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集团的海洋帝国(郑氏海商集团)

江南官网app 2023-06-11 10:57 编辑:jing 237阅读

1. 郑氏海商集团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

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户藩,父为郑芝龙,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小名福松。

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

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并流传下了众多极富传说色彩的活动遗迹和传奇故事。

死后葬於台湾台南鹿耳门港附近。

「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闽语的「国姓爷(Kok-Seng-Ya)」。

郑芝龙(1604年-1662年),号飞黄,小名一官,有飞虹将军的称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明朝末年以中国南部及日本等地为活跃舞台的商人兼海盗,以所经营的武装海商集团:一官党着称,发迹於日本平户藩,为台湾郑氏王朝开创者郑成功的父亲。

在西方文献中,则以「Equan(一官)」闻名於世;Quon丶Iquon丶Iquam丶Equan所指均为其人。

父郑绍祖为泉州太守叶善继的库吏。

郑芝龙弟三人:郑芝虎丶郑鸿逵丶郑芝豹。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贤之丶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延平郡王,台湾的统治者,郑成功长子。

郑观应(1842年—1922年),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三乡雍陌人。

为中国近代着名文学家丶思想家和实业家。

郑振铎(1898年 - 1958年),生於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作家,文学史家,着名学者,字西谛,有郭源新丶宾芬等多个笔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补充: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

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

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

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

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

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

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

2. 郑氏海外旗舰店

东北的郑姓来源于山东,具体年限无从考证。一、姓氏源流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二、迁徙分布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三、历史名人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3. 郑氏商贸有限公司

郑氏集团就是郑芝龙、郑成功、郑经子孙三代领导的商人集团,亦被称为“一官党”,纵横东亚海域数十年,成为17世纪世界上的超级海上强权。创始人郑芝龙以海商起家,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凭借实力与谋略,在东亚各种势力中捭阖纵横。他羽翼未丰之时,曾与荷兰人合作,攻击西班牙人。尔后,又与荷兰人发生冲突。明天启七年(1627年),他跟在台湾的荷兰人发生武力冲突,击败荷军,在亚洲商业贸易中,一举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并在马六甲以北海域占有优势。

1633年,荷兰政府决定“对中国发起一场严酷的战争,需派去大批人力、海船和快艇,以获得所期望的自由的中国贸易,同时保证公司在东印度的其他事务不受阻碍”。为此,派遣荷兰在台湾的长官蒲陀曼率领舰队前往福建沿海,联合与郑芝龙对立的刘香、李国助两大海盗集团,进攻郑氏据点厦门,双方在金门料罗湾决战。结果郑军大败荷方,史称“料罗湾大捷”。

大捷之后,荷兰人不得不向郑芝龙缴纳每年12万法郎的保护费,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才能安全通过中国水域。荷兰无奈放弃在中国大陆口岸直接贸易的企图,只能按照郑氏安排,依赖中国海商提供中国商品。

亦军亦商 不忘“初心”

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了明朝的招抚,获授予海防游击之职。郑芝龙虽名为明廷命官,实则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消灭海上异己力量的过程中,郑氏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独揽海洋巨利,中国东海和南海的海上贸易权,均控制在郑氏集团手中:

“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一舶税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居奇为大贾……又以洋利交通朝贵,寝以大显。泉城南三十里有安平镇,龙筑城,开府其间,海梢直通卧舶内,可泊船,竟达海。其守城兵自给饷,不取于官。旗帜鲜明,戈甲坚利。凡贼遁入海者,檄付龙,取之如寄。故八闽以郑氏为长城。”

郑氏集团俨然已具有海上政权的雏形。明亡之后,郑成功继续经营这支海上武装。他全力支持反清复明事业,1658 年(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统率17万水陆军大举北伐,次年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但最终以大败收场。

此后,郑成功把目标转向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亲率大军自金门料罗湾出发,向台湾进军。台南赤嵌城被围困了七个多月,荷军死伤1600多人,最后荷兰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一带)长官揆一宣告投降。

