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物资市场 > 船舶总装建造(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
船舶总装建造(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14 18:25 点击:216 编辑:admin

1. 船舶总装建造

大连造船厂总资产817亿元。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前身为“中东铁路公司轮船修理工场”和“中东铁路公司造船工场”,始建于1898年6月10日。

2005年12月9日,原大船重工和原新船重工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本增效,做强做大”的十六字方针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船集团总资产817亿元,员工8000余人,是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之一,也是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和重工五大产业的综合企业集团。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2. 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

当前,全球航天发射运输系统进入新的更新换代周期,商业航天异军突起,一批商业航天发射企业,通过快速技术迭代、集成滚动发展,部分领域已超过传统国家航天力量。

一、国外发射运输发展现状

航天运输方面

美国拥有完整的运载火箭型谱,重点布局氢氧动力运载系统。

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将近地轨道载人和载货运输服务交由商业公司承担,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手段降低航天门槛,促进行业良性竞争,提升航天工业的整体实力;

政府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稳步推进新老火箭更新替代以及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研制,确保美国在航天领域继续保持绝对领先地位。

俄罗斯拥有完善的运载火箭型谱,重点布局液氧煤油动力运载系统。

俄罗斯是传统航天强国,工业基础雄厚、军事实力强大,多型火箭由弹道导弹发展而来,通过极具竞争能力的发射服务有力拓展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欧洲以多个国家联合开展航天发射活动,以较少构型满足国际主流发射市场需求,拥有独立、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保持航天前沿地位。

集中多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航天工业发展,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着眼低成本、高可靠,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进一步降低发射费用,抢占国际发射市场份额。

航天发射方面

美国拥有数量最多、区位优势显著的发射场,在测试发射技术上“三垂”模式引领世界,航天发射场主要包括东靶场、西靶场和肯尼迪航天中心。

美国航天发射场在发射场数量、发射工位数量上均领先世界,在发射场选址、射向、发射轨道、航落区安全上比较完善,在发射场测发模式上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

俄罗斯拥有数量领先、区位劣势明显的发射场,在测试发射技术上“三平”模式引领世界。

俄罗斯的发射场主要建设在高纬度地区,在可用射向和顺行轨道发射能力上受限制;但由于地域广袤,拥有较好的射向和航落区安全。

欧洲拥有数量少、区位优势极佳的发射场,在测试发射技术上注重博采众长,发射场测发模式及流程随着发射场的建设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航天发射场主要是法属圭亚那航天中心。

该中心靠近赤道,发射顺行轨道能量损失小、射向宽泛、全年气象环境优良、航落区安全性好,是国际上公认最理想的发射场。

发展特点

发展模式由国家主导转向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推动

当前全球航天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航天已转向服务人类、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航天强国超前布局大航天时代,以航天生态创新催生民商航天经济,构建了涵盖众多环节的航天生态。

快速机动发射是太空军事化背景下的坚实根基

质量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部署应用快的小卫星成为国家空间力量建设特别是快速响应空间的重要组成,适应战时空间信息战术保障和小卫星任务的快速机动发射也成为航天强国发射力量发展的重点方向。

重型火箭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再次得到全力发展。

重型火箭在美苏冷战时期发展到了顶峰,随着美国重返月球计划以及深空探测计划密集推出,重型火箭再次被重视,以其超广的专业覆盖性、超强的国际影响力,将再一次引领世界火箭发展大潮。

航天测试发射向运载火箭整体总装、测试和运输的方向发展,增强测试、运输的整体性,减少状态变化和重复测试。

在远距离测试发射方式下,提高测试发射设备系统化和集成化程度,推进发射区测试发射简化和无人值守。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箭地一体化测试,加强设备通用化和标准化建设,提高测试发射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主要由地面固定发射方式逐渐向陆基、空基、海基机动发射方式发展,以保证发射的快速性、机动性和生存性,增强完成多样化航天任务的能力。

发射操作和控制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以减少人为差错、提高发射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二、中国发射运输发展现状

中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已初步达到世界航天强国主流水平。

目前已形成现役运载火箭系列、新一代无毒无污染液体运载火箭、新一代固体运载火箭3个系列;基本形成了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地轨道、中高轨道、载人航天发射等多样任务的发射能力;商业发射企业崭露头角。

但目前火箭的运载效率(评价火箭的综合能力的指标)总体偏低,未来需重点提升。

我国运载火箭测试发射主要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JSLC)、太原卫星发射中心(TSLC)、西昌卫星发射中心(XSLC)、文昌卫星发射中心(WSLC)4个航天发射场保障和实施,在用综合发射工位7个、小型工位2个。

