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日立造船与日立的关系(日立造船与日立的关系是)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0-24 00:45 点击:273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日立造船与日立的关系是

19万吨的船属于载重40万吨船,长度362米。

“萨菲尔号”油轮原名为“埃索日本号”,由日本的日立造船公司建造,长度362米,总吨位19万吨,载重吨位在40万吨左右,于1976年首次投入使用。

1987年,“埃索日本号”被改装为非推进式油轮,并更名为“萨菲尔号”,由当时的也门政府通过国家石油公司持有,作为浮式储存和卸载石油的油库来存放从也门中部省份马里布开采的石油。

按照设计,“萨菲尔号”最多可以储存300万桶石油,也是也门国家石油公司拥有的最大油轮之一。

2. 日立造船和日立集团

第一、北京环球影城

开业时间:预计2021年5月

建设面积:超400公顷

北京环球度假区位于北京市区东部偏南,通州区梨园镇(六环路西侧、京哈高速路北侧),距核心城仅约30公里,总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乐园核心面积1.2平方公里,预计投资超过500亿美元。

第二、好莱坞环球影城

开业时间:1964年

建设面积:212公顷

好莱坞环球影城位于洛杉矶市区北郊,坐落于电影之都好莱坞,距洛杉矶国际机场43公里,行程约32分钟。占地212公顷,共有48个摄影棚。

第三、奥兰多环球影城

开业时间:1990年

建设面积:60公顷

奥兰多环球影城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奥兰多北部,是奥兰多市继迪士尼之后的第二大主题公园,占地60公顷。位于国际大道度假区北端,4号洲际公路以南,柯克曼路以东,葡萄园路以北,土耳其湖道以西,可以由1-4公路的74B出口直接到达。

第四、大阪环球影城

开业时间:2001年3月31日

建设面积:54公顷

大阪环球影城位于大阪市此花区,阪神高速2号线以南,樱高2北路以东,所在地原为日立造船等重工业工厂,占地54公顷,共有18种大型游乐设施以及54间餐厅和商店。

第五、新加坡环球影城

开业时间:2010年

建设面积:22公顷

新加坡环球影城是位于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中的一个项目,是东南亚首个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占地22公顷,共24个游乐设施和景点,其中18个是专为新加坡设计和改造。

3. 日立化成和日立的关系

简介:日立化成工业(苏州)公司是由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控股,于2005年2月6日,100%出资在园区成立。同年4月27日开工建设。公司位于园区兴浦路,占地面积约6.5公顷。法定代表人:KAJIWARA HIDENORI(梶原英纪)

成立时间:2005-02-06注册资本:3250万美元工商注册号:320594400011230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外国法人独资)公司地址:苏州工业园区兴浦路198号

4. 日立造船厂

沃尔玛、家乐福、通用电气(GE)、IBM、惠普、戴尔、爱立信、埃森哲、SAP、索尼、松下、诺基亚、泰国正大集团、美国AIG担保、日本丰田工机、住友电装、日立情报、NEC电器、日本三洋电机、瑞典宜家、佳能、甲骨文、微软、花旗银行、日本NTT通信、麦德龙、德国林德集团、日本日商岩井、美世咨询、蒂森克虏伯、肯沃基、英国电信、法国液化空气公司、中国石化、西门子、美国NCR公司、联邦快递、德国大众汽车、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新日铁、瑞典斯凯孚、丹麦马士基、东芝、三星、首创安泰保险、中国石油、日本财产保险、爱丽思欧雅玛等,我能想到的就这些了,一共有81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了大连。

大连规模比较大的国企:大连机车车辆厂、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商集团、冰山集团、大连造船厂、大连机床集团、瓦轴集团、大连染化集团、大显集团、中国石油大连石油化工公司、东北特钢、大化集团......

5. 日立的发展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电子产业飞速发展。三星的李秉喆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高附加值的行业是韩国未来的希望。但他的想法也仅仅是给日本三洋打工。当时,半导体技术垄断在美国和日本手中,李秉喆不敢有太多奢望。公司大多数人,包括关系亲近的社长,都反对投资半导体,连政府也不看好。

这个时候,他的小儿子,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李健熙站了出来,对父亲说:“爸,就算只有我一个人,也要试试看那件事!”

