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卫星技术海洋一号D卫星的作用是与海洋一号C卫星双星组网,能够填补我国海洋水色卫星无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丰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手段,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卫星还可应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服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气象、水利等行业。 2. 中国海洋卫星有风云气象系列,资源系列海洋系列,环境一号等等卫星。 3. 海洋卫星发射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交界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被称为“东风航天城”。该地区地势平坦,人烟稀少,晴天多雨天少,可以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于1958年10月20日成立,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是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卫星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的高原地区,地处温带,海拔1500米。始建于1967年。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具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该中心先后成功发射了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和中巴“资源一号”卫星等。 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始建于1970年,又称为“西昌卫星城”。该中心地处大凉山峡谷腹地,全年地面风力柔和适度,纬度低,海拔高,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附加速度,节省运载工具的能量消耗,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该中心是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的航天发射基地,担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 四、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始建于2009年。是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场,靠海港,运输方便,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航区及落区安全性好。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货运飞船、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该发射场地可以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满足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 五、中国东方航天港 中国东方航天港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于2019年7月开始启动建设。依托烟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发挥航天,海工等工业制造基础雄厚的独特优势,打造航天海上发射母港,火箭研发制造中心,海上发射平台研发制造中心,辐射带动航天新材料,航天旅游等相关产业。 4. 海洋卫星技术中心基建处始建于1967年,1988年9月7日正式使用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Taiy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简称TSLC)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原神堂坪乡的高原地区,地处温带,海拔1500米左右,与芦芽山风景区毗邻,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同时负责我国海上卫星发射[1]。发射中心拥有火箭和卫星测试厂房、设备处理间、发射操作设施、飞行跟踪及安全控制设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具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这里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无霜期只有90天,全年平均气温5℃。 5. 海洋 卫星近年来,科学家搜寻地球之外生命主要基于“类似地球”的条件,因此类似地球的星球很可能支持孕育生命。然而,目前科学家提议一些星球并不一定类似地球也能孕育生命,一些生命体可以幸存于其它化学物质为基础的无水环境。科学家特别关注土卫六,这颗卫星拥有液体甲烷海洋,而不是液态水海洋,美国康奈尔大学最新研究表明,这样的甲烷海洋可能存在无氧生命形式,很可能宇宙中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星球会存在生命。 康奈尔大学科学家提议的这种生命形式叫做“含氮体”,它是由小型有机氮化合物构成,能够幸存于零下180摄氏度的液态甲烷环境。目前地球上类似条件下,任何生命形式都无法生存。 该项研究第一作者、研究生詹姆斯-史蒂文森说:“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第一种具体的生命蓝图。”地球生命依赖于渗透性水基外部物质——囊泡或者脂质体,它可以容纳任何细胞的有机物质。 地球上的生命无法离开水,因此天文学家多年以来寻找恒星宜居地带、存在水的星球,这样的星球不热,也不太冷,潜在适宜生命存在。但是如果生命形式可以存活于甲烷环境,而不是水,意味着它们可以生存在更寒冷的气候,甲烷具有较低的熔点。 理论上“含氮体”生命形式是由氮、碳和氢分子构成,这些元素都存在于土卫六冰冷的甲烷海洋。然而这种异域极端环境可能幸存的生命形式也像地球生命一样具有稳定性和柔韧性。 