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底栖贝类有哪些(海洋底栖植物的特点)

江南官网app 2023-06-15 04:04 编辑:jing 276阅读

1. 海洋底栖植物的特点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分别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底栖植物为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第一级。植食性底栖动物,有的(如藻虾、鲍)以大型藻类为食;有的(如双壳类、毛虾、桡足类等)以浮游植物或有机碎屑为食,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二级。许多肉食性底栖种类(如螺类和许多虾、蟹)以植食性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属于食物链的第三级。有些底栖动物是人类食用的对象(如经济虾、蟹、贝类和一些底栖鱼);有些种类(如小型虾、蟹、贝类、多毛类)是鱼类及其他动物捕食的对象。因此,阐明底栖生物的数量变动规律及其与海洋生物生产力和资源的关系,对水产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彼得松为搞清丹麦近海鲽类和鳕类资源的变动规律,估算海域生产力,计算了大叶藻(第一级生产)到双壳类、多毛类和其他底栖动物(第二级生产)的产量,以后或直接到鲽类(第三级生产),或经过掠食性甲壳类、腹足类和环虫(第三级生产)到鳕类(第四级生产);或经过小型鱼类(第三级生产)到鳕类(第四级生产)的生产量。他指出该海域若每年生产大叶藻2400万吨(实际产量为此数的2倍),则可生产植食性底栖动物500万吨。其中5万吨植食性底栖动物可生产鲽类5000吨;50万吨植食性底栖动物可生产掠食性甲壳类和腹足类等 5万吨;10万吨植食性底栖动物可生产小鱼 1万吨;小鱼和掠食性甲壳类、多足类共6万吨为鳕类所食,生产鳕6000吨。他估算出各食物链层次之间的饵料转换率约为1/10,与目前研究得出的转换率大体相同。底栖生物生物量的资料表明:大陆架浅海区,尤其是深底约在50米内的近岸带,底栖生物现存量和生产力最高,密度也最大。在大陆架以外的海域,其生物量和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在大陆架范围内,则随纬度的降低而减少。高纬度海区生物量较高,密度较大,但生物的种数较少,生命周期一般较长,生长速度也慢,往往几年才能长成。在低纬底的热带海域,生物量和密度都较低,但种数较多,生命周期较短,一年或几个月即可长成。在北温带和寒带浅海,每平方米海底的生物量有几十克或几百克(暖温带的黄海、渤海平均为34米/米),甚至可超过1000或数千克。但在热带海域一般每平方米海底的生物量仅有几克到十多克(南海北部平均约10克/米)。在大陆架以外的深海带,底栖生物数量显著降低,到大洋深渊底一般每平方米只有1克或不到1克。..津克维奇等学者对世界海洋中底栖生物现存总量估算为66亿吨;有人则估计为96亿吨。

2. 海洋底栖生物名词解释

答案公式: 列举主要的种类+介绍一下它们的特征和作用+提及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回答: 海藻是一类植物,包括绿藻、红藻、棕藻等多个种类。绿藻一般生长在淡水环境中,有些品种还能够在石膏或盐渍土壤上生长。红藻则主要生长在海底,特点是需要较高的光照强度生长,并且富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营养来源。棕藻也生长在海底,和红藻一样富含营养,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工业应用。此外,海藻也有一定的食用价值,被广泛用于日本和韩国的料理中。需要注意的是海藻的采摘和食用过程需要注意卫生和环保,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海洋底栖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吗

所谓海洋生态系统,指的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全世界的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其中包含许多不同等级的次级生态系。每个次级生态系占据一定的空间,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海洋生态系分类,现在还没有定论,如果按照海区划分,通常分为沿岸生态系、大洋生态系、上升流生态系等;按生物群落划分,一般分为红树林生态系、珊瑚礁生态系、藻类生态系等。海洋生态系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涉及自然生态系和围隔实验生态系等领域。在近些年来,研究人员是以围隔(或受控)实验生态系研究为主,主要展开营养层次、海洋中有害物质转移、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经济鱼类幼鱼的食物和生长等相关研究。