于是,在“半导体会搞垮三星”的过激言论中,李健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1974年,他用自己的资金,买下韩国半导体公司,剑指当时正在兴起的内存技术。内存又叫存储器,是大多数电子产品的主要部件。根据不同的技术,分为很多种类,目前主流的是DRAM内存和NAND闪存,前者用作手机和电脑系统内存,后者用作手机闪存和固态硬盘(SSD)。

野心勃勃的李健熙很快就尝到苦头,他先后50多次前往硅谷,引进技术和人才,倾注巨大的努力和投资,还是不断亏损。走投无路之下,父亲终于出手,派得力干将来辅佐自己的儿子。两次石油危机让他意识到,身处资源匮乏的小国,三星的未来是半导体。

他说:“一定要在我闭眼之前开始这个事业,这样三星才会安然无恙。”1983年,三星在京畿道器兴建立第一个半导体工厂,正式向内存宣战。然而,父子两人都低估了这场战役的惨烈性。

【2】

在人们印象中,电子产品每年都降价。但内存很奇葩,它和化工品一样,是重资产、强周期,价格大起大落,涨起来数钱数到手软,跌起来连自己都想砍。好处是,一旦熬过衰退期,你就是号令天下的老大。

在这个行业混,策略只有一个,要么拿钱砸死对手,那么被对手拿钱砸死。

英特尔是这个行业最早的玩家,1970年就将DRAM投入大规模应用,四年后横扫80%的市场。之后,日本人异军突起,击败了英特尔。

当三星染指这一市场时,日本人已经是世界霸主。好不容易突破技术封锁,从当时尚不起眼的美光手中购得64K DRAM技术,就遭遇了行业的第一次衰退。

1984年,三星刚推出64K DRAM,内存价格就暴跌,从每片4美元雪崩至每片30美分,此时三星的成本是每片1.3美元。换句话说,每生产1片亏损1美元。到1986年底,累计亏损3亿美元,股权资本全部亏空。

事实上,直到1987年李秉喆去世那一天,他也没能见到三星半导体盈利。由于市场不景气,昔日的行业大佬英特尔被迫退出,转行干起了CPU,NEC等日本产商也纷纷缩减投资规模。唯独三星不知“好歹”,像赌徒一样疯狂地逆势加码。

“越是困难,就越要加大投资。”持续十多年的亏损,不但没能动摇李健熙的信念,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三星从日本聘请工程师,利用周末到韩国传授技术。同时,到美国半导体公司招募有经验的韩国人。这些人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放弃自己多年的事业,返回韩国,牺牲一切节假日,夜以继日地投入战斗。

在这批人中,有一个叫陈大济的年轻人,谢绝IBM公司的再三挽留,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三星,理由是“真想赢日本一次”。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了三星电子的CEO。然而,光有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1983年,三星开发64K DRAM时,关键技术整整落后日本5年。到256K时,与日本相差2年;1M时,还落后1年。

在此期间,三星人受尽日本嘲辱。但他们并没有理会,而是埋头苦干。

【3】

1987年,苦熬多年的三星人终于迎来行业转机。当年,美国向日本半导体企业发起反倾销诉讼,双方达成出口限制协议。受此影响,DRAM价格回升,三星趁势崛起,不但实现了盈利,还开始在技术上领先日本。

1992年,三星率先推出全球第一个64M DRAM,并于当年超越日本NEC,成为全球最大的DRAM制造商。两年后,又率先推出256M DRAM。三星的崛起,还带动整个韩国形成一个内存产业集群,除了三星,现代(2001年后改称SK海力士)也跻身世界三强。

在韩国厂商的挤压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整合日立、NEC、三菱的DRAM业务,组建“国家队”尔必达,以寻求对抗。即便如此,日本人也没能逃过溃败的命运。十多年后,三星如法炮制,以自杀式的投资,将日本人彻底赶出了这个行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DRAM价格雪崩,从2.25美刀狂跌至0.31美刀。就在众厂商哀鸿遍野时,三星却做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将三星电子上一年的利润全部用于扩大产能,故意扩大行业的亏损!

