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美学思想海洋生态美(儒家美学观)

江南官网app 2023-07-21 13:37 编辑:jing 50阅读

1. 儒家美学观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

儒家历来把“诗”、“乐”、“艺”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因此,美学(诗论、乐论、文心、艺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持征和演变作一番整体性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儒家学说的整体思想,也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文化的根本特征。

2. 儒家美学观念影响下的艺术作品

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而不是从宗教神学的外在信仰出发去考察审美和艺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继而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常常偏离到某种狭隘的道德比附的说教上,要求自然附会和符合人世的现实规范与秩序,从而束缚了对自然的正确理解和观赏.

儒家美学是与社会生活、政治状态紧密相关联的,作为其重要美学原则的“和”(人和),本身就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作为矛盾结构,它强调得最多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情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实现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3. 儒家美学观念名词解释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

儒家美学最典型地继承华夏民族古老的礼乐传统,对远古的巫术礼仪进行改造、扬弃,使“诗”、“乐”及各类艺术成为“仁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礼乐传统是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的。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原始氏族社会的遗风并没有被消除,反而是长期地保留下来,氏族血缘宗法关系和统治关系紧密结合。

血缘关系的长期留存使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礼乐传统浸染着浓厚的伦理色彩。

4. 儒家美学观点有哪些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老夫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其“仁”学的基础上,孔子从仁学出发,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与质应该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外在形式的美与内在道德的善结结合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道家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其真正的代表者则是庄子。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最早把审美心理特征提高到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高度的学派。

后世受两家学派的影响,对工艺美的坚持,形成了两种不同趣味的审美境界:一种是追求没有雕琢痕迹、浑然天成的工巧性;另一种是追求极尽雕镂藻绘之能事的工巧性。这两种境界也成为后世衡量工艺品价值的两个重要标准。

道家的思想渗透到工艺设计中,则形成了提倡素朴质真、自然之美的工艺设计观。道家讲“道法自然”,在工艺设计中强调人、物与自然的融合,比如在古典园林的营造上,追求“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大巧若拙”“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在工 艺设计中表现为崇尚天趣,强调工艺的天然去雕饰,强调返璞归真、无装饰的素朴古拙之美。逐渐形成追求没有雕琢痕迹、浑然天成的工巧性;

儒家尊崇的“文质彬彬”的审美思想渗透到工艺设计中,则形成了强调实用(质)和 审美(文)相统一,强调中庸、和谐之美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受贵族追求华丽精美的审美趣味的影响,设计风格日益精致繁琐。逐渐形成追求极尽雕镂藻绘之能事的工巧性的审美境界。

5. 儒家美学观点

。中国美学精神和整个中国文化精神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弄清儒、道、佛的美学精神,首先要弄清儒、道、佛的整个文化精神。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精神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概括。

从其思想核心的角度看:儒家的核心是“仁”,道家的核心是“道”,佛家的核心是“空”。

从其道旨的角度看:儒家是人道、道家是天道、佛家是心道。

6. 儒家美学观对中国的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渊源流长,其渗透出的美学理念,也深深的根植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当中。从古到今,传统家具无论在造型、装饰,还是使用、摆设等各个方面,都流淌着儒家文化的精髓。

材法自然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正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孕育万物,巍然不动的"静"的特点。这些名言隽语实际上是揭示人与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待自然山水。

天然材质的使用是传统家具的一个重要特点 , 传统家具在选材上,大都木质上致密坚硬 , 色泽上沉穆优雅 , 纹脉上优美灵动 ,给人一种自然之气 。《孔子家语》中说:"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其所强调的也是注重材质的本真、自然之美。

规范之美

孔子的"礼"无所不含。大到济世治国,内政外交,小到婚丧嫁娶,日常言行以及手工业制造等等。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每件家具的使用及摆设,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古时什么阶层的人使用什么样的家具,都有严格的规范。

《仪礼》中记载:"天子设斧依(屏风)于户牅之间,左右几。""缀足用燕几。"

《周礼》中记载:"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屏风),依前南乡,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诸侯祭祀席蒲筵缋纯,加莞席纷纯,右雕几。""筵国宾于牅前亦如之,左彤几。甸役(王射猎)则设熊席,右漆几。凡丧事,设苇席,右素几"等等。

