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 天地奇响,自然妙音――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鸣沙山、沙峰起伏,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是“郭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岭晴鸣”。 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当你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锦缎张挂沙坡,若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轰鸣不绝于耳。自古以来,由于不明鸣沙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本水草丰茂,有位汉代将军率军西征,一夜遭敌军偷袭,正当两厮杀难解难分之际,大风骤起,刮起温天黄沙,把两军人马全都埋入沙中,从此就有了鸣沙山。至今犹在沙鸣则是两将士的厮杀之声。据《沙州图经》载: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这段文字描述鸣沙山形状多变,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山体高达数十米,东西绵亘40多公里,南北纵横20公里,海拔1650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麓的月牙泉。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 风景区沿鸣沙山呈带状分布,有莫高窟、雷音寺、民俗博物馆、白马塔、白云观、阳关、渥洼池等众多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丰富,戈壁大漠特色鲜明。莫高窟荟萃了中国4世纪到14世纪、10个朝代绘制的佛教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是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珍贵文化。 -------------------------------------------------------------------------------------------------------------- 月牙泉 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这就是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水深约5米,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并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风景十分优美。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过去,人们难解大自然的奥秘,却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优美的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 历来水火不能兼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它像绝世佳人的眼睛--清澈、美丽、多情;它像窈窕淑女的嘴唇--神秘、温柔、诱人;它像是一牙白兰瓜--碧绿、甘甜、晶莹。 月牙泉边,白杨婷婷玉立,垂柳舞带飘丝,沙枣花香气袭人,丛丛芦苇摇曳,对对野鸟飞翔,风景如诗如画。泉南岸台地上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大片古建筑群。月牙泉内游鱼成群。据传,鱼叫做“铁背鱼”,能医治疑难杂病;草叫做“七星草”,有催生壮阳作用。吃了鱼和草,可以长生不老。因之,月牙泉被又称为“药泉”。 月牙泉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这里所记“沙井”即今日月牙泉。自此之后,关于月牙泉的记载便屡见史籍,并与鸣沙山紧密地连在一起。唐《元和郡县志》载:“鸣沙山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 据史书记载,鸣沙山与月牙泉成为沙漠奇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千百年来,人们面对这一沙海奇观,始终感到奇怪,作为沙丘的鸣沙山为何千年不变?而在沙海之中的月牙泉又为何“泉映月而无尘”、“月泉晓澈,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这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叹为“山之神异,泉之神秘”。 据考证,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晴空万里蔚兰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月牙晓澈”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 罗布泊 罗布泊又名罗布淖尔,是“多水汇集之湖”,罗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部,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如今,只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思与梦想. 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距今已有200万年。历史上,罗布泊的最大面积为5300多平方千米,到了1931年时,就只有大约1900平方千米,1972年,连最后一滴水也被蒸发掉了,罗布泊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如今,反映在卫星照片上的是一片极像大耳朵的荒漠。 