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系统建设的意义(海洋生态系统重要性)

江南官网app 2023-07-21 05:54 编辑:jing 200阅读

1. 海洋生态系统重要性

三)功能分区。海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可分为产业与城镇建设、农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三种功能。依据主体功能,将海洋空间划分为以下四类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现有开发利用强度较高,资源环境约束较强,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和优化的海域。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潜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可以进行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以提供海洋水产品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括用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功能的海域。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的海域,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领海基点所在岛屿等。

(四)主要目标。根据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总体要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

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清晰合理。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形成“一带九区多点”海洋开发格局、“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以传统渔场和海水养殖区等为主体的海洋水产品保障格局、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

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高。沿海产业与城镇建设用海集约化程度、海域利用立体化和多元化程度、港口利用效率等明显提高,海洋水产品养殖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单位岸线和单位海域面积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比重增加到5%,沿海岸线受损生态得到修复与整治。入海主要污染物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增强。

2. 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

1.浅海生态系统

水深6~200m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陆架区的许多海洋现象都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潮汐、波浪、海流的作用都比较强烈。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深解氧和各种营养盐类,所以陆架区特别是河口地带是渔业和养殖业的重要场所;由于陆架区有着丰富的有机质,特别是繁殖极快、数量极大和很快死亡的微生物残骸,它们长期埋藏在陆架区沉积盆地泥砂中,在缺氧的环境下,受到一定的温度、压力和细菌的分解作用,形成巨大的海底油气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大陆架上开采或正在计划开发利用这个天然的海底宝库。

2.深海生态系统

深海带动水深2000~6000m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0—4oC左右,海水化学组成比较稳定,底土是软相粘泥,压力很大,因为深海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食物条件苛刻,全靠上层的食物颗粒下沉。由于无光,深海动物视觉器官多退化,或者具发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极大,位于长柄末端,对微弱的光有感觉能力,没有坚固骨骼和有力肌肉,有薄而透明的皮肤以适应高压的特征。

3.大洋生态系统

图2 鲨鱼

从深海带到开阔大洋,深于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线。大洋面积很大,但水环境相当一致,惟有水温变化,尤其是暖流与寒流的分布。由于大洋缺乏动物隐蔽场所,所以大洋动物一般有明显的保护色。

4.火山口生态系统

最近,一些学者在考察深海生物时,发现了一种极为特殊的生物群落,它位于Galapago 群岛附近深海的中央海嵴的火山口周围,火山口放出的水流温度高于周围200oC,栖居着生物界前所未知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如1/3m长的蛤蜊,3m长的蠕虫,它们的食物来源是共生的化学合成细菌,它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C02而制造有机物,生产三磷酸腺苷。

5.河口生态系统

河口湾是大陆水系进入海洋的特殊生态系统,由于许多河口湾是人类海陆交通要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甚深,也易于出现赤潮,河口湾生态学是一重要研究领域。一般地说,河口区生物的种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较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湿地公约》的规定,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归为湿地范畴,所以潮间带生态系统等未划入海洋生态系统范畴。但潮间带海洋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生产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盐沼生态系统。盐沼是受周期性潮汐运动影响,覆盖有草本植物的滨海或岛屿边缘区域的滩涂。

3、海草床生态系统。海草床是中、低纬度海域潮间带中、下区和低潮线以下数米乃至数十米浅水区海生显花植物(海草)和草栖动物繁茂的平坦软相地带。

4、海藻场生态系统。沿岸潮间带下区和潮下带水深30米以内,浅硬质底区的大型底栖藻类与其他海洋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一种典型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于冷温带以及部分热带和亚热带海岸。

5、珊瑚礁生态系统。由活珊瑚、死亡珊瑚的骨骼及其它礁区生物共同堆积组成的聚集体。

4. 海洋生态系统的地位

我国具有明显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选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可以弥补陆地资源的不足,是解决当然我国面临的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时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增强综合国力、扩展生存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海洋生态良性循环,发展海洋经济是我们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

5. 海洋生态系统的要素

海洋环境指地球上广大连续的海和洋的总水域。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底沉积物和海洋生物。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的资源宝库。

海洋环境问题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

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产,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

6.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1红树林海洋生态系统 分布在海南、广东和福建沿海,以海南岛最为丰富,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2珊瑚礁海洋生态系统 主要类型有岸礁、堡礁、环礁和台礁。