这些规范都以"礼"的名义,对各阶层的人,如何使用家具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以至于发展到后来,金銮宝座成为皇权的象征;供桌代表着神权;清代各式太师椅预示着清王朝等级制度的森严;龙、凤雕饰成为宫廷专用装饰;黄色成为皇家专用颜色等等。如此,家具成了特定政治秩序和经济实力的物化象征,形成"礼—家具—身份"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的关系。家具的外延文化,往往就是儒家思想最确切的表现。

每件家具产生的背后,都承接着当时社会的很多原因,与政治、经济等等发展密不可分,这就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家具文化的独特历史。一件家具,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传统家具所显示的一种质朴美感,所传承千载、蕴藏万年的深层文化根基,就是"礼"。

和谐之美

《中庸》中强调"中而不倚"、"和而不流"的思想,由此可见 , 中庸之道在形式上主张"中行"、"中正",在内涵上则强调凡事都要适度、要含蓄。"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强调的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道。

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服饰以及饮食文化中都能看到对称的表现形式,例如门左右两扇、前院后院、左右厢房、唐装左右对襟、八仙桌、茶碗上盖下托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体现。

中庸思想在家具中体现的非常鲜明——对称、规矩,观之令人心平气和,百看不厌。这种中庸思想突出表现在家具自身比例及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比例的高度协调性,以及家具陈设的对称性。传统家具的摆放特别强调对称、平衡和协调,在传统家具的设计中,无论桌椅、床榻、柜子等,都要四平八稳,体现中庸对称的思想。

"上下对称,左右协调,"从最基本的设计理念到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圆地方",中庸思想不但建筑受其影响,而且传统家具更是横贯其中,从取材、设计、制作、装饰等等各个环节,都力求完美和谐。从各个角度欣赏,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绝对统一,给人视觉以浑厚、大气、空灵、飘逸、柔婉、沉穆等特点。

例如圈椅的设计,正是把儒家中庸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采天地之精华,博百家之长"。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造型,上圆下方,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圈是圆,座是方;圆是虚,方是实;圆是活泼的,有动感;方是规矩的,以静制动。圈椅扶手圆端头顺圆势略向外转,像张开的双臂,虚怀若谷。

感化之美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里,孔子特别强调感化作用。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仅仅让自己完善是不够的,还要去感化别人。将其意思推广出去,就是周围事物的变化,都是相互感化的。

感化之美是美的最高层次。刘健老师说:"古典家具以简练、圆浑的造型之美;沉穆、清新的材质之美;妍秀、典雅的装饰之美构成了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

如椅子的靠背是根据人体的弧度设计的,没有铺张的部分,还讲究所谓一木成器,很节约材料。"不管是明代、清代、还是民国时期,传统家具都是以时代感化而变化,以社会发展为风向,结合当时的经济需求,博采众长,制造符合当时社会结构的家具。

所谓感化之美,再推而广之,便是一个国家的风范和教化,大体制下的风范和教化,影响到各行各业,传统家具便是典型代表。

由家具到社会,由社会到国家,家具的变迁,背后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变迁,新旧更替、岁朝轮回,由家具四散延伸所涉及的,并非穷兵黩武,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风范和人文精神

7. 儒家美学观和道家美学观的比较

一、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应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也就是说,儒家的出类拔萃者,应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理想人格,则应具有高度的悟性和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如此看来,道家的典型人物,应为清修隐者。

二、人性论的不同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则看到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和对个性的摧残。

三、人生观的不同

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的,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道家的人生观,则是出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牵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个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四、思想核心不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仁尚礼”,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和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而道家则以“道”为世界本源,讲求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其思想核心为道法自然,观点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色彩。

道家和儒家在诸多不同中,也有其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8. 儒家美学观点有

中庸”核心是礼乐文化论坛上,张辛博士对发源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张辛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对于中庸精神与书法的影响,张辛表示,“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

9. 儒家美学观点之我见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

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

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10. 儒家美学观点有非乐吗

不是,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里面没有尚贤泛爱。

墨子主张用兼相爱反对儒家的爱有差异,用交相利反对儒家的罕言利,用非命论反对儒家的天命论,用事鬼神反对儒家的不事鬼神,用节葬反对儒家的厚葬,用非乐反对儒家的礼乐。

墨子的非命、非乐旨在强调人力的作用,不同意儒家的亲亲主张,提倡尚贤,即选拔贤人来治国。

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爱互利,因此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缓和冲突。由兼爱发展的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利。以极端平等之思想催迫周秦之贵族政治。

下一篇:什么是海洋碳汇交易(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
上一篇:返回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