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南洋流查询
上海的海水浑浊是因为上海位于长江和黄浦江入海口的缘故,黄浦江及长江带有泥沙的黄色江水导致近上海海域的海水呈黄色状态。
海南四周环海对工业生产审批非常严格,减少了大量的污染源。而且海南靠近热带,阳光相对充足,阳光里的紫外线是很好的天然消毒剂。海南每年都有台风影响,台风把几十亿立方的清水从天上降下,可自然的冲走河里大量污染物。海南植被繁茂,容易对土地上的污染物的吸收化解。
2. 海南岛东部夏季洋流
马尾藻海(Sargasso Sea)又称萨加索(葡语葡萄果的意思)海,是大西洋中一个没有岸的海,大致在北纬20~35°、西经35~70°之间,覆盖大约500~600万平方千米的水域。马尾藻海围绕着百慕大群岛,与大陆毫无瓜葛,所以它名虽为“海”,但实际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只能说是大西洋中一个特殊的水域。
马尾藻海上大量漂浮的植物马尾藻属于褐藻门、马尾藻科,是最大型的藻类,是唯一能在开阔水域上自主生长的藻类。这种植物并不生长在海岸岩石及附近地区,而是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大洋中,直接在海水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分裂成片、再继续以独立生长的方式蔓延开来。据调查,这一海域中共有八种马尾藻,其中有两种数量占绝对优势。以马尾藻为主,以及几十种以海藻为宿主的水生生物又形成了独特的马尾藻生物群落。马尾藻海的海水盐度和温度比较高,原因是远离大陆而且多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下,少雨而蒸发强;水温偏高则是因为暖海流的影响,著名的湾流经马尾藻海北部向东推进,北赤道暖流则经马尾藻海南部向西部流去;上述海流的运动又使得马尾藻海水流缓慢地作顺时针方向转动。
3. 海南洋海气预台信息网
01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02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03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4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5
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06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l 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概括地说,亦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07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08
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09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l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4. 海南 洋流
从地理上来分析。南部相对比北部干燥,西线比中线和东线干燥。海南岛南部,包括三亚、陵水、乐东、保亭、包括五指山一部分,是海南岛上光照最强,热量最大的地区,也算是最干燥的地方。
这里边有一个误解,很多人说既然海口属于湿润区,应该非常潮湿才对,而干旱区的三亚、东方、乐东应该不会潮湿才对,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普通情况下,我们是感受不出潮湿与不潮湿的,只有冷暖交替的时候才能感觉到。
2、从海南年均降水量分布情况来分析。
东部降水量比西部多,山区比平原多。
北部:海口、澄迈、儋州、定安、临高及屯昌一部分地方,冬季离赤道比较远,雨水较多。
东部:包括文昌、琼海、万宁。东部面向一望无际的南海,洋流经常带来雨水,冬季有阴雨,是海南岛冬季最潮湿地区,尤其文昌最湿冷,其次是琼海,万宁相对较好。
南部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区,主要以三亚为中心,向东北有陵水,向西北有乐东,向正北有保亭,总共4个市县。天气为全岛最暖和,尤其冬天海南东北部都湿冷,南部地区却是阳光普照,晴空万里,且相对干燥。
5. 海南岛洋流流向图
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屏障,是我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门户,台湾位于西太平洋岛链的中心处在西太平洋海域的中心,是日本海上生命线的要冲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对美国称霸亚洲遏制我国有明显作用
(2)气温差异:冬季,台湾岛西部气温低于东部同纬度地区
原因:西部受西北季风的影响,降温明显;台湾山脉对冬季风的屏障作用,使东部气温相对较高
②降水差异:冬季岛屿西部降水多于东部
原因:①冬季,来自亚洲高压的西北季风性质寒冷干燥; ②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海域比热大,降温慢,气温高于同纬度陆地,途经台湾海峡的西北季风补充大量水汽;③登陆台湾后岛屿西部位于迎风坡,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④岛屿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6. 海南海洋流水表
海南省周围海域辽阔,热带海洋资源丰 富,其数量居全国之首。它具有渔场广、品 种多、生长快和鱼汛长的优势,是发展热带 水产的理想海域。海南省海岸线长约1 500 千米,沿海有天然港湾68个,水深200米以内的近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22。
5万平方 千米,是我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 地。 现有渔港30多个。著名的四大渔场有 昌化、清澜、三亚、北部湾渔场。海洋水产 在800种以上,鱼类600多种,主要经济鱼 类有金枪鱼、海鳗、带鱼、大黄鱼等40多 种。
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有2。 5万多公 顷,养殖了石花菜、沙蒿、珍珠贝、牡蛎、 对虾、藻类等多种水产。
海南岛西南沿海是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海 盐业的最佳地段。这里海滩平坦,终年炎 热,阳光充足,风力较大,降雨量少,蒸发 量大,晒盐条件好。
目前已建有莺歌海、东 方和榆林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的盐 田面积约为2 454公顷,是中国南方最大的 盐场。
7. 海南海洋地图
琼州海峡属于我国的南海,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西接北部湾,东连南海北部,呈东西向延伸,长约80公里,宽20~40公里,最窄处18公里,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8. 诲南省最新发布海洋预报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可能是目前最好用的海洋天气预报软件——海上通。不同于其他海洋类应用里天气只是个附加功能的定位,海上通目前主打功能就是天气,对海洋天气预报也进行了很多分类:
1、中国沿海海域大风预报
大风预报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可查看未来48小时,逐6小时的预报信息,预报数据来源于数十家气象台产品综合制定。
2、面向渔民的渔场预报
渔场预报涵盖了目前东海与黄海南部大部分渔场,可查看未来7天逐6小时的风力、风浪、风向情况。
3、面线海员的航线预报
预报涵盖中国沿海各海域航线未来未来7天逐6小时的风力、风浪、风向情况。
4、港口预报
提供沿海主要港口未来7天风力、气温、晴雨等陆地预报。
5、海浪海温预报
收集了来自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每日实时更新的海浪预报图和海温预报图,能更好的辅助生产作业。
9. 海南洋流查询2023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很可能会有,我国地处太平洋近岸区!
