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带有壳生物图片(带壳的海洋)

江南官网app 2023-05-31 10:56 编辑:jing 103阅读

1. 带壳的海洋

回答:像鸡蛋一样 ,地球也有一层外壳, 这个外壳叫地壳。

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有的地方(如青藏高原)平均厚度可达60至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括展资料

地球形状大致呈椭球形。地球自转的效应使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从地心出发,地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因此,地球表面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顶。

2. 带壳的海洋生物

该海洋生物是鲎([hòu)

鲎科(学名:Limulidae):世界上有四种鲎:美洲鲎、蝎鲎、巨鲎与中华鲎(三棘鲎)。体长可达60厘米(包括尾长),体重3-5千克。体表覆盖有几丁质外骨骼,呈黑褐色。头胸部具发达的马蹄形背甲,通常也被称为马蹄蟹(Horseshoe Crabs)。体近似瓢形,分为头胸、腹和尾三部分。头胸甲宽广,呈半月形,腹面有6对附肢;腹甲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肢,在后5对上面各有一对鳃,用来进行呼吸;尾呈剑状。体为棕褐色。平时钻入海沙内生活,退潮时在沙滩上缓缓步行,雌雄成体常在一起

3. 带壳的海洋动物

  一般软体动物都有壳,如蜗牛、贝类(章鱼和乌贼也是软体动物,只是壳退化了,在身体里面有退化了的壳)。还有昆虫,所有昆虫都是“外骨骼”结构,等于是骨头包着肉,这层“骨头”也可以视为壳。一些爬行动物,如乌龟,它的壳也是由骨骼发育而来的,当然他这不是外骨骼。我认为关于“壳”的概念没有准确的生物学定义,咱们所说的壳主要是指坚硬的外部保护装置,所以也可以用到一些非生命物体上,如合金外壳等。

4. 带壳的海洋动物有哪些

叫淡菜。淡菜是贻贝科动物的贝肉,也叫青口,雅号“东海夫人”。[1] 蛋白质含量高达59%。贻贝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外壳呈青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淡菜在中国北方俗称海虹,是驰名中外的海产食品之一。

5. 带壳的海洋保护动物

国家级二级海洋保护动物有:儒艮、中华白海豚、红珊瑚、鹦鹉螺、绿海龟。

1、儒艮

儒艮(学名:Dugong dugon),是一种海洋草食性哺乳动物,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素食者。主要生活在热带浅海中,以二药藻、喜盐草等水生植物为主食。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儒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2、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 chinensis),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虎鲸的近亲。很多市民及渔民均以为中华白海豚是一种鱼类,其实它们和其他鲸鱼及海豚都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儿。

中国的最早的发现纪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深灰色,年青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呈粉红色。

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我国东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

3、红珊瑚

红珊瑚(学名:Corallium rubrum)营群体生活。个体直径一般为0.5mm~2cm,每个个体具8个羽状触手。隔膜8个不成对,隔膜肌向腹生长,隔膜丝单叶状。仅有一个口道沟,位于腹面。骨骼多在体内,或由体内发生后伸向体表。具有钙质中轴骨,呈树状分枝,但不在一个平面上,骨骼呈淡粉红色至深红色。

4、鹦鹉螺

鹦鹉螺(学名:Nautiloidea)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

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5、绿海龟

绿海龟(学名:Chelonia mydas),海龟科海龟属的一种龟。亦称海龟,是各种海龟中体形较大的一种,其成龟背甲直线长度可达90到120厘米,体重可达100千克以上。因其体内脂富含主要食物,即海草之叶绿素而得名。然而,它的腹甲为白色或黄白色,背甲则从赤棕含有亮丽的大花斑到墨色不等。

6. 带壳的海洋生物叫什么

海洋生物是鲎([hòu]

