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物资市场 > 中国造船怎么投稿(中国造船编辑部)
中国造船怎么投稿(中国造船编辑部)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14 13:35 点击:62 编辑:admin

1. 中国造船编辑部

温启祥

温启祥,导航技术专家,中国无线电导航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先后为开拓和发展我国航空导航、航海导航、卫星导航与飞机着陆引导诸系统及其技术作出了贡献。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温启祥

出生日期

1909年6月

去世日期

1993年12月20日

个人履历

温启祥

温启祥,高级工程师。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国航空公司无线电工场管理工程师。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上海第二十三厂、汉口无线电厂总工程师,电子工业部微波统一系统和应答机研究所、火控雷达和导航设备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学会第二届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自学成都,为我国无线电导航事业创始人之一。组织研制成功最早的中长波导航台、海上中波中程导航系统、微波飞机着陆雷达、军用塔康导航系统等。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人物生平

工作前

温启祥

温启祥,1909年6月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张泾桥镇一个店员家庭。1925年在常熟读完初中,1926年进入海私立南洋高中学习,因家庭经济困难,转而另谋学徒生涯。1927年考入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1928年转入上海无线电报务人员养成所学习报务。1929年就职于济南、上海等地商用无线电台做报务工作。1932年考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航空公司,先后在南京、宜昌、汉口、温州等航空站从事无线电报通信工作。

温启祥在温州站做报务工作时,对无线电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边自学,一边动手安装收音机,进而钻研发射机。经技术员华斌举荐,温启祥升任无线电技术员,并从温州站调上海龙华机场。继之辗转工作于武汉、重庆、香港、加尔各答等航空站。

抗战期间

抗日战争期间,温启祥受进步书籍和进步思想影响,对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对共产党提出的“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张非常拥护。到重庆工作不久,于1938年冬,经华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组织上鉴于当时白色恐怖的笼罩,决定暂时停止他的地下活动,让他以党外人士身份继续为党工作。

1942年,温启祥随中航公司迁到印度加尔各答。当时无线电部门由外国人负责,他们对中国员工经常出言不逊,从而激发了温启祥要为中国人争气的决心和志气,使他更加勤奋地钻研无线电工程技术,并在同事的鼓励与协助下,做出了第一部750瓦的归航机和第一部100瓦的短波发信机,为中国人争了光。因此他也被提升为无线电工场的管理工程师。

1946年2月,中航公司搬回上海。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副主席率领代表团在上海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急需组建秘密电台与中共中央保持联系。温启祥根据当时龙华机场地下党负责人的指示,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其无线电工场负责人的有利条件,以及他所掌握的无线电技术,为上海中共地下党赶制了一部秘密电台,并安装在该机场的一个归航台里。后来,温在与同事闲谈中得知国民党当局对此事已有所察觉,便立即将此情报报告地下党,及时予以拆除,使党免受损失。1947年,他又为中共地下党做了一部比较轻便的秘密电台,安装在一位地下党员的家中,一直用到上海解放。1948年,中航公司迫于全国紧张局势,再度南迁。温启祥出于对共产党的无限信任,坚决不去,并劝说其他技术人员留下。同时,他还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同其他留下的人员一起,阻止、拖延大量无线电器材的外运,并趁机将许多器材转移、隐藏起来,以便解放后使用。

解放后

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温启祥以高涨的热情,投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部机务处电信器材修理厂、即(上海)空军第23工厂的筹建工作。该厂以国民党部队遗留下来的部分通信器材和一些国民党空军与民航人员为基础而组建的。工厂建成后,温启祥出任技术计划检验股长。当时,为了配合解放舟山群岛的需要,在物资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他主持修配和赶制了500瓦报话机、750瓦长波归航机和100瓦短波发射机,使沪、宁、杭的防空通信系统初具规模。此后,又为前线指挥部提供了通信导航设备,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温启祥由于成绩卓著,于1950年9月评为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并于当年10月出席了北京全国工农兵英模大会。1953年,23厂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国营710厂,温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4年,他当选为上海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温启祥参加了“全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会议。1957年,他随同当时主持军事电子工业发展工作的刘寅、孙俊人等领导同志赴苏联对其无线电工厂、研究所和大学无线电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参观与考察。1958年元月调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设在四川成都的第十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59年补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同年和1961年又两次赴苏学习与谈判。其间,温启祥深感我国无线电导航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甚大,决心为我国导航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回成都后,便在第十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导航研究室”,进行航空近程导航系统的研究。1960年,他上书当时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的孙俊人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李庄局长,建议成立专门从事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研究与开发的研究所。

1962年8月16日,温启祥根据国防部的任命,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设在陕西西安的第二十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挑起了建设和开创我国导航事业的重担。作为第一步,他针对该所百名技术人员大多是离开学校不久的大学生,以及近1000名工人差不多都是复员转业军人的情况,提出了“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的科学精神和严密的科研作风”的建所方针,要求研究室从消化、仿制航空近程导航系统(塔康)入手,车间则从仿制生产512 型快艇雷达开始,及早拿出样机并生产出合格产品。这些都收到了成效,从而得到领导部门的高度评价。温启祥于1963年补选为陕西省政协委员,1965年当选为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十研究所在温启祥的组织领导下,先后开展了航空近程导航系统,飞机着陆引导系统,中程与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组合导航和超长波大功率山谷通信天线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温启祥还积极推进学术活动的开展。1962年,中国电子学会成立,他就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79年至1983年就任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首批会士。同时,从1962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导航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第三届名誉主任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用仪器仪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导航》学术季刊顾问,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0年被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同时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学科组成员。