已初步建成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的布局,发射场数量和区位优势上可比肩世界航天强国,但文昌发射场的发射容量尚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

发展特点:

体系不够完善

长期将火箭作为进入空间的单一手段,轨道转移飞行器和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展缓慢,无毒无污染火箭体系不够完善,且没有形成合理运载能力台阶。

测试发射不够简洁

发射场测发操作繁杂、参与人员多,箭地一体化设计和无人值守有待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有待拓展。

技术更新缓慢

发射运输系统载荷的通用化适应能力有待加强,异轨部署、高低轨转移等技术尚需要进一步发展,发动机核心技术能力发展相对滞后。

产品质量待提升

近年来面临较为严峻的质量形势,重大问题接连发生,商业发射频频推延,成熟产品故障频发,迫切需要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三、未来发展趋势

低成本进入空间将改变百年航天格局

近年来,在各国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兴航天企业井喷式出现并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明星商业航天企业。

商业航天企业采取扁平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在研制和生产过程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同时采用灵活的技术路线,注重继承和集成现有技术,提高研发效率,显著降低了航天发射成本,大幅提高了性价比。

2020年,SpaceX公司发射卫星总计422颗(截至目前已超1千余颗),标志着人类已经具备构建超大规模星座的能力。

进入空间成本的大幅降低将有力支撑航天大国实现相关计划;而极低成本进入空间将对其他航天国家形成“降维打击”效应,国际航天发射运输已明显呈现跨代竞争的局面。

随着成本降低,航天有望走向生活,形成蓬勃发展的个人消费市场,航天发射产业的占比正逐步减小,进入空间成本的降低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航天产业的繁荣。

目前航空运输面临运输效率难以突破的窘迫局面,且全球尚无工程化超音速客机的计划。

航天运输系统中基于吸气式组合动力系统的亚轨道飞行器是实现远程跨域运输的理想工具。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于2013年提出了试验性太空飞行器项目“幻影快车”,旨在验证快速响应、廉价进入空间的相关核心技术,但由于技术和财务困境,2020年1月终止了该项目

英国喷气发动机公司于1994年提出了“云霄塔”空天飞机SKYLON,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进入空间的成本,最终将研制出一架使用寿命达200次的运载器。

随着吸气式组合动力发动机的深入研究,其关键技术的突破已初见端倪,亚轨道飞行器有望超越现有航空飞行器运输效率极限,成为跨洲际飞行的另一优选方式。

近年来,随着各国特别是民商企业纷纷推出的超大规模低轨卫星星座,空间碎片的爆发可能加速到来。

如不采取措施及时清理空间,未来空间环境将急剧恶化,并将成为阻碍人类冲出地球探索宇宙的枷锁。

空间碎片的清理一般有飞网捕获、电动绳系、机械臂抓捕、激光烧蚀等方式,对将清理平台投送至轨道空间,同时将捕获的空间碎片移除轨道或返回地面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从现有技术来看,单位质量的太空碎片离轨成本远高于将单位质量的航天器发射入轨。

因此,发展高可靠、公交化、极低成本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是支撑商业化空间碎片移除、维系空间环境的必由之路。

受限于纬度、射向、航落区安全等因素,发射场所能执行的发射任务也严格受限,随着轨道空间多样性发展趋势,将催生对多样态全域发射能力的需求。

随着商业航天的深入发展,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迎来蓬勃发展势头,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将转向开发大规模宽带通信星座,呈现采用低轨道、小倾角、小卫星趋势。

小倾角轨道将成为未来商业航天发射的主流轨道,发射场和发射能力设计上应调整满足该需求

批量发射将成为未来大规模商业星座部署的主要手段,其中小卫星和整流罩的集成拓扑优化、小型化分离结构设计、先进上面级和异面轨道部署能力将成为航天运输的重点研究内容。

目前航天发射领域以陆基发射为主,海基、空基发射为补充的全域发射格局初步形成,将满足军、民、商各类用户多样化航天发射任务需求,未来航天发射样态的走势,仍需经过任务和市场的检验。

近年来,随着民商航天发射企业的异军突起以及重复使用运载技术的重大突破,传统推进系统格局将迎来重大变革。

液氧甲烷推进体制具有比热高、无结焦、不易积碳、相容性好、无毒无污染、相对安全、资源丰富、价格相对便宜等优点。

尤其是液氧甲烷无结焦、不易积碳的优点,可大大减少再次使用过程中的清理和测试工作,天然适用于重复使用运输系统,理论上可实现航班式“即加即飞”模式。

在可遇见的未来,液氧甲烷发动机将成为国内外重复使用运输系统的主力推进系统。

液氧煤油推进剂组合真空理论比冲比液氧甲烷发动机低,但密度比冲更高,且煤油可常温保持,在发射场使用环境友好,此外,高能合成煤油可大幅提高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性能。