罗布泊鬼斧神工般的地貌和丰富多姿的历史人文资源如磁铁般吸引着众多的探险家和科学工作者,即使是黄沙漫天的艰苦环境和极度干旱的恶劣气候也不能阻止,近代,就有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如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亨廷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法国人邦瓦洛、我国科学工作者黄文弼、陈宗器、彭加木、夏训诚、刘东生等,而关于罗布泊的理论也有不少,“游移湖”、“盈亏湖”、“交替湖”等观点不仅没有揭示罗布泊地区环境变迁的历史真相,反而又为罗布泊罩上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楼兰古城、营盘遗址、米兰遗址、古墓沟太阳墓、龙城雅丹、白龙堆雅丹等都分布在广袤的罗布泊地区,丰富灿烂的西域文明,多姿多彩的大漠风情、仪态万千的风蚀地貌令人无比神往。 罗布泊,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 ̄3000多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世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以上,广阔的湖泊沉积区和盐漠,都曾是它的领域范围,面积在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自南向北倾抬升,被分隔成几块洼地。现在的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2),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958年�夜�质〉赝急甓�婊�?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 注入罗布泊的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地受到祁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面通过疏勒河注入湖泊中。此外,还有阿尔金山北麓各季节性河流流水注入。这些河在注入罗布泊时,在沿途留下一片片湖泊,如众星拱月,环卫着罗布泊,其中最大的为罗布泊南面的喀拉和顺湖与台特玛湖。 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与罗布泊之间都有河道沟通。当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注入台特玛湖后,可沿塔里木河尾闾下延散流河床流入喀拉和顺湖。喀拉和顺湖和罗布泊之间,有一条40公里和的河道,出口处河宽800米,河床深1米,入罗布泊时呈散流状,河床深30-50厘米,两湖高差为10米。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自先秦以来,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得名,如|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此外,还有辅日海、临海、纳缚波等名。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罗布”地地点,古维吾尔语意为聚水之地;“淖尔”,系蒙古语,意为湖泊,二者总语意为聚水之湖。 罗布泊湖区,自古因流沙、雅丹、盐壳的包锁阻隔,道路艰险,人迹罕至,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罗布泊的位置和它的水源:“不周之山,北望诸毗邻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泽,河水之所潜也。”指明罗布泊(|泽)在葱岭(不周之山)之东。”敦薨之水西流注入|泽,盖乱河自西南注也。”前者即今开都河、孔雀河水系;后者即来自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各河流。“乱河”者,反映了当时河流交织,纵横成网的情景。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为罗布泊是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两千多年。至公元4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讯”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东西长八九十公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径注罗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积又达两千多平方公里。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干预,到1972年最终导致了罗布泊的干涸。近40年,湖泊汇流区耕地面积急剧增大,用水量成倍增加,孔雀河上游逐渐修筑了十多个大坝,从阿克苏、沙木依曼、亚木依曼、亚汗尔、劳改农场、马固诺尔,到老麻扎,就有6个拦河大坝,将孔雀河水引入农垦灌区。其次,在塔里木河源各主要河道中下游兴建了众多水库,拦截了河水,在塔里木盆地建成使用的大中小型水库达206座,仅塔里木河干流上就建成大中型大库19座,基本上拦截了塔里木河水。1962年,在下游上段修建的大西海子水库,实际已经变成塔里木河的尾闾,使塔里木河缩短180多公里。60年代终因塔里木河、孔雀河二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断了水源,渐渐干涸,湖盆区变成了白茫茫的盐壳地,湖滨区植物枯死,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下游成了风沙活动的场所。 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的外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河下游考察后,是由于湖底周斯性沉积抬升和风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传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国人亨亨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论,中国学者陈宗器发表了“交替湖”的观点,而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则试图用构造运动来作解释。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了一个世纪。