2023年4月21日,一些气候科学家日前表示,在气候变化和厄尔尼诺(El Nino)天气现象回归预期的推动下,全球可能会在2023年或2024年再次刷新高温纪录。气候模型显示,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拉尼娜(La Nina)气候现象后,全球气温将在今年晚些时候重现厄尔尼诺现象。在厄尔尼诺现象期间,沿着赤道向西吹的风会变慢,温暖的太平洋潮汐将向东推进,造成更温暖的海洋表面温度。
在上周,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了厄尔尼诺现象观察报告,在今年5月至7月期间,厄尔尼诺出现的几率为62%。根据气象学家Michelle L'Heureux的说法,今年晚些时候出现几率跃升至85%。
海洋越温暖,形成台风机会就越高!我国每卸都有台风登陆沿海省份,必然带来强降雨,所以冬讯很可能会有发生!
10. 海南岛季风洋流
北印度洋受到南亚季风的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吹拂,海水自西向东流与北赤道暖流共同形成顺时针的洋流系统;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自东向西流与赤道逆流共同形成逆时针的洋流系统。
11. 海南海洋气象信息网
海南天气相关介绍海南天气: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基本特征为: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高;干季、雨季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多热带气旋;光、热、水资源丰富,风、旱、寒等气候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22.5-25.60C,年日照时数1780-26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45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西部沿海约1000毫米)。
海南日照:
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各地太阳可照时间长。海南各地的年日照时数,除中部山区因云雾较多,只有1750小时左右,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在2000小时以上,西、南部地区达2400-2600小时。各地日照时数一般以7月最多,2月最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海南气温:
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2.50C-25.60C之间,中部山区略低于230C,南部、西部略高于250C,等温线向南弯曲呈弧线,由中部山区向沿海递增,沿海高于内陆,南部高于北部。最冷月在1月份,中部山区月平均气温16.50C左右,全岛最低,最热月大部分地区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西部的东方为29.20C,为全岛最高。
极端气温:
海南岛年极端最高气温,北部约39.00C,中部约37-390C,西部与西南部沿海低于360C。一般出现在4、5月或6、7月。
年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1月份,也有在2月或12月。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中部山区低于50C(白沙最低3.60C),大部分地区为6-80C,南部沿海稍高于100C。降水:
海南岛是同纬度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水汽来源充足,降水总量多,时空分布不均。 平均年雨量约为164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呈环状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平原,山区又以东南坡最多。东部多雨区约2000-2400毫米,多雨中心琼中年平均达2440毫米;西部少雨区仅1000毫米左右(东方为922毫米)。 海南岛干湿季分明。雨季一般出现在5-10月,干季为11月-翌年4月。雨季降水约占年雨量的80%。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超过100天,最少的东方为87天,琼中194天为最多,在雨季各月雨日约12-22天,旱季则不到10天。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海南岛的主要自然灾害。据统计,平均每年有7-8个热带气旋影响海南岛(包括近海),有2-3个登陆海南岛。影响季节一般在6-10月,平均初、终台为6月18日、10月19日,平均每年活期124天。影响集中期为7-10月,占全年总数的78%,登陆海南岛的热带气旋最盛期7-10月,占全年总数的70%。紫外线:
紫外线指数是指在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时(一般是在中午前后),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气象部门通过分析气象条件对紫外线辐射的影响程度,研究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下紫外线辐射比较强、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使紫外线辐射减弱,据此发布紫外线指数预报,以指导公众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紫外线指数用0-15的数字来表示。通常规定,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0,在热带、高原地区,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15,紫外线指数越大,也表示在愈短的时间里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愈强。紫外线指数为0、1、2时,表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量最小,这个量对人体基本上没有影响;紫外线指数为3或4时,表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量是比较低的,对人体的可能影响也是比较小的;紫外线指数为5和6时,表示紫外线的量为中等强度,对人体皮肤也有中等强度的伤害影响;紫外线指数为7、8、9时,表示有较强的紫外线照射强度,这时,对人体的可能影响就比较大,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而当紫外线指数大于10时,表示紫外线照射量非常强,对人体有最大的影响,必须采取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