1980年3月,温启祥因年事已高改任第二十研究所顾问以后,为祖国多作贡献的初衷丝毫不减当年,仅在技术文献的编撰与研究方面,他先后主持或参与《电子工业名词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电子学名词辞典》和《中国军事工业史料丛书·船舶导航史料专集》等有关无线电导航部分的编撰或编审,以及《2000年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研究工作。1993 年12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成就及荣誉

早年经历

温启祥早在1936年,就对无线电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包括参加美国举办的“万国函授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并自购元器件,试装收音机,从三管再生式到五管超外差,进而再钻研发射机技术。一次,温州航空站的发射机出了故障,还未等远在上海的技术员来到,他就根据自己所学的无线电技术知识,及时排除了故障。

40年代初期,温启祥随中国航空公司有关部门南迁印度加尔各答工作期间,无线电部门的负责人是一个名叫“泼来斯”的外籍人员,他时常责骂和侮辱中国人,还借故开除了多名中国籍员工。中国航空公司有关当局碍于无线电部门全体中国籍员工的公愤,撤换了此人。但接替他的名叫“希克斯”表面上比较平和,歧视中国人的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与动力。他常常早起晚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从维修到组装,从部件到整机,他一边钻研,一边试验,并进行实际制作,在无线电工场工人的积极配合下,终于在1943年制作出了第一部750瓦的长波归航机和100瓦的短波发信机。此后,由他制作的许多归航机和短波发射机,都在飞机进场陆空联络上获得了实用。

在此期间,温启祥还根据中共地下党的指示,为帮助印度共产党建立收报台,接收延安新华社发播的消息,还为之制作了一台AR-88高级收音机。

上海解放后,为配合解放军解放舟山群岛,在建厂不到3个月的上海第23工厂,物资匮乏,技术力量相当薄弱,温启祥满怀革命激情,积极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赶制了长波归航机,短波发信机,修理了报话机,并在3天之内建立起了上海防空司令部的集中台,使沪、宁、杭的防空系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紧接着又在以后5个月内,生产出了装备9个一等航空站、20个气象台,30个了望哨,6个雷达站和一个前进指挥部的全部归航与通信设备;并为当时的中国空军部队提供了长-1型与长-2型750瓦长波归航机,和数达321部中短波通信/导航发信机。这些成就,是与温启祥勇于奉献和具有精湛的技术是分不开的。例如,在改装归航机和修复其它设备中,他不仅以巧用手头仅有的电子元器件,克服了西方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造成的困难,还以他首创的双主振差频等技术方案,识破了别人认为难以修复的技术难关。

温启祥在这期间作出的上述贡献,还可从无到有地增强我国华东地区的防空能力看出它的历史作用:使败据台湾的国民党空军于1950年2月6日对上海的狂轰烂炸造成的严重破坏得以不再为患;使当时的华东空军机场与福建前线对偷袭的敌机有了防护能力,并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战争,及其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1949年8月,为了保卫人民获得的胜利果实和解放事业的需要,在上海杨树浦地区成立上海电信器材修理厂(即上海第23工厂),人员不到30人。他依照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指示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厂的建设工作,包括率先同大家一起自己动手修厂房,并四处奔走,收集国民党军队逃跑时丢弃的破损机器、仪表与各种器材。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金工工场、无线电工场和器材仓库建立起来,机器也开动了。在短短的一年里,加工设备增加到52台,电子测量仪器增到12台,器材收集到2000余吨,人员也发展到260人,其中技术人员44人,使工厂初具规模。同时,由修配逐步向设计制造转变,并以归航机和短波收发通信机为主流产品的新产品研制工作也已开始。1953年7月,该厂改名为国营上海无线电厂,代号为国营第710 厂。其后迁往武汉,更名中原无线电厂。此厂已成为我国研制、生产通信导航设备的骨干工厂。

1957年至1961年,温启祥依据他先后三次赴苏考察与谈判所得,深感要缩小我国无线电导航与通信同国际水平的差距,必须遵循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难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才可能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于1959年,在他任副所长的国防部十院第十研究所内专门成立了一个“导航研究室”,开始航空无线电导航的研究工作。

1960年10月1日,温启祥又上书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孙俊人院长和国防科委四局李庄局长,建议立即成立专门从事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研究的研究所。上级主管部门采纳了这个建议,于1961年在西安成立了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二十研究所。1962年温到该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65年,该所已拥有科技人员800 余人,工人900多人,建立了航空导航、航海导航、着陆雷达、自动控制、工艺、情报、仪器等8个研究室与一个试制工厂,陆续开展了对近程航空无线电导航系统、中远程航海无线电导航系统、飞机着陆雷达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系统等的研究研制与开发工作。

1965年,第二十研究所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领导。当时该所已具备了发展导航与雷达两个专业的科研生产能力,并且在出成果,出人才上显示出了力量。

第二十研究所自建立以来的32年中,在我国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现代化的巨大贡献,是与担任该所整整18年主管技术的总工程师温启祥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中近程导航系统的建立

