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探索成绩(我国海洋探索)

江南官网app 2023-07-23 19:17 编辑:jing 80阅读

1. 我国海洋探索

只探索了百分之五,而百分之九十五的都没探索

2. 我国海洋探索离不开古待航海家

出航为冬季,返航为第二年春季。

  因为南海盛行东北季候风,宋元时期的南下,大多利用季风为动力。每年立冬或冬至时节,趁东北季风扬帆南下,至翌年清明或端阳节前后,再趁西南季风返航。

  帆船行驶就需偏东或偏北来抵消风力对方向的影响。这样,凡南北向航行,均偏向东北和东南,凡东西向航行,均偏向东北和西北。二地往返针位和更数数(即航向和航程)不能尽同。

  【宋朝航海】

  两宋时期航海技术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凭天象、天体识别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阳辨向,至北宋时期,航海技术开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针航行。而指南针的应用,在南宋时期发展成罗盘形构,随着精确度不断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针指示方向,比北宋时期更为进步。也促进了中外海上交通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元朝航海】

  元代指南针的应用更为普遍,也更为精确,已成为海舶必备的航海工具。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针许多针位点连结起来,以标明航线,称之为针路。指南针应用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乾、坤、、艮)作为航海罗盘上编排的航路方位,这样,海船航行更能精确地确定航向,把握航线。

  元朝航海技术的提高,还表现在对海岸天象与规律的认识与掌握,以保证海船航行的安全与稳定。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与利用季风规律。元朝航海家在长期的海上交通实践中,总结经验,编成有关潮汛、风信、气象的口诀。

  而有关的口诀据称“屡验皆应”,说明了元朝对海洋气象变化规律,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与掌握,有助于进一步驾驭海洋,促进海外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 我国海洋探索的历程

截至2020年,人类探索了海洋的百分之五。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4. 我国海洋探索取得哪些成就

以下是一些世界上海洋探索的重要成就:

深海探测:人类通过潜水器和遥控器等技术,成功探测了世界各大洋的深海区域,包括马里亚纳海沟、波罗的海深渊等。深海探测揭示了深海生物、地质构造和海底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海底地形图绘制:通过声纳和卫星遥感等技术,绘制了全球海底地形图,揭示了海底山脉、海沟、海岭等地质特征,对地球科学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生物研究:通过深海探测和生物采样,发现了许多新的深海生物物种,如巨型水母、深海鱼类等。这些研究对于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生物适应深海环境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资源开发:通过海洋勘探和开发技术,人类成功开发了海洋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同时也开展了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如锰结核、多金属硫化物等。

海洋环境保护:世界各国加强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建立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机构,致力于减少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推动可持续海洋发展。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为人类认识和保护海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然而,海洋探索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成就和发现。

5. 我国海洋探索事业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以竺可桢为代表的我国近代地理学 竺可桢(1890—1974) 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18 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创建东南大学地学系、国家气象研究所,主持浙江大学教育工作。

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持全国地理学、气象学的科学研究工作。

他关心和领导了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冰川、冻土、沙漠研究,在气候学、气象学研究方面贡献尤为突出。

在他领导下,我国从解放前就建有100 多个气象站,至1959 年共建立了2400多个气象站和3 万多个气象哨,初步形成了全国气象观测网络,开辟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农业服务的我国宏大的地理事业和气象事业。

目前我国已挤身于世界气象科学的先进行列之中,这与竺可桢的开拓、领导是分不开的。

他数十年来一直专心研究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撰写了《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一文,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较高评价。

除此而外,竺先生早年编著了《地学通论》,对台风、东亚季风的研究有突出贡献,而后又进行气候学、物候学、农业气象气候学等方面研究,对地学其他领域也多有建树。

他的考察足迹遍及全国,著述近300 篇,称得上是我国地理学界的一颗巨星。

我国的近代地理学(60 年代以前)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前。

地理学受德国的地理思想影响很小,主要是受欧美流派的影响较强。

最早开拓地理学研究和地理教育的是张相文(1867—1933),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地理教材《初等地理教科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1901)。

将西方地理学思想介绍到中国来的除了竺可桢先生外,还有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丁文江教授,他为发展中国的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做了不少工作。

第二阶段为解放后到60 年代。

这一阶段主要是接受苏联地理学思想的影响。

应当说我国地理学从书斋、课堂中走出来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从建国后开始的。

虽然也经过了一些曲折和政治上"左"的干扰,但总的说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地理学者有了施展才能为祖国服务的广阔天地,连西方地理学家也承认"共产党建立政权后,得到了新的推动力。

"①已在第五章列举了我国地理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大量事例,此不赘述。

下面仅就几个主要方面说明如下: (一)区域研究我国在开发西北、西南和热带资源,以及自环境治理改造方面做出了世界瞩目的贡献。

以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和我国气象工作者为主的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开发研究、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研究、青藏高原对亚洲和世界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以施雅风、朱震达先生等为首的地理工作者对我国新疆和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及冰川冻土的研究,实际地为干旱区农业发展、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以任美锷教授为首的地理工作者,对热带资源、亚热带资源开发的研究,为我国橡胶等热带作物区的扩大种植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水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黄秉维先生领导下长期开展对我国农业水热资源开发研究,制定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其水热指标所划分的各级自然区本身就是我国农业发展蓝图的底图。

全国范围开展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区划,同时还定点观察研究水热资源。

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地理工作者参加最为广泛的领域。

主编了大型的《中国自然地理》专著。

(三)经济地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全国中心基地为全国培养了大批经济地理工作者。

