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海啸海洋环境损害(地震海啸及其次生灾害)

江南官网app 2023-07-12 20:20 编辑:jing 106阅读

1. 地震海啸及其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是指由原生灾害诱导出来的灾害。次生灾害多发生在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领域,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危害性大。衍生灾害是指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主导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例如,地震为原生灾害,滑坡与海啸则为次生灾害。但在许多情况,在灾害的成因没有完全搞清之前,原生灾害与次生灾害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2. 地震海啸及其次生灾害怎么理解

b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结构工程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原生灾害。

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诱发灾害。

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原生灾害还要大。

3. 地震海啸的成灾特点

因为当海底发生地震,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起伏,会形成强大的波浪。海底的突然下沉,会导致海面上的水流流向下沉方向,从而出现快速退潮。

这种现象在距震中数百千米以内的沿海经常能够看到,一般发生在大地震后 的10~20分钟之后。当海水出现这种异常现象时,一般距海啸的时间最短只有几分钟,最长可达几十分钟。

由于海啸的能量释放是通过作用于水来传播的,一个波与另一个波之间有一段时间和距离,这个时间和距离,就是海啸来临前的最佳逃生时间。

4. 地震引发海啸,海啸引发洪水

随着二氧化碳不断地提升,全球变暖而导致了海洋气候变化无常,从而导致许多自然性灾难地发生,例如海啸规模不断增加,爆发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从而引发底壳动荡,形成了局部范围的地震,当地震发生后,就产生了连带效应,附近的火山也被引发,最终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自然性灾难。

不过怎么说,这一切导致的结果是出自人类之手,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不能抛弃森林绿化,我们应该爱护它们,因为它们能够帮我们降低二氧化碳,我们应该更团结的去爱护自己的地球,节约能源,保护森林。这样才能不断地缓解二氧化碳所带来得严重后果。

5. 地震海啸及其次生灾害应对措施

       海啸会诱发一连串的其他灾害,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海啸会摧毁沿海的堤坝,淹没沿海低地,引发涝灾,冲毁各种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海啸过后会导致瘟疫出现,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海啸还会引发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泥石流、山体塌方等灾害。海啸造成大量的人畜死亡,尸体不及时清理会引发病菌,容易产生瘟疫。

6. 地震海啸属于什么因素

海啸就是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7. 地震海啸灾害产生的条件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两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至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8. 地震的海啸

海啸一般是由近海大陆架发生剧烈地质变动,如地震造成,或者热带飓风引起。威海近海大陆架地质较稳定,发生概率低,热带飓风转移到威海后,一般也减弱为热带风暴,所以威海发生海啸的概率很低,但是台风会有的,但是台风造成的危害要小得多。

9. 地震引发海啸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10. 地震海啸产生什么声波

海啸时发出的是次声波。

次声波的自然声源包括:低频波如地震、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海啸、极端的气候现象或者巨浪都可以在空气中导致次声波。这样的次声波可以传播数千公里。阵风和旋风也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

11. 地震海啸形成的基本条件

在自然界中,海上风暴、火山爆发、大陨石落地、海啸、电闪雷鸣、波浪击岸、水中漩涡、空中湍流、龙卷风、磁暴、极光、地震等都可能伴有次声波的发生.在人类活动中,诸如核爆炸、导弹飞行、火炮发射、轮船航行、汽车争驰、高楼和大桥摇晃,甚至像鼓风机、搅拌机、扩音喇叭等在发声的同时也都能产生次声波。

02

次声波的特点是来源广、传播远、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次声的声波频率很低,在20Hz以下,波长却很长,传播距离也很远。它比一般的声波、光波和无线电波都要传得远。例如,频率低于1Hz的次声波,可以传到几千以至上万千米以外的地方。

03

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可闻声波相同,由于次声波频率很低。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所以它传播的距离较远,能传到几千米至十几万千米以外。

04

1883年8月,南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克拉卡托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全长十多万公里,历时108小时。1961年,苏联在北极圈内新地岛进行核试验激起的次声波绕地球转了5圈。7000Hz的声波用一张纸即可阻挡,而7Hz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地震或核爆炸所产生的次声波可将岸上的房屋摧毁。次声如果和周围物体发生共振,能放出相当大的能量。如4Hz-8Hz的次声能在人的腹腔里产生共振,可使心脏出现强烈共振和肺壁受损。

下一篇:智慧海洋技术本科专业(智慧海洋工程专业)
上一篇:返回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