60年代,中近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在国际上已建立了数十个罗兰A地面发射台,但我国没有。1965年3月,在国防科委于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温启祥积极主张加速建立与发展我国独立的中、远程导航系统。不久得到批准,并列入国家计划,将中程系统命名为“长河一号”,由二十所负责技术抓总,温启祥任总设计师,参与协作攻关的有国营第764厂和765厂。从任务下达之日起,所、厂及使用部门通力合作,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制造出了设备,并运抵山东现场安装、调试与系统联试。1966年10月1日,成功地辐射出了中国的罗兰A信号,其第一个台组于1967年12月投入试运行。到1975年7月,北起渤海,南至南海18000公里的沿岸及其以外1000公里海域内,形成了我国的海上区域导航网。

远程导航系统的建成

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类似国外的罗兰C。我国于1965年确定研制、建设,命名为“长河二号”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由温启祥担任。由于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起步不久的研制开发工作走了不少弯路。后按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自行发展同时并举的方针,才回到按科学和国情办事的研制轨道上来,终于在1988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南海台组,大大改变了我国远程导航的落后面貌。现正在东海、北海积极建立第二、第三台组。届时,将把我国高精度导航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高精度授时/导航发射台的建成

早在1965年12月,温启祥就向第十研究院领导建议在我国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上增加授时功能。70年代初期,国家决定建立高精度授时发射台,作为国家时间基准,并批准第二十研究所提出的将我国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兼作授时使用的具体方案。该方案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建立300千瓦试验发射台,已于1976 年完成,满足了当时科学试验的急需。第二步是建立发射功率为2兆瓦的大功率发射台,已于80年代初期完成。此举将我国的时间基准由毫秒级提高到了微秒级,使我国的标准时间精度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该系统是由第二十研究所,第二十二研究所、国营761厂和陕西天文台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建成的。

飞机近程导航系统的建立

又称塔康系统,这是温启祥早在成都十所主持科研工作时就开始筹划的,后转入二十所。1966年成功地研制出了样机,到1974年共生产出了相当数量的地面与机载设备,并装备了国内1条重要航线及数个地面站,使我国的航空导航业务得到相当程度的改观。

卫星导航及其它新系统的建立

为了跟踪世界新的导航技术,自60年代后期,在温启祥的策划下,投入了一部分科技人员从事卫星导航的研究开发工作,从子午仪到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用户设备,已有多种型号、多种用途的卫星导航定位仪投入实用。同时还研制开发了卫星/奥米加等水面与水下等组合导航设备。这些都为我国在70和80年代先后完成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水下武器发射试验和卫星发送与回收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精密进场着陆雷达的建立

第二十研究所一经建立,温启祥就设法于1964年从上海调来一部苏制着陆雷达作为样机。在不损坏样机的前提下,他严格要求科技人员进行认真分析消化,进而仿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做出了样机,并到机场进行现场试验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要求,于1966年转天津一个无线电工厂进行生产。

此外,温启祥在抓科研工作的同时,对科技情报工作也极为关心。他深知,情报工作是科研开道的耳目;方向不明,盲目蛮干,只会使科研工作归于失败。第二十研究所初建时,他就强调大学生必须学好英语,人人要过这一关,以便查阅资料,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动态,为此曾多次举办英语学习班,并为情报室配备了很强的技术力量。60年代初期,二十所在他的倡导下创办了《导航与雷达》杂志,1985年该刊改为《导航》,系我国导航界唯一的学术季刊。温启祥生前一直担任该刊的顾问。

温启祥,对工作一生勤奋,对生活朴实无华,对知识不懈追求。他常说:“当你对要干的工作不懂、不会、不熟悉的时候,不要胆怯,要勇于承担,敢于承担,但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学习。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决不会学不懂、学不会。难的总会变成易的,易的自然会变成熟悉的。当然学习方法也要注意,有系统的学,从易的开始,然后步步深入,尤其是基础知识。知难而退,必然会一事无成。”

这既是温启祥的格言,也是他勇于进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人物简历

1909年6月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26年 在上海南洋中学上高中。

1927年 考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

1928年 转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上海无线电报务人员养成所。

1929-1931年 在济南、上海等地商务无线电台任报务员。

1932-1936年 考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航空公司任报务员。

1937-1942年 任中国航空公司航空站无线电技术员。

1942-1946年 元月任设在印度的中国航空公司加尔各答无线电工场管理工程师。

1946-1949年5月 任中国航空公司上海航空站龙华机场无线电管理工程师。

1949-1953年6月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部机务处上海23 厂技术计划检验股长。

1953-1957年 任第二机械工业部710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8-1962年7月 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0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62-1980年2月 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20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80-1985年 任电子工业部第20研究所顾问。

1985年 离休。

1993年12月20日 逝世。

主要论著

1 温启祥主编.电子工业技术辞典(无线电导航部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6年.

2 温启祥.国内外导航技术发展状况及建议.见:中国科协2000年的中国研究办公室编《2000年的中国研究资料》(第1集),1984年,pp274-284.

3 温启祥.航空导航系统的比较准则.导航,1985(1):1-4.

4 温启祥.电子导航的现状与未来.电子科学技术,1987(3):2-3.

5 温启祥.港口导航的发展趋势.电子科学技术,1987(4):6-7.

