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服饰海洋图案(惠安女服饰的典型特征)

江南官网app 2023-06-03 23:48 编辑:jing 190阅读

1. 惠安女服饰的典型特征

“节约衫、浪费裤”指的是,泉州市惠东崇武流行着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颁,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惠安女的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乍、净峰两个类型。

  每个类型可在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40〜50年代、60〜80年代诸阶段来看其服饰的演变。就现代惠安女来看,她们头戴黄色竹斗笠和花头巾,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防雨淋作用。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避风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她们还常手提黄漆小竹篮。惠安女身穿“节约衫”,比过去的“接袖衫”和“缀做衫”更富有装饰性。即减去过去繁杂的拼接工艺,胸围、袖管收缩紧贴着胸部和手臂,充分衬托出妇女身上的曲线;衣袖长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滚接二环节,一环为黄或金黄色,一环花布;衣长仅至脐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

  布色在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地柳条线或两色套装。妇女婚装则用全套黑色丝绸衣服。下身穿的裤子,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汉装“旷(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虽狭小,既美观又便于劳动。

  民间说:“民主衫,封建裤;节约衫,浪费裤”是解放初留传至今,对妇女特别服饰的概括。小乍和净峰类型,与崇武城外、山霞不同的是:她们也头戴黄斗笠,笠内也缀上各种绒花和塑料花。也蒙上头巾,但头巾却是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棱角的感觉。

  手上也提有黄色竹篮,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由于现代妇女多到外地做工,接触外界和见识增多,服饰也起了变化。但上衣长度仍不过脐口,袖口为12厘米左右,裤筒仅为30厘米。

2. 惠安女服饰的文化价值

闽南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一方面,闽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如闽南土楼、龙岩木结构民居等,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当地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闽南民间艺术也非常繁荣,如潮州文艺、南音梨园、闽南弦子等,这些都是传承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形式。此外,闽南还有很多节日和习俗,如元宵节、抬花节、神父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在当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也是闽南特色的代表之一。因此,可以明确地说,闽南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3. 惠安女服饰的由来

惠安女指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群特殊的民间风情女人,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

4. 惠安女服饰的特点及原因

区分蟳埔女和惠安女,就是服饰的不同

“蟳埔女”不论年长年少仍然保留簪花围的风俗,簪花围是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主要有含笑花、玉兰花或其他小朵鲜花)用麻绳线缵成,绕成环,围在头发周边,多至三个小环,色彩相间,还插杆玉簪,银流等,据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留下来的。这里的老妇人也总习惯在头上包扎着阿拉伯式的“番巾”,鲜花和头巾数百年来成了这里永不落伍的时尚,也让我从这里看到了明显的西亚伊斯兰遗风。

惠安女服饰,溯源无觅处。风情独具“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是对惠安女服饰最形象的概括。惠安女的头总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也被装点得风韵无限,花头巾、黄篾笠、绢花等都成了美丽的元素。

5. 惠安女服饰是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有泉州南音、有泉州北管、有泉州拍胸舞、有梨园戏、 有高甲戏、有泉州提线木偶戏、有晋江布袋木偶戏、还有惠安石雕、泉州花灯、德化瓷烧制技艺、惠安女服饰等等等等,欢迎大家来泉州旅游,一定会让你感觉到不虚此行。

6. 惠安女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衣服头饰不同

浔埔女头上带花,把全部头发盘在后面,带上用玉兰花,茉莉花,还有千日红做成的花带

惠安女,上衣小裤子大,头上会带花巾和传统帽子

7. 惠安女服饰即兴讲解一分钟

1、先画出一个歪着的头,首先画出中间有爱心缺口的的刘海,往后画出长发,接着画出脸,在脸上眼睛、鼻子和嘴巴。

  2、接着脖子和衣服领口,再画出肩带和裙摆,在上面画出装饰,在袖口画出放在身后的双手。画的时候注意身体不要太歪。

  3、往下画出交叉的双腿,先画出笔直的一条腿,然后画出抬起来的另外一条,接着画出鞋子。一个少女的外形就画出来了。

  4、最后给少女涂上颜色,给头发涂上黄色,衣服涂上粉红色,衣摆涂上橙色,鞋子涂上蓝色。一个简单又漂亮的少女就画好了。

8. 惠安女服饰纹样图案

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

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汉代并没有帷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起了“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带上薄而透的面纱。十分有趣的是现代闽南的惠安女头上的笠帽及装束都与那时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绝。西方妇女对带帽罩面纱的习俗也有了认同。

扩展资料:

帷帽亦作帷冒。周围垂网的帽子。一说创于隋代。唐初贵妇人外出戴幂䍠,全身障蔽。永徽中,始用帷帽。武则天时,两者兼用。中宗以后,无复用幂䍠。后宫人随驾出行,皆胡服乘马,海内效之。甚至露髻驰骋,于是帷帽亦废。

近年所见出土陶俑,有女子所戴自头至颈,似为针织者,当是帷帽。另有妇人所戴笠形帽,四周垂纱帷者,亦称帷帽。至宋代,男子远行亦用之。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帷帽》:“帷帽创于隋代,永徽中始用之……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帽连缀于油帽或毡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

唐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带的就是帷帽。唐彩绘釉陶戴笠帽(帷帽)骑马女骑俑圆脸、阔眉、朱唇,头戴紧裹髻发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顶时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带花边的黄色半袖,下着淡黄色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在一匹红斑纹黄马上,勒缰前视,神情悠然,高贵文雅。

窄袖袍服和间裙都是受胡风影响产生的装束,尤其便于骑马出行等活动,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装备。可以说这尊戴笠帽骑马女俑是初唐时期仕女出行的真实写照。

唐朝时一个宽容、开放、自由的时代,妇女摆脱了立交的羁绊,可以经常外出,抛头露面,到郊外踏青游玩。听戏、看球、逛庙会,尽情玩耍,而且穿着、婚姻、表达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妇女出门已经不再坐在轿子里,而是很神气地骑在马上,扬鞭策马,在街市奔驰穿行,享受自由的快乐。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众多骑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一篇:大白鲸海洋世界淮安(淮安大白鲸门票价格)
上一篇:海洋10大鱼类(海洋十大鱼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