氢氧发动机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巅峰,虽然具有很高的技术性能,但仍然存在技术难度大、材料工艺要求高、推进剂成本高、发动机成本高、特殊气体使用要求高等问题,更适宜作为投入产出比高的末子级。

从国内外发展趋势上看,应在中小推力氢氧发动机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并结合运载火箭型谱规划,将氢氧发动机研制重心转移到适配运载火箭末子级上。

四、结论

发展航天,运载先行,发射运输作为基础性和支撑性手段,是所有航天产业的基础和前提。

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以高可靠、低成本、高安全、可重复、自主智能等特征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发射运输系统,正在对上一代航天发射运输系统形成压制竞争优势。

中国发射运输领域,一方面应摒弃弯道超车、直面短板弱项,加大对液氧甲烷动力、液氧煤油动力重复使用运输系统,大推重比、多次启动和深度节流发动机的研制,以尽快弥补代差;另一方面应紧盯国际发展前沿,适当牵引吸气式组合动力技术、深度预冷循环技术、水平起降单级入轨完全重复使用技术等,避免再次形成技术代差。

3. 船舶总装建造技术发展趋势

订单班一般是用人单位根据自己自身发展,而向学校提出委培该单位所需要的技术人员,一般提前一到两年与学生和学校签订培养目的,然后用人单位出资金,学校调整教学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用人单位接收。

江苏航运船舶工程技术订单班非常好。

主要面向造船企业、修船企业、船舶设计所、海事局、船级社、船用设备制造企业及船舶配套厂等单位,从事船体生产设计以及船体部件、组件、分段、总段装配等工作。

       主要面向大中型造船、修船企业和船舶设计、船舶制造、船舶检验等单位,从事船舶电工工艺设计、电气设备安装及调试、船舶电站使用及管理、船舶自动控制系统的管理及操作、工业企业电气设备操作及管理等工作。

4. 船舶总装建造流程

中级装配工考证: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船体结构、船体识图、船体放样、船体装配工艺。

5. 船舶总装建造的主要工作

是国企啊。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前身为“中东铁路公司轮船修理工场”和“中东铁路公司造船工场。2005年12月9日,原大船重工和原新船重工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本增效,做强做大”的十六字方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船集团总资产817亿元,员工8000余人,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也是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和重工五大产业的综合企业集团。

6. 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不锈钢除油分两个步骤:

若是小螺丝用小振动盘,5Kg螺丝,用约50克洗衣粉,加水浸过螺丝,振动15-20分钟,即可把油除干净。

加光剂(螺丝重最的1/100),再振20分钟便可,如果是冬天的话建议用温热水来除油,

  不锈钢通常指具有抵抗空气、水、酸、碱盐或其它介质腐蚀能力的钢。根据合金成份的不同,分别侧重不锈性和耐酸性。有些钢虽然具有不锈性,但不一定耐酸,耐酸钢则通常具有不锈性。

  应用

  主要用于:环保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电力设施、电子产品、仪器仪表、食品机械、石油化工、船舶装配、泵阀管道、建筑幕墙、露天场合、体育设施、室外装修等。

7. 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包含那些关键技术

7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薄弱基础起步,到今天成为世界主要的造船国家,我国船舶工业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当前,身处信息技术革命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大潮,我国船舶工业要抓住数字化、智能化机遇,在既有规模上突出做优做强导向,争当全球船舶工业创新的引领者。

8. 船舶总装建造未来发展方向

船舶装配工主要工作是完成船舶分段以及设备基座的装配和制作,是造船行业中的一个工种。

船厂熟练装配工主要是以前的装配钳工,在脑子里必须有整套施工方案。

组装、必须会看图纸,会解决一些应急事情。装配工有的不仅仅会这些,车、焊等等,一般的量具、检验方法都得会些。

9. 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

互联网+”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有“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日益变化,行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在“互联网+”影响下,船舶业呈十大发展趋势。

船舶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能给船舶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已经到来,并趋向成熟,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颠覆,正重新构建、擘画人类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调整发展新蓝图。航运、造船、配套及相关技术、生产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协同化创新体系、柔性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不断重塑新时期船舶业竞争新优势,对传统行业生态体系新格局进行颠覆,加之通过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和用户黏性,逐步建立包含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竞争对手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单位等相关经济协助发展船舶业联合体,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未来船舶业的一张“生死牌”。