6 温启祥主编.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学科导航).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9月.

2. 船舶工程编辑部

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大连造船厂,广州造船厂.

中远集团南通远洋船舶配套有限公司

辻产业重机(江苏)有限公司

大宇造船海洋(山东)有限公司

九江海天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阿雷斯登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多正软件开发有限公司(MultiPlus)

JLMARINE&ENGINEERINGPTELTD

南京华泰船业有限公司

heinen&hopmanmarineequipmentshanghaico.,ltd

舟山市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广州番禺鸿迅装饰材料厂(内装工程)

信昌机器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意中海事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宁波金海湾游艇制造有限公司

麦基嘉(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杭州前进联轴器有限公司

韩国株式会社STX北京代表处

荣成市西霞口船业有限公司

伊纳克赛(南通)精致内饰材料有限公司

滕州丰尔达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秦皇岛平航船舶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中船船舶重工(泰兴)有限公司(原名:泰兴市贝斯特船舶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泰山泉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

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FrankMohnChinaLtdShanghaiRepOffice

南通中远船舶钢结构有限公司

宁波东和船舶物资公司

丹麦科罗里斯控制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

深圳江辉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游艇快艇]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报社

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第6354研究所

韩国杰奥船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深圳市捷信诚航贸有限公司

江苏东台市中新实业公司上海办事处

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

韩通船舶机械设备(通州)有限公司

意克达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长江船舶设计院

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

上海华润大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协尔达船舶设计有限公司

J&AMarineConsultantLtd.

舟山市定海盘峙船厂

葫芦岛渤船重工船舶修造总公司

大连福凯船舶设计有限公司(中瑞合资)

大连君达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张家港市圣华钢结构制造有限公司

江门市安利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芜湖造船厂

MSC.Software公司

秦皇岛广进元船舶技术有限公司

天津市斯莱顿电子有限公司

大连弘安船舶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省黄海造船有限公司

中海长兴国际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原上海粤海长兴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常德达门船舶有限公司

苏州标图高级坐椅有限公司

上海立丰船厂

秦皇岛新远船舶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美国船级社

广州航海仪器厂

广州市阿盖特科技有限公司

华南船舶机械厂

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台州市强力绳缆厂

泛华设备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上海华诚船用设备有限公司

德国劳氏船级社上海代表处

华海船用货物通道设备公司

无锡伏尔康科技有限公司

中海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上海汇和船舶装潢有限公司

东莞市江龙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秦皇岛市环海船舶备件有限公司

江西航海仪器厂

江西朝阳机械厂

大连辽南船厂

ProjectPartnerLtd.

上海博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华南建材(深圳)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武汉公司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青山船厂

南京中亚江南体育网站是什么 有限公司

西江造船厂

中国船舶工业物资总公司金属一处

常熟市耀星玻纤绝缘制品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乐清市阀门厂

南通普希通船舶服务有限公司

澄西船舶修造厂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金陵船厂

深圳市好利来贸易有限公司

广州海工液压舵机厂

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江洲造船厂

上海海臣工业贸易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物资华东公司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船舶工业管理干部学院

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柴油机》杂志编辑部

常熟市舟鑫船用起重舾装件有限公司

式玛涂料(香港)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

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

挪威船舶咨询公司上海代表处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镇江船用柴油机厂

深圳船舶工业贸易公司

青岛北海船厂游艇分厂

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

正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武昌造船厂

国营海东造船厂

镇江船舶螺旋桨厂

海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海星灯具电器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江西船用阀门厂

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

3. 中国造船总公司

首先,说一下,中国船舶集团的前世今生,中国船舶集团来源于两个央企整合,原江南电竞网站官网入口网址 (所谓北船,侧重于军船),中国船舶(所谓南船,侧重于民船),而南北两船,由源自于1999年国家层面对于军工企业的改革,将当时带有国家行业管理功能的中国船舶总公司一分为二,分为南北的军民船。而中船总的前身,则是国务院与军委共同管理的部委,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

六七十年代,国家机械工业部面向行业,其中二至七机部为军事工业行业,由国务院与军委共同管理:

一机部:民用机械;

二机部:核工业;

三机部:航空工业;

四机部:电子工业

五机部:兵器工业;

六机部:造船工业;

七机部:航天工业;

八机部:农业机械后来并入一机部,八机部后成为面向导弹行业,七十年代并入七机部。

其次,中国船舶是从北京迁移至上海是有基础条件的。原中国船舶集团,就是以上海为重心,比较知名的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并且从造船行业属性上,就是应该面向大海,拥抱大海。从这个视角看,我比较了解的航空工业集团,是不是应该从北京迁移到陕西西安阎良的航空城?另外也看到有媒体采访相关人士,中国电子集团也有计划从北京迁移到深圳。

第三,国家层面不断在说的国有企业改革,央企,从北京迁移出来,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挑战,面向未来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变化,都是值得称道的。几年前的央企,总部的综合管理行政类部门,还称为“办公厅”,现在查看大部分都改为了“综合管理部”“集团办公室”等名称,说明央企已经从以前的政府思维的管公司,转变为企业视角的办公司

