,只是说“该不在斗朗造龙舟时日之下吧”!这话言之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张二果和曾起莘编修的《东莞县志》记载:东莞岁时(时节):“五月初一日,饮菖蒲酒,食角黍,观竞渡。”(第31页)角黍是粽子的别名,竞渡即龙舟竞渡。该条文杨宝霖先生加注:“士(男)女倾城而出,箫鼓之声相混,自初一至初十方止。”这种万人空巷,景日不断的盛况,与今日之东莞龙舟活动何其相近,这本县志成书距今已近400年,它所记载的吃粽子、赛龙舟之盛事,虽未述及起始之期,但把这些事以专条记述,当是时日不浅,非有百数之年不可。由此推算,东莞龙舟盛事,在500年以上,中堂龙舟成景之日,亦当有500年的历史,以往见诸文字的多写150年,仅为浅说。由此推估。上推500年算,是明朝中叶,进入正德、嘉靖之期,政治稳定、国运兴隆,龙舟日盛,未与史违。咸丰元年(1851年)中堂出大标,鹤田村夺冠,有人成诗并流传至今:“中堂出标是元年,果真扒出是真贤。到处龙舟来趁景,第一飞龙是鹤田”。诗中“元年”是指咸丰元年,距今亦有150多年了。中堂龙舟景定在农历五月十三,原因是:大凡龙舟景选日,主要考虑的是景场潮汐活动。景日之中龙舟活动黄金时间是中午12时至下午3时左右,如此时刚好是潮峰及至江潮初退为最佳,此时景场河面宽,水速缓,利于龙舟争斗、巡游。农历五月十三中堂墟的潮汐活动正好与此相符,故此中堂当年选定“十三”为景日。相距仅10多华里的增城新塘景亦为 一大景,其景日定为“十二”,因其地涨潮较中堂略早一些。中堂景景日定下,余乡均不会(也不能)与之冲突,只能因地制宜自选景日。那些潮汐活动不强或根本没有潮汐活动的上游地区,乡间定龙舟景日,或挑“好日”或当时某人随兴而定皆有之。数百年来,龙舟活动日均称为“龙舟景”,只近一二十年来,一些较大的龙舟活动改称为“龙舟节”。划龙舟各地有其特定的风俗、礼节。在传统龙中,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礼习,大同小异,中堂龙舟的习俗,在主流之内。这些习俗,至今古风犹存,有些还是饶有趣味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带有较浓封建、迷信色彩的已逐渐被淘汰了,即使尚存,色彩亦已淡化,仅存仪式而已。新船下水、采青 大凡新龙舟下水,选定“好日”、“时辰”,下水后龙舟划至一个预定的地方,“跳头”发出信号,全船即时停鼓闭口,鸦雀无声,船头中一人把一碗糯米饭连同另一人跳下河中采得的一把青草(故叫采青)迅速放进龙口之中(喻揾到食),此时跳头的人猛然一跳,双脚在冚板上全力一踏,全船颤动,顷刻间锣鼓齐鸣,划手们亦随着锣、鼓节奏高呼号子,举桡奋力齐划,这声势响震四方。旺船 龙舟参赛,准备就绪后,停在村边的河道上待命出发,最后的“程序”便 是“旺船”:一村中巫师身穿长袍,从龙头处下船,一手摇铃,一手不时做各种手 势,口中念念有词,从船头走到船尾。到船尾后,是不能往回走的,这时船尾的人故意把龙舟弄到离岸边较远的地方,巫师要离船上岸,却又“走投无路”只好连人带铃“扑通”一声跳进水中,此时舟中划手和岸边观看的小孩,有特别的满足感,爆发出一阵欢笑声,龙舟在欢笑声和炮竹声中起鼓开航。这种“旺船”仪式,在解放后多年仍有,到“文革”后自然取消了。指挥用物 跳头的人手中必握一物,常见的是一短棍,长可盈尺,漆上大红色彩或裹着红绸,分外威武醒目。早年间,也常见跳头者手执一把开叉(不挡风)葵扇,一放一收招摇轻松,别具情趣。若在晚间(“采青”有时会选在夜晚)则燃香一把,以香代棍,以保证指挥信号的传达。虽说早已有手电筒,但龙舟夜航,未见有使用电筒者。徒手跳头者有,但不多见。犒船 犒船分两大类,一类是代表集体的,如景、节的东道主,对参赛、参景的来舟,以饮料、水果、香烟等送之,示尊重、友好及慰劳之意。另一类是私人犒船,大凡邻村、邻地的新龙船到某地,当地的亲属好友则以礼帖、布料(常用的是6~7尺),水果、香烟、排炮(炮竹)等物送上;可食之物,全船受用,布料则归受贺的亲戚好友(布料上有红纸字条写明)。有些村的新龙舟下水,不管人家是否邀请,自行划到别村巡游,人家不犒不好,这种行为被称为“勒食”,解放前“勒食”之举偶有闻之。不管何种情况,受犒之船,跳头者均需双手接犒,犒礼收毕,跳头的即指挥龙舟起航,视水道允许(长短不拘),行一段距离后即掉过头来兜一个圈,再经受礼之地,对岸上之人双手作揖,这礼式叫“朝头”。