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海洋卫星(第一颗海洋监测卫星)

江南官网app 2023-07-12 08:07 编辑:jing 171阅读

1. 第一颗海洋监测卫星

2002年5月1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和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此后,又先后发射了多颗海洋卫星。海洋系列卫星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开发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第一颗海洋监测卫星在哪里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1月29日,完成预定任务后,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3. 第一颗海洋卫星发射时间

答: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24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MEO)、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和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组成,共同构成了北斗三号星座大家族。

其中每种类型的卫星都有其独特功用,根据各自运行轨道特点和承载功能,既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共同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4. 第一颗海洋监测卫星叫什么

风云一号。

我国的第一颗气象卫星是1988年9月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长征四号”火箭带到太空中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

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达到新水平,在国内首次采用了不少先进的关键技术,而且经受了考验,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气象卫星相比,其起点要高得多。

扩展资料: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用途: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探测昼夜的云图、地表图像、海洋水色图像、水体边界、海洋面温度、冰雪覆盖和植被生长,用以获取全球性气象信息,向全世界气象卫星地面站发送气象资料,并具有探测空中粒子成分的功能。

5. 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

1988年中国发射的第一颗气象卫星是风云一号。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共4颗,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4颗,即FY-1A卫星,FY-1B卫星,FY-1C卫星、FY-1D卫星。风FY-1A卫星和FY-1B卫星分别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发射升空。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探测昼夜的云图、地表图像、海洋水色图像、水体边界、海洋面温度、冰雪覆盖和植被生长,用以获取全球性气象信息,向全世界气象卫星地面站发送气象资料,并具有探测空中粒子成分的功能。

6. 世界上第一颗海洋监视卫星是谁发现的

以收集各种信息为主。

军用卫星是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1号。翌年1月31日,美国的人造卫星 “探险者”1号发射成功,此后,美、苏认识到卫星在军事上的重要价值,于50年代末开始研究和试验军用卫星。

  照相侦察卫星──它是装有光学成像的空间遥感设备进行侦察,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常用的遥感设备有可见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红外照相机、多光谱照照像机和微波遥感设备等。

  世界上第一颗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的 “发现者”1号卫星,它于1959年2月28日发射成功。

“发现者”1号是一颗试验性侦察卫星。1960年8月10日,美国又发射了 “发现者”13号试验侦察卫星。8月11日,“发现者”13号接受地面指令控制,弹射出一个装有照相胶卷的密封舱,再入大气层,并在海上回收成功。

这是人类从太空收回的第一卷照相胶卷。

  由于卫星技术,光学遥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使照相侦察卫星性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卫星轨道运行时间长,侦察覆盖面广,且飞行不受国界限制,又没有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所以目前在美国卫星,已取代人了大部分有人驾驶飞机来执行照相侦察任务。

  电子侦察卫星──它是装有电子侦察设备,用于侦察雷达和其它无线电设备的位置与特性,截收对方遥测和通信等机密信息的侦察卫星。

  美国在早期的 “发现者”系列卫星上曾进行过电子侦察的试验,1962年5月发射的 “搜索者”号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侦察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电子侦察卫星已成为获得情报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在空袭伊拉克前几个月就开始通过电子侦察卫星搜集掌握了大量的伊军电子情报。利用这些情报在空袭前几十分钟开始对伊展开电子战,使伊大部分雷达受到强烈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无线电通信全部瘫痪,连巴格达电台的广播也因干扰而无法听清。

据报道,萨达姆与前线作战指挥官的通话,甚至战场分队之间的通话,均被美国的电子侦察卫星所窃听。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DSP导弹预警卫星,为“爱国者”防空导弹拦截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导弹成功地提供了预警)