4. 中国造船杂志社官方网站

  【刊物名称】《舰船知识》   【英文名称】 NAVAL&MERCHANT SHIPS   【刊物类别】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编辑出版】舰船知识杂志社   【出版日期】每月1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007/U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7148   【邮发代号】2-133   【联合征定代号】LD111007   【刊物版式】16开40页   《舰船知识》杂志创刊于1979年,由徐向前元帅题名。  

5. 中国造船工业部

主管战术导弹的工业生产和科研。

发展历程

第一个八机部:

1965年1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将1959年设立的农业机械部改名为第八机械工业部,陈正人继续任部长。

至此,新中国历史上“八机并存”局面第一次形成,分别主管民用机电、原子能、航空工业、无线电工业、兵器工业、造船工业、航天工业和农机工业。

1970年4月,中央决定第八机械工业部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合并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八机部的“番号”暂时撤销。

第二个八机部:

1979年中央决定将原七机部下属的第八机械工业总局更名为第八机械工业部,主管战术导弹的工业生产和科研。

1981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将第八机械工业部和第七机械工业部合并。两部合并后,保留第七机械工业部,撤销第八机械工业部。

6. 中国造船编辑部电话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兴业路76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淮海中路567弄6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思南路73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4.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旧址(陕西南路235号•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明复图书馆1929年建成,是中国科学社建立的第一个公共科技专业图书馆。

5.邹韬奋故居(重庆南路205弄5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邹韬奋(1895—1944),1930年居此主编《生活》周刊,旧居位于1929年建造的新式里弄“万宜坊”。

6.国泰大戏院旧址(淮海中路870号•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1930年建造,鸿达洋行设计,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银幕两边竖立的灯柱,与外立面交相呼应。

7.法租界公董局旧址(淮海中路375号•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1936年法租界公董局迁于此。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

8.步高里(陕西南路287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建造,弄口有牌楼二座,是上海保存较完整的里弄住宅。

9.尚贤坊(淮海中路358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建造,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砖木结构,行列式排列。

10.霞飞坊(淮海中路927弄•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今名淮海坊,1924年比利时教会主持建造,大型新式里弄住宅,共199幢。

11.江南造船博物馆(鲁班路600号)

江南造船博物馆浓缩了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至今140年的历史,展示了中国近代科技、工业和国防发展史的变迁。

12.淮海路历史图片展简介(淮海中路650弄3号)

辟筑于1900年的淮海路,曾名霞飞路,图片展选用了近百帧照片反映淮海路的发展变迁。

虹口区

13.上海邮政总局旧址(北苏州路276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建造,初名上海邮务管理局。英国新怡和洋行设计,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形式,时为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

1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旧址(多伦路201弄2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5.鲁迅旧居(山阴路132弄9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1933年4月从拉摩斯公寓迁此,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新式里弄住宅。

16.李白烈士旧居(黄渡路107弄1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47年李白将中共地下党电台迁此三楼。1948年底国民党测得电台方位,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此被捕后牺牲。

17.鲁迅墓(四川北路2288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新文化运动奠基人。1936年10月安葬于万国公墓。1956年迁葬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

18.沈尹默旧居(海伦路504号•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46年,沈尹默先生由重庆来沪住此。

19.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陈列馆(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虹口区召开。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展示了中共四大在党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史料。

静安区

20.平民女校旧址(成都北路7弄42—4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党的“一大”召开后,中国共产党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创办平民女校,校舍原为李达寓所,旧式石库门建筑。

21.中共二大会址(成都北路7弄3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此召开,制定了反帝反封建、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旧址为旧式里弄住宅建筑。

22.茂名路毛泽东旧居(茂名北路120弄7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2月,毛泽东居住于此,同住的还有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楼上厢房。旧式石库门建筑。

23.刘长胜旧居(愚园路81号•上海市纪念地点)

刘长胜(1903—1967)1937年受中共中央委派来上海在此居住,同时也是地下党的上海市机关旧址。

24.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成都北路893弄7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8月11日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曾是中国共产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

长宁区

45.《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愚园路1376弄3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中央刊物《布尔塞维克》,从1927年10月24日至1932年7月1日,共编辑出版52期。编委会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毛泽东、周恩来等26人组成。

46.宋庆龄墓(宋园路21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北部中央。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根据生前遗嘱,骨灰安葬在原上海万国公墓其父母墓葬东侧。

黄浦区

47.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阁(大境路269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清嘉庆二十年城墙上建“大境阁”。现存古城墙为明代上海西城墙之一段。

48.三山会馆(中山南路1551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宣统元年福建商人集资兴建,原是水果商人聚会和供奉天后的地方,为上海市现存最完整的会馆建筑,也是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纪念地。

49.董家渡天主堂(董家渡路17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847—1853年建造,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江南地区活动的中心,是上海教区第一座主教府,统辖江苏、安徽两省各级天主教。

50.老永安公司(南京东路63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18年旅澳华侨郭氏兄弟创建的大型百货公司。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1.新新公司大楼(南京东路72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3-1926年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2.华安人寿保险公司大楼(南京西路10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4—1926年建造。1939年香港华侨开设“金门饭店”,为沪上著名酒店之一。

53.国际饭店(南京西路17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1—1934年建造,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装饰艺术派风格,建成后的半个多世纪为中国最高的建筑。

54.跑马总会(南京西路32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3年建造,由“上海跑马总会”和“万国运动会”投资,时为远东最大的跑马赌场。

