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区海洋英歌队(潮阳英歌视频)

江南官网app 2023-07-24 09:44 编辑:jing 236阅读

1. 潮阳英歌视频

游神咚咚咚是《潮汕英歌舞》歌。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汕头、揭阳、潮州、汕尾)。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普宁市,陆丰市,惠来县,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游神、迎神是长乐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具有浓烈的道教色彩。农历正月的初四之后,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春节)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2. 潮阳英歌人物角色排名

塔馆英歌队是潮汕的,于2014年2月初,是棉城其他英歌的后起之秀,他们舞姿矫健豪放,具有南拳北腿相融合,带头队员那亮丽的哨子,摆动着双手槌花,气势凶猛,吸引众多观众的观赏,塔馆英歌阵型打法16下套猛龙过江,十一下套虎啸风声,具有舞蹈性又有武术性,两位司鼓者以金鸡独立、马战冲关的架马在队伍中来回舞动,动作摆动自如,舞蛇者甩动手中的毒蛇以吹哨为号,整支队伍体现出英姿雄起的英雄气概。

3. 潮阳英歌舞视频完整版

正月十五至十七日每天下午2时开始。英歌舞是富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娱乐项目,是群众喜欢表演和观赏的节目,今年元宵节期闷在潮阳区棉北街道站前广场举行。

4. 潮阳英歌图片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5. 潮阳英歌脸谱图片大全

18套

英歌队员英歌队员的名额没硬性规定,一般视本乡“壮丁”多少而定,有24人的,有36人的俗称三十六天罡,有72人的俗称七十二地煞,也有108人的扮成梁山泊108好汉。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

6. 潮汕英歌哪里是正宗

英歌人物排位是按梁山108名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潮汕英歌舞108好汉的出场顺序:首先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英歌舞的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

7. 潮阳英歌舞的传承与发展

在潮汕地区,有这么一种流传了三千年之久的广场舞蹈,这种广场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广场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场舞蹈,就是英歌舞。  最近,汕头大学的六位学生,写出了一篇名为《英歌舞--似锦繁华何日返》的潮汕文化报告。苏萍就是这六人中的一人。  苏萍首先介绍了“英歌舞”名字由来的三种说法: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学者陈景熙也认为,潮汕英歌舞与古代的驱傩仪式有着很深的渊源。陈景熙先生说:  英歌舞是在潮汕区域文化体系里面具有阳刚之气的两种文化事象之一,另外一个就是潮汕大锣鼓。潮汕英歌舞这样一种形式,其实是跟我国古代所进行的春季驱傩仪式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它有它的历史渊源。  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伯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伯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苏萍说,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一般最多不超过108个人:  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所以一般最多不超过108个人,现在人数方面就因地而异,表演者主要是当地的居民,所以变数就比较多,很多是因居民的人口或者是当地的经济环境来决定具体参演人数的多少。而且是以20到40岁左右的青壮年为主。因为英歌舞表演的时间长,体力消耗大。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未婚女子她们组成的英歌舞队,还有少年儿童啊,老年英歌队也相继成立。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1.8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苏萍介绍说,“英歌槌”的打法,按槌花运动的差异就有直槌和横槌两种。  英歌舞的队形一般是两列,人数一致,这样一来就有利于游行的时候保持队伍的整齐。同时,这两列队伍还能随时变化成各种对称或者不对称的阵形。  英歌舞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一般的是以英歌舞蹈节奏的板式来划分的,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  按舞蹈节奏来划分的话,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慢板英歌节奏比较慢,带有古典宫廷式的特色,典型的就有海门镇的湖边英歌队,还有棉城的平东、凤东、凤西、凤南、凤北、大南英歌队。中板的话它的锣鼓敲击法就简单一点,体现“力”和“势”的艺术美,比较潇洒,典型的就是金浦的排字英歌队。快板的话就是比其他两种的节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点紧凑,阵势的开合啊,动作的起伏啊,气氛比较热烈。  在这三大类中,快板英歌有着独特的槌法运用,一般分为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两种。  表演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以前,在潮汕地区,尤其是在潮阳的农村,到了农事活动的时候,为了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就会有英歌舞的表演;春节期间的游神啊,秋收后的庆功或者祭祀民俗活动,英歌舞也是保留的节目。而现在,英歌舞从以前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变成了庆祝喜事的活动。苏萍说:  到了现在,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英歌舞出现的场合也越来越多了。春节啊,劳动节啊,国庆节啊,元旦啊这些节日,迎接外宾啊,或者是学校的剪彩啊,大家都可以欣赏到英歌舞的表演。由之前祈求神灵保佑的那种仪式变成了现在庆祝喜事的活动。

8. 潮汕英歌教学视频

因为清朝时的天地会借英歌舞习武,反清复明,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公孙上阵必胜!是借公孙胜之名字,表达了取胜的信念。

9. 潮阳英歌魂

塔馆英歌队是汕头市潮阳区棉城的一支英歌队伍。

该英歌队前段时间因为队员和观众起冲突而被人熟知,相信该队会吸取教训,整顿队伍,为观众呈现出精彩、文明的表演。

下一篇:制造海洋垃圾的国家(世界第一海洋垃圾制造国)
上一篇:返回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