3海岸湿地海洋生态系统 在海岸地带,地表水常难以下渗,排水能力又差,使地表水汇集停滞,为沼泽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4上升流海洋生态系统 海水运动具有连续性和不可压缩性,一个地方的海水流走了,相邻海区的海水会流来补充,这样就产生了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和垂直之分,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7.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什么作用

海上风电:海上风电是指在海洋上建设风力发电设施,利用海上的风能来发电。它具有以下地理意义: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拥有广阔的面积和强劲的风力资源,海上风电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能源供应提供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节约土地资源:相比陆地风电场,海上风电可以避免占用大量宝贵的陆地资源,尤其对于土地有限的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减少环境影响:由于海上风电场位于海洋上,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区的影响较小,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指在海洋中养殖和培育海洋生物的区域,如海水养殖场、海藻养殖场等。它具有以下地理意义:提供食物资源:海洋牧场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海洋食物资源,如海鲜、海藻等,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保护海洋生态系统:通过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海洋牧场可以促进海洋生物的繁殖和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经济发展:海洋牧场可以为沿海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在地理意义上都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它们利用海洋资源,为能源供应和食物安全做出贡献,同时减少对陆地资源的压力。

8. 海洋生态系统重要性有哪些

海面到水下10000米,各水层都有什么?下面来看看。海洋的水层从垂直方向可划分为:

海洋上层:从海面到水下200米。

海洋中层:水层深度为水下200-1000米。

海洋深层:水深1000-4000米。

海洋深渊层:水深4000-6000米。

海洋超深渊层:水深6000-11000米。

上层:绝大多数生物汇聚于此

在上层水域,由于阳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层又叫光合作用层。这些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磷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磷虾,大鱼吃小鱼,虎鲸和鲨鱼又吃大鱼,整个食物网欣欣向荣。

最大的动物:蓝鲸

我们知道的大型海生动物如各种海豚、鲸鱼、鲨鱼和金枪鱼等,绝大多数都处在这个水层中。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最大的动物——超过200吨的蓝鲸,最大的鱼类——40多吨的鲸鲨,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可达3吨的大白鲨,最长的水母——触手长达36.6米的狮鬃水母,最大的双壳贝类——壳长1.37米、软组织重333千克的大砗磲。

触须可达37米的狮鬃水母

中层:深潜者的乐园

往下是200-1000米深度的海洋中层,作为透光的上层和完全黑暗的深层之间的过渡带,本就微弱的光线在这个水层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消失,而些许的光线也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中层带的生物群落普遍体型较小,像灯笼鱼科、褶胸鱼科、头足类、磷虾和其它甲壳类动物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样子。

斑点灯笼鱼

由于该层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环境较上层严苛得多,食物网的维系有赖上层供给营养,许多生物抓住一切机会摄取上层水域降落下来的有机物质。上层有机物质主要以絮状物形式沉降下来,在探照灯照射下像极了雪花,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海雪"。

不过,处于中层的海洋生物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吸收上层水域的养分,那就是晚上垂直迁移到表层,在富含养分的上层水域觅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更大的掠食者。因此,这个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上可以说是极具效率的,它拥有极高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能够为远洋地区的上层大型掠食者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比如一些远洋鲨鱼、鲸豚有时会下潜数百米前往中层水域进食头足类和鱼,而抹香鲸这样的深潜型鲸鱼为了觅食更是频繁进入中层,可以视作中层生物群落的过渡成员。

最重的硬骨鱼:翻车鱼

虽说比不上表层,中层带也有巨型海生动物,现今最重的硬骨鱼——重达2.3吨的翻车鱼过去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层鱼,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翻车鱼比以往认为的更频繁地潜入中层;最长的硬骨鱼——长达8米的皇带鱼就可以算作中层鱼(严格地说它是上层中层都有分布);而两种巨型鱿鱼——275千克的大王鱿和将近500千克重的南极中爪鱿在这个深度已有分布,当然,两者的生境也包括下一个水层。

大王鱿,中层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深层:吞噬者之乡

接着是水深1000-4000米的深海层,这里一片黑暗,生物发光是唯一的光源,如果说中层水域的动物们尚且具备强壮的肌肉进行追捕和长距离迁徙,这一深度的大多数生物,其肌肉已经松弛到只适合原地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极为缓慢的代谢也正是对这种恶劣环境的适应。

