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现状(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现状是什么)

江南官网app 2023-07-25 15:01 编辑:jing 53阅读

1. 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现状是什么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高、环境友好为特征,处于海洋产业链高端,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导向性作用的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

2. 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现状是什么呢

中国海洋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还有部分海洋国土存在争议。

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朝、韩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东海大陆架是我国陆地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应归我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与我国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在南海,我海洋权益受到的侵犯更加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地理部分读到:“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2.7万平方公里”。中国政府网是这么说的:“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这里没说中国管辖的海洋面积,只说中国中国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有470多万平方千米。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是中国周边的边缘海,面积分别为7.7、38、77、350万平方千米。加上台湾东部的200海里以内的近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中国周边的近海水域面积确有473万平方千米。但是,中国周边的近海并不全归中国管辖。黄海要与朝鲜、韩国划界,东海要与日本划界,南海要与更多的国家划界。因此,中国管辖的海洋面积要远小于473万平方千米。

据测算,中国管辖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加起来的海洋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但其中部分还与邻国存有争议。

3. 我国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

自然资源概况

2022年度,全国共有耕地12760.1万公顷、园地2012.8万公顷、林地28352.7万公顷、草地26427.2万公顷、湿地2357.3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596.7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018.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28.7万公顷。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耕地净增加约130万亩,全国耕地总量连续2年实现净增加。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建设用地供应方面:2022年,全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76.6万公顷,同比增长10.9%。2019年至2022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持续增长。

矿业权市场方面:2022年,全国新立探矿权362个,新立采矿权1384个。从出让方式看,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探矿权172个,以“招拍挂”方式出让采矿权1083个。

地质勘查投入及成果方面:2022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1008.4 亿元。其中,全国油气地勘投入822亿元,非油气地勘投入186.4亿元。2021年以来,全国地质勘查总投入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海洋资源利用方面:2022年,批准用海面积19.0万公顷,同比下降16%。批准用岛10个,用岛面积135公顷。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9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4. 我国海洋产业体系还很不完善

中国海洋建工集团是央企单位,中海海洋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大型国有控股综合性施工企业,公司由国家海洋局下属中海海洋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控股,企业注册资本金5.05亿元。公司自创立以来,成功运营江西、湖南、云南等地区的PPP以及EPC项目,拥有年产能力达到30万立方PC预制构件的二个生产工业园。下设与主营业务相匹配的专业公司,拥有适应工程建设需要的勘察、设计、科研机构和各类先进施工机械。

先后承建和参建了大批国家或地方的房屋建筑、体育场馆和市政工程项目,以及建材、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的各类工程。

5. 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现状是什么样的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9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2%,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1%。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72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9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700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的4.2%、35.8%和60.0%。

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其中,海洋渔业实现恢复性增长,养捕结构持续优化;海洋油气增储上产态势良好,增加值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物医药自主研发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平稳较快增长;海洋电力业稳步发展,海上风电装机规模逐步扩大;海水利用业保持良好发展,多个海水淡化工程投入使用;海洋船舶工业止降回升并实现较快增长;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向好,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多项重大海洋工程建筑项目顺利完工;海洋交通运输业运行平稳,沿海港口生产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滨海旅游业持续较快增长,发展模式呈现生态化和多元化。

6.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

现代海洋渔业产业,现代海洋交通运输产业,现代海洋船舶制造工业产业,现代海洋海盐制品产业,现代海洋石油天然气产业,现代海洋滨海旅游产业,现代海洋海产品养殖产业,现代海洋深海科技研究产业,现代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现代海洋远洋产业。

7.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

海洋类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国家对于海洋科学采取积极支持发展的政策,也大力发展海洋科学的教育。如今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采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当下随着行业的发展,如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较佳,特别是海洋资源开发、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上运输、海洋油气开发和食品工业等部门吸收人才最多。

近几年,我国在海洋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在海洋资源利用、海底石油勘测、海产品生产等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该专业就业形势良好,由于该专业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国家的政策倾斜,从业人员的收入状况良好,且有持续增加趋势,特别是该专业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所以行业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

8. 中国海洋产业

海控集团是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国资局全资控股企业,金融服务业、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海洋文旅及高端服务业为集团三大主业。

海洋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海控集团”)获悉,公司将参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月海藻”)增资扩股,收购明月海藻约26%股权。同时还将与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大洋”)合作成立海藻多糖空心胶囊项目公司,扩充海藻多糖空心胶囊产能。未来,三方还将合作成立海藻产业投资集团,并购海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海藻产业发展集群。

9.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互联网+”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有“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日益变化,行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在“互联网+”影响下,船舶业呈十大发展趋势。