根据我国古籍记载,由行秦至清,对罗布泊方位的记载基本是一致的,清代的《西域水道记》《河源纪略》、《舆地经纬度里表》等都准确载明,罗布泊在北纬40℃~41℃之间。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至罗布泊之间的高差确定了它不可能产生自北向南游移。通过我国科学家近年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3600年仅1.5米),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汇水中心。这说明,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 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一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近年,在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才揭开了罗布泊并不游移的真相。 -------------------------------------------------------------------------------------------------------------- 新疆“最美”候选之一: 时光挥一挥手,大海就变成了大漠。曾经的渔舟晚唱,只留下几条河痕;英雄夺过美人,策马远去,丢下成堆的金币玉佩,于是落幕的一缕孤阳消失在罗布泊了。 我们对于罗布泊,以及它所包容的一切,敬仰多于探究。 造化成就了一个鹤立鸡群的罗布泊,又将它演化成一道厚重的风景。我们不是住在风景里的人,我们对罗布泊看不透――它的前世今生几乎悖论般地存在。 它曾经的丰盈和桀傲,写在史书上,翻几页,就掉落,连石子落水的声音都没有。 罗布泊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的景致,就在它笼罩一身上的悬疑,实在令人诧异――它和借宿在它地盘上的楼兰古国、小河墓地、丝绸之路,是如何倒下,又是怎样远离滚滚红尘上千年的?点点滴滴都是它留给后世的千古谜题! 回首间,它总带给我们这样的错觉――我们常不禁期盼,它会像曾经悄然睡去一样,在某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倏然醒来。但,我们又明明知道它不会醒的,它恒久的神秘终将永久的封存,封存于它无边的寂静中。 于是,我们就想去看看它,把这个风吹雨打一千年的样子,再和心底里的那个影子重叠,复活一个曾经的罗布泊。 罗布泊曾称“罗布淖尔”。 在新疆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它曾“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因此人们一直误把罗布泊当作黄河上源。 古罗布泊距今已有两百万年,曾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现在有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注入罗布泊。 罗布泊曾生活过新疆最古老的民族――罗布人,他们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罗布人结婚的陪嫁,是一个小海子(沙漠中的小湖泊),恐怕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19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罗布泊渐渐消瘦。1972年底,罗布泊彻底干涸。 楼兰倒下了,在失落中,倒在了无生机的罗布荒原中。小河消逝了,在迷离中,湮没在黄沙漫漫的罗布风沙里。继而,千年时光流转,风吹过、雁来过,这一倒,就是与世隔绝一千年。 夕阳西下,楼兰空自繁华……现今楼兰留给后人的遗产,是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的“房地产”――分为东北寺院区,东南集市区,西北官署区,西南居民区四部分。 1900年的一个春天,它再次与尘世恢复联系,但已经没有王者归来的作派。它只能以残垣断壁显示曾经的伟岸和不俗,只能以钱帛丝绸回忆曾经的显赫与昌盛,只能以“楼兰美女”还原曾经的娇艳和凄美。 “我仿佛听到了两千年前传来的回声。邮差的坐骑晃动着脖子上的响铃,从敦煌到楼兰,沿着丝绸之路,捎来了中原大地的信息……楼兰人的生活热火朝天,行人、骑手、商队、马车,川流不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面前展开,使我也不能寐,伴着永恒的星辰等待黎明的到来。” 斯文・赫定,这个因为楼兰而名声大噪的瑞典人,在时隔34年后再次探访楼兰时,现实与幻想交织,将他的心里写满伤痕。 “夕阳西下\楼兰空自繁华 \我的爱人孤独地离去 \遗我以亘古的黑暗 \和亘古的甜蜜与悲凄…… “而我绝不能饶恕你们\这样鲁莽地把我惊醒\曝我于不再相识的\荒凉之上\敲碎我 敲碎我 \曾那样温柔的心”(席慕蓉《楼兰新娘》) 对世人而言,罗布泊似乎是永久伫立在漫漫黄沙中的一个梦,惊艳世人的楼兰美女,从这里出土;留存无数迷团的小河墓地,在这里失而复得;行进路上的彭加木、余纯顺,在这里遇难并永生沉睡;为共和国撑起和平天幕的“蘑菇云”,从这里腾空! 现在,新生的罗布泊镇正在崛起。这是继楼兰古国后1500多年来在罗布泊无人区诞生的第一个政府机构。 现在,罗布泊的干涸之谜、游移之谜、地貌之谜、“大耳朵”之谜和楼兰之谜等五大谜团,仍然有待科学破题。王琦铭摄 -------------------------------------------------------------------------------------------------------------- %D4%C2%D1%C0%C8%AA&pn=10&cl=3 %C2%DE%B2%BC%B2%B4&pn=10&cl=3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 风景区沿鸣沙山呈带状分布,有莫高窟、雷音寺、民俗博物馆、白马塔、白云观、阳关、渥洼池等众多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丰富,戈壁大漠特色鲜明。莫高窟荟萃了中国4世纪到14世纪、10个朝代绘制的佛教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是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珍贵文化.