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对碳的吸收
由于海洋碳库效应,陆地生物的放射性碳含量和海洋生物的放射性碳含量是不一样的。全球各大洋的海洋碳库效应校正因子已经在数据库中建立并记录。大气、海洋和生物圈是浓度不同的放射性碳库。
大气中形成的放射性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溶解于海洋中,并通过光合作用在同一时间被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
这也是陆地生物在自身的系统中吸收碳14的方法。
海洋生物和以它们为食的生物通过碳14(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的交换过程吸收大气和海洋或任何水体中的碳14。
然而,表面混合层的碳14含量和深海的碳14含量是不一样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具有相同的放射性碳含量。
2. 海洋含碳量高于大气吗
一、元素含量不同
304不锈钢装饰管的元素含量为:C(碳)0.03-0.08%,Si (硅)≤1 %,Mn (锰)≤2% ,P (磷)≤0.05% ,S(硫) ≤0.03% ,Cr(铬): 18.-20%,Ni(镍)8-11%
201不锈钢装饰管的元素含量为:(C)碳:≤0.15 (Si)硅:≤0.10 (Mn)锰:5.5~7.50 (Cr)铬:16.0~18.0 (N)氮:≤0.25 (P)磷:≤0.060 (S)硫:≤0.030 (Ni)镍: 3.5-5.5
316不锈钢装饰管的元素含量为:C≤0.08,Si≤1.00,Mn≤2.00,P≤0.035,S≤0.03,Ni:10.0-14.0,Cr:16.0-18.5,Mo:2.0-3.0。
二、应用领域不同
201不锈钢在元素上铬镍铜都低于304、316材质的不锈钢,所以201不锈钢氧腐蚀耐氧化能力较差,主要可以用于干燥地区和质量要求不高的一些领域,201不锈钢可以用于室内、干燥通风的地方。
304不锈钢可耐高温800℃,具有加工性能好,韧性高的特点,所以304不锈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不锈钢材质也是我们常用的,因为304不锈钢铬镍铜含量都高于201不锈钢,所以相比较201不锈钢的应用领域更广一些,304不锈钢可以用于一些南方地区、偏潮湿的地域。
316不锈钢铬镍铜含量高于304和201材质的不锈钢,而且还添加了两者都没有的元素-钼(mo),316不锈钢还可耐海洋和侵蚀性工业大气的侵蚀,所以316不锈钢的抗腐蚀耐氧化能力优于304和201材质的不锈钢,应用领域也更广泛,316不锈钢主要可应用于:潮湿的海边、化工业区。
三、价格不同
在抗腐蚀耐氧化能力上201材质的不锈钢较差,它的价格也是三者中较低的,其次是304不锈钢,316不锈钢能力较强,而且还具有304、201没有的元素钼,所以316不锈钢价格较高。
3. 海洋中碳的存在形式
一是将高压的二氧化碳注入到海底深入。在海面下500米内,二氧化碳可能会以气态的形式逸出;在500米到2500米,二氧化碳以液态的形式存在,但密度小于海水,二氧化碳有可能浮到海面最终逸出;在2500米以下,二氧化碳以液态存在,且密度大于海水,可视作较为安全了。一般认为,3000米以下的海洋区域才可作为二氧化碳封存地。海洋封存目前较为成熟,挪威北海1996年建立了世界首个二氧化碳封存装置,迄今装置运行良好,封存的二氧化碳未出现泄漏情况。但人们对海洋封存仍然存在两大担忧,一则是可能会造成海水酸化,破坏生态,二则封存的二氧化碳一旦受到地壳的影响重新进入大气层,则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二氧化碳的海洋封存费用主要有二氧化碳的运输和封存构成,轮船运输100到500千米封存1吨二氧化碳的费用约为13.8到15.2美元。管道运输短距离来讲(100千米),封存费用低于轮船运输,长距离(大于
500千米),封存费用则高于轮船运输。采用管道运输100到500千米封存1吨二氧化碳到3000米海平面下的费用为6.2美元到31.1美元。
二是将二氧化碳埋到地下,进行地质封存。在地下800到1000米处,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具有液体特性。此项技术也较为成熟,在阿尔及利亚建有示范装置。另外,将二氧化碳注到快要枯竭的油井里,可使得采油率提升,此项技术被称EOR,在石油工业上开始广泛应用。这些都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提供了技术保障。把二氧化碳埋藏到煤床里,可以提高甲烷的采出量,但这种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将二氧化碳直接埋藏到废弃的天然气井或油井里,则可视作非常成熟的技术,此类机理研究较为全面,如果天然气能够安全的封存在地下,人们找不出其他理由为什么二氧化碳不能老老实实的待在地下。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的费用取决于封存地的选择,大约封存每吨二氧化碳花费0.6到8.3美元不等,如果应用到EOR里,二氧化碳的封存则可以盈利每吨10~16美元。
此外还可以将二氧化碳注到盐碱湖。二氧化碳可与盐碱湖里的一些碱性物质反应生成矿物质盐,从而达到固碳的功能。另外二氧化碳可以与一些硅酸盐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和碳酸盐物质,从而达到固碳的功能。
4. 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
海水溶解二氧化碳
正文