55.大新公司(南京东路83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4-1936年旅澳华侨蔡昌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6.小桃园清真寺(小桃园街52号•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1917年建造,1925年改建,是上海近代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杨浦区

57.复旦大学校史馆、相辉堂、数学楼(邯郸路220号•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一年马相伯等创办复旦公学,孙中山、蔡元培、陈其美、于右任等人担任第一届校董。1917年改为私立复旦大学,1922年迁现址。

58.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军工路516号•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二年美国南北浸礼会创建,初名浸会大学,1914年改名为沪江大学。现存1948年前建造的各类风格的建筑30余幢。

59.江湾体育场旧址(国和路346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9年国民党“大上海计划”的主要建筑之一,董大酉设计。包括运动场、体育馆和游泳池。

60.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清源环路65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9年国民党“大上海计划”的主要建筑之一,董大酉设计,1933年正式落成。

(因上海体育学院10日有重要活动,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停止对外开放。)

闸北区

61.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浙江北路118号)

主要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闸北这片热土上领导一系列革命斗争的“红色闸北”史料。

62.四行仓库(光复路21号•上海市抗日纪念地点)

1932年建造,四行即旧上海的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的简称,八一三淞沪战役中谢晋元率部在此抗击日军。

普陀区

63.真如寺大殿(兰溪路399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延佑七年建,虽经多次重修,主体木结构仍为原构件,为上海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浦东新区

64.张闻天故居(机场镇闻居路50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闻天(1900—1976),又名洛甫,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故居坐北朝南,1900年8月30日张闻天在此出生。

65.黄炎培故居(川沙镇兰芬堂74弄1-8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炎培(1878—1965)。故居清咸丰九年内阁中书沈树镛建,原为三进宅院,现仅存第三进。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出生在此。

66.太平天国烈士墓 (高桥镇草高支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元年1月21日太平军主将吉庆元率兵进驻高桥,与清兵及英法侵略军激战,150余名战士牺牲,埋葬于屯粮巷。1954年重修。

67.仰贤堂(高桥镇东街81—93号•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1931年建造。位于高桥港畔,中西合璧。现为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

68.吴昌硕纪念馆(华夏东路1539号)

吴昌硕(1844—1927),我国近代诗、书、画、印艺术大师。纪念馆于1995年9月12日开馆。 69.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该馆由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馆和校史陈列馆组成,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医药类历史博物馆。

宝山区

70.宝山孔庙大成殿(友谊路1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孔庙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现仅存大成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1992年辟为陈化成纪念馆。

71.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友谊路1号)

2000年1月28日对外开放,以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图片、实物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淞沪抗战中和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英勇史迹。

嘉定区

72.嘉定孔庙(南大街183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孔庙建筑。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设内。

73.法华塔(州桥南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明万历三十六年重建。砖木结构,四面七层楼阁式,塔内有木梯可登至顶层。

青浦区

74.福泉山古文化遗址(重固镇钱家泾北50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含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西汉时期的遗存,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国的土建金字塔”。

75.陈云故居(练塘镇下塘街19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云(1905—1995)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于2000年6月6日建成并开馆。

76.青龙塔(白鹤镇青龙村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长庆年间,宋、元、明多次修葺。清代康熙年间因寺而名“吉云禅寺塔”,俗称青龙塔。砖木结构,塔身砖砌,八面七层。

77.青浦博物馆(华青南路1000号)

2004年12月8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通过“上海古文明之源”、“申城水文化之魅”等专题展览,展示了青浦的古代文明,以及桥文化和水乡风情等特色文化。

松江区

78.兴圣教寺塔(中山东路235号方塔公园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方塔。北宋熙宁、元佑年间建于兴圣教寺内。砖木结构,楼阁式,四面九层,第三层保留有宋代佛像壁画,塔刹有“乾隆”纪年。

79.松江清真寺(中山中路36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正年间创建。正门面北,内庭筑有龙墙,元代建造窑殿,明代建造邦克楼和礼拜殿。

80.西林塔(中山中路666号西林寺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咸淳年间始建,明洪武二十一年重建,正统九年迁建于大殿后。砖木结构,楼阁式,八面七层。

81.佘山天主堂(佘山镇西佘山之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5年始建,至1935年11月竣工,由葡萄牙神父叶肇昌设计,采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罗马风格的建筑形式。

82.醉白池(人民南路64号•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园内有池上草堂、醉白池、雪海堂、雕花厅等建筑,长廊壁上嵌《云间邦彦图》石刻。1912年孙中山曾在雪海堂讲演。

83.颐园(松汇西路480号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内•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高家花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典型的江南明代私家园林布局。

84.松江区博物馆(中山东路233号)

集中展示、收藏、研究松江历史文物。馆内建有碑亭、碑廊,其中明正统四年《急就章》碑刻极具文物价值。

奉贤区

85.奉贤区博物馆(南桥镇解放路121号科委大楼三楼)

展示奉贤的古文化遗址、古驰道、古城厢、古海塘、古代名人等历史文物。

崇明县

86.崇明学宫(城桥镇鳌山路696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天启二年,后多次重修。崇明县博物馆设内,有“崇明岛史与古船”、“崇明民俗”等陈列。

南汇区

87.南汇博物馆(惠南镇文师街18号)