受犒后如若不“朝头”,被视为极端无礼,人皆恨之。若是重犒或交情甚笃者,龙舟则作三“朝头”,以示感激礼厚情深。龙船饭 在龙舟活动的日子里,大行 其道,老幼咸宜。若把划龙舟视作一项单纯的体育竞赛活动,其“运动员”之多有足够的资格可申请“吉尼斯”纪录。以中堂景来说,常有130条以上的龙舟到景,那么参加的“运动员”就有8000多人。一条大的村(如潢涌、槎滘等村),光本村就有一、二十条龙船。那么多人怎么吃饭?就吃“龙船饭”。龙船饭用料是大米(粘、糯米有之),鱿鱼、虾米、冬菇、豆角等,饭、 料先各自做好,然后拌在一起,既有营养,口味又佳,在物质匮乏年代,不少划手还想方设法拿一些剩余的龙船饭回家给小孩或家人吃,既有吉祥之意,更实际的是充肚子。潢涌村东面有一个小岛,土名叫“龙船洲”,因为百多年(除文革期间)间,潢涌村不光自己的龙舟在此开饭,凡“世好”、“世叔”(是一种历史上结下的友好之村的称呼)、宗亲(黎姓)的龙舟,景日那天也请到“龙船洲”吃龙船饭。煮好的龙船饭不用盆装,也不是用桶装的,而是用“软围”(以往农家、生产队乃至粮店用来屯稻谷的竹篾编成的用具)围起来,真令人难以想象,这小岛成了名符其实的“龙船洲”。潢涌近来年又恢复了“龙船洲”的往日盛况,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单所有兄弟、世好、宗亲之船,连凡到景的龙舟一律管饭,赏面的就来吃。请有“世好”、“世叔”、宗亲等关系的到景龙舟吃龙船饭,不单潢涌有,整个中堂乃至东莞地区皆然。不排“九”每个龙舟景节,东道主对前来参景的龙舟均按报到先后顺序给予编号,用直径约30公分的圆形大红纸写上序号,连同浆糊发给来船,贴在前后锣的背面。这序号从“1”号开始一直往下写,但逢“9”必避,就是说,在龙舟编号中,尾数没有9、19、29……等带“9”的号数。为什么?这是因为在中堂、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流行的俚语中有“第贼九”、“第屁九”之语,为倒数第一之意,故此龙舟编号不排“9” 。雇划手 放“大标”由来已久,“大标”自然是重奖,重奖自然参赛者多。若“大标”夺冠,奖品丰厚,而且名气飙升 , 于是雇划手一事便应运而生。在中堂地区最负盛名的划手是茶山的“增埗卢、刘”。这些划手到位,有“包封”(保证拿第一)之能。建国前的百数年间,东莞茶山增埗村建立了一个“划手王国”, 逢划必赢。单一卢姓划手,尚不能承“包封”之诺,若卢、刘二姓划手齐到,则横行天下无敌手了。原因是当年增埗一带盛产优质白泥,这些白泥挖起来用船运到省城(广州),这种运泥船人们专称“白泥船”,载重约5~6吨,船手只一人。这些白泥船手长年累月往返省城与茶山之间,臂力、耐力过人,单看其使用的木桡便知其利害,足比水乡常用木桡大一倍有余。在建国后的十多年间,这种白泥船仍有之,公社化后渐少,改革开放后则消失了。除“增埗卢、刘”外,颇负盛名的是麻涌漳澎、沙田的立沙(中围)等地的划手。近年来,中堂马沥村的划手也大受青睐。由于是竞赛,规则自然有,历史上很多“大标”,雇人不受限制(也无法限制),近一、二十年,有些“大标”虽规定不准雇人,但实际上船多人众,难辨真假,规则会打折扣。散景雨 在中堂龙舟竞赛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十有八九会下雨,俗称“散景雨”。龙舟忌讳 在中堂乃至珠三角地区的传统龙舟活动中,凡女性无论年纪大小,概不上船;上船者,不管何种身份、地位,一律不能穿鞋(包括拖鞋、凉鞋、木屐在内),说简单些,只能光脚上船;登船者,不能打雨伞,但可带帽子(包括草帽、竹帽)。上世纪70年代前,常见戴“筒帽”者(一种当年颇流行的塑料制品帽),改革开放后,常用的是太阳帽。这些避忌,沿起于封建年代,或有迷信色彩,或是重男轻女,时至今天,只好当成一种习俗,“入乡随俗”,划龙舟也随俗吧。中堂生产龙舟,历史悠久。在解放以前,斗朗师傅接活,买主可在斗朗订货,亦可邀师傅到自己村庄装船,解放初期至70年代,无大变化。