很快,DRAM价格就跌破材料成本,大多数玩家都熬不住了。最先倒下的是德国巨头奇梦达,由于资金链断裂,于2009年初破产。随后,辗转至中国半导体产业扛鼎者、紫光集团赵伟国手上。

日本更惨,尔必达苦苦支撑数年,最终于2012年被美光收购。另一巨头东芝的闪存业务,也在2017年被美国贝恩资本收购。日本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尔必达破产当晚,位于首尔京畿道的三星总部,灯火彻夜通明。至此,整个DRAM行业只剩下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玩家。其中,三星和SK海力士两大韩国巨头独占75%的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霸主。

进入2016年,在大数据、云计算、比特币挖矿等需求的带动下,内存价格一路飙升,三星数钱数到肝颤,并借此东风,一举将英特尔挑落马下。

2017年,三星终结了英特尔25年的霸主地位,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同时,它还“干掉”苹果,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企业。

6. 日立造船与日立的关系是什么

世界十大盾构机制造商排名:萊垍頭條

1、德国海瑞克 (Herrenknecht)萊垍頭條

海瑞克 Herrenknecht AG是德国的建筑设备制造商。该公司生产隧道掘进机(盾构机),总部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施瓦瑙的Allmannsweier。它是重型隧道掘进机的全球市场领导者。海瑞克一度占据国内盾构机市场的70%以上,并在广州与广重成立了合资公司。萊垍頭條

海瑞克公司的设备尺寸完全,能适应各种地质状况,设备覆盖范围海瑞克公司是独一无二的,各种盾构机:直径从100mm的全自动微型隧道掘进机,到18米用于公路、铁路、地铁及输水隧道施工的各种土压平衡盾构、泥水平衡盾构以及复合盾构机萊垍頭條

2、中国北方重工萊垍頭條

成功并购罗宾斯公司,为北方重工带来了世界领先的硬岩掘进机技术,美国罗宾斯公司有着60年的发展历史,其硬岩掘进机技术代表了世界最先进水平,产品遍及世界各地,企业品牌在世界隧道掘进机领域享有盛誉,北方重工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骨干企业,二者结合,北方重工拥有了从土压平衡式、泥水平衡式、硬岩掘进机到复合式盾构机、双模式盾构机的全系列全断面掘进机技术。垍頭條萊

3、中国中铁装备萊垍頭條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是集隧道掘进机、隧道机械化专用设备、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钢结构等四大产业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具备年产盾构、TBM等150台的产业化能力,拥有13大盾构制造基地.萊垍頭條

中国中铁装备公司与德国维尔特公司正式签署硬岩掘进机及竖井钻机知识产权收购协议后,中铁装备公司成为世界上能独立生产硬岩掘进机(TBM)、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黎巴嫩、以色列、越南、韩国、伊朗、埃塞俄比亚等9个国家,市场占有率连续五年保持国内第一。萊垍頭條

4、中国铁建重工萊垍頭條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总部位于湖南长沙,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盾构TBM的先进生产设备200多台套,盾构TBM年产能力达120台套。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非洲、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萊垍頭條

铁建重工拥有国内生产能力最大、设备最全、工艺最先进的盾构/TBM专业生产线 ,自主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盾构/TBM广泛应用于国内30多个省市的地铁、铁路、煤矿和水利等重点工程 。萊垍頭條

5、日本日立造船垍頭條萊

盾构机在日本市场处于长期萎缩的态势,各公司正加速开展海外业务。日立造船也将海外生产纳入计划,追赶世界排名首位的德国海瑞克集团。日立造船为美国西雅图开发的世界上最大型泥浆式盾构隧道掘进机现在制造完成,直径17.45米,并于2013年3月运往西雅图。为日立在盾构机行业竞争和争夺海外市场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萊垍頭條

日立造船公司自1960年代开始制造盾构机,已累计生产约1200台。近年,日本国内地铁等工程减少,海外市场受到中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排位也在不断下降。萊垍頭條

6、中交天和萊垍頭條

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目前拥有16项盾构机核心发明专利,25项盾构机核心实用新型专利。年产盾构100台以上,创建了世界最大的盾构机生产基地(常熟生产基地)。萊垍頭條

中国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长城号”在中交天和顺利下线。 “长城号”是中交天和自主研制的第9台超大直径盾构机,并首次采用了由中交天和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创长距离掘进不换刀技术,可实现连续掘进4800米不换刀,远超国际3000米的最高距离。萊垍頭條