展示上海成陆、南汇古海塘、煮海制盐、婚嫁迎娶、名人轶事等历史文物。

88.南汇彩豆画馆(新场镇新场大街210号)

彩豆画是南汇民间工艺,巧妙地运用纯天然的五谷杂粮粘贴而成。

89.浦东派琵琶馆(新场镇东后老街5号)

源自清代乾嘉时期的浦东派琵琶艺术曾誉满江南,以当代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为代表的浦东派琵琶为中国主要的琵琶艺术流派。

90.端午民俗馆(新场镇新场大街171号)

以新场古镇风俗为基调,展示上海郊区端午节传统习俗。

7. 中国造船协会

 1901年,由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IEC)、机械工程师学会(IME)、造船工程师学会(INA)与钢铁协会(ISI)共同发起成立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ESC或 BESC),并于同年 4月 26日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会议。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标准化机构。 1902年电气工教师学会(IEE)加入该委员会,英国政府开始给予财政支持。 1902年 6月又设立标准化总委员会及一系列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的任务是制定技术规格,如电机用异型钢材、钢轨、造船及铁路用金属材料等标准。

8. 中国造船杂志社

看泰坦尼克号电影,里面表现出一种很大义,很高尚的精神,妇女儿童优先走,男人则是很绅士的视死如归。

但其实这都是假象,都是谎言,真实的泰坦尼克号里,并不是让妇女儿童先走,而是贵族先走。泰坦尼克号的真实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我们的记忆当中逐渐消退了。

取而代之的是卡梅伦版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但是实事求是的说,电影版泰坦尼克号中,绝大多数情节都是编造的。他为了一种影视效果,视觉效果,心理冲击效果。给人塑造一种完美,凄美,壮美,3合一式的爱情。电影版的泰坦尼克号中,好多情节在现实中都从来不曾发生。

当然有些情节也发生过,但并没有电影中描述的那么美好。

比如说那幅经典的海报图片,在船头两个人伸开双臂,拥抱在一起。这个画面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因为在当年泰坦尼克号上,这艘巨大的轮船船头是个禁区。

里面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涉及安全的东西,设计航海安全的东西。

任何乘客是不能随便进入禁区的,哪怕是一等舱的乘客,哪怕是贵族。

即使极特殊的特例,想要进入到船头,也得经过船长特别应允许才可以。所以当年没有任何一位游客,有机会能够跑到泰坦尼克号的船头上玩浪漫的爱情把戏。电影中描述的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在现实中也并没有发生。卡梅隆在拍摄这部片子的时候,确实了解到泰坦尼克号上发生过爱情故事。

但是那个爱情故事和我们看到的,杰克跟露丝之间的爱情故事,完全不一样的。泰坦尼克号上只是有露丝这个人物的原型。

真实的露丝原型名字叫坎迪,她是一个53岁的中年妇人,离了婚,有两个孩子。

她为什么要做泰坦尼克号呢?当时53岁的坎迪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去美国看望自己受伤的儿子。

与电影中不同的是,在泰坦尼克号上对凯迪心存爱慕之情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6个人。

其中有一个小八岁的追求者,让坎迪有了想要登上船头的幻想。在最后关头,坎迪和小八岁的追求者都幸运的活了下来,上了救生艇,大难不死。坎迪此后在美国一家杂志社,写下了自己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故事。但是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那个追求者一直拒绝现身,似乎有意躲避曾经在船上令他神魂颠倒的坎迪。没有了爱情的坎迪,放弃了室内装修的行业,专心致志的从事旅行写作。

她的足迹遍布全球,甚至还曾经在北京定居两年。

1949

年90岁的坎迪与世长辞,留下了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故事。现实当中这段爱情故事,和卡梅隆编的电影版爱情故事之间,其实没什么必然联系,就是卡梅伦从这里得到些灵感。还有人说泰坦尼克号确实很令人感动,不只是爱情故事。

还有船上的绅士,让妇女儿童优先逃生,这种绅士精神让人感动。这是真的,倒也没错,泰坦尼克号上确实有感人的故事,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们选择绅士般的死亡。

但仅仅只是个别现象,比如当时有个富翁,他和他老婆一起来到船边,他老婆上了救生艇。

但是工作人员告诉他,妇女儿童优先让他再等一等。

他感觉自己活不了了,返回船舱里,在自己的头等舱找了一件漂亮的晚礼服穿上。

告诉其他人说,转告我的妻子,我要像绅士一样沉没,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了。

在生死之间表现的非常淡定,据说他当时的身价有1亿美金,在

1912

年有1亿美金,可以说是世界上有名的富人了。

最后随着最后几声爆炸声,泰坦尼克号一点点沉没了,上面的烟囱倒了下来把他砸到大西洋里,他在生死面前表现的非常淡定。还有个情节很感人,有一位63岁的老妇人,她和她的老伴一起来到船边救生艇。妇女儿童优先,所以她先上了救生艇。

