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通讯导航 > 基地慰问船舶(基地考察船)
基地慰问船舶(基地考察船)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0-18 18:15 点击:183 编辑:admin

1. 基地考察船

科学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艘5600吨的海洋科学考察船。此船配备先进的海洋调查仪以及卫星系统,导航系统,可进行地质、地球物理、气象、化学、生物和环境保护等综合调查。模样呈菱形,船长60多米,船宽10米左右,最大航速11.5节。主要用于调查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等特殊任务的船舶如美国的ATLANTIS号等。

2. 考察船图片

1872年12月7日~1876年5月26日,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进行环球海洋考察。这是世界上首次环球海洋考察,也是近代海洋科学的开端。挑战者”号船是一艘由军舰改装的木制调查船,长68米,排水量2306吨,依靠风帆和蒸汽机的动力推进。船上配备有当时最先进的调查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英国爱丁堡大学博物学家C.W.汤姆孙任科学调查队队长;调查队员是6名科学家;G.S.内厄斯任船长。航行三年半,航程达68890海里,对除北冰洋以外的世界各大洋都进行了调查。

3. 环球考察船

是金星号。

海洋调查船是专门用来对海洋进行科学调查和考察活动的海洋工程船舶,它是开发海洋的尖兵。最早的海洋调查船是由一般海洋船舶改制而成,如英国挑战者号是由军舰改装而成,长68米,排水量2306吨,靠风帆和蒸汽机推进,曾于1872年12月7日~1876年5月26日进行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海洋考察。后来,出现了专门建造的海洋调查船,船上装有专门的海洋调查、考察的仪器、设备。

4. 实践号考察船

(1)设计者们还是希望这些改进能为将来中国自行建造的航母提供有利的保障。所以,航母编号“16”既“要顺”之意。(2) 我 国家目前大型、巨型船舶的设计和建造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大型渔业船舶,远洋油轮、货轮,远洋大型科考船可能都是根据军方的需要,进行的军民两用设计,而且根据阶段,建造已经得到证实的大型、巨型船舶样品并进行实践和运用。也许此前这些大型、巨型船舶中的某些船只在军方内部就有了“编号”,刚好轮到第“16”号,中国开始自行改进废旧航母,以证实和获取航母建造的核心部分,并以此为依据,将来自行建造航母。

(3)大家看清楚了,我国辽宁号航母的编号为16号,它是两位数字,通常两位数字的军舰是训练舰或者是科研舰,但是这艘航母编号除了6以外还有前面是1那又是是怎么回事呢?了解我国舰船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我国,前面1字打头的通常都是驱逐舰等是直接参战的舰船,所以我国这艘辽宁号航母不光是平时作为训练科研也同时具备参战的功能。另外我想说我国这艘辽宁号航母目前并不归属那一个海军,它是直属我海军司令部管辖,目前拟定停泊在青岛。应为其他配套的军舰还没有完全配置完成 (4)其实是为了纪念已故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将军。 刘华清(1916—2011)

5. 远洋考察船

1993年向阳红16号与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相撞沉没。

向阳红16号是1981年由上海沪东船厂建造的远洋科学考察船。1993年5月2日凌晨前往太平洋执行多金属结核矿产资源调查任务时,向阳红16号在东海海域与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相撞沉没,全船110人,107人获救,3人遇难。这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史上首次重大海难事故。

6. 深海考察船

1948年,海洋学家甘·彼得逊宣布,在深度超过6500米的世界大洋中,生命将不复存在,因为在650个大气压的超高压条件下,连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会毙命。事实果真如此吗?1949年,丹麦“加拉泰亚”号考察船从10190米的深海中起网时,发现网中捕捞到25个海洋白头翁、75个管海参、5个瓣鳃贝和其他海洋生物。

这些海洋生物竟能生活在这样的海底,只要向那里抛下一块玻璃,深海高压就会立刻将其压成碎末。

7. 第一艘考察船

如果自己的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丢失了的话,那么自己应该在发现表格已经丢失了的第一时间内向组织说明自己丢失了考察表的情况,并向组织提出申请,重新领取一份考察表进行填写,以确保自己在考察表中所写的各项内容准确无误,不会对自己的后续考察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

8. 科学考察船

“雪龙”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极地科学考察船,也是一艘可以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自1994年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以来,“雪龙”号已多次赴南极和北极,“足迹”遍布五大洋。

“雪龙”号考察船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之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了改造,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现今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船总长167米,宽22.6米,满载排水量是21025多吨,吃水9米。因为我国南极科考开始得比较早,“雪龙”号第一次执行的极地考察任务是我国的第11次南极科考。