7、重组三菱重工(JIMT)萊垍頭條

JIMT由本三菱重工(MHI)与日本制造商石川岛播磨重工业集团(IHI)和钢铁制造业巨头川铁株式会社(JFE)联手合作,巩固其隧道掘进机制造地位。垍頭條萊

JIMT将展示整合的协同效应,稳步抓住国内需求,加速海外扩张,并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先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IHI,JFE Engineering和MHI将相互合作,以完全支持其业务发展。受到中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排位也在不断下降。頭條萊垍

8、隧道股份頭條萊垍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起初为中国大型隧道及高端装备研发建造的军事保密单位,番号“4046”。自行设计制造了网格挤压盾构,应用于海打浦路越江隧道施工。国产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初心号”盾构开挖直径9.05米,总长约132米,整机重量约1500吨,装机功率3500千瓦。由隧道股份、中国铁建、宁夏华电联合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頭條萊垍

近日,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超大直径盾构机“骐跃”在上海浦东成功调试下线。“骐跃”整机总重约为3200吨,总长约为99米,其中主机长度约为16米,刀盘切削直径达14.05米。頭條萊垍

9、三三工业萊垍頭條

辽宁三三工业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盾构机/TBM隧道掘进机工程技术中心,能够独立实现设计、研发、制造、总装,独立生产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拥有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车间,全球最先进的成套数控加工集群,年产量可达100台,产品遍布国内外地铁、公路、铁路、海底隧道等领域。頭條萊垍

三三工业又一里程碑式的产品问世,杭州亚运会重点工程——杭州文一路提升改造二期工程“钱江号”超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机在武汉胜利下线并通过验收。萊垍頭條

10、中船重装、徐工、三一重工萊垍頭條

当然中船重装、徐工、三一重工等企业也有涉及盾构机/TBM研发制造。萊垍頭條

7. 日立造船与日立的关系是什么意思

简介:日本环球影城所在地原为日立造船与住友金属工业等重工业的工厂使用,工厂迁移后,以定期借地权方式租借予影城。环球影城入场人士主要为日本国内游客或邻近亚洲国家。2005年,投资银行高盛成为日本环球影城大股东,环球电影则占有少量股权。日本环球影城是一座电影主题游乐场,设有多种精彩的游乐设施,分纽约区、好莱坞区、旧金山区、侏罗纪公园、史奴比摄影室、环礁湖、水世界、亲善村、欧兹乐园等

8.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百科

日立造船公司在2012年生产了一台直径17.45米的盾构机,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压平衡盾构机!这台盾构机第一次施工是在美国的西雅图公路底下的sr99大型立体隧道,一共耗时4年多,打通了2825米的隧道。

9. 日立造船简介

丰田

丰田,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全球最赚钱的汽车集团,但却不是日本最早的汽车公司。

丰田汽车公司,日文全称“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TOYOTA MOTOR CORPORATION”。“丰田集团”则包括了整车关联企业大发、日野和零部件企业电装和爱信等。

“丰田”的品牌“TOYOTA”来源于丰田家族的名字,但并不完全相同。

丰田集团的创始人叫丰田佐吉(Toyoda Sakichi),他在1890年发明了木制人力织机,并于1896年发明了日本第一台动力织机。1920年代,丰田佐吉的长子丰田喜一郎经过对欧美的考察,决定进行汽车的研发工作。1933年,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设立了汽车部,开始制造汽车。1935年,丰田研制出G1型卡车。

1936年,丰田研制出AA型轿车后征集品牌名称,比较受欢迎的是“丰田”的日本片假名“ト(to)ヨ(yo)ダ(da),TOYODA”,但为了与丰田家族有区分,最后采用了“ト(to)ヨ(yo)タ(ta),TOYOTA”作为商标名称。1937年8月,汽车部从丰田自动织机独立,成为丰田汽车工业公司。

1982年,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mpany)与丰田汽车销售公司(Toyota Motor Sales)合并,成为现在的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本田

本田是日本汽车工业的后起之秀,最初是因摩托车名扬世界,现在则已经进军飞机制造业。

本田公司,日文全称“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英文名“Honda Motor Co., Ltd.”。

