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消防救生 > 巴西石油钻井平台(德国石油钻井公司)
巴西石油钻井平台(德国石油钻井公司)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22 21:20    点击:125   编辑:admin

1. 德国石油钻井公司

青岛应龙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从事电解铝、氧化铝、水泥、风力发电、海洋石油钻井等各类非标准设备以及储罐、压力容器、金属钢结构加工制造的专业厂家。公司年综合加工制造能力达50000吨以上,目前已与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挪威、冰岛、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深得客户好评。

为满足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2008年应龙公司由郑州迁至青岛。地处青岛1小时经济圈,毗邻217省道、同叁高速、青莱高速、胶州湾高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是一家不错的企业。

2. 比利时石油钻井公司

欧洲10大海上油气田中8个位于挪威,其中6个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运营。这里可以说是世界石油技术水平最高地区之一,很多新技术都是从那里开始使用。由此也能反应出挪威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经验和实力。

1.挪威Troll油气田——51.8亿桶

该油气田坐落于挪威北海北部,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30.58%,运营商)、挪威油气收益管理公司(56%)、壳牌挪威公司(8.10%)、道达尔挪威公司(3.69%)和康菲石油北欧公司(1.62%)共同拥有。Troll油气田于1995年9月开始生产,其天然气储量占挪威大陆架(NCS)储量的40%左右。

Troll油气田剩余可采储量约为51.8亿桶。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正在进行三期开发,此举将延长油田的使用寿命至,并生产油当量约22亿桶。

2.Johan Sverdrup油田–27亿桶

Johan Sverdrup油田位于挪威北海的乌西拉高地,是挪威大陆架五大油田之一。该油田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40.0267%,运营商)、伦丁挪威公司(22.6%)、挪威油气收益管理公司(17.36%)、AkerBP(11.5733%)和道达尔(8.44%)共同拥有,可采储量近27亿桶。

3.Snøhvit气田—11.4亿桶

Snøhvit气田位于挪威巴伦支海Hammerfest盆地,该气田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36.8%,运营商)、挪威油气收益管理公司(30%)、道达尔挪威公司(18.4%)、Neptune 能源公司(12%)和Dea挪威公司(2.8%)共同拥有,石油储量近11.47亿桶。

Snøhvit气田利用安装在海床上的海底生产设施进行开发,是挪威大陆架中首个没有安装固定或浮动装置的油田。

4.英国Buzzard油田—7亿桶

Buzzard油田位于英国阿伯丁东北96公里处,位于P986、P928生产许可范围内的19、20区块,被认为是英国最高产的油田,石油储量近7亿桶。

该油田由中海油欧洲分公司担当运营商,权益占比为43.21%,与森科能源英国分公司(29.89%)、Chrysao公司(21.73%)、Dyas勘探英国分公司(4.70%)和Oranje Nassau能源资源有限公司(0.46%)共同拥有。

5.挪威Ormen Lange气田—6.53亿桶

Ormen Lange气田位于北海南部,挪威近海120公里处。依托1200公里Langeled管道为英国提供约20%的天然气消费需求。

该油气田归挪威油气收益管理公司(36.485%)、挪威国家石油公司(25.3452%)、壳牌挪威公司(17.8134%,运营商)、Ineos 勘探开发挪威公司(14.0208%)和埃克森美孚勘探开发挪威公司(6.3356%)所有。

3. 德国石油钻井公司有哪些

在国外海上钻井工程师的待遇非常丰厚,无论是工资福利待遇应有尽有,真的很不错

4. 中国石油钻井公司

简介:美钻石油钻采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是注册于上海的外商独资企业,是国内领先的石油钻采设备供应商。该公司在中国地区主要从事制造用于石油天然气钻井、采油设备、地面自动化控制系统及钻井设备。迄今为止,美钻石油钻采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已经具有国际上极为少数的,包括PR2安全性能测试和水下井口制造在内的,最高等级的国际行业资质。

5. 德国石油钻井公司排名

从古至今,人们在地面上钻了无数孔井,大部分是为了寻找资源——开矿、找水、探石油,也有的是为了收集地质资料,了解地壳构造的秘密。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深的钻井是苏联地质学家于1979年7月开始在苏联北部境内的科拉半岛钻挖的一口地质勘探井,深度为12公里,比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还要深。在此之前,苏联曾于1976年5月开始在阿塞拜疆开始探井,原计划钻深16公里,后因故中止。

1986年,联邦德国计划在黑森或巴伐利亚东北的上巴拉丁涅地区钻挖一口14公里深的地质探井。钻挖工程计划于1988年开始,1995年完成,估计费用为4.5亿马克。完成之后,它将是世界上最深、花费最多的钻井。

