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海洋的样子(寒武纪的海陆变迁)

江南官网app 2023-07-08 22:40 编辑:jing 76阅读

1. 寒武纪的海陆变迁

寒武纪特点:地球海洋宽广;石炭纪特点:地球上温暖而湿润;第四纪冰川期特点:天气寒冷。

2. 寒武纪海陆分布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从总体上根据盆地的地球海陆环境将其分为大陆盆地和海洋盆地两大类型,大陆盆地简称陆盆,海洋盆地简称海盆或洋盆。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非洲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特征为盘地四周地形的水平高度要比盆地自身高,在中间形成一个低地,常为一地形(平原、高原)被山所围绕也是盆地,因此是盆地是地形分支的一种。  克拉通盆地区地壳厚度稳定,结晶地壳和“花岗岩层” 的厚度都相对较大。克拉通盆地的基底和地壳底面都比较平缓,基地常为平缓的大型碟状坳陷,一般不存在强烈的莫霍面隆起,软流圈相对较深,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微弱,盆地热流值偏低。但富含油气的大型克拉通盆地常出现与基底坳陷呈镜像对应的局部隆起。  克拉通盆地地壳具有向下增大的正常波速结构,可分为两层或三层。如南美的巴拉那盆底利用S波的速度可将地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地壳波速3600m/s,下地壳波速3650m/s,平均莫霍面深度在42km,上地幔以4700m/s的高速层为特征,延伸至200km。利用天然地震转换波资料发现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地壳结构可分为三层,上地壳“花岗质”层P波速5600-6000m/s,中地壳波速6200-6700 m/s,并存在高速薄层,下地壳波速6500-6900 m/s,整个地壳厚度变化幅度在38-52km。 不同的克拉通盆地地震反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稳定的地盾区,上-中地壳反射较弱,下地壳出现成层性不好的强反射。而存在活化古裂谷或新断裂活动的克拉通盆地,反射特征与两侧地盾区明显不同,下地壳常常出现异高速体。受后期地幔岩浆侵入影响的克拉通盆地其上地壳也可出现强反射。克拉通盆地的上地幔常出现低速层和透明反射。个别稳定地盾区的上地幔常存在倾斜反射,被解释为古造山带俯冲岩石圈的残余。  对克拉通盆地按其大地构造位置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类:  

1.克拉通内部盆地:位于克拉通内部,常呈碟状大面积稳定下沉,构造变动微弱,倾角平缓,如密歇根盆地及威利斯顿盆地;  

2.克拉通边缘盆地:位于克拉通边缘,向海域方向逐渐下倾,如北里海盆地

3. 寒武纪的海洋

寒武纪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遥远而陌生的,这个时期的地球大陆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

地球开始爆发了全球性的加里东构造运动,地球各板块互相碰撞、挤压,火山喷发频繁,南、北大陆发生多次反复升降,许多地区重新又被海水所淹没。北方各大陆的相对位置较震旦纪时靠近,但互相并没有连接;南方冈瓦纳大陆逐渐连在一起,但并不是完全相连,且可能通过非洲与北方大陆相连通。寒武纪,最主要的特征是生物界的显著繁盛和化石的大量保存。早期,气候干旱,浅海分布广泛,门类众多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突然之间出现在地球上,这是生物史上的第一次大发展,被称为著名的“生命大爆发”事件。从此,地球上的生物开始了大发展时期,并且空前繁盛,海水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种动物,如三叶虫、头足类、珊瑚等。

4. 寒武纪的海洋霸主是谁

有的,而且不仅有动物,还发生了著名的生命大爆发事件。生活在5.3亿年前的澄江动物群就是生命大爆发的主角,这次爆发总共持续了1000万到2000万年,包含了200多个物种,而且那时候的生物真的非常奇特,比如下面这三个:

↑怪诞虫这个“长刺蜈蚣”,卡通化之后竟然有点萌

光从名字就知道这个怪诞虫有多怪诞了,这种动物的研究过程也很曲折,科学们不仅曾经把它的头尾搞反了,甚至还把它的上下颠倒了,以为它是靠背上的硬刺“踩着高跷”行走,所以把它叫做“怪诞虫”,其实呢,它是用柔软的肉足行走的。

↑奇虾的鳌肢可以弯曲,用来捕捉猎物,它的食谱甚至可能包含了坚硬的三叶虫

奇虾也可以从名字上看出它的“奇”特,奇虾的意思就是古怪的虾。它是目前已知的寒武纪体型最大的动物,一般能长到1米长,最长能长到2米,是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动物,也是寒武纪的海洋霸主。不过奇虾和现代的虾并没有什么关系哦!

↑怪异的欧巴宾海蝎

欧巴宾海蝎的长相真正配得上“奇特”二字,或者说怪异,这个小动物的体长不到10厘米,却长了5只眼睛!而且它的嘴巴是伸出来的,没错就是图上左下角那个。

除了这些,澄江动物群里还有浑身长满刺的仙掌滇虫,长着“鞭子”的林乔利虫等等,推荐题主去了解一下,非常有意思。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5. 寒武纪的陆地

寒武纪开始于大约45亿年前的地球形成时期,结束于约5亿4200万年前——大量肉眼可见的硬壳动物诞生之时。 尽管早在30多亿年前生物就已经出现,但其进化却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主要是是些低等的菌藻类植物。

白垩纪 前期:140—94 后期:94—64

这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被子植物也出现于此时期。

6. 寒武纪的海洋是什么动物的世界?