本田的名字来源于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Soichiro Honda)。

1934年,本田宗一郎创建了东海精机。二战期间,丰田公司获得了东海40%的股权。二战结束后,本田宗一郎将东海的股份都卖给了丰田。1946年,他又成立了本田技术研究所。

当时,自行车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本田宗一郎利用二战后留下来的为无线电发电用的小型马达,改装到自行车上,使自行车有了辅助的动力。这种发动机可以很容易的被安装到自行车上,因此大受欢迎。这也是第一个用“Honda”命名的产品。

1948年,本田宗一郎成立了本田技研工业,在继续生产自行车辅助发动机的同时,也开始生产摩托车。1949年,本田技术研究所被合并到了本田技研工业。同年,本田首款跨骑式摩托车“梦想号”诞生。到1964年本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

直到1963年,本田才开始涉足汽车制造,并迅速成为日本三大汽车巨头之一。

日产

日产集团曾经是日本大型财阀之一,“日产”是“日本产业”的简写。

日产汽车公司,日文全称“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NISSAN MOTOR CO.,LTD.”。

日产汽车的前身,是由桥本增治郎1911年建立的“快进社自动车工场”。该公司1914年推出了一款名叫“DAT”的新车,以公司的三位投资人田健次郎(Kenjiro Den)、青山禄郎(Rokuro Aoyama)和竹内明太郎(Meitaro Takeuchi)名字的一个字母定名。该公司后来更名为“DAT自动车株式会社”。1919年,美国工程师William R. Gorham在日本开发出三轮汽车,并在大阪成立了“实用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1926年,实用与DAT合并为DAT Jidosha Seizo Co., Ltd。

1928年,鲇川义介创立了名为日本产业株式会社(Nihon Sangyo)的控股公司,后来公司股票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名字缩写为“Nissan”。Nissan财阀当时控制了包括日立、户畑铸物在内的一大批重要企业,在二战期间是日本第四大财阀。

1931年,DAT成为鲇川义介旗下户畑铸物的子公司。1931年,一款不需要驾照的排量小于500CC的轿车“DAT SON”诞生,意思就是“DAT的儿子”,后来成为著名的“达特桑”品牌。因为“SON”在日文里有“损失”的意思,于是1932年“DAT SON”更名为“DAT SUN”。

1933年底,鲇川义介成立了由日本产业和户畑铸物设立的“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Jidosha-Seizo Co., Ltd. ,英文名为:Automobile Industries Co., Ltd. ),后来成为五十铃汽车公司。

1934年,鲇川义介将户畑铸物的汽车业务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不过,股东们并不看好汽车业前景。于是,鲇川义介将股东的股份收购,将日产自动车变成Nissan财阀的全资子公司。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鲇川义介将重心转向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11月,日产汽车的卡车部门搬到了长春。1944年,日产汽车更名为“日产重工业”。二战结束后,直到1949年,日产汽车才改回原名“日产自动车”。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日产汽车公司的主打产品就是“达特桑”轿车。直到1981年,日产公司才在汽车上全面使用“Nissan”作为标志。不过,到2012年,日产公司又重新启用了“达特桑”品牌。

至于为什么日产汽车很早之前的中文被称作“尼桑”,恐怕与改革开放之初进口车时使用了“Nissan”的音译有关。当时的广告都叫做“尼桑”汽车。

目前,日产与法国雷诺、三菱汽车组成了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铃木

尽管铃木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但却是日本第四大汽车公司。

铃木公司,日文全称“スズキ株式会社”,英文名“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铃木公司的名称来自创始人铃木道雄(Michio Suzuki)。

1909年,铃木道雄在日本静冈创立了铃木式织机制作所。1920年,铃木式织机株式会社成立。1937年的时候,铃木已经开始准备生产汽车,不过因为二战开始而搁浅。

战后,铃木开始了摩托车的生产,并在1954年将公司更名为铃木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Suzuki Motor Co., Ltd.)。随后开始了汽车的生产。1990年,更名为现在的铃木株式会社。