经济地理工作者广泛参加了国民经济计划和各级经济区划的制定工作。

(四)土地利用开发区建设研究 80 年代后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出现全方面大幅度跃进的形势,地理学在区域开发和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土地科学经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开拓性的研究。

总之,解放以后我国地理学是比较受重视的。

在其他一些国家还把地理科学做为辅助科学或知识性科学的时候,我国就把地理学列为基础科学,而且在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地理实践的广泛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既有像黄秉维、胡焕庸、王乃梁、林超、任美锷、施雅风、周廷儒、侯仁之、李春芬、孙敬之、谭其骧等老一辈优秀地理学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在诸多学术领域中做出了贡献。

但是,也曾一度,由于片面学习前苏联和政治上"左"的影响,使我们对欧美等国家地理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吸收很少,有时甚至是极力排斥。

特别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乔治·葛德石的过"左"批判,使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特别是社会文化地理)几乎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

由于政治上的压力,地理工作者在对我国至关重大的资源与人口关系的问题上,没有尽到自己的科学责任。

在地理教育方面,尽管学校地理教育做了不少工作,但国民社会地理教育方面,无论从出版物的数量,教育组织、教育活动的规模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很落后的。

6. 我国海洋探索历史

在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西半球美国NASA和SpaceX的首次商业载人航天发射这一历史时刻时,在全世界最深的西太平洋深海斗渊,同样有一架满载人类科学探索愿望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即将踏上行程,去揭秘那未知的海底世界。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又称万米载人潜水器。2020年,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国际最先进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即将探访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挑战者深渊”。这是继‘深海勇士’号、‘蛟龙’号之后,中国在深海探测技术领域的再次重大突破。

7. 我国海洋探索的最新成就

一:中国“天眼”开启地外文明搜索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我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为国家重大科技发展工程,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该望远镜于2020年1月11日正式投入运行,4月28日,正式开启外星文明探索,期间不断地发现新的脉冲星,截至2020年11月,共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并且将会在2021年,对其他国家开放,然而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我们还会对宇宙更多的区域展开探测,星辰大海才是我们远航的目的地。

二:天问一号的升空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开启了我国火星探测的第一步,天问一号此次航行,可以说是身兼重任,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即一次完成“绕着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天问一号的发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颗红色星球,探测火星的大气成分,温度变化,是否存在液态水等相关知识,为火星是否能够成为我们的第二家园提供理论基础。

三:嫦娥五号探月

嫦娥五号探测器,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经过8天的飞行,以及月球环绕,于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在月球表面着陆,在采集月壤完成后,嫦娥五号于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从月球表面起飞,在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成功后,于2021年12月27日1时26分,成功返回月球。使我国继美国以及苏联后,第三个取得月球土壤的国家,嫦娥五号带回的1731克月壤,拥有巨大的科研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土壤成分,了解是否有水以及氧原子存在的证据,嫦娥五号登陆以及返回的技术经验,为我国下一步进行载人登月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成功到达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这使我国成为即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奋斗者号的成功,让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又打开的新的篇章,对进一步探索海底生物,海底地质构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成功到达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这使我国成为即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奋斗者号的成功,让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又打开的新的篇章,对进一步探索海底生物,海底地质构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系统的开通,打破了美国GPS导航系统的垄断,使我国在军事,通信等诸多关键 领域,不再受制于人,并且北斗系统的高精度,信号强等优点,已经吸引很多国家前来合作。

8. 我国海洋探索的进步

只有5%

    首先,海洋深度巨大、狂风巨浪、盐碱作用等都对人类探索提出了挑战。

其次,成本过高也使得探索难度增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同时还面临着高风险。

此外,海水中含有海盐、微生物等物质,这些都会对设备造成损害,从而限制了人类的探索。

最后,目前科技水平的限制也成为了制约因素。人类目前探索到的5%的海洋,是经过长时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的结果,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深入,我们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9. 我国海洋探索成就

(1)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例如发展海洋渔业;

(2)开发海洋矿产资源,例如开采海底石油、天然气;

(3)开发海洋水资源,例如海水淡化;

(4)开发海洋空间资源,例如发展海洋运输,建设海底隧道;

(5)开发海洋旅游资源,例如建设海滨浴场,潜水等;

(6)开发海洋化学资源,例如从海水中提取盐类;

扩展资料: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10. 我国海洋探索的现状

海洋探索的重要性:

在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的面积,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最早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可以说海洋是人类的生命摇篮;

2.海洋里有丰富的水资源,负担着全球的水体循环系统运转,甚至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变化;

3.海洋里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从全球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方面,提供了许多生物科学研究的标本;

4.海洋里有丰富的经济鱼类、藻类资源,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油脂、化工材料、药物等等;

5.海底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深海锰结核的矿藏比例是一个几乎无穷无尽的宝藏,海底也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储量;

6.海洋自身的潮汐变化蕴含了几乎无穷的发电能源;

7.海洋运输是目前最有效率的运输方式之一,靠近海洋的港口城市一般都能得到快速发展;

8.海洋也是全球污染物的最终净化厂;

9.海洋蕴含风险:大型海啸、台风往往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10.由于气候的变化,预计中的海平面上升将淹没许多沿海低洼城市,对人类潜在性的损失无可估量 。

拓展资料: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

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下一篇:汕头有哪些海洋资源(汕头的海域)
上一篇:返回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