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司一级巡视员任虹表示,这次疫情暴露出民航业几个短板,在我国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个板块中,在“十四五”规划中要补齐通用航空发展的短板。因为通用航空在短途运输、城市应急、医疗救援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在“晴天修屋顶”,发展航空应急救援的道理也是如此。目前,国内民航业中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发展不平衡,航空运营与航空制造的发展也不平衡。大力发展航空应急救援,将拉动通用航空运营和国产航空制造业发展,助力“民航强国”和“航空强国”战略。
梳理近几年有关应急救援的政策就会发现我国对航空应急救援是极为重视的: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航空应急救援是通用航空的一项重要职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医疗救护、应急处突、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进行经费保障;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完善现有补贴政策。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职责为:组织编制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
2018年11月,民航局《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发布。提出:整合民航应急资源,强化与军方、地方部门协作;完善政企合作模式,构建国际间合作机制;建立及时响应、协同合作、运行高效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航空应急运输力量。
2019年3月,民航局、卫健委印发《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完善医疗机构与通用航空运营单位间信息沟通、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开展航空医疗救护业务相关标准规范体系;充分发挥通用航空在医疗救护领域作用;提升航空医疗救护体系能力建设。
2019年1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发挥我国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推进我国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
在2020年3月民航局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中通报了通用航空在疫情期间的飞行情况。截至3月11日,全国共有140家通用航空企业(99家无人机企业)使用952架航空器(802架无人机)共执行336次疫情防控任务,累计飞行2290小时6938架次。其中,运送医疗相关人员63人次,运送药品和物资88.3吨;开展航空喷洒作业3173次;执行空中巡查任务905次,执行疫情防控宣传640次,空中拍照作业453次。与运输航空相比也许微不足道,但也恰恰表明通用航空灵活、便捷、快速、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点对点的特点,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作用,特别是无人机的应用更为抢眼。
航空应急救援涵盖航空搜救,现场救援,医疗救护,人员运输,运送药品及物质,特殊作业(吊挂、喷洒、巡查、宣传、通信)。目前我国专业化航空救援力量基本分为三种,分别是医疗救护、海上搜救、航空护林。航空医疗救护将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加装医疗设备,改成空中ICU(重症监护室),进行医疗转运或者现场救援,有时也通过运输航班进行转运;交通部救助打捞局是国家唯一一支专业海上救助打捞力量;另一支常态化的航空救援力量为应急救援部南北方护林总站,每年租用固定翼飞机和大中型直升机进行航空护林。这三支常态化的航空救援力量之外,民航运输航空、空海陆军方飞机、警用航空器也可投入运输或搜救。其中,最专业最容易标准化、商业化的是航空医疗救护,与每个人可能都会相关,这也是近几年航空医疗救护被大家广为关注的原因。
根据我国民航局2019年医疗救护试点统计数据,参加医疗救护试点的15家通航企业共有126架航空器,其中固定翼飞机6架,直升机120架,其中国产飞机AC311直升机仅有1架。
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日本、挪威、芬兰、澳大利亚发达国家等都已建立较为成熟的航空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如德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完善的航空医疗救护网络,与地面救护网络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已拥有80个航空医疗救护站,专业救援用直升机数量已超过300架,境内任何一点,15分钟内都可以得到航空应急救援服务,平均每架直升机每年飞行1110架次;美国可供用于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超过1万架。英国、瑞士等国均设立了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巴西、韩国等国也成立了专职的航空应急救援队。从国外当前航空应急救援的运行模式看,可归纳为三种形式:政府直接参与、政府购买航空救援服务模式、通航企业救援模式。适合医疗救援的直升机主要有EC135/145、Bell427/429、AW109/139 等双发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有湾流、奖状、挑战者、里尔、猎鹰等系列公务机;做应急救援的直升机还有M26、KA32,S64,M171等,固定翼飞机还有波音空客系列民航客机、伊尔76.、C17、C130、别200、AN124等。
与国外经常使用机型相对应,国产较适合用于医疗救护的直升机有AC311A、AC312E、AC313,还没有Ka32、S64、V22这种特种直升机,国产固定翼公务机还没有合适的机型;用于应急救援的机型运8、运20、AG600,还没有类似AN124这种更大型的运输机。而航空器运营单位一般会选定某种机型形成机队,因规模效益而降低运营成本,而机型一旦选定,将很难替换。一般飞机可以使用20-30年,飞机全生命周期中发动机及机体大修、航材保障、定检维修、机型培训等运营成本累计达到购机成本的3-5倍。
业内专家对我国未来航空医疗救护在中国的发展做了预估,到2025年,如果我国能建成中等水平的航空医疗救护覆盖体系,所需要的专业医疗救护固定翼飞机约为150~200架,直升机1000~1300架,机队市值将在400亿~500亿元,售后维修市场将达到1200-2500亿。而这部分市场当前几乎全是欧美飞机,因此研制生产出我国自主致使产权的国产医疗救护飞机需未雨绸缪,在“十四五”规划当中加以考虑。
同时,国外航空应急救援的模式中,政府购买服务很普遍,航空救援体系会涵盖军方和警方的国家航空器、通用航空、医疗机构、道路救援等。资金来源方面,除了政府财政支撑外,有一部分社会捐赠,还有一部分来自商业保险。而我国来自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的资金几乎没有,航空救援险从2014年开始尝试,至今还未发展起来。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航空救援保险险种也在增加,参与商业运营的航空救援公司几乎都想到借助保险实现常态化运营,而保险公司推出航空救援险是否好卖,取决于能否方便快捷的享受到覆盖全国的航空救援。做个简单的测算,全国按照1500架救援飞机进行配置,每架飞机年飞行300小时,按每小时3.3万元成本(固定翼公务机成本会高一些),全年成本为150亿元,可提供45万小时的飞行量,大规模的救援飞行会促进航空救援保险的快速增长。这需要社会整体对航空保险的高度认可。
3月30日的我国西昌泸山森林火灾,共调用12架直升机进行灭火,有8架直升机需要从广东、浙江、山东调用。如果我们的航空应急救援的短板早点补齐,我们的特种救援飞机再多一点,若在第一时间扑灭火灾,我们的19名勇士也许会避免牺牲。
一场疫情,使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防护方面的风险短板凸显,一场大火,让人们看到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发挥巨大作用的我国航空应急救援方面的短板还需补齐。
未雨绸缪补齐航空应急救援短板,这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只要不是罗宾逊这样的轻型直升机,基本上都适合。
目前世界上应急救援用的最广泛的还是稍微大一点的,具备夜间仪表飞行能力的全天候双发直升机。
比如空客的H225,西科斯基的S76,我们国产的直九,莱昂纳多的AW139,这些直升机具备较大的空间和起飞重量,同时也具备很好的改装空间,比如加装绞车或者医疗设备,当然我们国内使用AW119也比较多,个人认为这类单发直升机功率有限,空间狭小,不太适合做应急救援。
其实俄罗斯的171和KA32也适合做应急救援,尤其是KA32直升机,功率强大机动性能也很好,适合复杂山区和狭窄的限制区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