约氏黑角鮟鱇

深层水域的主要鱼类是小型钻光鱼和鮟鱇鱼,尖牙鱼、蝰鱼也较常见,这些鱼体型很小,许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超过25厘米,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停留于水柱耐心地等待猎物出现。相比中层水域,这里的生物不能太指望上层飘落多少养分,毕竟,上层产生的有机物有20%落到中层,但轮到深层就只有5%了。

在这片贫瘠之海,许多深海鱼类必须想办法吃掉任何能遇到的东西,哪怕对方比自己还大,其中有一些种类也确实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演化出了超强的吞噬能力。黑叉齿龙䲢,栖息深度为700-2745米,可能是把吞噬大法修炼到极致的动物,一只体长19厘米的黑叉齿龙䲢曾经吞下84厘米长的黑刃魣蛇鲭,受害者整整是它的4.5倍长。

黑叉齿龙䲢可能是有记录最夸张的吞噬者

体长可达一米的吞噬鳗在这个水层可以算得上小巨无霸了,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成比例的超大嘴巴,松松垮垮的颌骨构造可以使这张巨嘴张到很大,再加上具有伸缩性的胃,足以让吞噬鳗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

深海小巨无霸:吞噬鳗

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些真正巨人的,几种巨大的鲨鱼栖息于这个水层(它们在上层和中层皆有分布),比如可达6米的灰六鳃鲨,达到甚至超过6米、体型比之大白鲨也不遑多让的几种睡鲨,抹香鲸、喙鲸等深潜型鲸鱼虽说进入这个深度的频次远不如中层,但它们有时也会来到这个区域搜寻潜在的食物。

硕大的灰六鳃鲨

深渊层:以海雪为生的底栖拾荒者

4000-6000米是深渊层,这里是一个食物极端匮乏的地带,栖息在底部的深海平原上的底栖生物是主流,包括小型鱼类、海参海胆、多毛蠕虫、各种甲壳类和双壳贝类,上层沉降的海雪是它们的美餐。

海雪是由表层生物碎屑、粪便颗粒、死去的浮游生物聚集而成的絮状物,几天之内即可沉降到海底,极大地提高了表层有机物的传递速率。相比之下单个浮游生物沉降速度很慢,每天一米,需要超过十年才能沉到底部,通常到不了海底就被分解者分解掉了。

北冰洋深海的海雪

海雪源源不断从表层转运有机物质,这种以生物为媒介,通过生物生产、消费、分解和沉降作用,将表层有机物传递给底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海洋生物泵。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深渊水域,以海雪为主的海洋生物泵就是深海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构成了深海小食物网的基石。

海底生物个头小,代谢低,所需的食物并不多,偶尔如果碰到比海雪大很多的食物,就能够解决它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伙食问题,比如在海面上大量繁殖后死亡并迅速沉底的藻类,以及进食藻类后快速繁殖、大量聚在一起并在死亡后下沉的樽海鞘,又或者沉入海底的鲸鱼尸体,这些都可以算得上底栖生物们的深海盛宴了。

水下四千多米的海底,一大群海参铺满了海床

在海底的某些地区,比如洋中脊,能够形成热液喷口,此处的养分较为丰富,海底微生物可进行初级生产将化学能固定为生物能,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许多底栖生物。

超深渊层:高压寒冷的黑色荒漠

最后一层,超深渊层,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带,存在于海底狭长的海沟中,水深6000-11000米,可谓深渊中的深渊。超深渊栖息地在全球海洋中数量不多,总共也仅有46个(33条沟壕和13处洼地),这些海沟的平均深度约为8216米,其中最深的是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在这里,生存条件之严酷已无需赘言,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已大大降低,但还是有一些生命在此地顽强生存着,包括鱼类、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足类、腹足类和端足类动物。目前拍到的活体鱼类最深纪录为钝口拟狮子鱼——8178米,可达23.8厘米,鱼类被捕获的最深纪录为神女底鼬鳚——最大体长16.5厘米,捕获深度8370米。

拍摄于水下7400米的拟狮子鱼,相当可爱

9. 海洋生态系统的价值

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为了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而提供的产品。以绿水青山为代表的高质量森林、草地、湿地、海洋等生态资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生态产品与服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我国当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

01

什么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包括生态产品的价值评估机制和价值转化机制。

价值评估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与传统工业产品相比,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更为复杂,需要以客观准确的价值核算为前提。

