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潜水艇船员
潜艇内部的氧气来源方式除了常规的上浮换气,还有氧气罐、氧烛等。
如果是核动力潜艇,这种潜艇便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电力,这就涉及到了潜艇中的另一种制造氧气的方法,叫做“电解制氧”。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海水电解,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自然是在第一时间就提供给船员呼吸了,氢气则是在经过燃烧之后再被回收装置吸收。
2. 潜水艇潜水员
潜艇兵的选拔有一套特殊的医学标准和要求。牙齿的咬合度、高气压下心肺功能、咽鼓管通气功能、整体身体素质都要执行最高标准。
口腔方面,潜水员和潜艇兵的牙齿必须整齐,没有龋齿等任何疾病,咬合功能要好,“地包天”、“天包地”都不符合要求。
这是因为在水下出现险情时,逃生潜水需要紧紧咬住水下呼吸器的呼吸脉瓣,要有一口好牙能稳稳地咬住呼吸器逃生。
3. 潜水艇有多少工作人员
,根据你的情况,来回答你提出的这个问题,700名的学生同时就餐的话这应该是很大的规模了需要多少工作人员?
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后厨的工作人员在十名到15名左右,潜艇的工作人员大致需要70名到80名左保洁人员需要十人左右个人的观点供您参考
4. 潜艇艇员队
潜艇主要有艇体、操纵系统、动力装置、武器系统、导航系统、探测系统、通信设备、水声对抗设备、救生设备和居住生活设施等。 艇体构造: 双壳潜艇艇体分内壳和外壳,内壳是钢制的耐压艇体,保证潜艇在水下活动时,能承受与深度相对应的静水压力;外壳是钢制的非耐压艇体,不承受海水压力。内壳与外壳之间是主压载水舱和燃油舱等。单壳潜艇只有耐压艇体,主压载水舱布置在耐压艇体内。一个半壳潜艇,在耐压艇体两侧设有部分不耐压的外壳作为潜艇的主压载水舱。 潜艇艇体多呈流线型(先进的潜艇一般设计成水滴形或者雪茄形),以减少水下运动时的阻力,保证潜艇有良好的操纵性。 耐压艇体内通常分为艏、舯、艉三大段,分隔成3~8个密封舱室,舱室内设置有操纵指挥部位及武器、设备、装置、各种系统和艇员生活设施等,以保证艇员正常工作、生活和实施战斗。现代潜艇在艏段安装有大型球形声纳基阵和鱼雷舱,在鱼雷舱内一般安装有4-8具533-650mm鱼雷发射管。舯段有耐压的指挥室和非耐压的水上指挥舰桥。在指挥室及其围壳内,布置有可在潜望深度工作的潜望镜、通气管及无线电通信、雷达、雷达侦察告警接收机、无线电定向仪等天线的升降装置。艉段主要安装有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在艇身两侧一般还安装有声纳基阵。
5. 轮船潜水艇
因为它和潜水艇一样可以自由浮沉 指小鞘 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
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不能,因为那是一个过程6. 潜水艇船员日常
当然会,只不过现代新式核潜艇的反应堆放射泄漏剂量属于微量级,对艇上人员的身体影响很小而已。
但在老一些的潜艇上这个问题就非常明显了,比如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就有很严重的放射超标问题,其艇上的退役官兵中多有放射病发生,苏联早期的核潜艇也有很严重的放射问题,美国第一代核潜艇要好些,但代价就是全艇2/3的空间都被用来安装反应堆和保护层了。
7. 潜水艇船员床多大
潜艇上人睡的床是用 (大叶藻 )材料做的
潜艇上人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的足丝 )做的
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鲸的触须)做的。
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做的
8. 潜水艇船员小红
在当代社会,说起来交通工具,大概可以说出几百种,火车、飞机、公交车、私家车、共享单车等等,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在中国古代,仅仅一个轮的“独轮车”也并不是每家都有的。独轮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轮子的车,在古代大多数都是用木头做的,尤其是在一些乡村小镇,这种独轮车很受欢迎,因为比起来用脚走路,独轮车还有有很大用途的。
在我的记忆中,独轮车在80年代还是存在的,人们出门拉货都会推着独轮车。有时候,我会推着家里的独轮车,让小伙伴坐在上面,晃晃悠悠跑在路上,但是一个不小心就摔倒了,真的是非常难操作的。但是父亲推起来,却显得非常的稳妥,从来不会翻倒。我经常好奇,这独轮车也仅仅有一个轮子,怎么还会保持平衡而不摔倒呢?直到长大学了物理学,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几千年前,一个独轮车就显示了古人的智慧。
如今,现在的独轮车都成为了铁做的,轮子也是橡胶制成,尽管如此,在用途方面也所剩无几,只有在一些工地和农村里才会出现。曾经最奢侈的交通工具,如今被历史遗忘,那么属于独轮车的前世今生到底是如何?