马自达

“马自达”应该是“Mazda”的音译。在香港地区,“Mazda”被叫做“万事得”。

马自达公司,日文全称“マツダ株式会社”,英文名“Mazda Motor Corporation”。

马自达的创始人叫松田重次郎(Jujiro Matsuda)。1920年,他在日本广岛创立了东洋软木工业株式会社,初期以生产酒瓶用的软木塞为主要业务。1931年,松田重次郎将事业触角伸展到汽车。1931年第一辆量产的三轮卡车,被命名为Mazda。

Mazda这个名称除了纪念创办人松田(Matsuda),同时也象征着西亚的智慧与和谐之神“阿胡拉马自达(Ahura Mazda)”。不过,当时马自达卡车是通过三菱商事公司进行销售的,直到1936年,马自达标记才出现在卡车上。

1958年,马自达推出了四轮卡车。1960年,马自达开始推出轿车。1984年,公司更名为现在使用的Mazda Motor Corporation.。马自达的logo也经过了多次的变化。1997年确定的LOGO一直沿用至今。

斯巴鲁

斯巴鲁公司,日文全称“株式会社SUBARU”,英文名“SUBARU CORPORATION”。现在的公司名是从2017年4月1日开始使用的,此前叫“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简称“富士重工业”或“富士重工”。

富士产业的前身是1917年由中岛知久平创立的“飞行机研究所”,专门从事各类飞机的设计研发,同时制造当时非常流行的双翼机。1931年,更名为“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1945年,又更名为“富士产业株式会社”。二战后的1950年,富士产业被拆分为12家公司。

1953年,富士产业被拆分公司中的富士工业、富士自动车、大宫富士工业、宇都宫车辆以及东京富士产业等五家公司投资组成富士重工,主要业务集中在飞机制造、销售和维护。1955年,这五个投资公司与富士重工合并。

富士重工的领导人当时启动了汽车生产计划,并将汽车品牌命名为“SUBARU(斯巴鲁)”。SUBARU是金牛星座中的一个星团,在它的群星之中,有六颗星星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而富士重工恰好又是由六个公司合并而组建的,所以“斯巴鲁”的LOGO图案是由一颗大星星和五颗小星星组成的六颗星。

1958年,富士重工发布了“SUBARU 360”。当时,日本汽车制造商正根据一项计划致力于小型汽车的研发,这项计划要求生产政府所倡导的“大众化汽车“。富士重工开发出四座四轮微型汽车SUBARU 360,从而击败了其它的制造商,也成为日本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1966年和1972年,斯巴鲁分别研发出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左右对称全时四轮驱动系统两项独特的汽车技术,从而在全球汽车界独树一帜。

2017年4月,为纪念创业100周年,富士重工把公司名称改为“斯巴鲁”(SUBARU CORPORATION),把名称统一为在国内外都有知名度的汽车名,进一步提升品牌力。

三菱汽车

三菱汽车,日文全称“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英文名“MITSUBISHI MOTORS CORPORATION”。

三菱汽车,是日本三菱集团的关联企业之一,三菱汽车的LOGO也沿用了三菱集团企业的标识。

三菱始创于1870年,并于1873年改称三菱商会。1917年,三菱造船开始生产汽车。1932年,推出扶桑巴士。1934年,三菱造船等几家公司合并为三菱重工,生产飞机、轮船、火车车厢等产品。当时开发的汽车业被用于军事用途。二战之后的1950年,三菱重工被拆分为三家公司,但在1964年又重新合并。1960年,新三菱重工推出了“三菱500”轿车。

随着汽车业务的不断增长,三菱重工决定成立单独的汽车业务部门。1970年,“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成立,当时是三菱重工的子公司。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菱汽车经历了很多的坎坷。目前,日产汽车是三菱汽车最大的股东,三菱汽车成为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一员。

五十铃

五十铃和日野,原本同属于一家汽车公司,他们也是目前日本最重要的两家商用车制造商。

五十铃公司,日文全称“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Isuzu Motors Limited”。

日野公司,日文全称“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Hino Motors, Ltd.”。

五十铃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公司,前身是于1916年成立的东京石川岛造船所。1918年,与Wolseley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并于1922年生产出日本第一辆轿车。1933年,石川岛造船所的汽车部门与日产的前身DAT合并,成为“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Automobile Industries Co., Ltd. )。

1934年,“五十铃”商标诞生,取自日本伊势神宫(ISE Shrine)地区的“五十铃河”( ISUZU River)。“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成立了一个专门研发柴油发动机的部门,开发出了日本第一台空冷柴油发动机,并于1936年开始生产。