目前,相对成熟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市场法,针对产权清晰明确,能够进行市场化交易的生态产品,如对森林碳汇产生的碳减排量的价值评估。二是替代市场法,即先核算某一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再将结果运用到其他类似区域或基本相同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中。针对空间范围较大且区域不连续的生态产品,可以使用替代市场法。比如,对某一条河流或者大面积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三是意愿调查法,即通过对居民使用生态产品的支付意愿和支付强度进行调查和摸底,进而为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提供依据。与前两种核算方法相比,此种方法可以作为辅助。

价值转化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是指将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虽然优良的生态环境或服务功能不能简单地用经济价值衡量,但是生态产品确实能够带来现实的经济效益。消费生态产品,受益者必须支付对价,这有利于促进生态产品的保护、生产和供给。只有找到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途径,主要有政府机制、市场机制以及政府—市场混合机制三种。政府机制,即政府运用行政力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比如政府通过生态补偿或者财政转移支付,对退耕还林的农民给予经济补偿或补贴。市场机制,即完全由市场提供生态产品,受益者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对价,比如消费者为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支付费用。政府—市场混合机制,即有政府参与的市场机制或政府运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比如政府参与全球森林碳汇市场,进行碳汇交易。

02

国内外探索

在国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般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各国多有实践。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方面,英国在2000年对泰马河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基础功能、支撑功能、文化功能在内的诸多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果显示,泰马河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387.53万英镑。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方面,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诸多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转化项目,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清洁发展机制”,即发展中国家通过森林碳汇获得收益。比如,2006年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全球首个森林碳汇项目—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在广西实施。首个监测期内,该项目成功签发了约13.2万吨碳汇减排量,收益51.9万美元,同时提供了数十万个临时就业机会,超过5000户农家从出售碳汇、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获得收益。

在国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为例,按照相关规定,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亩每年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5元。同时,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补助标准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地方层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更加多样化且因地制宜。比如,浙江丽水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预期补偿收益质押贷款,为农户融资提供担保,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02.2亿元,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了经济效益。

0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生态产品价值评估需要科学规范。生态产品价值评估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对不同生态产品的生态功能价值,需要进行类型化区分。目前,科学评估生态产品的技术与核算体系尚未形成,致使生态服务市场交易、生态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机制缺乏科学依据。在实践中,一些学者曾分别对我国陆地水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过测算,但这些测算还比较初步,无法形成体系。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需要健全完善。一是生态补偿标准仍然偏低,财政投入普遍不足,远低于商业开发可获得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各类社会主体普遍存在保护动力不足、开发欲望强烈的问题。

二是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尤其是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长期以来,自然资源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突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导致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被严重低估,生态保护得不到合理回报,大量生态产品被免费、无约束地过度使用。

三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生态产品收益共享理念尚未形成共识。生态保护地区的原住民因保护生态丧失了部分发展机会,因此在生态产品收益分配时,其理应得到更多照顾和倾斜,生态产品收益也要更多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这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社会公平维度的基本要求。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健全,还需要继续探索完善。

04

四点建议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谋划、积极探索。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提高对专业生态产品评估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技术标准和方法研究,建立类型完备、标准清晰、方法科学、范围广泛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特别是要与国际通行的价值评估技术标准接轨,全面提升我国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的科学水平。

提高政府生态补偿财政投入。按照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要求,中央政府应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应多管齐下、积极筹措并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同时,要积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加快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完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全面推进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健全自然资源市场,促进经营性自然资源流转交易,通过价格机制发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直接有效转化。另一方面,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归属、厘清主体权责,促进公益性自然资源有效保护,通过补偿或赔偿机制发现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间接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注重生态产品价值收益公平分配。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后取得的收益需要利益共享,主要用于当地发展。优先发展有利于提升当地就业的生态项目,拓展价值实现的渠道和途径,综合运用产品、市场、金融等手段,为当地居民特别是贫困人群创造发展机会。

10. 海洋生态系统重要性分析

第一,珊瑚礁对全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分布于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集生态资源、环境调节、休闲娱乐、海岸保护、国土安全、矿产油气和科学文化等于一体的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珊瑚礁对全球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高生物多样性、高经济价值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影响下,近几十年来处于急剧退化之中,被预言可能是因为全球变化而失去的第一个生态系 统。

第三,珊瑚礁是记录全球变化的重要载体,能够准确记录不同时间尺度热带海洋环境的变化过程及其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机制。

下一篇:常州新北区海洋公园(常州海洋公园在哪里)
上一篇:返回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