船舶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能给船舶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已经到来,并趋向成熟,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颠覆,正重新构建、擘画人类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调整发展新蓝图。航运、造船、配套及相关技术、生产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协同化创新体系、柔性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不断重塑新时期船舶业竞争新优势,对传统行业生态体系新格局进行颠覆,加之通过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和用户黏性,逐步建立包含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竞争对手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单位等相关经济协助发展船舶业联合体,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未来船舶业的一张“生死牌”。

管理模式网络量子化

信息化时代,传统行业从单一部件、单机设备、单一环节、单一场景的局部小系统不断向整体大系统、全局巨系统演进,从部门级到企业级、产业链级乃至产业生态级不断演进,并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突破地域、组织、机制界限,通过对大规模信息技术数据应用,实现人、财、物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整合,有计划按比例地提供强有力的革命性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运行调节,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产生颠覆式改变。在目前经济低迷和船舶企业纷纷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之际,精益管理综合作用凸显,成为推动船舶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将科层制管理模式转为网络式管理模式,构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企业客户间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潜在智慧,“互联网+”式网络量子化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

大数据成战略核心力量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对数据的挖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云计算则是开启大数据应用新领域的“金钥匙”。作为“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涵盖航运、造船、船舶配套以及相关服务等产业链,并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复杂性高,充满变化,使得船舶业当之无愧成为最复杂的大数据行业。船舶业却是个数据应用贫乏的行业,未来的船舶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及如何使用数据。解决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船舶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将成为未来船舶企业的战略核心力量。

万物互联平台模糊产业边界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生态的改变,制造业更是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家战略上的纷纷布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的“两化融合”,国际巨头更是加快构建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抢占规则制定权、标准话语权、生态主导权和竞争制高点,通过丰富开发工具、开发应用接口、共享数据资源、建设开发社区,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星状网络数据处理平台,以形成赢者通吃的市场局面。

智慧航运突破传统航运思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船舶技术的创新将引发航运管理变革和服务进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整合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在运营公司、设计建造商及设备商等之间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将智能系统在船舶设计建造阶段就纳入后期航运运营考虑,引入大数据挖据技术,提高航运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更稳定、更易维护、更具弹性的在线订舱服务。运营过程中清晰规划运输船舶航程和航站,推进航运思维、理念及商业模式的“智慧”化。

智能船舶成必争之地

过去船舶更多侧重于船舶基本功能的实现,未来的船舶将在互联网技术下,会更加关注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甚至整体船舶运营的智能化,智能船舶将会应运而生。智能船舶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环境、能源、材料、空间、电子、机械、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建立实体和虚拟设施,实现操纵系统、航行系统、设备技术、节能技术甚至生产系统等的智能化,逐步形成能自感知、自评估、自预测、自组织、自重构于一体的船舶,实现信息与实体智能耦合全过程。DNV GL集团2014年曾发布一份名为《未来航运业》的报告,提出智能船舶这一新概念。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船舶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智能船舶将决定各国船舶工业在船舶市场的地位,成为各大造船国家现今进行的必争之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促使船舶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的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系统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用IT把设计源头与工厂的各个末端连接起来,实现人、产品、设备完全交互,牵引着传统工业发生革命性的演变。搭建设计、生产、采购等业务“一体化”智能生产流程设施,建立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和车间物流系统,使智能化设备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机器,通过云技术把所有生产资源都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系统向智能化生产系统转变,实现船舶的定制化与规模化、个性化与普适化、虚拟与实体、微观与宏观、当前与未来的结合。

科创模式及资源要素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中国船舶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这道“坎”。基于此,船舶企业纷纷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船舶实验室,搭建“官、产、学、研、用、检”全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打破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开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创新。

技术产业化成发展新方向

伴随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业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满足未来客户大批量个性化需求,企业设计纷纷转型改制,基于互联网进行全球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发展和设计模式转变,从封闭型的单纯向企业提供设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的开放式模式转变。工程技术公司更是通过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程EPC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运营模式,围绕集约航运、绿色航运、安全航运、智能航运主题,进行新船型开发、船舶性能优化、航运安全、航运效率、节能减排、航运信息化等学术前沿和关键问题研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输出设计技术,转让设计方案、技术标准、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抢占市场订单赢得市场份额,提升船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产融结合重建行业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形势下,针对巨大的船舶业全产业化规模和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服务推出明显不足,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创新面向船舶业构建一种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产融结合经营模式,金融直接投资产业,股权收益补偿,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风险共担机制,愈来愈受到资本和产业的关注和追捧。随着市场发展趋势,船舶业也在实施产业科技和金融融合战略,联合系统内投资企业就某一产业进行研究,评估并实施解决方案利用上海船研所技术优势,借助上市公司资金投入,将重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重构生产体系中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的运行模式,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

10.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化有哪些规律性趋势

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这些水当中,有的被陆地隔开,人们称之为“湖泊”“河流”,有的连成一片包围着陆地,人们称之为“海”。也许你曾经见过大海涨潮时的波澜壮阔,见过阳光下细软白沙折射的光芒万丈,见过蓝蓝天空下自由翱翔的活泼白鸥……但是,你真的了解大海吗?

