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表面温度怎么测试(海洋表面温度实验报告)

江南官网app 2023-07-14 19:32 编辑:jing 81阅读

1. 海洋表面温度实验报告

海水温度

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

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海水温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

海水温度(sea-watertemperature)是表示海水热力状况的一个物理量,海洋学上一般以摄氏度(℃)表示,测定精度要求在±0.02℃左右。海水温度体现了海水的热状况。太阳辐射和海洋大气热交换是影响海水温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海流对局部海区海水的温度也有明显的影响。在开阔海洋中,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纬圈平行,在近岸地区,因受海流等的影响,等温线向南北方向移动。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一般是随深度之增加而降低,并呈现出季节性变化。

分布规律

1、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1)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特点:海水表面温度受季节影响、纬度制约以及洋流性质的影响。

2、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在海洋深处受太阳辐射和表层热量的传导、对流影响较小。

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经直接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恒温层。但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

影响因素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2. 海洋表面温度历史数据

一月份在北半球海洋的气温高,在南半球陆地气温高。

这是因为海水的散热慢吸热也慢的缘故。而陆地比海洋吸热快散热也要快一些。拿北半球来说,一月份时,陆地已经把它在夏天吸收的太阳的热量在12月份已经散完了,太阳在南回归线附近,距离北半球很远,陆地吸收不了多少太阳的热量,而此时海洋因为散热慢,海水里还有储存的热量,所以海洋比陆地气温高。

同样的道理,在南半球陆地的气温高。

3. 世界海洋表面温度分布规律

1.从水平面上看----可以用等温线的分布情况说明,规律是:

低纬度地区温度高,高纬度地区温度低;

冬季是陆地温度低,海洋温度高,等温线偏向低纬度(夏季相反)

2.从空间看----一般只说对流层(如果要看整个大气层,楼上的正确):

再对流层内,海拔高度每上升1千米,温度上升6度。

在海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最初温度下降,然后不变。

4. 海洋表面温度按纬度变化的规律是

表面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随纬度的平均分布特点是:盐度在赤道附近较低(34.6),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中纬度各出现一个高值(接近36),再向两极又降低,至北纬60度达最低值(32.4);温度在赤道海域最高(28~29°C),向两极逐渐降低,可低达 0~1.9°C,密度在赤道附近最低(1.022克/厘米3),向两极逐渐升高,可达1.026克/厘米。海水的3个状态参数。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和压力而变化。因为压力一般可用深度表示,所以对固定深度来说,海水的密度只随温度和盐度而变。

5. 海洋表面温度影响因素

同一纬度地区海洋虽然与陆地接收的太阳光热相同,但由于海洋比陆地散热慢,沿海地区常年温度较高,变化较小,等温线大致同纬线平行。

而同纬度的陆地区,由于陆地同海洋相比,吸收热量快,散热也快,温度年际变化大,等温线变化比较明显,向南北突出。

6. 海洋表面温度分析matlab

给你一个解决物理温度问题的程序,就是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相互转换问题。绝对原创,当然程序并不复杂。我是学通信的,关于电子方面的程序我有很多,网上也有很多,怕你说我copy。就给个关于温度的吧。 k=input('选择转换方式(1--摄氏转换为华氏,2--华氏转换为摄氏):'); if k~=1 & k~=2 disp('请指定转换方式') break end tin=input('输入待转变的温度(允许输入数组):'); if k==1 tout=tin*9/5+32; % 摄氏转换为华氏 k1=2; elseif k==2 tout=(tin-32)*5/9; % 华氏转换为摄氏 k1=1; end str=[' °C';' °F']; disp(['转换前的温度', ' ', '转换后的温度']) disp([' ',num2str(tin),str(k,:), ' ', num2str(tout),str(k1,:)])再建立一个模拟系统,将摄氏温度转换为华氏温度(Tf = 9/5Tc+32)。

1

7. 海洋表层水温分布特点

冬暖夏凉,年温差小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度

海洋性气候区内愈靠近大洋,气候的海洋性愈强。特别是在冬季,因沿岸有暖流经过,西风从暖流海面吹来,气流温暖潮湿,因此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东岸暖得多。最冷月均温均在0℃以上。夏季时暖流水温仍较大陆温度低,海上要比陆上凉得多,这里受西风影响最热月均温在22℃以下。由于冬暖夏凉,年温差要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小得多。

全年有雨,冬雨较多

此区正当温带气旋活动的路径上,气旋雨量丰沛,特别是冬季时温带气旋更为活跃,雨日很多,但降水强度并不大。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稍大,全年没有干季,用一句话概括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

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年变化的极值一般比大陆后延1个月,如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8月。在高纬地区最冷月还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秋季暖于春季。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在热带海洋多风暴

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风暴(包括台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害。

多云雾天气,湿度大

多数临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

8. 海洋表面温度数据下载

大洋表层水温特点主要受大洋洋面上气温的影响,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和变化过程基本与洋面气温一致。大洋表层水温日变幅一般不超过0.5℃,年变幅比日变幅大,但也只有几度。太平洋表层水温为19.37℃,比世界大洋表层平均水温(7.54℃)高出近2℃,是最温暖的大洋。

太平洋表面水温分布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在赤道附近年平均水温为25—28℃,南北纬10°—20°之间为25—26℃,南北纬40°—50°之间为5—10℃。水温变化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海陆分布、洋流运行、海上气象、入海河水温度等影响。2月和8月表层水温分布状况,就综合反映这种影响。

