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测量船
190米
远望5号测量船用于航天测控,是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航天远洋测量船,于2007年9月29日在江南造船厂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远望5号测量船集船舶建设、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最新技术于一身,由通用船舶平台和航天测控装备两大部分组成,分为船舶、测控、通信、气象4个系统。
2. 中国测量船在印度洋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11月21日,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验证了我国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考核了飞船系统的舱段分离技术、调姿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等五大关键技术的可靠性,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次“零”的突破。
3. 中国测量船鹿儿岛
最粗的树的直径是16.5米。萊垍頭條
详细资料:萊垍頭條
在100年前出版的一部篇幅浩大的植物学著作中,曾列举了一些著名树种的树干直径。其中最粗的是栗树,直径20米。以下是墨西哥落羽杉,直径16.5米;悬铃木,直径15.4米;落羽杉,直径11.9米;巨杉,直径11米,猴面包树,直径9.5米;宽叶椴树,直径9米;桉树,直径8米……。由此可见,长得粗的树,往往是一些不太高的树种,如栗树高不过30米,墨西哥落羽杉高40米左右,猴面包树仅20多米高。條萊垍頭
在世界各地,粗壮的树,多是一些历经苍桑的古树名木。例如,我国山东莒县定林寺中的古银杏树,高24.7米,胸围15.7米,据说已活了3000多年。我国广西全州有株树龄超过2000年的古樟树,高30米,胸径6.6米。在日本九州鹿儿岛县有一株日本最大的古樟树,高30米,在距地面1.5米处的树干周长22.7米。萊垍頭條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1985年版本记载,居于世界前三名的最粗的树分别是:墨西哥东部瓦哈卡州的一株墨西哥落羽杉,树高48.8米,距地面1.52米处干围38.1米;欧洲西西里岛上的一株欧洲栗树,1972年测量结果为树干周长50.9米;非洲大陆上的一株猴面包树,树干周长超过54.9米,直径17.5米。萊垍頭條
这三株异常粗壮的树中,最著名的是西西里岛上的欧洲栗树。这株树生长在埃特利火山脚下,在中世纪阿拉贡王国统治西西里岛时,曾以其巨大的树冠为国王及所带的100余名随从遮雨而闻名,被称为“百骑大栗树”,如今它已成了该岛的风景名胜之一。頭條萊垍
欧洲粟又称为甜栗,产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坚果可食,木材优良,可作建筑、家具、细木工用材。墨西哥落羽杉原产于墨西哥东部,向北分布到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向南分布到危地马拉,多生于暖湿的沼泽地上,树形优美,可作风景树栽培。这两种树在原产地很少有胸径超过4米的,因此上述干围38.1米的墨西哥落羽杉和干围50.9米的欧洲栗巨木,都是在特定环境内积上千年的岁月才长成的,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植物遗产之一。关于猴面包树,本书另有专门介绍,这里不再赘述。萊垍頭條
4. 中国测量船型号
东风404-10参数配置
1.发动机生产厂家、型号:常柴股份有限公司ZN490BT,
2.12小时标定功率/转速(kW /r/min):29.4/2400,
3.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执行标准:GB20891-2007《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
4.变速箱档位数:前进(F) 8 档,倒退(R) 2 档,
5.旱田犁耕牵引力(水田不需):13.02 KN,
6.驱动轮数:四轮驱动,
7.差速锁(60马力轮式以上必备):有,
8.离合器形式:双片干式常啮合联动双作用,
9.换档方式:滑动齿轮,
10.动力输出功率kw/转速(kW /r/min)及自身保护装置:,28.2/ 540、730/防护罩,
11.液压输出:简单输出1组,
12.液压调节方式:简单位调节,
13.液压悬挂类别(必须三点悬挂):后置Ⅰ类三点悬挂,
14.提升力:7.03 KN,
15.转向机构形式:全液压式,
16.轮胎或履带型号:前轮7.5-16,后轮12.4-24,
17.轮距调节:前轮1200,,后轮调整轮辋和翻转辐板1100、1200、1300、1400,
18.整机结构重量(不加水、油、配重、驾驶室的重量):1520 kg,
19.整机带气泵,带前后配重。
5. 中国测量船澳大利亚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
1958年,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了 “581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火箭飞了八公里。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至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8年。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29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1985年,中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
1989年1月,“长二捆二号E火箭”正式开工。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0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 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1992年3月22日,西昌,中国“长二捆”火箭发射澳大利亚“澳星”卫星(美国制造)时失败。
1992年8月14日7时12分,西昌,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顺利起飞,成功地把美国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1”(澳星)通信卫星入预定轨道。
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7年6月,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05度的赤道上空。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1999年5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经过改进的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