世界上最深的工业钻井则数美国俄克拉何马州贝莎罗杰1号油田的32#天然气井。该井由罗夫兰兄弟钻探公司于1974年4月3日钻成,井深9.583公里,费时503天。

6. 英国石油钻井公司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租用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造成7人重伤、至少11人失踪,导致大量石油泄漏,此次漏油事故的严重程度超过了1989年阿拉斯加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油轮的泄漏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这一事件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数十年来最大的环境灾难。

“深水地平线”事故造成1500m深海的原油泄漏,是历史上首次发生在超过500m以上深海的原油泄漏。与在海面航行的大油轮漏油相比,其危害更大、更隐蔽。

首先,由于海面与深海底的压力、温度有很大不同,大量原油喷涌并向上漂浮过程中,呈现一种“羽毛”状逐步分散的形态:即在海底都是从一个漏油口喷出(像羽毛的根),在上升过程中就会变成羽毛状,直到海面时,就像一个伞面盖在海面上,并且会以油团或油、水、气的混合物形式在海底、海水中和海面上流动、凝固或分散漂浮。而遇到洋流时,这些油水混合物可能随着深层洋流漂动,不仅可能漂出墨西哥湾,还可能漂向世界其他大洋,而在海面上却什么也看不见。

其次,由于生活在海水不同层面的海洋生物各自的生存环境不同,彼此既独立又相互为食物链,某一层的海洋生物死亡,将会造成食物链上层的许多生物难以生存。此次深海漏油可能直接破坏墨西哥湾海水不同层次的生物和鱼类,无数海洋生物将因此被扼杀。

除此之外,许多我们还无法检测的破坏、影响可能会在若干年以后才冒出来,这就像人类对温室气体的理解过程一样。1989年阿拉斯加发生的油轮泄漏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态破坏至今仍没有完全恢复,就是一个例证。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石油地质学家威廉·多米尼克指出,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工期是导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

中国石油大学的陈国明教授认为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并采取措施:

一是应加大深海油气田开发的风险控制力度。在油气田开发的设计规划、作业施工、运行维护等各阶段,应加大对安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的控制力度。比如,对钻井作业钻前准备、钻井施工、下套管固井、测井、试油、完井等一系列作业步骤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控,采用必要的技术、管理手段把任何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控制到最小。

二是要加大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技术储备力度。有必要加大深水应急救援专项技术的研究力度,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掌握相关技术手段有效性、适宜性评价优选方法以及相关应急资源的调配及高效运行管理技术。

三是要高度重视石油石化行业对安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运及炼制加工生产过程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及有毒介质,是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生产领域。我们应重点研究油气生产事故规律和机理、安全隐患辨识及预测、预警方法等,构建相对完善的油气安全工程技术体系。此外,还应注重培养高素质油气安全技术人才。

7. 德国石油钻井公司官网

东北的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

日本「满洲石油公司」曾在大庆油田的边缘地区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来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进喜的1205钻井队的第一口井的深度为1100米)。有人后来为这件事解脱说,以日本当时的炼油技术,很难用这种石油提炼90号以上的航空汽油,陆军炼油厂生产的汽油最高不过是78号,要想用高含硫的重油生产航空汽油,就必须从美国导入新的技术和设备,仅这一点恐怕就要等上十年八载,所以就放弃了继续在大庆地区找油的计划。实际上,新中国时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开钻到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

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实录满铁调查部》一书中认为:“石油探矿是由满铁和日本石油公司进行的。从兴安北省的海拉尔到热河省这样的范围内做了广泛的勘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设了常驻住宅,进行了深度达一千米的钻探。满铁的钻探技术达到1800米是可能的。这样先进的钻探技术,却将它搁置起来,实在是遗憾。”草柳大藏感到,不是钻探技术达不到,而是没有深入钻探罢了。

而日本曾经集中勘探的阜新地区,就是后来属于辽河油田的边缘构造带上。辽河油田1995年的生产量是1500万吨,也是日本当时需要量的5倍。但辽河油田的高流动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处,而当时日本的技术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后来日本人听说辽河油田被发现后感叹说:「当时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中国地质大师黄汲清则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理论,他曾讲:日本人在东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却没有找到油田,他们找油技术比我们先进,为什么没有发现,而我们只用了五年就发现了大油田?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陆相地层可以生油。这是日本人没能找到大庆油田的另一种解释。对此,日本地质史学者小松直干也认为,除了勘探的范围、密度不够外,从根本上说不是钻探设备不行,而是“探矿思想和探矿技术的问题”。