独轮车的来源
在古代汉朝,人们征战所用的交通工具,大多都是骑马,即便是有车,也是马拉着行走。那么既然有马车,为什么还要有独轮车呢?
简单来说,独轮车之所以可以在众多双轮车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人们发现,用独轮车拉货,比其他车方便有效多了,更重要的是,省力。
在四川成都的一处汉墓中发现了画有独轮车的壁画,由此可以推测,最早的独轮车应该就是汉朝出现的,但是现在大多数认为,独轮车是三国的诸葛亮发明的。在《三国志》中,的确记载了孔明发明独轮车的故事,其中讲到:“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这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尽管在诸葛亮之前,民间可能也有一些木匠曾造出了独轮车,但是比起来诸葛亮的发明,就不起眼了。
毕竟,诸葛亮所发明的独轮车,在战争中用途广大。因为诸葛亮掌握了使用独轮车技巧,如何使用才能将独轮车的作用最大化,也就是最省力,最平衡。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就写到:北方独轮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南方独轮车,仅视一人之力而推之。可见,在三国以后,独轮车就被应用到了民间。
独轮车的原理和作用
根据学者考证,在同一时期的外国,也有类似的独轮车出现,这说明,当时候的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力学知识,这一切的理论,都来源于牛顿力学。
为什么相比其他车,独轮车在崎岖的道路更显优势呢,这就要用到牛顿定律和惯性定律。运用在独轮车上,那就是重心越低越省力。举个例子,如果你推着两个轮的车和独轮车都在上坡,你会发现独轮车更容易被推上去,那是因为独轮车和重心在一个点,力不分散而且集中,加上惯性定律,这独轮车就很容易被推上去了。
后来人们发现,加长推手的长度和增大车轮的大小,都可以改变人推车时候的用力大小。至于在崎岖的道路上为什么独轮车更显优势,那就要用到力学中的摩擦力了。一个轮和地面的摩擦力自然是小,而两个轮子的摩擦力显然很大。正是因为如此,在古代战场,用独轮车快速运粮草等,显得非常的轻巧。
独轮车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侧翻,如果车上拉的是水,水在左摇右晃都导致独轮车的重心不稳,导致侧翻。所以在后来的发明中,人们在独轮车前增加了两个柱子,在停顿的时候可以保证不侧翻。总之,独轮车的发现和原理,对以后自行车的发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独轮车的历史意义
在上古时代,人们运输东西都是靠手提、肩扛等,那时候没有工具仅靠人力,可见当时候的人是多么的辛苦。后来,开始用牛马来驮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大量描绘了人们推着独轮车做生意的场景,可见在古代,独轮车就像是当代的私家车一般,每家都有一辆,因为它方便小巧,主要是作用强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所以当时候的木头车轮大量出现。独轮车的出现给历史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意义。
在电影《1942》中,描写了近代人们逃荒所用的,大多都是独轮车,那时候的穷苦人家没有牲畜,只有独轮车,逃荒路上翻山越岭,有独轮车为伴,也算分担了一份心酸。
现代独轮车
如今独轮车已经消失在大众视野,当年三国里的运输神器,现在成为了工地上的“水泥车”。实际上,独轮车的发明只是中国文化里发明“车”的起点而已,人类的智慧是无尽的,这也是独轮车淘汰的必然结果。