4. 试述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作用

红树林区的所有动植物、微生物和所处的潮间带环境有机地构成的整体就是红树林生态系统。 涌动的海水、陆地的水土和大气都可为红树林土壤带来各种矿物质无机养分,红树植物吸收这些营养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出有机物质。海莲、秋茄和红海榄都是我国红树林的组成树种,在我国每公顷的海莲、秋茄和红海榄林子每年可生产出的有机干物质分别达29.49吨、23.46吨和15.37吨。浩瀚的海洋水体中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海洋动物提供有机物的主要生物是浮游植物,然而每年每公顷浮游植物生产的有机物质数量远小于红树林。科学研究表明,热带红树林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的生产力比开阔的海洋大20多倍,比肥沃的海岸带水体大5倍。红树林每年生产的有机物质中约40%,即每年每公顷6.1~11.8吨,会以枯枝落叶谢花的方式掉落到林内滩涂上,它们统称为“凋落物”。这些凋落物为林区海洋动物的繁荣提供了食物的开端。 红树林的凋落物除小部分会被螃蟹和昆虫啃食外,绝大部分凋落物不能被海洋动物直接食用,必须经过分解后才能被海洋动物利用。凋落物分解的物质可分为两个部分,一小部分是可溶于水的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一大部分是不可溶解的固体残余物。可溶解的物质被水体中微小的细菌和藻类利用,细菌和藻类是水体中原生动物的食物。原生动物的增多为桡足类和软甲类等细小的浮游动物提供了饵料。这些细小的浮游动物是小鱼最喜欢的食物。凋落物中难以溶解的部分在细菌和机械外力的作用下不断破碎,最后形成了非常微小、营养丰富的有机颗粒,这些颗粒就是有机碎屑。有机碎屑是浮游动物和许多杂食性鱼、虾、螺的饵料。有些螃蟹和杂食性鱼类也可吞食较大块的有机碎片,如红树林区的招潮蟹、相手蟹、鲻鱼和鳓鱼等。林区海洋动物是浅海小型肉食性鱼类的饵料。这些肉食性鱼类低潮时在浅海活动,涨潮时会随着上涨的潮水进八林区捕食小鱼小虾和其他生物,退潮时又随下落的潮水回故里。红树林区植被茂密、环境多样、食物丰富,是鸟类觅食、繁殖和迁徙中继的理想场所,是鸟类的乐园。据统计,在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区生活的鸟类有201种,其中留鸟、夏候鸟等繁殖鸟类83种,旅鸟和冬候鸟118种。在这些鸟类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2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22种。红树林区的鱼、虾、贝、螺和昆虫还为水禽、海鸟和陆乌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长期在红树林区捕食的鸟类经验十足。涨潮和退潮过程中林区的底栖动物活动最频繁,也最易捕捉,所以许多鸟类在最高潮和最低潮时在陆岸森林歇息整理羽毛,涨、退潮时则飞临林区,追逐着潮水线捕食。

5. 海洋底栖动物有哪些

1. 海底午夜区有许多特殊的生物。2. 因为海底午夜区是指深海中的一层水域,深度在200-1000米之间,这个深度下光线非常微弱,温度低,水压高,所以只有一些适应这种环境的生物才能在这里生存。这些生物通常具有特殊的生理和行为特征,如发光、无眼、无色等。3. 海底午夜区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其中一些生物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如深海鱼类的生物学特征、深海微生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

6. 海底底栖动物

深海底部有很多海洋生物。因为深海底部环境极端,水压大,氧气和光线稀少,但是还是有很多适应这种环境的海洋生物生存和繁衍。深海底部可以分为沉积层和硬底层,在这两个层次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如深海巨型蛸、深海龙虾、深海鱼类以及各种微生物等。这些生物拥有各种奇特的外形和适应性,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领域。

7. 海洋底栖生物的适应性特征

基围虾比较适合养殖。 1. 基围虾是一种天然的杂食性底栖生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繁殖能力较强,因而在养殖过程中,基围虾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存率较高。2. 基围虾饵料广泛,易于获取,而且水质要求不高,不需要安装过滤设备和增氧设备,降低了养殖成本。 3. 基围虾生长周期较短,一年内可以收获两到三次,且其肉质鲜美,市场需求较大,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虽然基围虾适合养殖,但是也需要注意养殖密度、水质、水温、饵料等因素的控制。同时,基围虾需要保持水体水质的新鲜度,定期更换水体内的饵料,定期清理废物,做好日常养护。

8. 海洋底栖生物有哪些

深海被认为是地球上最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区域之一,这里环境条件苛刻、光线极少、水压极高,然而却是许多奇异生物的家园。以下是一些深海生物:

1. 化石鱼:体态古怪,张口时有两排可爆出的锐利牙齿。

2. 大洋鳐鲨:口齿锋利而长,具有灰色的条纹式花纹。

3. 灯笼鱼:可以利用生物发光(称为生物发光)来吸引猎物。

4. 角鱼:体型有点像章鱼,长而幼小的触须赋予了它们一个魔幻的外观。

5. 粉巨口鱼:被誉为“深海巨兽”,可以长达两米长。

6. 深海热泉虫: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深海热泉中,通过化学能量营养获取方式生存。

7. 巨型鸻鹱:可以飞行、游泳和潜水,拥有长而锐利的喙。

8. 圆瑶柱:常被看作是事实上深海中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可以活700年以上。

9. 白眼鱼:名字来自于它们白色的大眼睛,它们居住在极深的海底。

10. 圆口豹鲸:是海豚科中最大的物种之一,可以活到70年以上。

这些生物只是深海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奇特而神秘的生命存在在那个广阔无垠的世界里,其中许多甚至还没有被发现和分类。

9. 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冬季海水上泛,寒暖流交汇,地处河流入海口,带来丰富营养盐类。

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有利于微生物生长,饵料丰富。浮游、底栖生物多的地方,鱼群也多。特定水域范围内的可捕鱼类和其他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种群组成。

鱼群多分布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洋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也多在近陆岸海域。

10. 海洋底栖生物的研究意义

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各种群数量、个体大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将海洋生物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3类。 底栖生物 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几乎全部大型藻类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底栖动物(海绵、腔肠、环节、线形、软件、甲壳、棘皮、脊椎等门类均有底栖种)。底栖生物按其与底质的关系,又可区分为底上、底内和底游3大生活类型;在岸边还存在潮间带生物。

下一篇:阜阳儿童海洋馆门票(阜阳海洋馆儿童门票多少钱一张)
上一篇:石化污水对海洋的危害(石化污染严重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