  预警卫星──它是用于监视和发现敌方来袭的战略导弹,并发出警报的侦察卫星。

它能延长预警时间,便于及时组织战略防御和反击。

  美国1960年发射的 “发现者”19号和21号卫星进行了有关预警卫星的试验。 1961年7月12日,美国发射 “米达斯”3号卫星成功。

成为世界上第一颗预警卫星。美国在1968年8月6日至1970年9月3日,又成功发射了3颗 “匿名者”号预警卫星。 “匿名者”为准地球同步轨道,只需部署2颗即可随时发现苏联境内所有的导弹发射情况。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 “爱国者”导弹在效地拦截了伊拉克发射的 “飞毛腿”战术弹道导弹,其中就有预警卫星的功劳。 “飞毛腿”从伊拉克打到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仅需5分钟,给防空导弹留下的拦截时间很短,而美国预警卫星可在 “飞毛腿”发射后1分钟之内即向海湾地区的美军指挥部报警并提供飞行数据。

  海洋监视卫星──它是用于监视海上舰只潜艇活动、侦察舰艇雷达信号和无线电通信的侦察卫星。 世界上第一颗海洋监视卫星是苏联于1967年12月27日发射的 “宇宙”198号卫星 ,这是一颗试验卫星。

苏联的海洋监视卫星自1973年后进入实用阶段。  

  军用通信卫星──它是作为空间无线电通信站,担负各种通信任务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容量大、质量好、可靠性高、保密性强、生存能力好、灵活机动等特点。

  

  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是美国于1958年12月18日发射的 “斯科尔”号卫星。这是一颗试验性卫星、该卫星成功地将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圣诞节献词发送回了地球。

世界上最早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是美国的 “辛康”号卫星。1963年23月14日,发射的 “辛康”1号仅获部分成功。 1963年7月26日发射的 “辛康”2号获完全成功。

它当时主要用于侵越美军与五角大楼之间的作战通信,从此卫星通信卫星具有通信范围大的优点,在赤道上空等距离布设3颗卫星,即可实现除南北极之外的全球通信。中国于1984年和1986年先后奥发射了试验性和实用性地球同步通卫星。

  军用导航卫星──它是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和空中军事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原先主要为核潜艇提供在各种气象条件下的全球定位服务,现在也能为地面战车、空中飞机、水面舰艇、地面部队及单兵提供精确的所处位置、时间的信息。

  (太空中的气象卫星其表面镶满太阳能电池板,为卫星上的仪器设备提供动力)

  世界上第一颗导航卫星是美国海军的 “子午仪”─7A号卫星,它于1959年9月17日发射升空,它是试验性卫星,第一颗实用导航卫星是1960年4月13日发射的 “子午仪”─B号。

美国共发射了约30颗 “子千仪”卫星,于1964年7月组成导航卫星网正式投入使用。它可使全球任何地点的用户平均每隔1。5小时利用卫星定位一次,导航定位精度为20─50米。

  美国防部队从1978年2月开始发射 “导航星”系列导航卫星,部署“导航星”新一代全球定位系统(GPS)。 卫星网由18颗 “导航星”组成,可使任何地点或近地空间的用户在任何时候都能接收到至少4颗卫星的信号,以保证全球覆盖、三维定位和连续导航。

其定位精度为16米,测速精度优于0。1米/秋,授时精度优于1微秒,是目前最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飞机,巡航导弹、舰艇、地面部队和执行其它任务的军用卫星都曾利用 “导航星”系统进行了精确的导航定位。

  军用气象卫星──它是为军事需要提供气象资料的卫星。它可提供全球范围的战略地区和任何战场上空的实时气象资料,具有保密性强和图像分辨率高的特点。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1960年4月1日发射的 “泰罗斯”1号卫星,这是一颗军民合用的试验卫星。

1965年1月,美国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实用性军用气象卫星 “布洛克”1号。 由2颗 “布洛克”卫星组成的全球性气象卫星网,负责向美三军实时或非实时提供全球气象数据。照相侦察卫星也是它主主要用户,气象卫星可准确预报几小进后待侦察地区的天气情况。

  军用测地卫星──它是为军事目的而进行大地测量的人造地球卫星。地球的真实形状及大小,重力场和磁力场分布情况、地球表面诸点的精确地理坐标及相关位置等,对战略导弹的弹道计算和制导关系甚大,测地卫星就是用于探测上述参数的航天器,它可测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坐标和地面及海上目标的坐标。