再看新世纪,摩托火车,飞机潜艇等,这些曾经的设想都成为了现实,在古代谁能想到人真的可以像鸟类一样可以飞起来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独轮已经变成了新时代的交通工具,踩在脚下就可以行走,而且可以用力量来控制速度。这种具有“潮流”的发明深受年轻人的青睐,这也说明了在中国古代,由于观念的限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轮子的认知并不精通,经过了几千年才能把独轮车变成了踩在脚下的交通工具。
9. 潜水艇艇长
中国最早的四艘潜水艇艇长是刘蕴苍,胡介山,辛福源
10. 个人潜水艇
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对潜艇进行研究的是意大利人伦纳德,他于1500年提出了“水下航行船体结构”的理论,给后人很大的启发。半个多世纪后的1578 年,英国人威廉·伯恩出版了一本关于潜艇理论的著作——《发明》。他在书中提出,要建造一支能够潜入水中并能随意浮出水面的潜艇。
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德雷尔成功制造出了一艘潜水船。整个船体像一个木柜,体内装有作为压缩水舱使用的羊皮囊。下潜时往羊皮囊中注水,上浮时则将羊皮囊中的水挤出。这艘潜水船装有从船内伸出的多根木浆,船内人员只要划动木浆,便会在水下运动,最多可载12名水手,能够潜入水中3至5米的深度。
德雷尔的潜水船可以说是现代潜艇的雏形,此后100年间世界上再没有任何有关潜水船发展情况的文字记载,直到1724年,俄国人叶菲姆·尼科诺夫制造出了一艘能在水下航行的潜艇。
尼科诺夫是一个木匠。1718年的一天,他带着自己设计的潜艇图纸去见彼得一世,请求允许他建造一艘能够在水下航行的船只,并得到了支持。1724年,尼科诺夫成功制造出了他自己设计的潜艇。这艘潜艇由橡木、松木板、皮革等材料制成,由于密封不严,试航时刚下水就沉了,尼科诺夫本人也差点送命。彼得一世并没有因此而怪罪,而是命他继续试验。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制成了能在水下航行的潜艇。
潜水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就意味着潜水技术的军事运用。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人布希尼尔发明了一艘乌龟形的潜艇,钻到了英国战舰“鹰”号的下面,并把一颗鱼雷钉在它的船底下,可是因为调整失灵而失败了。此次行动揭开了水下战斗的序幕,成为潜艇史上首次实战的战例。
1797年,发明天才富尔顿把一个建造潜水艇的计划献给法国政府,这艘叫做“鹦鹉螺”号的潜艇1801年试航,“鹦鹉螺”号的壳板是铜的,框架是铁的,艇长6.89米,型如雪茄,艇体最大直径3米。水面航行时用风帆推进,当它在水下航行或无风时,则把风帆折叠起来,用人力转动螺旋桨推动潜艇航行。
为了便于观察,富尔顿还在潜水艇艇体中央建造了一个凸起的指挥塔。为了解决艇员的水下呼吸问题,艇上带有压缩空气,可供4个人和两支照明蜡烛在水下使用3个小时。“鹦鹉螺”号的航速为每小时2海里,能潜至水深8至9米处。
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军用一艘原始的潜艇击沉了北军一艘新造的巡洋舰。从此以后,潜艇的作用已开始为各国海军重视。
从军事的角度看,潜艇只不过是一种能在水下活动的军舰,但有4个因素能使潜艇的设计和作战使用比水面舰艇复杂的多:需要承受一定深度的海水压力;需要在三维空间上有控制的进行操纵;还必须具备在水面进行航行的能力;能在没有大气的条件下航行。
按照这些要求,1899年,美国发明家霍兰设计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实用的潜艇。它在水面游弋时,靠45马力的汽油引擎驱动,沉入水底时,靠蓄电池电马达提供动力,蓄电池则靠浮在水面时由汽油引擎充电。这艘取名“霍兰九号”的潜艇基本上具备了现代潜艇的各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