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院士汪(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

江南官网app 2023-07-05 01:07 编辑:jing 264阅读

1. 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

洞庭湖形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5 亿年之前

洞庭湖的形成与江南古陆密切相关。江南古陆在湖南通过洞庭湖那一段,称洞庭古陆,它在距今 1.5 亿年前的燕山地壳运动断陷下沉形成洞庭断陷盆地,低处汇水成水体就叫洞庭湖。因此洞庭湖形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5 亿年之前,形成以后到 3800 万年以前的古近纪渐新世末,我国地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之前地形整体向西倾,即 " 东高西低 ",东部的东南沿海浙闽山地为带状山系,推算高达 3500~4000 米,宽达 500 公里。西部是古地中海,为滨海平原季风区带,气候温湿,河流由东向西流。这种地形地貌格局一直保持到古近纪渐新世末,之后喜马拉雅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发生了。按现代大地构造板块理论,之西的印度板块楔入亚洲板块,使青藏地区隆升成高原,高山、高原达到现在的海拔高度,地形整体向东倾,地形由整体向西倾转变为整体向东倾。

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称之为 " 地形倒转 "。" 地形倒转 " 根本改变了我国地形 " 东高西低 " 地貌,形成了 " 西高东低 " 的现代地形地貌格局。在印度板块楔入亚洲板块的同时,太平洋和菲律宾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使亚洲东部海岸隆升成浙闽山系,不过它远低于青藏高原。

距今 3800 万年左右,洞庭湖由盐湖向淡水湖转化

在距今 3800 万年左右之前,洞庭湖的状况是怎样呢?

同济大学范代续教授绘制了 " 长江流域古水系分布图 ",发表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 年 27 卷 2 期。文中地图显示,沿海山脉与巫山山脉之间有一系列湖盆,由东向西有鄱阳湖湖盆、洞庭湖湖盆、四川湖盆和西南多个湖盆。其中洞庭湖盆最大,并且已经形成了 " 一湖四水 " 的水系。此时的长江前身分成几段,图上仅在东部一隅标注为古长江,此时古长江发源于江西,流入古鄱阳湖后向东入海;洞庭湖水系则是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的,那个时候青藏地区也是古地中海的滨海平原地带。

在距今 3800 万年左右之后,在我国地形逐渐由西低东高转变为西高东低的过程中,河流也就逐渐由东向西流变为由西向东流,当巫山山脉切通后,长江贯通,江水由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在距今 3800 万年左右之前,我国大陆除西部特提斯洋沿岸一带为海洋季风带,湿润多雨外,其余都是内陆干燥少雨,故湖泊为盐湖,在洞庭湖中形成了丰富的盐类矿产,如岩盐、石膏、芒硝等。在距今 3800 万年左右之后,随着青藏高原的升高,对气候变化,特别是亚洲现代季风系统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

距今 3800 万年左右的始新世,有一个宽阔的干旱带由西向东贯穿我国;到距今 2400 万年左右的中新世干旱带退缩到西北地区,大陆已经形成了季风系统的大气环境,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将水分从海洋带到我国东部才有此结果。因此洞庭湖是从距今 3800 万年左右由盐湖向淡水湖转化,到距今 2400 万年前已完全是淡水湖了。

2. 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论文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已经结束,其中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目前已知提名13人,国家最高科技奖可是含金量非常的高啊。他们作为国家的宝贝,他们毕业于那些大学呢?

1、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李兰娟院士,大家都很熟悉了,李兰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目前是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浙江医科大学并入浙江大学后发展很快,从一个普通的医学院,现在已经是国内顶级医学院。

2、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葛昌纯,194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物理冶金专业,1952年毕业。

西南交通大学,曾经是西南铁道学院,是隶属于原铁道部的全国重点大学,现在是直属于教育部的211重点大学。

3、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等。

1955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并留校任助教;1956年至1958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的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

刘盛纲院士曾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目前德高望重,东南大学电子系曾经参与组建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目前是教育部直属的985重点大学。

4、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汪院士,本科在外国学习,1955年至1960年,汪品先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习,毕业于俄罗斯最牛的大学:莫斯科大学。

5、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德仁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获得学士学位;1981年获得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

武汉测绘学院就是后俩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来并入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著名的985综合性大学。

6、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著名核物理学家,

王大中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2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的校长,基本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这个好像是清华大学的行规。

7、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徐至展从复旦大学毕业,1965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8、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安芷生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9、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1983年刘中民毕业于郑州大学,胡到大连化学物理所读研。

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211院校。

10、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1949-1950年国立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

1950-1952年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学习。

1952-1953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学习。

算是浙江大学,交通大学的校友

11、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0年,何继善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春地质学院,后俩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后来并入吉林大学。

12、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9月,程国栋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工作。

13、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1953年秋,他赴青岛,求学于山东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结论