  世界上第一颗专用测地卫星,是美国1962年10月31日发射的 “安娜”1B号卫星。该星的测地坐标精度优于10米,设计工作寿命为500年。

7. 第一颗海洋监视卫星

我国第一艘数字孪生智能试验船“海豚1”首航

6月30日,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在烟台蓬莱港交付并首航。“海豚1”由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设计研发,突破了多源信息融合协同探测、智能感知及环境重构、船舶与海洋环境数字孪生等多项关键技术,打造了一座“海上流动”实验室。 该船首航从蓬莱驶往青岛,沿途开展船舶智能设备性能验证、环境感知、障碍避碰及航路重规划、数字孪生系统虚实同步交互等多项实验。 “海豚1”安装了全景式128线/2海里激光雷达以及360度全景红外视觉系统、360度高视距全景可见光视觉系统、声号自主识别等多套智能感知新设备,打造了船舶航行态势智能感知系统,等于安装了多个“千里眼”和“顺风耳”,可在2海里距离内精确探测水面以上0.5米微小目标。 项目负责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夏桂华教授介绍,“海豚1”可全天候、全方位提供航行环境的三维重构信息,保证该船在雨天、雾天、黑夜等不利条件下航行时仍能耳聪目明。 “海豚1”装备了我国第一套船舶数字孪生系统,首次建立了船舶数字建模、模型迭代进化、虚实实时交互、在线离线共生、船岸镜像等船舶数字孪生技术体系,操作人员在千里之外可对其进行远程操控,做到“人在岸上开,船在海上行”,并可实时精准为船舶发动机、推进系统、导航系统等各“器官”进行健康体检和“把脉问诊”。

8. 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

海洋卫星的用途主要包括:

 

  (1)是为海洋专属经济区(EEZ)综合管理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海洋卫星一方面可为EEZ划界的外交谈判提供海洋环境和资源信息,尤其是那些调查船及飞机难以进入的敏感海域;

 

  (2)提高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我国地处西北太平洋西岸,该海域是全世界38%热带风暴的发源地。我国深受其害,平常年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0亿元左右,严重年份超过100亿元。1997年的“9711”特大风暴袭击浙江沿海,仅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达170多亿元;

 

  (3)为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服务。海洋资源主要是海洋油气、海洋渔业和海岸带资源。中国40多个近海渔场普遍出现衰竭现象,迫切需要发展远洋渔业。全球渔场信息困乏制约了远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

9. 第一颗海洋卫星的代号

2007年4月11日,我国第二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B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海洋一号B卫星星上载荷同样为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和海岸带成像仪。与海洋一号A卫星相比,B卫星的观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海洋一号B卫星在轨运行的稳定与可靠,其实际在轨寿命达到了9年零10个月,也因此成为我国小卫星领域有名的“寿星”。

10. 第一颗海洋监测卫星是什么

是海洋卫星。

海洋一号( HY-1)卫星是海洋水色卫星,分为A卫星及B卫星。

海洋一号A(HY-1A)卫星已于2002年5月15日发射,设计寿命两年,实际运行685日。它上装有两台遥感器,一台是10波段的水色扫描仪,另一台是4波段的CCD成像仪。卫星的主要任务分别是探测海洋水色环境要素(如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性有机物)、水温、污染物及浅海水深和水下地形。

11. 世界第一颗海洋监测卫星

世界上第一个一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是高分三号

高分三号卫星的分辨率达到1米,同时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同类遥感卫星中,分辨率最高的一颗。除了能够看得清,这颗卫星还具备12种成像模式,能够获取更多更详细的地面信息。

高分三号卫星投入使用之后,能够广泛服务于我国海洋、减灾、水力及气象等多个领域,为海洋开发、陆地环境资源监测和防灾减灾等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下一篇:泰州海洋搬运服务流程培训(海洋搬运工游戏规则)
上一篇:返回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