但是当她看到自己的老伴不能上救生艇,还在船上的时候。

想也没想,又从救生艇回到了船上,把自己身边的一个女佣人推到了救生艇上。

然后对自己丈夫说,你走到哪我走到哪,我们都这么大岁数了,不能再分开。于是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她和她的老伴两个人坐在甲板上一起沉默到大西洋底。当时的妇女儿童优先,确实在船上发生过很多这样感人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得说,实际在泰坦尼克号上,只有小部分是妇女儿童优先,大多数情况都打破了妇女儿童优先。也就是说真实的泰坦尼克号,救生的情况比我们想象中要残酷很多,真相并不那么美好。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刊登报道,当时妇女儿童优先的动人救生口号,并非完全属实。事实是获得优先权的主要是头等舱,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统计数据表明,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3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根据保留下来的乘客记录和一些学者的计算。当时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有乘客

319

人,

200

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63%。二等舱有乘客

269

人,

117

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43%。三等舱有乘客

699

人,

172

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仅为25%。一二等舱共有儿童32人,只有一人死亡,三等舱的儿童有75人,死亡55人。显而易见,作为社会等级标志的仓位,成了生命的筹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妇女儿童优先,并非完全属实。把这种真相和泰坦尼克号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动人心魄的绅士力量一比。

你就知道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远没有电影里面说的那么美好。这个船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游轮,没有之一,泰坦尼克号被称为巨无霸。

因为它的长达到

270

米,宽有28米,高23米,整体重量达到46,

000

吨。当时就有人说上帝来了都弄不沉这艘船。当时的泰坦尼克号把整个欧洲造船的最高技术都融合在船上,本身也是工业化的一种需要。里面的三等舱,都比很多普通船头等舱要豪华,至于一等舱,二等舱的豪华程度,那简直无法形容。甚至可以说是移动的凡尔赛宫,造价在当时就达到了

7500

万英镑。很多人在一开始就说,这个邮轮上帝都弄不沉没。所以为什么在泰坦尼克号上面,发现只有16艘救生艇。即使普通游轮,救生艇也不会这么少。

因为当时泰坦尼克号的东家,他的老板说,泰坦尼克号本身就是一艘救生艇,再弄那么多救生艇干什么!他认为泰坦尼克号不会沉没,有这么几个保障。

首先无线电通信系统高度发达,接收信号能力特别强,发布信号能力也超强。

附近海域只要有知道的,过来救援就没事了。

其次泰坦尼克号本身有十六个非常大的密封舱,水过滤过去,船都沉不下来。

而且他的船体非常坚固,当时没有人想到泰坦尼克号首航,就会遇到这样的灾难。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游轮,首航就遭遇厄运,沉默其实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段历史非常有意思,虽然扑朔迷离,但经过一百年,人类大致也把它梳理清楚了。有的情节在泰坦尼克号里面有所展现,有的没有展现。起码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没有展现,把片子从头到尾看完,并没有发现里面船员用高倍海洋望远镜,站在船头瞭望。

等到发现海平面上有固定冰山的时候,到撞上一分钟都不到。

这其实是违背常理的,在游轮上应该总是有船员站在船头,用望远镜不停的眺望远方。

为什么在这艘船上没有呢?问题就出在了这儿。近些年很多人忽略了这个细节。

其实他的望远镜被锁在了一个橱柜里面。因为当时出发的时候,管这一片海域的船员,被船长替换。

当时海员很沮丧,因为他也很想参加这次海洋之旅。在下船的时候,他把望远镜柜子的钥匙也不小心带走了,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诱因。如果有这个望远镜,说不定能及早发现冰山,就不会发生后来的灾难。其次还有一个隐秘原因,船长史密斯好大喜功。他认为自己的邮轮是世界上最好的邮轮,本身一段航程要一周才能完成,他恨不得提前几天就完成。所以让船全速前进,等发现冰川的时候,再减速都来不及了。

而且当时碰上了大西洋,很奇特的天气状况。

从格林兰岛分裂过来的的冰山,居然漂洋过海来到这么远的地方,居然还依然保持那么大的体积。这个现象在当时很少见,是一种很奇特的自然现象。具体怎么撞上的呢?这个事情发生在

1912

年4月14号。

晚上的十一点钟多钟时候,船舱里监视前方动向的船员突然发现不好。

说怎么海面有两块固体,桌子大小的体积,其实就是冰山。

由于没有超越距离的望远镜,看到冰山的时候,已经距离很近了。慌乱之下,船长下达了一个错误的指令。

他告诉船员减速,左满舵,为什么说这是个错误的命令呢?

当时看到桌子大小的固体,已经离冰山很近了。

当时在全速前进,邮轮如此大的体积质量,一下两下减不下速度来。

这个时候左满舵已经完全避不开,既然无法避免撞上冰山,那么最冷静理智的命令是什么呢?

用船头去撞,因为船头最坚固,船不会沉。结果这一左满舵,船横过来了,船腰高速撞上冰山。

船身远没有船头坚固,瞬间撞开一个93米长的大口子,顺着这大口子,冰水就灌进来了。

船身没有那么大的承受力,他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船身损伤太过严重,整个船咔嚓折了。

然后前半截往水里沉没,后半截水上立起来了。

到了一定程度,也承受不了,后半截也沉进到水里面。

这是4月14号11:40晚上,到4月15号凌晨2:20,2小时40分钟,庞然大物泰坦尼克号,就彻底沉默了。

9. 中国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按照党中央决策、经国务院批准,于2019年10月14日由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成立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有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和上市公司106家,资产总额8733.8亿元,员工34.7万人,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能够设计建造符合全球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的船舶海工装备,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