当时的日本专家非常迷信当时非常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论”,即海中大量浮游生物死去,其尸体与植物和淤泥等混合在一起,成为沉积物,这些动植物腐烂,沉积物就会生出油气。

世界上90%的石油都符合“海相生油理论”,中东地区全部符合。

日本人在东北找了14年花费数百万美元,依然一无所获,又没有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撑,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最终,日本将其大部分设备和技术人员全部派往了“南方”,即苏门答腊等地。

但并不是说日本在东北没有得到石油。

日本对东北石油工业的掠夺主要体现在人造油的两个方面:即煤炭液化石油和抚顺页岩油。

合成石油哪家强?答案是德国。1933年纳粹上台以后,在解决战争机器的动力问题时采取开发液化煤炭生产“合成石油”。希特勒对化学家们说过:“现在离开石油的经济是不能想象的,对于要求独立的德意志来说,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把液化煤炭计划进行下去。”1939年9月,德国开始进攻波兰的时候,合成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日产7.2万桶,占到了全德国石油供给量的46%。

看到德国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带来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坚定了开发人造石油的决心。但是,德国把这项技术视为国防工业机密,不肯外泄给日本。一无所获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钻研。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业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过只装满了3个玻璃瓶,其中一瓶献给了皇宫,另一瓶送给伊势神宫,第三瓶赠给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轻臼小学校。

由于对石油的渴求,日本不惜耗费巨资进行该项目,将煤炭液化人造石油作为第一次产业开发的一项重点。在1936年,建设抚顺煤炭液化工厂,1939年开始试行生产,1941年实现了一次液化轻油和二次加氢液化石油生产。1943年,抚顺液化厂移交给「满洲人造石油株式会社」,并由日军军需部门直接指导,主要生产加氢油,即航空和汽车用油。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产量不高,「1944年生产航空汽油1289吨,普通汽油1487吨」。1937年,伪满成立了「满洲合成燃料株式会社」,主要用阜新煤制造人造石油,计划用以强化国防,后因设备问题未能成功。还有四平的油化工业会社、吉林的吉林人造石油会社等其他人造油工厂机构都因后期的资金、设备不足等问题,均未成功。

日本人雄心勃勃地致力于生产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产量为100万桶,仅为原定当年生产1400万桶的8%。由于一半以上的产量来自中国东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锁而无法将那些人造石油运回本土。

而页岩油是指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所含的石油资源。其中包括泥页岩孔隙和裂缝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页岩层系中的致密碳酸岩或碎屑岩邻层和夹层中的石油资源。这种开采方式后来被美国吹上了天。

日本人掠夺抚顺页岩油最为严重。「抚顺煤矿的油页岩厚约120多米,藏量达55亿吨,按平均含油量5.5%计算,可得原油3亿吨」。关东军与日本海军均参与到对页岩油的争夺中,开始对页岩油工业化进行试验。1928年建立炼油厂,1930年开始实际运营,到「九一八」事变前,1930年产原油达5.7万吨。抚顺炼油事业能够大量生产,且作为当时唯一的石油资源,为满足日本与伪「满洲国」需求,开始着手进行扩建。1934年到1936年,抚顺煤矿西制油厂实行第一期改建计划,改造干馏装置并新建精炼油装置,原油年产量达到了14.5万吨。「七七」事变后,日本加紧对页岩油的掠夺,在1936年到1939年,又实行二期扩建,使原油年产量增加到19.1万吨。1939年着手建设抚顺东制油厂,1944年投产,到1945年共产原油9078吨。抚顺炼油厂所生产的原油基本上全部运往日本,供以军用。1942年,抚顺煤矿两制油厂的设备能力是年产粗油30万吨。而在1944年实际粗油产量是20.4万吨。

最后说句,日本陆军的装甲化、机械化程度比德国差远了,其石油消耗量不过占到日本庞大海军的一个零头,所以“只要石油这东西能满足,日本的飞机坦克装甲车汽车就能动起来啊,中国完全抵挡不住日的轮番轰炸啊,中国必亡啊”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8. 德国 油田

是在罗马尼亚的普利耶什帝油田这是罗马尼亚最大的一个油田,也是德国最大的石油来源地在巴巴罗萨行动爆发后,苏联就从克里米亚起飞飞机试图轰炸这个油田,但收效甚微真正的打击来自美国,从1943年开始,美国以北非为基地,对该油田进行持续打击,最终德国的油料供应逐步缩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