如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样,郑氏集团也是“左手拿着账册,右手拿着刀剑”。郑氏集团虽然拥有强力武装并建立了政权,但主业仍然是从事国际贸易。据荷兰东印度公司记录,崇祯十二年(1639年)驶往日本商港长崎的郑芝龙商船多达数十艘。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郑芝龙商船22艘由晋江县安平港直抵长崎,占当年开往日本的中国商船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其运载的主要货物有生丝、纺织品、瓷器等。郑芝龙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也建立了贸易关系。他运往日本的丝织物,有一部分是从澳门购进的,日本的货物也由郑氏船队运到吕宋,转售西班牙。

郑芝龙的船只经常满载丝绸、瓷器、铁器等货物,驶往柬埔寨、暹罗、占城、交趾、三佛齐、菲律宾、咬留巴(今雅加达)、马六甲等地贸易,换回苏木、胡椒、象牙、犀角等。从17世纪20到40年代,郑芝龙从海外贸易中赚取了巨额利润。1651年清军攻下郑芝龙在厦门的基地,缴获90万两黄金,相当于1000万两白银。这仅是郑氏集团用于国际贸易的流动资本,而非其全部产业。郑成功建立政权后,虽然以“反清复明”为政治诉求,但海上的生意仍然是其关注重心。

据估计,1650~1662年间,郑氏集团海外市场的总贸易额,每年在白银392万~456万两之间,平均420万两;海外贸易所获利润总额,则每年在234万~269万两之间。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估计,清朝政府在1651年的岁入仅为2100万两银。而据丹麦学者格拉曼的研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13~1654年的四十年中所积累的利润仅为1530万荷兰盾,大约相当于440万两银。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郑氏集团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集团。

4. 郑氏海商集团设在浙南地区的金木水火土采购团队称为

一、隋唐以前中国海员体系的初步确立

(一)早期海员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1.隋唐以前水上交通的发展。

水上交通的发展是海员发展的基本背景,以漕运和海贸两条线进行介绍:从秦代“飞刍挽粟”到汉代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繁荣,内河船员渐成体系;从商、周时期海外贸易的探索到秦汉远洋航路的开辟,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与海外邻国的交往,以至隋唐海上航线的确立,初步形成近海远洋船员体系。

2.航海工具的制造及演进

航海工具的演进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海员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帆船的产生,从秦汉时期的高大楼船到隋唐海船的世界领先,造船规模逐步扩大,航海工具愈加先进,船员需求量急遽增加,同时分工也愈加明确,为船员队伍的壮大创造了条件。

3.航海技术的积累与进步

从导航技术角度来说,虽然此阶段处于模糊航海阶段,但随着天文、地文、水文航海术的逐步成熟以及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总结,航海区域逐步扩大,以导航为职责的技术性船员得以从一般船员中分离,并且作用愈加重要,航海技术的积累与进步成为中国海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二)传统海员体系的初步确立

1.最早的船艺与船员。

早期的船舶是以人力为动力的,划桨、撑篙、拉纤、使帆、操舵等原始船艺是船舶得以行进的主要手段,并由此产生了最早的船员。

2.船舶操驾人员的明确分工。

随着航海工具及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原始船艺的基础上,船舶操驾技术不断增加和更新,因此船员的分工也更加明确。以《太平御览》载战国时期吴国大翼战船船员的分工为例,已“战士”“棹”“舳舻”“操长钩矛斧者”“吏仆射长”等职事。

3.海员职业体系的逐步形成。

从原始社会到隋唐时期,传统帆船时代海员体系的重要构成角色——海师、篙工、楫手、舵手等的发展历程。

(三)模糊航海时代中国海员的航海活动

在模糊航海时代中国船员所创造的辉煌业绩,突出体现了早期船员在技术保障尚属薄弱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

1.海外移民。原始先民移居南太平洋岛屿、殷人航渡美洲、徐福东渡日本。

2.海外经略。战国越人横渡台湾、秦皇汉武巡游东海、隋朝陈棱击流求。

3.海外交往。三国朱应、康泰出使南洋、唐代鉴真东渡等。

4.海上起义。西汉吕母起义、东汉张伯路起义、东晋孙恩、卢循起义等,同时反映了民间航海及船员的发展。

二、宋元时期中国海员的职业发展与细化

(一)海员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1.海外贸易的繁荣。

宋元政府制定了有利于海外贸易的政策与法律,设立市舶机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自此开始,中国帆船遍及海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海员不仅数量上急遽增加,而且其职业得以发展和细化。