8月,整个北太平洋的表层水温在零度以上,最高温度在中美附近,水温为29℃或更高。赤道附近为26—28℃。最低温度在阿留申群岛附近(6—8℃)。因受寒、暖流的影响,在40°N以北的水温,西部低于东部,东西温差达10—18℃。40°N以南的水温,西部高于东部,东西温差为6—7℃。8月在60°S以北水域温度在零度以上,水温随纬度自高纬向低纬逐增。在40°S以南,水温变化在0—12℃之间。30°S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温高于东部,东西岸温度相差达10℃左右,10°S附近,东西温差达11—12℃。总之,8月的南太平洋,东西两岸水温差异随纬度降低而增大(图11-4)。

2月在北太平洋,大部分水域的水温在零度以上,最低处在千岛群岛附近(0—2℃)。中纬海区,东西温差达8℃左右,低纬海区东西温差为2—4℃。在南太平洋,60°S以北都在零度以上,赤道附近可达28℃。

根据太平洋表层水温分布图,太平洋的水温变化有如下的特点:

1)由于太平洋面位于低纬热带海域的面积最广,冬夏大部分水域温度都在零度以上,其中年平均表层水温高于25℃的海域面积为66×106km2,约占整个洋面的35%;水温高于20℃的面积为96×106km2,约占整个洋面53%。因此,使洋面年平均水温高于其他大洋,成为世界上最温暖的海洋。

2)太平洋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分布呈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南太平洋洋面辽阔,受陆地影响较小,水温分布的纬向地带性规律比北太平洋更明显。

3)受大洋环流性质的影响,沿岸海域发生局部增温或降温,使南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水

表层海水平均温度(℃)

纬度  

       

  北太平洋   南太平洋

       

0—10 27.02   26.01

10—20 27.27   25.86

20—30 22.82   22.78

30—40 20.12   17.44

40—50 12.64   12.44

50—60 8.19   5.43

60—70 -   -0.17

>70 -   -0.86

       域以北的大洋东西岸发生水温差异。一般在赤道以南热带海域至40°N以南,西暖东寒,40°N以北,西寒东暖。局部增、降水温使与纬度平行的等温线走向产生弯曲和偏斜。

4)太平洋面赤道横贯,北太平洋水域大于南太平洋,因此,北部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大。加上北太平洋为陆地环抱,仅通过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联接,使北方冷水团的影响受到限制,所以北太平洋比南太平洋表面水温高1—2℃,全大洋高温中心多分布在北太平洋(表11-2)。

5)大洋西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洲大陆,沿岸季风发育。季风一方面助长沿岸洋流势力加强;另一方面使沿岸大陆注入海洋的径流具有季节变化特点,促使沿岸水温具有夏高冬低,冬夏温差大的特点。

大洋盐度主要受大气降水和蒸发的影响。太平洋表面的大量降水降低了海水的盐度,特别是在赤道带和中纬西风环流带盐度最低。在亚热带,盐度最高(35.5—35.6‰)。因为这里降水少,蒸发强烈。太平洋表层水的盐度分布特点是:

1)赤道附近最低。在赤道逆流区有一低值带,盐度一般在34—34.5‰;南北纬20°处盐度最高,这一高盐区的中心盐度都在35.5‰;然后盐度又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最低值在高纬海区。

2)在亚热带高盐区与极地之间,有一盐度随温度很快减少的区域,南半球45°—50°之间尤为明显,盐度的经向梯度很大的现象是由大洋环流造成的。这里盐度略低于34‰。

3)极地寒带海区,由于受融冰影响,暖季表面盐度较低,一般都在30‰左右。

4)寒暖流交汇处盐度梯度大,这是因为寒暖流盐度差值大,尤其在太平洋的西北部表现得很突出。

大洋表层水的密度随温度和盐度而变化,因此影响温度和盐度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密度的分布和变化。随着纬度的增高,密度增大。赤道地区温度很高,盐度很低,因而表层水密度很小,约1.023。亚热带海区盐度虽然很高,但温度也很高,所以水的密度仍然不大,一般在1.024左右。极地海区由于温度很低,所以密度最大。在南极海区,密度可达1.027以上。在有洋流的地方,水的密度的梯度很大。

9. 海洋表面温度sst

作为电筒中常见的光源使用。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1. 亮度和功率:SST40的亮度通常比L2更高,因为SST40的电流更高,功率也更高。

2. 散热和寿命:SST40的功率更高,因此需要更好的散热来保持稳定的输出,同时也会导致更快的热衰减。相比之下,L2灯珠通常有更好的热管理和寿命。

3. 光质:两种LED的光质也略有不同。L2在冷白色(6000K左右)下通常提供更好的颜色还原性,而SST40提供更高的颜色温度(6500K以上)和更高的光通量输出。

4. 价格:SST40的价格通常比L2更高,这是由于SST40是一种更新的技术,同时也需要更高的工艺和材料成本。

10. 海水表面温度与海底温度

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海水温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变化,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收支状况及其时间变化。

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经直接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恒温层。但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海水温度是海洋水文状况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常作为研究水团性质,描述水团运动的基本指标。研究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不仅是海洋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气象、航海、捕捞业和水声等学科也很重要。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达19.1℃,印度洋次之,达17.0℃,大西洋最低,为16.9℃。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2000米处为2~3℃,深于3000米处为1~2℃。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约为3.5℃。海水温度还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11. 海洋表面温度图

海边冬季降温慢,不冷。反而同纬度的其他陆地地区相比温度要高。

海水吸收热量的本领要比陆地强得多,辐射到海洋上的太阳热量很少被反射回去,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并通过海水的波动,把热量存贮在海洋内部。

这样,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海洋里的温度也不会骤然升高。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洋里温度的变化要小得多。到了冬季,虽然太阳辐射减少了,但海洋里所贮存的大量热量开始稳定地释放出来,于是,海洋及其附近地域的温度比同纬度的其他陆地地区要高。

下一篇:简笔画海洋世界涂色大全(海洋世界简笔画视频教程)
上一篇:返回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