1999年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0年9月,中国自行研制的中国资源二号01星发射成功,此后,又分别发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分辨率比资源一号系列卫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联网,表明我国卫星研制技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相继定点于东经140度和东经80度赤道上空。
2000年11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发布《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白皮书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近远期目标。
2001年1月10日至16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神舟”二号无人试验飞船。飞船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108圈,并顺利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神舟”三号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三号顺利完成一系列科学实验,为中国今后的载人航天测控和管理打下了基础。
2002年5月,中国发射成功了第一颗海洋水色水温监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的第三颗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初步形成了第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进入工程研制阶段,计划2007年实施我国第一次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任务。
2005年10月12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2人(费俊龙、聂海胜)5天飞行试验。
2006年4月,中国发射成功了中国首颗微波遥感卫星——遥感卫星一号等。
2007年10月24日18点06分,中国将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标志中国探月工程迈出了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新的一步。
6. 中国测量船有哪些
远望号,是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的名称,隶属于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为总装备部直属单位,为我国卫星和航天飞行器发射提供海上跟踪测控服务。
该部位于江苏省江阴市,下辖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
7. 中国测量船夏威夷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领导的国际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测量到X射线极亮天体的黑洞质量,在该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将增进人们对黑洞及其周围极端物理过程的认识。该研究成果28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上。萊垍頭條
据介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天文学家陆续在遥远星系中发现了一批X射线光度极高的天体,它们可能是人们一直寻找的中等质量黑洞,也可能是具有特殊辐射机制的几个或几十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国际天文和天体物理界对此一直难以定论,众说纷纭。條萊垍頭
“要确定这些天体是什么,关键与难点是通过动力学方法测定其中心黑洞的质量。这不仅可以解决关于这类天体本质的争论,还可以增进人们对黑洞形成、黑洞辐射机制的理解与认知。”刘继峰说。萊垍頭條
由于这类天体距离我们十分遥远,通常为几千万光年,同时X射线照射黑洞吸积盘而产生的光污染也非常强,因此测量极其困难。欧美学者多次利用世界最先进的8至10米级光学/红外望远镜进行长时间观测,但均未获得成功。尽管技术难度大,但由于其科学重要性和影响深远性,中心黑洞质量的精确测量仍是学界孜孜以求的目标,被誉为这一领域的“圣杯”。垍頭條萊
刘继峰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巧妙选取有特色的天体目标,成功申请到位于美国夏威夷的8米大型双子望远镜以及10米凯克望远镜各20小时的观测时间,在三个月的时间跨度上对漩涡星系中X射线极亮源M101ULX-1进行了研究,并确认其中心天体为一个质量与恒星可比拟的黑洞。萊垍頭條
“我们选择了一个合适的X射线极亮源进行观测研究,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刘继峰说,这个黑洞加伴星形成的黑洞双星系统位于2200万光年之外,是人类迄今发现的距离地球最遥远的黑洞双星。垍頭條萊
通过观测伴星光谱的移动,经过模型计算,刘继峰等最终推断出了中心黑洞的质量,这是国际上对X射线极亮源动力学质量的首次、也是唯一一例成功的测量。垍頭條萊
此外,刘继峰团队发现,过去天文学家对黑洞吸积的“经典”研究结果难以解释他们最新观测到的现象,“我们的研究结果突破了现有的理论框架范畴,如何对理论进行进一步扩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萊垍頭條
8. 中国测量船现身澳大利亚外海
美国!
皮克斯公司拍摄!!
《海底总动员》的主角是一对可爱的小丑鱼(Clownfish)父子。父亲玛林和儿子尼莫一直在澳洲外海大堡礁中过着安定而"幸福"的平静生活。鱼爸爸玛林一直谨小慎微,行事缩手缩脚,虽然已经身为人父,却丝毫不会影响它成为远近闻名的胆小鬼。也正因为这一点,儿子尼莫常常与玛林发生争执,甚至有那么一点瞧不起自己的父亲。直到有一天,一直向往到海洋中冒险的尼莫,游出了他们所居住的珊瑚礁。正当尼莫想要舒展一下小尾巴的时候,一艘渔船毫不留情地将欢天喜地的尼莫捕走,并将它辗转卖到澳洲悉尼湾内的一家牙医诊所。
9. 中国测量船科学
中国航天发展史
要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运载火箭 。
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
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参考资料:
1.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