2.内河航运的发达。

宋代的内河纲运在唐代转般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直达纲,内河航运十分发达。

3.元代海漕的开拓。

元代海漕的开拓是对传统内河漕运的一次大变革,近海运输方式产生了一批海漕船员。

4.造船技术的精进。

宋元船舶工艺先进,结构复杂,体势庞大,较之前代需要船员更多,分工更细。

5.航海技术的突破性提高。

航海罗盘的应用使中国古代航海由模糊阶段迈进到定量阶段,航行区域更远,安全性大幅提高,中国船员的影响和作用更大。

(二)以海贸和漕运为中心的海员职业细化

1.宋代海外贸易船员。

以纲首、副刚、杂事、火长为中心,分为贸易业务和操船业务两类,船员的来源渠道多样,“入股”的雇募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利益团体,有利于船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宋代河运船员。

低级官吏统领下的民运体系,梢工、槔手、招头共同担责,并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3.元代远洋船员。

与宋代海贸船员体系相承,并且有所发展,增加了一些新的海员职事,奠定了古代船员体系的基础。

4.元代海漕船员。

征租民船与官督私运,产生了一批半职业漕运船员。

(三)宋元时期的航海成就及主要航海人物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航海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内河航运发达,更为重要的是海上贸易繁盛,主要的航海人物和海员在创造这些航海成就时的重要作用。包括:

1.两宋与高丽的海上交往。

2.宋元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3.宋元远洋航线的开辟。

4.宋元主要航海人物:徐兢奉使高丽,朱清、张瑄开海漕,殷明略开新航路,亦黑迷失下南洋等。

三、明清(中前期)中国传统帆船海员体系的完善

(一)明前期航海事业的空前繁荣

1.造船业兴盛与航海技术精进。

明初航海事业达到顶峰的背景因素,官营船厂遍及全国濒海临江处,仅南京一地就有宝船厂、黄船厂、龙江船厂、马船厂、快船厂等,船舶种类齐全,工艺先进。

2.明初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

突出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中船员的作用和价值。

3.郑和船队的船员及管理。

郑和下西洋船队船员数量;船员建制与构成;船员分工及管理;郑和下西洋对船员体系完善的贡献。

(二)“禁海”政策下明代海员的发展

1.“禁海”政策对民间航海的影响与限制。

朱元璋的“罢市舶、申海禁”;朱棣在筹备官方航海的同时对民间航海“遵洪武事例禁治”;从正统初年到正德五年的“禁、开”摇摆;从正德六年到嘉靖末以防倭为由的严格海禁;隆庆有限的开禁。

2.走私贸易与海商集团的形成与壮大。

小规模的散商与大规模的走私集团;汪直、吴平、曾一本、林道乾、林凤、郑芝龙等代表人物的走私活动;民间航海贸易所达到的广泛区域;突出民间航运贸易及船员的发展。

3.漕粮军运与“运丁”管理。

明代漕运实行军事化管理,由中央漕司统辖,其组织采取卫所制和编甲连坐制,编队运行,以保证漕运的畅通和安全。运丁成为事实上第一批职业船员。为保持现役运军的数额,明政府制定了签补运军的原则和措施,鼎盛时期漕运运军达十数万人。

4.海员对防海御倭的贡献。

明代抗倭斗争中,普通船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戚继光的战船标准配置“每福船一只捕盗一名,舵工二名,缭手二名,扳招一名,上斗一名,椗手二名,上用甲长五名,每甲兵十名”,各种船形有各种配置,船员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保证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三)清中前期传统帆船海员体系的日臻完善

1.清代的禁海与开放。

清初为防范郑氏集团的迁海政策;康熙开禁后对民间贸易的限制:①对出海人员的限制②对出口商品的限制③对出海船只的限制④对海船配备武器的限制;落伍于时代的外贸政策。

2.民间航运及海员的曲折发展。

郑氏集团的南洋贸易,康熙开禁后民间对日、对东南亚贸易、沿海沙船运输业的繁荣。

3.漕运旗丁的发展变化。

清代漕运承袭明制,实行军事化管理,维持着近十万职业水手的规模。这些人为了生存而结成各种帮派,最初的目的具有明显的互助共济性,但到清中叶以后,逐渐转向排它性和破坏性,从而对运河两岸广大地区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危害。