管理模式网络量子化

信息化时代,传统行业从单一部件、单机设备、单一环节、单一场景的局部小系统不断向整体大系统、全局巨系统演进,从部门级到企业级、产业链级乃至产业生态级不断演进,并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突破地域、组织、机制界限,通过对大规模信息技术数据应用,实现人、财、物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整合,有计划按比例地提供强有力的革命性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运行调节,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产生颠覆式改变。在目前经济低迷和船舶企业纷纷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之际,精益管理综合作用凸显,成为推动船舶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将科层制管理模式转为网络式管理模式,构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企业客户间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潜在智慧,“互联网+”式网络量子化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

大数据成战略核心力量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对数据的挖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云计算则是开启大数据应用新领域的“金钥匙”。作为“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涵盖航运、造船、船舶配套以及相关服务等产业链,并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复杂性高,充满变化,使得船舶业当之无愧成为最复杂的大数据行业。船舶业却是个数据应用贫乏的行业,未来的船舶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及如何使用数据。解决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船舶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将成为未来船舶企业的战略核心力量。

万物互联平台模糊产业边界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生态的改变,制造业更是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家战略上的纷纷布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的“两化融合”,国际巨头更是加快构建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抢占规则制定权、标准话语权、生态主导权和竞争制高点,通过丰富开发工具、开发应用接口、共享数据资源、建设开发社区,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星状网络数据处理平台,以形成赢者通吃的市场局面。

智慧航运突破传统航运思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船舶技术的创新将引发航运管理变革和服务进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整合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在运营公司、设计建造商及设备商等之间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将智能系统在船舶设计建造阶段就纳入后期航运运营考虑,引入大数据挖据技术,提高航运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更稳定、更易维护、更具弹性的在线订舱服务。运营过程中清晰规划运输船舶航程和航站,推进航运思维、理念及商业模式的“智慧”化。

智能船舶成必争之地

过去船舶更多侧重于船舶基本功能的实现,未来的船舶将在互联网技术下,会更加关注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甚至整体船舶运营的智能化,智能船舶将会应运而生。智能船舶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环境、能源、材料、空间、电子、机械、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建立实体和虚拟设施,实现操纵系统、航行系统、设备技术、节能技术甚至生产系统等的智能化,逐步形成能自感知、自评估、自预测、自组织、自重构于一体的船舶,实现信息与实体智能耦合全过程。DNV GL集团2014年曾发布一份名为《未来航运业》的报告,提出智能船舶这一新概念。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船舶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智能船舶将决定各国船舶工业在船舶市场的地位,成为各大造船国家现今进行的必争之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促使船舶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的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系统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用IT把设计源头与工厂的各个末端连接起来,实现人、产品、设备完全交互,牵引着传统工业发生革命性的演变。搭建设计、生产、采购等业务“一体化”智能生产流程设施,建立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和车间物流系统,使智能化设备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机器,通过云技术把所有生产资源都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系统向智能化生产系统转变,实现船舶的定制化与规模化、个性化与普适化、虚拟与实体、微观与宏观、当前与未来的结合。

科创模式及资源要素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中国船舶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这道“坎”。基于此,船舶企业纷纷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船舶实验室,搭建“官、产、学、研、用、检”全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打破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开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创新。

技术产业化成发展新方向

伴随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业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满足未来客户大批量个性化需求,企业设计纷纷转型改制,基于互联网进行全球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发展和设计模式转变,从封闭型的单纯向企业提供设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的开放式模式转变。工程技术公司更是通过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程EPC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运营模式,围绕集约航运、绿色航运、安全航运、智能航运主题,进行新船型开发、船舶性能优化、航运安全、航运效率、节能减排、航运信息化等学术前沿和关键问题研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输出设计技术,转让设计方案、技术标准、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抢占市场订单赢得市场份额,提升船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产融结合重建行业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形势下,针对巨大的船舶业全产业化规模和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服务推出明显不足,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创新面向船舶业构建一种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产融结合经营模式,金融直接投资产业,股权收益补偿,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风险共担机制,愈来愈受到资本和产业的关注和追捧。随着市场发展趋势,船舶业也在实施产业科技和金融融合战略,联合系统内投资企业就某一产业进行研究,评估并实施解决方案利用上海船研所技术优势,借助上市公司资金投入,将重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重构生产体系中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的运行模式,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

10. 船舶总装建造发展方向

我就是船厂的船体装配工,船厂里造船,就是把船分成很多个小的分段,再把小分段拼起来,组成整艘船,装配工就是建造分段。按照图纸把每个零件安装到位,并用电焊点焊,不是焊接,只是把到位置的零件固定,焊接有电焊工。装配工还是挺累的,特别是大热天。不过能学到很多东西,在船厂装配工属于最主要的工种,待遇还是可以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