1937年,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和东京瓦斯电气工业株式会社的汽车部门整合为“东京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1941年,公司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唯一一家可以生产柴油车的汽车制造商,同时丰田和日产被认定为生产汽油车的汽车制造商。公司也更名为“柴油汽车工业株式会社”(Diesel Motor Industry Co., Ltd.) 。之后,公司在日野市(Hino-shi)成立了“日野制造所”,并于1942年独立为新公司“日野重工业”。日野后来去掉了重工业,称为日野工业。1948年,公司又改名为日野柴油工业株式会社。

二战结束后的1949年,“柴油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正式更名为“五十铃汽车公司”。因只生产柴油车,也被称为“柴油五十铃”。

1959年,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成立。1999年,日野与丰田合作开发小型卡车,公司更名为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2001年,日野成为丰田子公司。

10. 日立发展史百度文库

在过去的50年中,磁盘驱动器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请跟随我们走过这段历史,回首我们按年度列出的磁盘驱动器发展史上50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最早推出的产品到各种新技术以及在这中间的一切。

1956年:IBM向客户交付第一台磁盘驱动器RAMAC 305,可存储5MB数据,每MB成本为10000美元。它有2个冰箱那样大,使用50个24英寸盘片。

1961年:IBM发明在空气垫上或“空气支撑物”上“悬浮”的磁盘驱动器磁头。

1963年:IBM推出第一个活动磁盘驱动器1311,拥有6个14英寸盘片,可存储2.6MB数据。

1966年:IBM推出第一个使用缠绕线圈铁氧记录磁头的驱动器。

1970年:通用数据公司(1971年更名为西部数据公司)在加州成立。

1973年:IBM宣布推出第一个现代“温彻斯特”磁盘驱动器3340,使用了密封组件、润滑主轴和小质量磁头。

1978年:第一个RAID(冗余阵列)驱动器诞生。

1979:磁盘制造商希捷科技公司于1979年由Al Shugart挑头创立。

1979:IBM的3370使用了7个直径为14英寸的盘片,存储容量可达571MB。3370也是首款使用薄胶片磁头的磁盘,

1979:IBM的“Piccolo”电脑磁盘使用了6个直径为8英寸的盘片,存储容量可达64MB。

1979:希捷科技公司研发出最早的磁盘接口——ST-506,之后便广泛用于微型计算机中。

1980:IBM发布了当时首个存储容量以GB为单位的磁盘,其大小和一台电冰箱大小差不多,重量为250kg,出售价格为40000美元。

1980:希捷科技公司发布首个大小为5.25英寸的磁盘。

1981:Shugart Associates联手NCR共同研发出一个智能磁盘接口,命名为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s Interface (SASI),该接口是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的前辈。

1982:Western Digital宣布推出了首个单芯片“温彻斯特”磁盘控制器——WD1010。

1983:Rodime宣布推出了当时首个3.5英寸的磁盘——RO352,它包括有两个盘片,存储容量可达10MB。

1984:Western Digital为IBM PC/AT制造出首个“温彻斯特”磁盘控制卡,并成为了当时的一种工业标准。

1985:Control Data、Compaq Computer和 Western Digital共同合作,并研发出40-pin的IDE接口。IDE是Intelligent Drive Electronics(智慧电子驱动器)的缩写。

1985:磁盘控制器首次整合到磁盘驱动当中。

1985:Quantum(昆腾)发布了Plus Hardcard磁盘,它在无需一个可用的插槽,或单独控制卡的情况下,可再多配置一个磁盘。

1985:Western Digital宣布推出了首款ESDI(Enhanced Small Device Interface,增强型小型设备接口)控制板,它允许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磁盘用于电脑当中。

1986:官方的SCSI规格发布,而苹果电脑公司的Mac Plus也是首台使用该规格的电脑之一。

1988:Prairie Tek宣布推出了220磁盘,这是首个2.5英寸的磁盘,主要是针对初生的笔记本电脑市场推出的。220磁盘使用了两个盘片,存储容量可达20MB。

