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海洋文化(高山族文化基本介绍)

江南官网app 2023-07-11 05:45 编辑:jing 162阅读

1. 高山族文化基本介绍

  高山族没有火把节。他们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曹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飞鱼祭,等等。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

2. 高山族民俗文化

1、饮食: 高山族的饮食通常是一日三餐,有的地区也曾有一日两餐的习惯,主食为稻米或小米,辅以薯类和杂粮,副食有各种豆类、南瓜、竹笋等等,肉类有猪、牛、鸡等,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沿海地区则多以鱼、贝类为主。

2、婚姻 高山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如有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制裁。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通常是在劳动中选择对象,此外在唱歌和舞蹈等活动中也都能得到公开恋爱的机会,但婚姻必须取得父母的同意。

3、丧葬 山区高山族的埋葬仪式在当日或次日进行。有些采取室外土葬的方法,如阿美人、泰雅人、赛夏人、排湾人,雅美人的墓地选在海边树林里,掘穴埋葬;有的则葬在室内,如邹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

4、祭祀 据统计,高山族祭祀多达70多项,举凡农耕、渔猎、征战、生育、婚丧、建筑、长旅等皆有祭,特别是围绕粟、稻、芋、薯等农事的系列性祭祀活动,既有固定的仪式,如开垦、播种、除草、间苗、收割、入仓、狩猎、丰年等;又有因地制宜的临时性祭礼,如驱虫、求雨、乞晴等。

3. 高山族民族文化

云南一共有25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并没有高山族也就没有以高山族为主一说。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区。

4. 高山族文化特色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

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截止2010年,湖南省有高山族人口128人。

5. 高山族的文化特色

高山族族源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大陆迁入台湾的古人类。新石器时代归属于大陆东南越文化圈的台湾高山族先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着发展的连贯性,成为高山族的主要来源,尔后又逐渐融合了后来迁入台湾的南洋及大陆等地移民。

  台湾最早的古人类为1971年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的距今2-3万年前的“左镇人”化石,台湾最早的古文化为1968年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的距今1。5-3万年前的“长滨文化”。根据对比研究,“左镇人”与福建“清流人”和广西“柳江人”同属我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他们的体质形态基本相同,存在共同的起源,是从华南的直立人经早期智人阶段如湖北长阳人、广东马坝人演化而来的。

  “长滨文化”的大型石器主要用锐棱砸击砾石的方法制造的小型石器,多用锤击法打片,有刮削器、尖状器等,利用砾石加工成大型石器是华南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并延至新石器时代,属于华南的石器工艺传统。用锤击法打片并修理的小型石器是贵州、云南、福建旧石器晚期的特点。

  大陆和台湾的考古学者都一致认为,“长滨文化”之源在华南。在最后一次冰期即雨木冰期时,台湾与大陆相连,这是当时大陆古人类迁徙到台湾的凭借。台湾发现新石器早期、晚期遗存,以大坌坑文化、凤鼻头文化、圆山文化和麒麟文化为代表,它们在显示地区文化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与大陆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似性。

  尽管当时台湾海峡已经形成,但善于舟行水处的越人仍有部分移徙台湾。三国时,台湾高山族先民称为“山夷”。吴国孙权派遣官兵前往台湾,历时一年。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之间的《临海水土志》,就是根据这次越海到台湾的见闻写成的,是有关台湾高山族先民的最早记载。

  书中称台湾为“夷州”,高山族先民为“山夷”。书中提到:“土地饶沃”,“磨砺青石以作矢簇、刀斧”,“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此外还记载猎首等俗。

  隋代高山族先民称为“流求人”,隋炀帝二次派军队到台湾。《隋书》记载“流求人”的社会情况:“其处少铁,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辅之”;“以木槽中暴海水为盐,木汁为酢,酿米面为酒……衔杯共饮”,“以墨黥手,为虫蛇之纹”,“歌呼蹋蹄,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

  扶女子上臂,摇手而舞”;“用刑亦无常准,皆临事科决,犯罪皆断于鸟丫帅”。唐至元代,高山族先民经历了一个主源与各次源逐渐进行大融合的时期,在土著文化继续生存发展的同时,陆续有从大陆及南洋等地移民迁入台湾与土著民杂居并发生融合。

  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纪》道:“唐贞观间,马来群岛洪水,不获安处,各驾竹筏避难,漂泊而至台湾……故《台湾小志》曰:生番语言,出自马来者六分之一,出自吕宋者十分之一,迄北十七村多似斐利宾语,说者谓台湾番民自南洋某岛迁来。