这13个国家科技奖提名人,全部毕业于重点大学,最牛的是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最低的也毕业与211重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郑州大学)。

看来想在科学界有所发展,毕业得毕业于211/985重点大学啊。

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3. 汪品先:深海探索中的执着与热爱

首先,吉国先生将“蛟龙号”下水的全过程按照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大家一一介绍,公布各个阶段一些不被人知的详细数据,并且对抛载、坐底发送信息等专业名词进行解释。接着他又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讲起,强调想象力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带领我们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看不同时代潜水器的发展。由一战前各类怪异的前身逐渐转变为工业时代的工程结晶,潜水艇在一战英德海防对抗中大放异彩。出于军事目的,接下来各个国家均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潜器研发。

常言说:上天难,入地难,下海更难。这话概括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感知。正是如此,自古时起,我国便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吉国先生带着大家横向对比航天和深潜的相似与不同,即他们都面对着各类技术难题。航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高速与失重,相对于此潜水器最大的长处是潜水舱是密封抗压的,内部基本处于常温、常压环境,但当飞船进入太空,宇宙的光依旧存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东西,可是当潜水器进入深海,便进入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周围漆黑一团,发生任何情况都仅能依靠海面上的母船,但在很多情况下母船是无能为力的。随后吉国先生又介绍了我国深海海洋资源开发发展历史和现状,通过与美国等国的比较,吉国先生引用汪品先院士的话,“要敢于在海洋项目上投钱,海洋科学更加需要有条理的组织。”

接下来吉国先生介绍潜器的组成和流程,主要涵盖潜水器的组成:母船、水面支持系统、潜水器本体,潜水器的下方回收技术的难点要点,水声技术在深潜中的重要性,还有海上试验合练由浅水到深水的实验过程以及面对合练中各类难题如何渡过难关,直到最后经过数百项技术的修改,逐渐走到7000米深潜的世界前列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尤其是现在常说的“创新”更是如此。

在讲述专业知识之后,吉国先生又给同学们讲解“蛟龙号”从设计到下水合练中的趣事,以及潜艇操作员的奇妙海底见闻。吉国教授引用唐嘉陵、付文韬两位队员在“海试快报”发表的文章,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描述的海底世界充满奇幻色彩,神奇的生物、寂静的环境为我们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海底世界。而在“蛟龙号”的前期建造和后期合练中,也发生过很多趣事,例如将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绑在潜水器上下潜到7000米的深度、警车为运送潜器堵路开道、面对商船进入警戒线护航船强硬反击等“蛟龙号”的成功是由无数人的努力促成。最后吉国先生总结“蛟龙号”走过的路,“发起在无锡,目标在上海,落户在青岛。”

会后,勘查技术与工程10级的赵丰伟对潜器的水下定位、商业用途和潜员选拔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吉国先生一一为其解答。“吉国先生是参与到一线的专家,因此给我们讲的也都是一线的最新内容,他能从一个参与者、设计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是我们从课本上学不到的。”赵丰伟如是说。

4. 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介绍

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已经结束,其中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目前已知提名13人,他们是:

  1、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李兰娟院士,大家都很熟悉了,李兰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目前是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浙江医科大学并入浙江大学后发展很快,从一个普通的医学院,现在已经是国内顶级医学院。

  2、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葛昌纯,194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物理冶金专业,1952年毕业。

  西南交通大学,曾经是西南铁道学院,是隶属于原铁道部的全国重点大学,现在是直属于教育部的211重点大学。

  3、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等。

  1955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的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

  刘盛纲院士曾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目前德高望重,东南大学电子系曾经参与组建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目前是教育部直属的985重点大学。

  4、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汪院士,本科在外国学习,1955年至1960年,汪品先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习,毕业于俄罗斯最牛的大学:莫斯科大学。

  5、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德仁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获得学士学位;1981年获得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

  武汉测绘学院就是后俩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来并入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著名的985综合性大学。

  6、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著名核物理学家,

  王大中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2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的校长,基本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这个好像是清华大学的行规。

  7、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徐至展从复旦大学毕业,1965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8、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安芷生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9、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1983年刘中民毕业于郑州大学,胡到大连化学物理所读研。

  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211院校。

  10、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1949-1950年国立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

  1950-1952年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学习。

  1952-1953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学习。

  算是浙江大学,交通大学的校友

  11、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0年,何继善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春地质学院,后俩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后来并入吉林大学。

  12、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9月,程国栋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工作。

  13、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1953年秋,他赴青岛,求学于山东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5. 汪品先讲课视频海洋

汪品先,男,江苏苏州人,1936年11月生,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任教,历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海洋地质系主任、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的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海洋地质”的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积极推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强调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海陆结合的角度研究新生代东亚宏观环境格局的演变。

下一篇:海洋科学专业是工学吗(海洋工程是工科吗)
上一篇:返回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