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参加海洋科研基金(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

江南官网app 2023-06-03 00:07 编辑:jing 176阅读

1. 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

1. 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 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机构。1903年由W.E.里特教授创建,1912年归属加利福尼亚大学,以主办人姓氏定名为斯克里普斯

2.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伍兹霍尔海洋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前身是1888年在伍兹霍尔建立的海洋生物研究所。1927年,美国科学院海洋学委员会开始筹建海洋研究

3. 英国国家海洋中心 英国国家海洋中心成立于2010年,由南安普顿国家海洋中心与利物浦普劳德曼海

2. 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挑战者”号在12万多公里航程中,作了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观测,在海洋气象、海流、水温、海水化学成分、海洋生物和海底沉积物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使海洋学从传统的自然地理学领域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

3. 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总体来看,海洋科学专业其主要的就业前景不错

一是到海洋局、气象局、海洋预报中心、海洋信息中心、海洋技术中心等单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政管理、分析预测、研究等工作;

二是到各类石油公司、环境规划、海岸工程单位等单位,从事资源勘探、工程施工、建设规划等工作;

三是到环境保护、水质处理、污水处理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四是到海水淡化、潮汐能发电等相关单位从事海水淡化、潮汐能发电研究等工作。

4. 海洋科学研究所

海洋二所是二级研究所。因为我国的研究机构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其中一级研究所的规模和实力最大,拥有最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设备;二级研究所则相对较小,但也是具有一定实力的研究所;三级研究所则是规模较小、专业性更强的科研机构。海洋二所即为二级研究所,这意味着该机构在我国的科研机构中处于中等规模和实力的位置,但在海洋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

5. 海洋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欲招聘1名博士后,要求如下:

1、具有化学、药学、农药学或生命科学相关专业背景,在生物活性资源高值利用、多糖或农药方面有深入研究;

2、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具有国外学习和研究经历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强;

4、专业英语熟练,要求能够用英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与交流;

5、在站期间全职工作;

6、身体健康,工作勤奋,有团队协作精神。

二、岗位待遇

享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科研人员的相关待遇,人事管理方式按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相关规定执行。此外,还享受青岛市《关于实施“青岛英才211计划”加快推进“百万人才集聚行动”的意见》,每月给予在站博士后2500元生活补贴以及2500元住房补贴,出站后若留青工作还可享受10-20万元安家补贴等优厚待遇。

6. 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官网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也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家在重点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海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国家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并对主要污染源分配排放控制数量。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四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第五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全国防治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

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第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依法公开海洋环境相关信息;相关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公开排污信息。

7. 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成员

此机构也是经过20几年的变迁,目前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设置的政府主管渔业和涉海事物的部门。人员属国家公务员编制。目前沿海省份统一称作海洋与渔业厅(局),沿海各地市县叫局。内陆渔业的主管部门仍叫水产局,有的叫水利水产局、还有的放在农业局里面,叫水产站等等

8. 海洋研究院是什么单位

中电科集团新成立的单位。主要人员是有电科院、54所、36所借调组成,剩下的都是些招聘的学生。集团的初衷是想把它打造成整个集团涉海业务的平台,也就是所谓的总体单位。

9. 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经纬度坐标

涠洲岛的地理经纬坐标位置是北纬20°08′-20°33′,东经109°56′-110°25′。 原因涠洲岛是中国海南省四个县级市之一的儋州市辖下的一个海岛建制镇,位于南海中部,是海南岛以东大陆架最南端的海岛。因此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岛的地理经纬坐标位置的明确对于相关部门组织事务及对外宣传交流十分重要。涠洲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宜人,是海南岛最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之一。岛上风景秀丽,热带植物和动物资源丰富。涵盖了沙滩、山脉、椰林、海水浴区、矶石滩等多重景观,有着独特的浪漫空气和无限的旅游风情。

10. 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任

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何人获奖还未定。2020年1月10日颁发的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两条信息可能对答案有所帮助:

1.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目前已经有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下面是这13名专家的介绍。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

曾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UNDP)高级科学顾问。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30多次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003年荣获国际K.J. 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30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提出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研制、于1989年成功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并进行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等。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创立了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设备及首条实用化光纤通信工程等,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称号。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 “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等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创建了地下冰重复分凝机制,在过渡层的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并被称为“程氏假说”;提出的工程理论为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40多年来致力于辐射防护、实验血液及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多方面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缘性干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1999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师”荣誉称号。201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命名为“吴祖泽星”。

下一篇:绍兴海洋公司电话(绍兴海洋公司电话号码)
上一篇:海洋常见动物国语电影(20种海洋动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