  ”又言:“宋末零丁洋之败,残兵义士亦有至者,故各为部落,自耕自赡。”郁永河《稗海记游》道:“相传元人灭金,金人有浮海避元者,为飓风飘至,各择所居。”黄叔敬《番俗六考》道:“新港、萧垅、麻豆各番,昔住小琉球,后迁于此”。

  据研究,台湾西南近海的小琉球屿是南洋土著民乘黑潮北上台湾本岛的中转站。余文仪《台湾府志》道:“南社、猫儿干二社番,其祖兴化人,渡海遭飓风,舶破漂流到台,娶番妇为妻。”以上材料表明,此时入迁台湾者各有其族属与出发地,但以南洋群岛土著民以及大陆汉人为主;入迁台湾的原因或避天灾人祸,或因飓风漂至,人数既为少数,又入土著族居地,民族融合乃大势所趋。

  另外,除大量陶瓷器及钱币外,台湾迄今为止尚未找到隋唐宋元时期的汉人聚落遗存,这说明其间虽有汉人迁入台湾,但由于人生地疏、势单力薄,留居者只能逐渐融入土著族。明代,高山族先民完成了与外来族源的融合而形成为高山族。

  陈第是第一个接触台湾高山族的学者,所撰《东番记》是一篇有关高山族生活文化的实地考察报告。《东番记》中从“东番”的地理分布与社会组织、战斗与衣饰、岁序与农业、婚姻与丧葬、谷物与畜兽、铁镞与捕鹿、畏海与捕鱼、山居与贸易等方面,详细记述了“东番”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文化习俗,现代高山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也均能在这些记述中找到对应。

  一些学者认为高山族作为一个族体在明代开始形成。高山族的形成受到外部的影响主要是,明代和此前大陆汉人愈来愈多的迁入,客观上促进了土著族的经济发展,也促成了高山族的形成。这是因为大批汉人入台,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高山族内部的沟通联系,同时也为土著族的文化带来了一个鲜明的异文化参照系,激发了他们内部的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

  清康熙海峡两岸一统后,高山族被称为“番族”,又以分布地域分为“东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势分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发展水平及其与汉人关系亲疏分为“野番”、“生番”和“熟番”。

  这种分法虽不科学,但基本上反映了高山族内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日据时期,日本侵略者把高山族改称为“高砂族”、“蕃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祖国大陆的出版物开始称台湾世居少数民族为高山族。

  这个名称在1953年得到了国家的确认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谈及高山族的发展时,涉及到高山族这一名称的使用问题。台湾当局在台湾光复初期,也曾使用过“高山族”这一名称,后来又称为“山胞”、“先住民”、“原住民”等。

6. 高山族的特色 民俗风情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

1. 习俗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让他们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

2. 婚俗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庆祝。

7. 高山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高山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在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是高山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高山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高山族是源自古代的羌族。在古代,羌族分布在今天的川、陕、甘、宁四省区。《汉书》中记载了羌族的历史,称其为羌戎,部族之间互相侵掠,严峻地抵抗中原的统治。后来,羌族人去了藏区,结为藏族的一支,形成了今天的藏族。高山族则是羌族中的一支流传下来的。

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高山族充分吸收了汉族和藏族、彝族等民族的文化,经常和其他民族往来,因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许多少数民族一样,高山族也经历了经济落后和文化保护的难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展了扶贫工作,高山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在的高山族已经走向现代化并逐渐融入了现代社会。

8. 高山族的文化

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蒙古族将“9”视为吉数。

9. 高山族的文化艺术

高山族起源于中国的云南省,是一支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怒江、大理、昆明等地,许多高山族人善于农耕和手工艺制作。这个民族的名称源自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高山族常年生活在海拔两千米以上的高山区域,因此受到的气候和环境影响较大,生活十分艰苦。此外,他们的文化特点也包括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食品和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高山族作为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保护和传承他们的文化遗产,并且在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10. 高山族文化特征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

以上信息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11. 高山族文化特点及地理分布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萨族9社,巴则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凯达格兰族28社,噶玛兰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规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曹族(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阿美9个族群(一说为10个族群,邵族也算一个族群)。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总人口约40万人,大陆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内部语言差别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多个分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

下一篇:世界最温柔的海洋动物(世界最温柔的海洋动物排名)
上一篇:返回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