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中堂本地及附近镇区,连同增城、博罗等县、市求船者激增,中堂的龙舟制造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2006年计,中堂拥有88间龙舟制造厂(斗朗4间,马沥3间,东向1间),不仅为全市、全省之冠,可能亦为全国之冠。目下东莞32个镇区中,只中堂有龙舟制造厂,所生产的龙舟,除供应全市外,还供应增城、博罗一带地区。中堂近年来龙舟的拥有量非常惊人,2006 年可使用的龙舟达118多条,光潢涌一个村,就有龙舟26条;一个户籍人口不足2千的马沥村,竟有龙舟9条,村中九龙腾海,真是蔚为壮观。进入农历五月,中堂大地遍传龙舟鼓声,闻者振奋。中堂数百年的龙舟历史,演绎至今,五“风”共存。怀念屈原,是属古风;龙舟竞技,体育之风;龙舟搭台,经贸唱戏,商贸之风;独特形式,不同流派,民俗之风;历史悠久,活动丰富,成文化之风。
2. 西江内河船舶载重吨位表
三水温泉度假村目前没有排名榜的规划。
三水区是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市辖区。因西江、北江、绥江汇流境内而得名。总面积874.22平方公里。
三水区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拥有3条水道,西江、北江、绥江,有可营造300~5000吨位码头的岸线近100公里,设有三水海关和可靠泊3000吨级船舶的大型港口三水港,每日有货轮往返港澳。
3. 长江3000吨内河货船
按长江的通航能力分类,长江上游宜宾至宜昌段1044公里河道,可通航300至1000吨级内河船舶;中游宜昌至武汉长624公里,可通航1000至3000吨级内河船舶;下游武汉至浏河口长1400公里,可通航3000至5000吨级内河船舶;南京以下航道目前水深达到10米,乘潮减载,可通航10万吨级海轮,平常满载可通航3到4万吨海轮。上海港最大停泊能力是2000吨级。
4. 西江船舶吨位
可以通行2000~3000吨的船。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珠江—西江流域连接北部湾港的亿吨级水运交通大动脉,上游与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航运干线相连,向西经邕江直通南宁和左、右江腹地并通云南,向东经郁江直通粤港澳大湾区,向北通过黔江、红水河或柳江直达贵州,向南由北部湾出海
5. 西江内河船舶载重吨位是多少
广州市货车限行-限行范围-限行吨位-限行时间
一、以下范围(不含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东南西环城市快速路)每天7时至9时及17时至20时禁止一切货车进入通行;每天7时至22时,禁止广州市籍号牌核定载重量5吨以上(含5吨)、外市籍号牌核定载重量0.6吨以上(含0.6吨)的货车通行:
东面:东环城市快速路(中山大道以南路段)、中山大道(东环城市快速路至茅岗路段)、茅岗路(不含)、广园快速路(茅岗路至奥体路段)、奥体路、大观路(奥体路至云溪路段,不含)以西;
南面:南环城市快速路(丫髻沙大桥以东路段)以北;
西面:增槎路(石丰路至增埗桥路段,不含北环高速公路至广清高速公路段)、珠江(增埗桥至丫髻沙大桥)、增埗桥、珠江大桥东桥、珠江隧道、鹤洞大桥以东;
北面:石丰路(不含)、黄石西路(不含)、黄石东路(不含)、白云大道(黄石东路口以北路段,不含)、同泰路、广州大道北(同泰路至北环高速公路段)、北环高速公路(广州大道北至华南快速干线路段)、华南快速干线(北环高速公路至云溪路段)、云溪路以南。
二、以下范围[不含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东南西环城市快速路、沙太路(华南快速干线三期以北路段)南往北方向]每天7时至22时禁止外市籍号牌核定载重量5吨以上(含5吨)的货车通行:
东面:开创大道(广深高速公路至广园快速路段,不含)、广园快速路(开创大道至石化路段)、石化路(不含)、黄埔东路(石化路至港湾路段,不含)、中山大道东(港湾路至大观路段)、东环城市快速路(中山大道东以南路段)以西;
南面:南环城市快速路以北;