这是因为那时大地构造运动还不剧烈,直到下古生代末期加里东运动(造山运动),陆地面积才有所扩大。

7. 寒武纪的陆地是什么样子的?

古生代的动物有,寒武纪 、海棉、腕足动物、海林檎、三叶虫等。

奥陶纪: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等。

志留纪: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等。

8. 寒武纪的海洋生物有哪些

寒武纪中的主要生物有贺尔姆虫,奇异虫和油栉虫。

寒武纪是显生宙的开始,距今约5亿年前至4亿年。寒武纪可再分为早寒武纪,中寒武纪,晚寒武纪。

寒武纪是显生宙最早的地质时代,下一个纪是奥陶纪。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

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们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

9. 寒武纪海洋景观复原图

  是的,广西远古时代是海洋,后来才上升为陆地的。

  在远古代震旦纪(距今8亿年以前)到古生代寒武纪(距今约6~5亿年)、奥陶纪(距今5~4.4亿年)、志留纪(距今约4.4~4亿年)、泥盆纪(距今约4~3.5亿年)、石炭纪(距今约3.5~2.9亿年)到二叠纪(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距今约2.9~2.3亿年)各地层均有分布,其中发现有大量的笔石、头足类(鹦鹉螺)、三叶虫、腕足类及珊瑚、鸮头贝等史前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说明在距今2亿年~至少8亿年前,广西地区被大面积的海洋覆盖。

  直到中生代三叠纪(中生代第一个纪,距今2.3~1.9亿年),陆生动植物化石才大量出现,但仍有数量巨大的海洋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显示,到侏罗纪(距今1.9~1.4亿年),广西大部成为陆地。

10. 寒武纪海陆轮廓特点

早古生代划分三个纪:寒武纪是根据英国威尔士西部的寒武山而得名;奥陶纪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民族的名称;志留纪是威尔士民族居住地。   晚古生代也划分三个纪:早、晚古生代之间有一个地壳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结束了古生代的历史。泥盆纪是根据英国西南的德文郡命名,日译为泥盆,我国沿用至今。石炭纪,因盛产煤层而得名,石炭是煤的旧时称呼。二叠纪首先研究地点在乌拉尔山西坡——彼尔姆,因这套地层明显具有上、下两部分,日译为二叠纪,也为我国采用。

  该时期地壳发展日趋稳定,加里东运动以后,世界绝大部分地槽回返褶皱,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后, 世界范围内仅剩下两在地槽与两在古陆对立形势,地球在这时的南北分异较为明显。古地理发展的海陆配置,这时也发生较大变化,初步建立了现时地貌轮廓。生物 的演替,经过了几次飞跃,植物与动物都先后征服了大陆,高等生物发育繁衍。该期主要地质 事件有:

  (1)从海洋占绝对优势到陆地面积不断扩大。

  前古生代,地球上出现不少古陆,但多为一些地槽海所分隔,在元古代褶皱回返的地槽,到古生代时 又重新下陷,形成广阔的地台浅海,因此早古生代时,地球仍然是汪洋泽土,海洋占有绝对优势。早古生代,特别是志留纪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这次 运动后,加里东地槽全部回返褶皱,另一些地槽也部分发生褶皱回返,如蒙古地槽北缘的阿尔泰——萨彦岭地区;阿马拉契亚地槽的北段和南段的一部分;塔斯马尼 亚地槽的南段等。地槽褶皱回返转化为地台以后,由于活动区转化为稳定区,不但大地构造性质发生变化,而且隆起上升,由海洋成为陆地,所以加里东运动后,世界陆地面积便不断扩大了。

  (2)南升北降地壳发展形势到北方大陆联合南方大陆开始解体。

  经过了加里东运动以 后,一些地槽回返褶皱上升为陆地。但到了晚古生代,有些地区又开始下沉,成为地台浅海,因此世界总的形势仍然是南升北降,南方为大致连在一起的冈瓦纳古 陆;北方除加拿大与欧洲连起来以外,其余地区仍为地槽海与地台浅海所分割。但是到了晚古生代后期,由于海西运动,世界大部分地槽回返上升,世界范围内只有 横亘东西的古地中海地槽和环太平洋地槽还是海洋外,其余均隆起为陆地,于是北方古陆联合为一体,称为劳亚古陆。被古地中海所隔的南方冈瓦纳古陆,却开始解体,印非之间被海水所侵成为中生代大陆全面漂移所发生的前奏。