4.引水制度的确立与专职引航员的产生。

引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时期川江上有指引航向的“招头”;元朝在江阴设置“指浅提领”,为装运“漕粮”的船舶指引航道,以避开暗礁浅滩;明朝规定,凡驶往南京的朝贡船舶,进入长江后先停泊于太仓的“六国码头”,由中国官员检查后,再由“指浅提领”指引驶往南京。清朝乾隆年间,广州成为世界各国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的主要口岸,进出广州港的外国船舶很多,在那里有一批专门为进出港的外国商船提供引航服务的群体,古代引水制度至此确立。专职引水员的产生丰富了海员体系。

5.民间海员在军事航海与官方航海中的重要作用。

军事航海中技术船员的配备与作用;政治航海,例如出使琉球等属国封舟上船员的作用。

(四)我国古代的海员教育

1.发端于军事航海的海员教育。

明代水师分驻沿海与内河要害地区,“有警则随机策应,无事则分投教习”; 清代的军事航海教育更进一步,形成了水师定期操演制度化和“教习”专职化。

2.民间海员的“学徒制”教育。

从明末到清代,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世代经营海运和海贸事业的家族,通过招募学徒、招赘女婿或收养义子的方式传袭技艺或生意。

3.《舟师绳墨》的教育理念及价值。

明清时期具有航海教育工具书性质的著作中,林君升的《舟师绳墨》最为重要。主体内容6个部分,其中“捕盗事宜”和“众兵事宜”是关于军事技术教育的,而“舵工事宜”“缭手事宜”“斗手事宜”和“碇手事宜”是关于航海技术教育的。

5. 郑氏海商集团招聘

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

郑芝龙(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祖籍光州(今河南固始),字飞黄(一说字飞龙),原名一官,天主教名尼古拉,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今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人,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盗,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先后归附明清两朝为官。

郑芝龙在17世纪中国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并于1633年在泉州金门岛的料罗湾海战中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重夺了海上主导权,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6. 郑氏海盗集团

1624年荷兰侵略明朝的沿海地区,因此爆发了第一场战争,结果荷兰战败,同意明朝的贸易条约。

随着利益的不断加深,荷兰于1633年第二次发动战争,此时的崇祯皇帝,刚刚招安身为海盗的郑氏家族,为了投名状郑氏家族主动请缨出战,加之船坚炮利的明朝,再一次打的‘海上车马夫’荷兰老老实实的再也不敢有其他的想法,并签订双方的贸易条约。

7. 郑氏海商集团是什么时期中国最大的海上集团

1在唐朝韩愈说的福州闽越有长才,他说的闽越长才的代表就是泉州人欧阳詹,在他给欧阳詹写的哀辞里就有。

2商业贡献方面,宋元泉州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代表了整个中华的辉煌。明朝泉州的私商跟清朝的郊商是福建海商的代表。

3科举文化方面,北宋福州人陈襄言:天下士儒,惟言泉、福、建、兴化诸郡为盛,其间中高第、历显官、福吾天子之民者为不少。宋元时期福州人承认的泉州科举文化的地位在福州之前,特别是进士成材率,以质取胜,而不是量。明清在资本主义萌芽的的明嘉靖至清乾隆为止这段时间泉州科举文化也是超过福州的,各种人才集中涌现,将福建文化推向高峰。

4唐宋交接的留从效,宋元交接的蒲受庚,明清交接的郑氏集团,历代福建朝代交替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泉州手里,福州历史的鼎盛在晚清,也是因清初泉州人将台湾纳入致使省城福州地位大幅提升成为闽浙总督驻地,成为闽浙台战略中心,地位甚至超过江南的浙江,才得以在乾隆后期国家衰败,福建各地大幅衰落之际于晚清集全省之资源,一枝独秀,达到历史鼎盛。泉州对历史贡献巨大,所以,第一批被选为文化历史名城

下一篇:南京最美海洋鱼图片(南京海水鱼)
上一篇:海洋交响号船上收(海洋交响号船票多少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