雪龙船核载船员为40名,科考队员80人,也就是说120人是标准载人数量。但是由于科考任务多且重,第九次北极科考上船的人员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

9. 渔业考察船

高唐锦鲤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获“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金奖”,经过多年发展已成规模化,年产值上亿元,有“北方锦鲤看山东,山东锦鲤看高唐”之美誉。

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属聊城市,东与德州的禹城市和齐河县为邻,西与临清市、夏津县接壤,南连茌平县境,北接平原县界,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高唐境内地势平缓、土地肥沃,东部有徒骇河、西部有马颊河经向贯穿县境,传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尤以盛产棉花闻名全省,“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素有“金高唐”之称。

10. 海洋考察船

宝藏1 :石油、天然气

石油、天然气资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有人曾形象地比喻,钢铁、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工业的粮食、血液和空气,它们直接影响着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将回到新石器时代。从现代人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来看,这绝非虚言。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浅海的大陆架,水深一般小于300米。在已探明的海洋油气储量中,有60%是分布在浅海海域。但大陆坡深水海域(水深300~1500米)、超深水海域(水深大于1500米)的油气资源潜力也相当可观,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将有更多的深海油气田被发现和开采。

宝藏2 :可以燃烧的冰

当地球物理学家在进行海上地震勘探时,在地震勘探成果图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反射条带,它在海底下的地层中,几乎与海底平行,不像是通常的地质构造的反映,科学家们称之为似海底反射面(BSR),经科学家研究和钻探证实,BSR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

天然气水合物看上去像冰块一样,但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它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笼形结晶化合物,分布于深海的沉积物中。可燃冰中的甲烷含量通常占80%~99.9%, 平均1立方米的可燃冰能分解成164立方米的甲烷天然气。

宝藏3 :锰结核和富钴结壳

深海洋底的锰结核是不断生长着的宝藏。早在100多年前,英国深海调查船挑战者号就在环球海洋考察中,首先发现了深海洋底的锰结核。随后,各国科学家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深海区均发现了大量的锰结核。

与锰结核不同, 富钴结壳是生长在海底的海山、 海台顶部和斜坡岩石表面的 “壳状” 沉积物, 一般围绕海底火山分布, 平均水深为300~3000米。 钴结壳平均厚2厘米左右, 最厚者可达20余厘米, 颜色呈黑色或暗褐色, 富含金属钴、 稀土元素和铂等贵金属矿物, 以铁锰氧化物为主。 由于富钴结壳是海水中的元素直接成岩形成,因此资源量远景巨大。由于采集效率低和开采成本较高,锰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目前尚未形成工业化开采。

宝藏4 :不能遗忘的海沙

小小沙子虽然默默无闻,却功勋卓越。海沙不但赐予我们一处处海滨度假胜地,同时也是填海造陆的重要材料。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陆地面积有2/3是填海造陆而来。在我国南沙群岛永暑礁、美济礁进行的岛礁建设工程中,海沙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

11. 科学考察团考察船

“天下第一吻”石刻雕像是1941年出土于彭山县江口镇梅花村第550号崖墓附第三层门楣上,通高49厘米,宽43厘米。从《汉书·周仁传》:“帝子后宫秘戏,仁常在旁,终无所言”的记载。该石刻表现一男一女全身裸体并坐相拥抱。男头戴圆顶帻式,右手搭其女右肩触乳,左手置于女阴部;女左手搭于男左肩上,右手握住男左手;女侧面与男相吻,男边吻边用手抚其乳,左手……该画面动感强烈,人体形色的刻画,动作造型的准确,感情瞬间的表露无不说明作者具有熟练的技术和把握感情的能力,如此画面在今人看来也属大胆,却出自汉代艺术家之手笔,怎不令人惊叹。其在人类艺术史上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与历史正统观念相悖的题材。难怪,郭沫若先生观看后风趣地称之为“天下第一吻”。

提及“天下第一吻”出土具体地点,当地住户、彭山汉崖墓博物馆看护员赵尚春说,“就在寨子山半山腰上,按崖墓编号,系550号墓。”很多年前,由于当地人开采红砂石,墓穴被完全破坏了。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持续的深度保护,墓穴周围已长满野草树木,遗址也被保护下来。

赵尚春口中的寨子山,距江口古镇不到两公里。站在岷江西岸望过来,满山绿树,岷江府河从山脚下流过,“从寨子山到江口古镇,再到仙女山,这一带已发现汉代崖墓近2000座。”彭山区文管所所长吴天文说。