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姣姣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出敦煌东南行约四十里戈壁,为中外驰名的千佛洞。出千佛洞向西北走,再过二十里戈壁,便是连绵的沙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至党河口,东西绵亘四十公里。山峰陡峭,势如刀刃,十分壮观。此山沙呈黄色,凹凸变幻,随风移动,如波澜起伏。夜阑人静,忽闻沙声,如哨长鸣,凄厉幽婉,令人悚然。如遇烈日暴晒,即使风停沙静,也丝竹管弦之声不绝。史载: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震数十里……故鸣沙山。 在鸣沙山的环抱之中,有一湾翡翠般的清泉,水面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面平;若星若月,精彩夺目;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每当晨曦来临,霞光初露,朝雾蒙蒙,水月一色,澄波闪闪,风光旖旎。在山顶俯视,水面形如钩月,故名月牙泉。泉深数十丈,终年不涸,亦不外溢,冬季结冰,水中产铁背鱼,当地人奉为神明,不敢食用。泉中盛长水草,名七星草。泉边芦苇丛生,水鸟栖息,泉旁原有一庙及居民数家。汉武帝时,相传此池中有天马自水中出,日行万里,因此献之京师,有天马歌记其事。池旁刻有石碑曰:“渥涯池”,即汉时名称。 月牙泉已闻名千古。凡知敦煌者,必知有鸣沙山;知鸣沙山者,必知有月牙泉。月牙泉被誉为鸣沙山的眼睛,敦煌的命脉。我以为,月牙泉之所以出名,在稀奇二字。所谓“稀”者,是指在沙山漠海中,突然有一泓清泉,可以解渴,可以饮马,可以濯足,可以悦目。泉边青草萋萋,使人豁然开朗,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物稀为贵。如果说月牙泉是在江南水乡,是在茂林修竹的山涧,她只不过是普通的一眼小泉、一池春水而已,至多也不过是绿水青山中的一道风景。但是,在寸草不生、满目荒凉的浩瀚沙海中,突然出现这样一片清冽的水面,生长着这样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的生命,意义就不同了。试想,一个在沙漠中连日长途跋涉,焦渴难耐的旅人,眼前突然出现这样一片世界,那会是多么欣喜,就犹如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突然看到了希望。所谓“奇”者,是指月牙泉大不过百亩,深不过十丈,处在四面沙山包围之中,流沙拥积,却历经千百年而未被流沙吞没掩埋,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所以,月牙泉之名,非泉之名,而在其沙山中有其泉,泉在流沙中长存不没。此乃月牙泉之奇观也,月牙泉也为今日大名鼎鼎之“月牙泉”者也!噫嘻,不知别人与我所见可同否? 莫高窟九层楼 它和鸣沙山东的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鸣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风。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地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 形状酷似一弯新月的月牙泉位于甘肃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1994年,鸣沙山(古书中记载为沙角山)和月牙泉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地质学者大多认为,月牙泉是古党河河道的一段残留,接受地下潜流的补给才使得处于极端干旱、强烈蒸发的条件下仍得以千年不干涸。而近30年来水环境急剧恶化,给人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月牙泉水位下降的原因究竟何在? 1987年到1997年的10年间,月牙泉的面积由13.5亩减少到8.5亩,年均缩小0.5亩。最大水深由4.2米下降到2.0米,年均下降0.22米。而2006年4月9日的实测数据表明,月牙泉最大水深仅为1.0米。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主任马生凯告诉记者: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积在60000平方米左右,这是经1986年和1999年两次淘沙清淤,又经过5年回灌补水,每年引来500万立方米党河水才保住的。尽管如此,月牙泉水位每年仍要下降15厘米左右。 敦煌市委托原地矿部兰州水文地质工程中心调查发现,月牙泉水位之所以下降,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后者是导致月牙泉水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吕建荣 摄影报道) 月牙泉的遭遇是敦煌生态恶化的缩影。有关专家建议,保护月牙泉要动“大手术”: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地下水位得到回升,维护敦煌盆地地下水原有的动态平衡,是治理月泉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维护敦煌生态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为了保护有限的水资源,敦煌市已全面“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禁止打井”。在跨流域调水方面,当地政府已申报从青海境内引水的“引哈济党”工程,并争取实现疏勒河上游每年向敦煌定量放水。莫高窟,披着千年沧桑,携着胜古佛光,在大漠的沙尘中默看日升月移。而孕育了莫高窟的敦煌是矗立于茫茫沙海中的绿洲之城,千百年来守望着丝绸之路的兴衰,见证着人类文明史的灿烂。在敦煌城南卧着鸣沙山,如黄龙盘踞,鸣沙山东边的崖壁上座落着莫高窟,而心脏部位,则是敦煌人心目中的圣泉---月牙泉。月牙泉生在鸣沙山的怀抱中,2100年来沧桑变幻,黄沙掩埋了多少曾经的辉煌,却从未侵袭过这潭清泉。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平稳的月牙泉水位逐渐下降,到了90年代,月牙泉水面已经大面积萎缩,泉底已清晰可见。人们在担心月牙泉的生命是否走到了尽头。 只知道田震的“月牙泉”,xixi~~ |
上一篇:官厅水库用什么饵料? | 下一篇:云浮大云雾山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