鲎科(学名:Limulidae):世界上有四种鲎:美洲鲎,蝎鲎,巨形鲎和中国鲎(三棘鲎)。身体长度可以达到60厘米(包括尾巴长度),重3-5公斤。体表覆盖着几丁质的外骨骼,它是深棕色的。头部和胸部有发达的马蹄形甲壳,通常也称为马蹄蟹。身体大致呈瓢状,分为三个部分:头部,胸部,腹部和尾巴。头胸宽阔,半月形,腹面有6对附属物。腹甲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一些尖锐的刺,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肢,最后5对G中的每对都有一对,用于呼吸;尾巴是剑形的。身体是棕褐色的。他通常生活在大海和沙滩中,在潮汐低时在沙滩上缓慢行走,男女成年时经常在一起。

7. 带壳的海洋生物有哪些

是这个么,叫象拔蚌,黑色长棍像大象的鼻子,是它用来吃东西的肉管。

标准中文名称是太平洋潜泥蛤,又名皇帝蚌、女神蛤、管蛤等。

8. 带壳的海洋玩具

海蛤壳和牡蛎都是贝类动物,但是它们有以下几个不同点:

1. 形状:海蛤壳呈半球形,而牡蛎则呈扁平形。

2. 外壳颜色:海蛤壳的外壳通常为淡灰色或棕色,而牡蛎的外壳颜色较为丰富,有黑、绿、紫和棕等颜色。

3. 生长环境:海蛤壳生长在海底泥沙中,而牡蛎则生长在海岸或者海湾的岩石上。

4. 营养价值:海蛤壳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牡蛎则被誉为海鲜中的“贝类牛排”,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5. 繁殖方式:海蛤壳繁殖方式为卵生,而牡蛎则为孑孓生殖。

9. 带壳的海洋动物有谁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海洋生物世界更是无奇不有。就拿鱼类等海洋动物来说吧,它们中的许多种能够变性。况且这些动物的性变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鳝鱼和牡蛎兼雌雄两性,而且两性能够互相变化。它们在性变后,仍能繁殖后代。

据水产学家研究,黄鳝从受精卵化成幼鳝,直至成年鳝,一般都是雌性体,并能产卵。

可是产了一次卵之后,它们的生殖系统突然发生变化,卵巢变成精巢,并产生精子。这时,变成雄性的黄鳝就要担负起为其他雌鳝卵受精的任务。

牡蛎的雌雄变性更为有趣。它们是逐年变性的。即今年是雌性,明年就变为雄性,后年再变回雌性,如此年年改变性别。当然,并非所有牡蛎都步调一致地发生性变。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上,有一种身体很小的隆头鱼。因为它们能够清除大鱼肚上和鳃内的寄生虫,所以又得名为“清洁鱼”。大个头的隆头鱼都是雄性的,而雌鱼较小。

雄鱼给许多条雌鱼产的卵受精。如果雄鱼死亡或迁移,雌鱼中必定会有一条较大的个体在一个小时内变成雄鱼。两三个星期后,它的卵巢完全变成精巢,并可执行受精任务。

更为奇特的是,生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巴西沿海的蓝条石斑鱼,一天中可变性好几次。

每当黄昏之际,雄性和雌性的蓝条石斑鱼便发生性变,甚至反复发生5次之多。这种现象既叫变性,又叫“雌雄同体”和“异体受精”。

科学家们分析,或许是因为鱼的卵子比精子大许多,假如只让雌性产卵,负担太重,代价太高。而假如双方都承担既排精又排卵的任务,繁殖后代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20世纪90年代初,苏格兰的穆伊教授在人工饲养的罗非鱼才孵出来不久,就在池中加上一定量的荷尔蒙药剂,不料几星期以后,雌鱼却变为雄鱼。在穆伊教授的实验室里,每月孵出3000尾罗非鱼苗,其中99%的雌性鱼经过荷尔蒙剂的作用都变成了雄性鱼。运用此种方法可以增加雄鱼的数量,使罗非鱼的受精率大为提高,而雄罗非鱼的生长速度比雌鱼快得多,因而也就可以大大提高养殖罗非鱼的产量。当然,这对养殖其他鱼种也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鳝鱼

下一篇:远古海洋螺类化石(古代海螺化石)
上一篇:海洋信息处理公司(海洋信息产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