海与洋并不是“孪生兄弟”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海洋连在一起说。可是海洋并不是孪生兄弟,它们的区别大着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虽然在“海洋”中“洋”的位置靠后,但是洋才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呢。如果把海洋看作兄弟俩,那么洋就是岁数不大却长得比哥哥还强壮的弟弟了!别看它岁数小,大洋的面积可占到世界上海洋总面积的89%左右呢。大洋不只是靠面积强过了哥哥,它的深度也不能小瞧——平均水深在3000米左右,最深的地方可以达到1万多米。一层楼房大概高3米,那么大洋最深处相当于3333层楼呢!这个深度,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惊讶呢?

比起大洋,大海就像是发育得太晚、长得不高的哥哥。大海在大洋的边缘,像哥哥保护弟弟一样包围着大洋。海的面积没有大洋的大,只有海洋的11%左右。论深度,大海也比大洋逊色不少,大海有的地方深两三千米,有的地方却只有几米深,不过这也足够那些小虾小蟹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泳了。

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而大海却没有这样好的系统。世界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南大洋也叫南冰洋。)同样,大海也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边缘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靠近大陆前沿,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就像是一根纽带紧紧地联系着海洋两兄弟。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它是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就像是欧洲的波罗的海。而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所以大海和大洋就像是一对兄弟一样密不可分,现在你还敢说海洋没有什么不同吗?

为什么海洋“深不可测”?

曾经有人用盆和水来比喻陆地与海洋——占地球表层面积最多的海水,装在了地球上最大最深的洋盆里。如果分别统计全世界陆地的高度和海洋的深度,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陆地大多数在海拔100米以下;而海洋的深度大概在3000~6000米。陆地平均海拔大约为800米,而海洋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680米。为什么陆地和海洋的差异会这么大呢?

原来地球上的地壳也是分不同种类的,主要是大洋壳和大陆壳。大洋壳是由玄武岩组成的,它的密度大约是2.9克/厘米3;大陆壳的主要成分是花岗岩,它的密度大约为2.7克/厘米3。大洋壳和大陆壳的下面都是地幔,地幔又是由橄榄岩组成的。而橄榄岩的密度为3.3克/厘米3。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知道,重的物体要向下沉,轻的物体向上浮。因为成分的密度不一样、重量不一样,于是就有了大陆和大洋的深度差。不但如此,重的地壳薄,轻的地壳厚,所以才会产生大洋壳平均厚度不到10千米,而大陆壳平均厚度33千米的巨大差异!大陆最高的地方要数青藏高原了吧,那里的地壳厚度超过70千米了,而海洋的最深处当然还是要数海沟。

11. 我国海洋产业的趋势

区域,邻靠中铁博览城商圈,并且本身海洋活力区是融创打造的超商圈,融创规划配套完善后,一个活力区的商圈足够,完全不需要依附周边

再说价格,西海岸的房价,灵山卫向东,普遍超20000了,灵山卫向西,毛坯价低于12000!活力新区,带装修的均价14000多,基本就是西部区域的正常偏低一些,综合考量周边,相对性价比高,前段时间中铁住宅的开盘价毛坯13000+

至于投资前景,不得不说,如果配套跟上,加上还有规划的地铁线路经过,这里有很好的前景!纵观西海岸楼市,眼下价格是平稳中缓缓增长。

估计看到这会有出来喷的,我只想说如果你从今年3月份开始关注一个楼盘你就会发现涨价了!某科楼盘,三月份118平,20楼以上价格160多万,5月份的时候再开盘的价格就变成了同户型也20楼以上175+,本月近几天,同户型,5楼190万!

很多人对投资房产有顾虑,生怕房产泡沫,对于中国来说,宏观调控,目前应该是没有大涨大跌,以后也应该不会!但是,我想说的是,房子是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也就相当于现金流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是渐渐贬值的,而房产属于商品,物价膨胀,房产自然也膨胀,起码保值性比较强!

下一篇:维护海洋权益话题(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返回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