西面:广清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龙山立交以南路段)、增槎路(不含北环高速公路至广清高速公路段)、北环高速公路(广清立交至沙贝立交路段)、西环城市快速路以东;
北面:北二环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火村立交至开创大道路段)以南。
三、内环路及其放射线全天24小时禁止核定载重量1.5吨以上(含1.5吨)货车通行
6. 长江6000吨内河船舶
长江作为中国人的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深远意义自不待言。这条在长度上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的河流从唐古拉山一路向东,数千年间滋养和哺育了黄土地上的亿兆生民。同时,作为一个地理和文化符号,长江也一直都是中国南北的主要分界线之一。为了加强南北两地的联系,从技术条件成熟伊始,便竭尽全力地修建跨江桥梁。
从最早的武汉长江大桥到上海、南京、重庆等城市的江面上相继通车,横跨长江干流的桥梁已经超过百座。尽管如此,开挖长江隧道的声音仍旧源源不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在桥梁技术成熟如斯的前提下,仍然还要在长江水下挖掘隧道呢?
从施工难度和成本控制方面来讲,桥梁无疑都要优于隧道,但在长江江面上桥梁密度日趋增大的前提下,隧道却有着桥梁无法取代的优势。素有“天堑”之称的长江同时也是我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从发源地到出海口六千多公里的水域承载着无数客货轮船从一处驶往另一处。而在内河航道上船只最怕什么呢?就是头上的限高与河道中间的桥墩。
2007年,过往船只撞上广东九江大桥,2016年德国莱茵河桥梁被游轮撞毁……说明类似的悲剧绝非个案。尽管如今长江大桥数量不少,但沟通南北的交通压力仍然与日俱增。如果排除隧道这一选项,在今天的条件下继续架桥,只能采用大跨度桥梁,那样势必要使桥头后撤,两端大面积拆迁,成本反而更高。
再者,隧道可以不受天气影响,无论风霜雨雪全天候通行,但是大桥就不得不把天气的因素考虑在内。1971年,我国第一条过江隧道——黄浦江隧道通车之后,武汉长江隧道就被列入建设日程表。起初施工团队设计了两种建设方法:沉管法和盾构法,但在综合权衡利弊之后,最终确定了盾构法的施工方案。
所谓沉管法,就是把预先制作好的管道放入水底挖好的沟槽中。这种方法技术难度大,要求条件高,但建成的隧道可以分上下两层,公路和地铁皆可通行。所谓盾构法,就是使用盾构机在江面以下挖出一条通道。这种方法风险小,工期短,但无法满足上下两层车道的要求。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江面至水底有60米深,水下压力巨大,施工条件复杂,而武汉长江隧道作为“万里长江第一隧”绝不允许出现一点点偏差。为保险起见,支持盾构法的意见占了上风,后来就建成了
7. 长江内河自卸船
船舶的油耗一般根据船舶的额定功率可以得出来在全速状态一般是这样的:1000TEUS以下的每日耗油大概在30吨;1000-3000在50-80吨;5000以上在100吨。
近些年来,我国船舶建造业在《船舶工业振兴调整规划》的指引下,随海洋物流平台的兴盛跻身为国际强国。而《绿色船舶规范》的出台,不仅与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发展趋势有关,而且也与我国在全球海洋装备领域立足龙头应承担的责任有关。
8. 总吨以下内河船舶
三类船员《适任证书》:300总吨以下的内河船舶以及150千瓦以下的内河拖轮。萊垍頭條
在内河船舶担任船长和驾驶部职务船员的《适任证书》类别按照船舶总吨位确定,其中在拖轮担任船长和驾驶部职务船员的《适任证书》类别按照拖轮的主推进动力装置总功率确定,分为以下类别:垍頭條萊
(一)一类《适任证书》:1000总吨及以上的内河船舶以及500千瓦及以上的内河拖轮;萊垍頭條
(二)二类《适任证书》:300总吨及以上至1000总吨的内河船舶以及150千瓦及以上至500千瓦的内河拖轮;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