有趣的是,为了制造这样的生命结构,科学家想象这种细胞使用一种叫做丙烯腈的化合物进行构造,该物质具有较强的屏蔽性,可阻止分解腐烂。 丙烯腈是一种无色、有毒的液态有机化合物,用于制造腈纶和热塑性材料,它也存在于土卫六大气层中。化学工程师波莱特-克兰西(Paulette Clancy)博士称,下一步将尝试和证明这些细胞在甲烷环境中的反应。 6. 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地理观测技术遥感的分类 一.根据工作平台分3类 1地面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2航空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气球、航模、飞机及其他航空器和遥感平台等。 3航天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等。 二.根据记录方式分2类 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很多,例举如下 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等。 四.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波段分5类 1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2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3红外遥感(0.76~1000 μm)、 4微波遥感(1 mm~1 m)、 5多波段遥感。 五.按工作方式分2类 1主动式遥感:即由传感器主动地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受并记录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2被动式遥感:即传感器不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电磁波,而是直接接受并记录目标物反射太阳辐射或目标物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7. 海洋卫星概念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是由美国发射的。 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是美国国家大气海洋管理局(NASA)于1978年发射的“SeasatA”, 装载了微波辐射计(SMMR)、微波高度计(RA)、微波散射计(SASS)、合成孔径雷达(SAR)、可见红外辐射计VIRR等5种传感器。SeasatA被称为卫星海洋遥感的里程碑。 8. 海洋卫星作用用各种遥感方法获得并提取光波所携带的海洋信息。 主要采用多光谱遥感技术:用多光谱传感器接收海面向上光谱辐射和海面热辐射,然后根据海洋-大气系统辐射传递模式进行数据和图象处理,得出海洋的环境参数。 海洋辐射传递的光谱特征是多光谱遥感探测海洋的基础。多光谱传感器参数的确定,依赖于海洋光谱辐射研究。 海洋的向上辐亮度,只有陆地的0.1~0.05倍,且动态范围很小。确定海洋环境参数所要求的光谱带宽为10nm,而陆地遥感所要求的光谱带宽,一般要增大10倍以上。 因此,用来探测海洋和海岸带的多光谱传感器具有较窄的光谱带宽。为了获得较大的接收能量,传感器具有较大的瞬时视场角。例如,海岸带海色扫描仪(CZCS)的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带宽为20nm,瞬时视场角为 0.05°,相应的地面分辨率约为800m。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发展起来的陆地-D卫星(美国)、斯包特卫星(法国)、地球资源卫星 1号(欧洲空间局)、气象海洋卫星(日本)、流星Ⅱ型卫星(苏联),在光谱选择、地面分辨率、遥感器配置等总体设计中,都尽可能地兼顾了陆地和海洋的光谱辐射特征。 海洋卫星的主要遥感手段,虽然是各种微波传感器,但是对于提供完整的海洋数据信息而言,光学遥感依然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9. 海洋卫星技术有哪些◆世界各国的海洋卫星和以海洋观测为主的在轨卫星已有30多颗。 ◆海洋卫星是地球观测卫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气象卫星和陆地资源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高档次的地球观测卫星,包括军用海洋监视卫星、综合性的海洋观测卫星、各种专用的海洋学研究卫星等。 10. 海洋卫星主要应用人造卫星的用途: (1)气象卫星: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气象观测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 (2)地球观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泛指用于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进行遥感的各种人造地球卫星和航天器。对地观测卫星主要包括气象卫星、陆地卫星、海洋卫星、轨道航天站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卫星。人们可以利用地球观测卫星进行监测以获取大面积观测数据最终可有效达到综合地分析资料。 (3)天文卫星:天文卫星是用来观测宇宙天体和其他空间物质的人造地球卫星。天文卫星在离开地面几百千米或更高的轨道上运行,因为没有大气层的阻挡,卫星上所载的仪器能接收到来自天体的从无线电波段到红外波段、可见光波段,是人类安置在太空的“千里眼”。 (4)应用卫星: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各类人造地球卫星的通称。很显然,通信卫星是应用卫星中的一种。 (5)广播卫星:广播卫星是指直接向用户转播音频、视频和数据等信息的通信卫星。具有信息单向传输、一发多收等特点。广播卫星是一种专用的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广播。它起到空间广播发射台的作用。 |
上一篇:船泊海洋工程(船泊动力工程技术) | 下一篇:海洋装备产品设计(海洋装备制造) |
msc航公司(msc货运公司) |
2023-03-10
|
查看详情 >> |
二手吸泥船(二手小型挖泥船) |
2023-02-04
|
查看详情 >> |
中国海事信息服务网(中国海事综合服务平台网) |
2023-01-30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