溶解于海水的二氧化碳。海水二氧化碳系统中重要环节之一。二氧化碳溶于海水的物质存在形式有: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化)、碳酸、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其中碳酸氢根占大多数。它的含量与海洋生物的分布、大陆径流、海-气交换、固体悬浮物质和海洋沉积物等有密切关系,因而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和垂直分布。当表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大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压时,海水向大气放出二氧化碳,反之,海水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常高纬度海域的海水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称为“汇”),低纬度海域相反(称为“源”)。总的结果是海洋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作用有: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矿物燃料燃烧产物,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解释海水pH何以是约8.1等。
5. 海洋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等自然碳源排人大气的大量CO2 已通过光合作用和海洋吸收等自然过程的清除作用几乎完全平衡。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的CO2浓度平均值约为280×10∧(-6)。,变化幅度大约在10x 10∧(-6)以内,平均而言,这一时期的自然碳收支处于很好的平衡态。工业革命之后的几百年里,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31 ,1995年大气中的CO2浓度达到360×10∧(-6)。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收支失衡不断增长、积累,碳循环的平衡开始被破坏。这种非平衡态导致了大气中多余CO2。的累积。
综合来说,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体现在3方面:一是人为增加碳源;二是人为减少碳汇;三是气候变暖的反馈作用。虽然这种反馈通过自然作用完成,不是人类的直接行为,但是终究气候变暖是人类过度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所以,将其归因于人为因素并不为过。
6. 海洋对碳的吸收率是多少
海水既有反射光的能力也有折射光的能力。
海水反折射作用,海水作为一种介质可以吸收能量,特别是对热能的吸收率是很好的,它可以吸收太阳光里面的能量和颜色,让能量和颜色逐渐深入海洋深处。但是海水对蓝色不吸收,只是反射和折射出来,这就导致没被吸收的太阳光蓝色就会呈现出来,加上水的无色无味,就让水有了蓝光,所以大海是蓝色的。
7. 海洋持有的碳比大气多多少倍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和红树林等在内的海洋生态系统固定了全球55%的碳,每年吸收约 30% 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 20 倍、大气碳库的 50 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教授团队也提出,不仅海岸带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能够固碳,占海洋生物量90%以上的微型生物因其在海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环境净化甚至在海底沉积成岩及海底成油成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固碳储碳能力更加突出。
8. 海洋对碳的吸收量
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据估算为40万亿吨,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并且每年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岸带植物生物量虽然只有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的固碳量却与陆地植物相当。
一直以来,人们对“绿碳”更为熟悉。其实,海洋也是固定碳、储存碳的一座大宝库。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大型海藻、贝类乃至微型生物也能高效固定并储存碳。
2009年,联合国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蓝碳”作为一个新鲜名词,开始被逐步认可并得到重视。
9. 海洋在碳循环中扮演什么角色
据研究,海洋里的藻类植物每年制造了地球大气中90%以上的氧气,保持了地球上的氧气动态平衡。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的同时,巨量的二氧化碳等无机碳又被转化为有机化合物,为海域提供营养物质。
据地质学家们的测定,最早的海洋生物化石--叠层石--一种营光合作用的细菌化石,距今已有35--38亿年。从那时起,海洋里就有了氧气,但大气中一直没有氧达10亿年之久。原因是溶解在海水中的氧与亚铁离子反应形成高价铁(氢氧化铁和三氧化二铁)沉淀。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床就是那时形成的。陆地上很多盐矿(氯化钠)傍生在铁矿床里就是证据。直到20亿年前当海水氧溶量过饱和后才有氧气溢出海面。虽然海洋细菌和藻类造氧的量很大,但是大气氧含量达21%却用了十多亿年。原因是大气一旦有氧就立即参与了岩石的风化,首先是氧化河流冲积物砾石和砂中的铁(松散堆积物的表面积大),把他们氧化成红色的高价铁。今天看到的红层和丹霞地貌就那时形成的。直到5.7亿年的寒武纪,大气氧含量才接近今天水平,才有了生物大爆发---动物的出现。到如今,绝大部分的氧气都被用来氧化岩石,以保持生产与消耗的平衡。
由此可见,海洋向大气提供的氧气是巨大的,早期的全部、现在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