1988:Connor发布了首个高为1英寸的3.5英寸磁盘,还有磁盘沿袭了这种设计。

1988:Western Digital成功收购Tandon公司,转型为专业的磁盘制造商。

1990:Western Digital发布了其首个3.5英寸的Caviar(鱼子酱) IDE磁盘。

1991:IBM向外界宣布推出了0663 Corsair,这是首款采用感应式薄胶片磁阻(MR)磁头的磁盘。它设计有8个直径为3.5英寸的盘片,存储容量可达1GB。(MR磁头早在1984年就用于IBM的磁盘驱动器。)

1991:Integral Peripherals推出了使用一个直径为1.8英寸的盘片,存储容量可达21MB 的1820 Mustang磁盘。

1992:希捷科技公司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其2.5英寸的磁盘,在当时给了人们极大的震撼。

1992:希捷科技公司成功的推出了存储容量为2.1GB的Barracuda(酷鱼),这是首个采用7200r/min转速马达的磁盘。

1992:惠普推出了C3013A Kitty Hawk磁盘,使用了两个直径为1.3英寸的盘片,存储容量可达2.1GB。

1994:Western Digital成功研发出Enhanced IDE,这是一个改良版的磁盘接口,并打破了当时528MB存储容量上限的束缚。EIDE同样也允许配置光驱和磁盘驱动器。

1996:IBM成功研发出在1个盘片上可存储100亿比特/英寸的磁盘技术。

1996:希捷科技公司宣布推出了其Cheetah(捷豹)系列磁盘,这是首个采用10000r/min转速马达的磁盘。

1997:IBM宣布推出了首个采用巨磁阻磁头(GMR)的磁盘——Deskstar 16GP Titan,在三个直径为3.5英寸的盘片上可装配16.8GB的存储容量。

1998:IBM宣布推出了Microdrive(微磁盘),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磁盘,一个单一的1英寸盘片的容量可达340MB。

2000:Maxtor(迈拓)成功收购了其竞争对手Quantum的磁盘业务。就当时的情况而言,Quantum是世界上第二大磁盘制造商,仅仅位于希捷技术公司之后。而成功收购了Quantum以后,Maxtor便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磁盘制造商。

2000:希捷科技公司发布了首款采用15000r/min转速马达的磁盘——Cheetah X15。

2002:希捷科技公司在磁盘历史又获得了一个第一的称号,这都是因为它发布了Barracuda ATA V Serial ATA磁盘。

2002:希捷科技公司向外界演示了垂直磁性记录技术,每英寸的密度可达100GB。

2002:其实,在2002年有很多技术值得我们去记住,但希捷科技公司成功演示的Heat-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热辅助磁记录,HAMR)技术却格外耀眼,HAMR磁性记录技术采用了激光热辅助设计。

2003:IBM宣布把其数据存储部门出售给日立,IBM由此也结束了在磁盘领域的辉煌历程。

2003:Western Digital推出了首个10000r/min的 SATA磁盘——Raptor(猛禽),存储容量为37GB。该款产品主要是为企业设计的,但是游戏玩家很快就发现,其实把该磁盘用于双磁盘RAID配置中,使得台式电脑的性能会有很大的提升。

2004:东芝宣布推出了世界上首款0.85英寸的磁盘——MK2001MTN,在一个单一的盘片上,存储容量可达2GB。

2005:东芝宣布推出了MK4007 GAL,该磁盘采用了直径为1.8英寸的盘片设计,存储容量为40GB。同时,MK4007 GAL也是首款采用垂直磁性记录设计的磁盘。

2006:希捷科技公司成功收购了Maxtor,使得其在磁盘制造工业的竞争对手再度缩小。

2006:希捷科技公司宣布推出了Momentus 5400.3笔记本电脑磁盘,这是首款采用垂直磁性记录设计的2.5英寸磁盘型号,其存储容量也达到160GB。

2006:希捷科技公司发布了当今世界上存储容量最大的磁盘——Barracuda 7200.10,存储容量达到了750GB。

2006:Western Digital宣布推出了10000r/min Raptor X SATA磁盘,其存储容量达到了150GB。不仅如此,Raptor X还采用了透明的外观设计,用户可以看到它运作时内部的情况。

2006:Cornice和希捷技术这两家公司都在2006年宣布推出了1英寸磁盘,存储容量为12GB。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