  (3)地壳发展由活动趋向稳定,形成两在地槽与南北古陆对立形势。

  发生在古生代,尤其是在二叠纪所发生的海西(华力西)运动,其影响要远比加里东运动大得多。通 过这次运动,世界绝大多数地槽全部回返上升。如西欧地槽、乌拉尔地槽、阿巴拉契亚地槽、塔斯马尼亚地槽等均转化为地台。上述地槽约有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因 此经过海西运动后,世界范围内地壳发展日趋稳定,出现许多年轻地台,开始了两在地槽与两大古陆的对立形势,结束了地槽占优势的历史。

  (4)北方发育广大煤田,南方冰雪晶莹。

  海西阶段,地壳运动频繁,海槽相继隆起,陆地面积不断扩大,陆地森林繁茂,尤其是沼泽地带,更适合一些进化不很完全的植物生长,再加上石炭——二叠纪气候湿润,因此植物大量繁衍,那时的北半球呈现出绿树成荫,森林繁茂的景观。又因地壳运动频繁,海陆多变,陆地长好的植物,常为海水覆盖,不久又上升为陆地,继续生衍森林,这种环境,恰为成煤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石炭、二叠纪是北半球最主要的成煤时期。

  晚古生代的冈瓦纳古陆,虽然在印非之间下沉,海水内侵,却仍高高隆起,出现自震旦冰期以来的又一次大冰期——石炭——二叠冰期。冰川活动持续5000万年,冰盖面积仅巴西境内就超过400万平公里。这次冰期正好位于当时南极周围,冰川中心厚,呈放射状向四周围扩散,应属极地大陆冰盖类型。这次冰积物现在的分布位置,恰在非洲南部,印度半岛,南美的东缘,如果将这些大陆拼合,便恢复了大陆漂移前的状况,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5)中国地壳处于北升南降,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发展形势。

  元古代中国北方形成的古陆,到早古生代仍在不断扩大,中奥陶纪以后,华北整体上升,形成华北陆台,并与西部塔里木古陆,东北、朝鲜连成一片陆地,称为中朝陆台。

  南方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陆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志留纪末,是加里东构造阶段最剧烈的时期,南 方大部分为广西运动。这次运动使湘、桂、赣边的南岭地区上升,位于江南古陆与康滇古陆之间的上杨子海上升形成上杨子古陆,并与江南古陆、康滇古陆联成陆 地。这时江浙一带的华夏海岛,也成为华夏古陆。加里东运动后,我国西部的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小兴安岭及喜马拉雅地区仍处于活动海槽。中国地壳北升南降的形势,早古生代就已形成。

  早元古代我国北方形成的阿拉善古陆、晋陕古陆、胶东古陆,在早古生代初期仍下沉为地台浅海、至 中奥陶纪后,才与华北大陆整体上升。以上说明早古生代整个北方多处于稳定的地台阶段,沉积了稳定的地台浅海沉积,以石灰岩为主,岩层厚度多在数十米以内, 而华南则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碎屑岩系,反映了地壳运动较为活跃的特点。因此,早古生代中国地壳发展显示了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特点。

  晚古生代中国与世界一样,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升南降,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形势空前发展,中国初步奠定了现时地貌轮廓。

  在华北、东北南中地区,从晚奥陶纪就已上升为陆地以来,沉积间断了一亿数千万年之久,到了中石炭纪,地壳才发生沉降,出现多次短暂的海侵,这种时海、时陆的海陆交互作用,最有利于成煤。因此华北煤田,主要形成于中、上石炭纪及早二叠纪,如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等这些古生代的地层中,均广泛分布煤田。至晚二叠纪时,又全部隆起成陆,沉积了陆相地层,一直延续至今,这样华北及东北南部便结束了海侵历史。新生代虽然沿海有几次海侵,但与过去相比,规模小、时间短,是微不足道的。

  在华南,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加里东)对该区的影响:很多地区在早泥盆纪上升为陆地,但到中 晚泥盆纪时,一些地区复又被海水覆盖。当晚二叠纪的北方,已是一片陆地之时,而南方的半壁河山,仍在海洋之中。由于地壳活跃,火山喷发,流出的火山岩—— 峨眉玄武岩散布在大半个西南地区。由于海陆交替频繁,有利煤田形成。

  在中国北部、西北部,原来分布好几条大地槽,沉积了厚至一二万米碎屑岩和火山岩。由于受晚古生代末海西运动的影响,天山、昆仑、祁连、秦岭、阿尔泰、蒙古——兴安岭等地槽,都相继褶皱隆起。

  上述我国经过晚古生代海西运动后,华北、西北、东北以及华南部分,已连成广阔的大陆,我国大陆只有西藏、 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及东北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有海水存在。所以说,晚古生代,或者海西构造阶段,是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出现大陆占优势的 时代。同时经过了海西运动后,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盆相间的景观,也开始出现。山盆的出现阻隔了气流自由流通,同时陆地增多,气候由湿润而转为干燥。这 一方面使生物界受到一次严峻考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生物的演化,为中生代生物大飞跃,提供了条件。

  从上述整个古生代地壳发展来看,仍处于明显南北分异:北升南降或南海北陆;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发展总形势。

下一篇:无锡海洋馆设计施工(无锡海洋馆电话号码)
上一篇:返回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