再回到西岸,沿着一条小路往山上步行100米左右,赵尚春停住了脚步。站在红砂石砌成的石埂上,赵尚春将手指指向了远处的一处山崖,“‘天下第一吻’就是在那里出土的。”

随着赵尚春的指引,记者看到,这是一处断崖,满是野草和树木,不过,其山体肉眼可见。“遗址就隐藏在野草和绿树下。”吴天文说。

在吴天文的办公室,珍藏着一本书,书名叫《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在这本书里,不仅记载了彭山汉崖墓考古发掘全过程,还记录了外国传教士对彭山汉代崖墓“垂涎三尺”的故事。

这本书的编撰者是南京博物院。引言部分,编撰者这样表述:本世纪初,外国人纷纷到我国内地作考古调查,曾有不少人来到彭山调查崖墓。据郑德坤著《四川古代文化史》记载:

1908年,英国传教士陶然土沿四川岷江流域作汉墓调查,到过彭山,后写成《四川之墓葬》一文,发表于上海《亚洲交会会志》第四十一卷。

1914年,法国人色伽兰等组织了四川考古队,沿嘉陵江和岷江做崖墓调查,他们曾经到过岷江流域的江口,在彭子浩一带发掘了大量崖墓。

1933年,美国人葛维汉,曾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至彭山江口作崖墓调查,发掘一墓,内用花砖砌造,空无遗物。

吴天文说,正是这些外国传教士所谓的崖墓调查,导致彭山江口一带汉崖墓频繁而无科学性的调查和发现,又从来无人考虑崖墓的妥善保护和管理,再加上古董商人大量收购出土文物,致使彭山崖墓受到严重破坏。

关于外国传教士“垂涎”彭山崖墓的说法,也得到当地百岁老人的证实。

潘英明今年90岁,其三哥大他10岁左右,潘家三哥在世时曾回忆:当时的江口古镇一带非常繁华,岷江上更是每天千帆经过,其中有很多外国人在江口码头上岸。这些外国人来到江口,干的第一件事,即找风水先生看风水,他们就是在风水先生的指引下,寻找崖墓。找到后便雇佣当地人开始挖掘,再用船把挖掘葬品,通过岷江水路运走。

时至1940年,抗日战争期间,前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时由昆明迁往宜宾李庄。

据南京博物馆记录,上述两单位便联合组织“川康古迹考察团”,由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考古博士学位的吴金鼎先生任团长,将四川分为六个工作区,开始考察工作。其中,成都大平原为第二区,即包括彭山、金堂和灌县(现都江堰)。

“1941年,第二区选择在彭山县江口一带的崖墓为考察重点,工作站设在江口镇东南寂照庵内。”吴天文说,根据考古日志记载,第二区在彭山的发掘时间系从1941年6月14日开始,发掘地点有八处,共发掘崖墓77座,砖室墓2座,并按发掘的先后顺序编了序号。先后参加彭山崖墓发掘的有吴金鼎、夏鼐、曾昭燏、高去寻、陈明达、王介忱等。

“考古发掘工作到1942年3月7日结束。整个考古发掘期间,吴金鼎和夫人王介忱始终驻守工地,他是考古发掘现场的主持人。”吴天文说,夫妻考古家驻地主持,可见考察团对彭山崖墓的重视。

吴天文说,据他了解,考古家们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当时装了11艘船,也通过岷江走水路运至李庄保存。后来,又运至南京,收藏在南京博物馆。“11船是一个什么概念,按每船载重两吨计算,这批文物即重达22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彭山曾派出两位本土文物专家前往南京“寻宝”。

时任彭山县文化局局长的江河回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他们见到了“天下第一吻”。在南京博物馆,他们先是看到了一小部分彭山出土文物,后经介绍,获知访客是四川彭山的,南京博物馆特许他们进入陈列有彭山文物的仓库参观。“仓库很大,里面全是彭山文物。可见,1941年至1942年的十个月抢救性发掘,不仅及时,对彭山文物的保护也极其关键。”

按多本史料记载,“天下第一吻”是古人性教育的作品,石刻像表现一男一女全身裸体席地相拥而吻,画面动感强烈,动作造型准确,人物造型粗壮、古朴、刀法粗犷。

关于“天下第一吻”,在彭山人潘淼的家中,有一本介绍中国国宝的小册子,更是将其记录在第三位。这本册子名叫《国宝欣赏100种(第三辑)》,编写者欧劳斋。在书中,“天下第一吻”被介绍为“拥抱佣石雕”,在中国考古史上尚属首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