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民俗文化词(海洋文化的含义)

江南官网app 2023-05-13 17:34 编辑:jing 220阅读

1. 海洋文化的含义

码头文化的解释大概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码头文化产生和兴盛于江河湖海码头,中国传统的码头文化主要产生于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上海等地,这与比较发达的长江河运相关。

第二,码头文化的内核是一个比较狭小的义利圈子,其基础是相互依赖的经济利益,其表现是传统信义文化在社会底层的具体形态,即江湖义气。

第三,码头文化经常和行帮组织、会馆和袍哥人家这样江湖气十足的传统社会组织形式联系在一起。

2. 海洋文化的理解

魅力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3. 海洋文化包括哪些

海洋文化特征是其开放性、向外性。

海洋文化的代表:希腊 因为海洋文明的祖先大多从事捕鱼业,渔获不是经常能有,加上风吹雨打,常常生死未卜,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冒险性。促使这些人敢去闯、敢去冒险的精神,所以才有了大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大陆文化特征是保守性、内敛性。大陆文化的代表:中国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中央集权制。农业是靠自己努力的结果得来不易,因此常常固定下来就不走了,所以才有了封建制度,而农业又是靠天吃饭,时运好、收成才好,所以大家都有危机感,因此,中国人习惯了存钱。大陆文化发展重心在内陆、忽视海洋,中国人独有向心力,无论在何地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因此,大陆文明更容易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地发展。

4. 海洋文化的内涵

领海,曾被称为沿岸水、沿岸海、海水带和领水,在地理上是指与海岸平行并具有一定距离宽度的带状海洋水域。

按海洋法,领海定义为:“国家主权扩展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其海岸的一带海域,称为领海。”

⒉自然地理中内海是指伸入大陆内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水道与大洋相通,海水较浅.这里的水文特征受大陆影响.渤海为其中一例;在国际法中内海实际上被划为内水的范畴,是领土的一部分,国家对其行使完全的、排它的主权。

⒊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在专属经济区内,沿海国在一定范围内还享有行政管辖权、民事管辖权、刑事管辖权和国际法所赋予的其他权利的管辖。这一区域的法律地位既不属于领海,也不属于公海,而是一种独立的特定的法律地位。

如果以国家对不同区域的权利范围来划分的话,在内海,国家拥有全面的主权性权利,在领海则享有受到部分限制的主权性权利,在毗连区,国家主要享有单纯行政、司法方面的管制权而不享有全面的主权,而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国家只拥有经济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权利。

内海在国际法中实际上被划为内水的范畴,是领土的一部分,国家对其行使完全的、排它的主权。

领海以一国的领海基线为界与内海分开,国家对其拥有主权。但作为海洋的一部分,领海作为开放性水域在国际航运方面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对无害的商业航运开放领海有利于国际经贸、文化往来,因此,海洋法在领海制度中规定了无害通过.

毗连区是领海之外邻接领海的一片海域,宽度一般为12海里。国家对毗连区不拥有全面的主权,而主要是对在其领土、领海范围内违犯特定法令的行为行使管制权。该区域类似于领海之外的一个"缓冲区",其目的主要是防止利用领海的边缘进行走私、偷渡或敌对宣传之类的违法行为。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对海洋的经济权利。其中专属经济区主要是针对国家对海洋底土及以上水体中的自然资源的专属经济权利,而大陆架则针对国家对海底大陆架及以下的自然资源的专属经济权利,所以,一国大陆架宽度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大陆架的实际地理分布,而不象专属经济区规定了固定的宽度。如前所述,国家对以上两个区域的权利主要是经济上的权利,而不涉及其它,因此在航运、海底电缆、管道架设等非经济领域,其法律地位基本上相当于公海

5. 海洋文化是什么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中华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

陆上的火与石斧创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动又推动了大陆文化的发展。独木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扩展资料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6. 海洋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在我认为,所谓的旅游资源就是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自然景观资源又包含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气候等。人文景观资源包含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

自然资源:主要是天然赋存的具有游览观光、休息疗养、娱乐体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这些要素或以单体和单体组合,或以某种要素为主辅以其它要素组合构成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类——山岳形胜、岩溶景观、风沙地貌、海滨沙滩、特殊的地质现象和地貌类型等。

水域风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涧、冰川、滨海等

生物景观——森林、草原、珍稀树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

气候与天象景观——适宜于避暑避寒疗养治病的气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观,如泰山日出、庐山云瀑、黄山云海以及虽可遇不可求但出现频率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楼、极地极光等。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古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实体或以其为载体的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

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建筑遗址、石窟石刻等

民族文化及其载体——主要包括可视、可感、可参与的特殊民俗礼仪、习俗风情、节日庆典、民族艺术和工艺等。

宗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参观游览型的宗教建筑艺术,如坛、庙、寺、观、带有人格神色彩的大型塑像,以及赋予其中的装饰、雕塑、壁画、楹联、碑刻等; 另一类是这些宗教建筑和艺术本身营造的宗教活动场所。如各种宗教的神职人员布道求法,现代旅游者中也有大量专为求神拜佛而光顾宗教寺庙道观的。

城乡风貌:具有视觉形象的历史文化名城、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风光,具有清新质朴的田园风光、古镇村落等。

现代人造设施:富有特色、具有规模、某种特殊意义和影响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设施。

我是

@西北旅游圈

,专注于大西北深度旅游,关注我免费获取西北旅游路线和定制化旅游。

7. 海洋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闽商”为福建商人的简称,主要指福建一带(或祖籍福建)从事商业的人们。他们在经济领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语言、行为,为人们所熟知概括而成。此外,海内外祖籍福建的商人,也都以“闽商”自称。

在福建,歌曲“爱拼才会赢”几乎家喻户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正是闽商“爱拼敢赢”的性格写照。翻开历史的篇章,当我们探寻闽商足迹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善观时变、顺势而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闽商精神。

历史上很早就有闽商的提法,它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与晋商、徽商、粤商齐名。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北方和内地,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传统文化注重的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 ”,在福建几乎没什么影响力。闽商闯荡全球的历史显现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商”。

第一代闽商离乡背井、出洋谋生其实与福建土地贫瘠、地少人多有关。至少在宋元时期,福州莆田闽东南等沿海一带男儿就视出洋为正途。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开创的;明清之际,郑氏海商集团又建立起纵横东亚、东南亚的海上商业王国。如今,在遍布全球的5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中,闽籍人士占1/5,达11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商成为国际商界的劲旅,有海外第一大商帮之称。世界华商500强中,闽商占了1/10多。

历经千年的演变,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开放、拓展”等意识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闽商文化特有的禀赋。

8. 海洋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差别,一起来了解一下。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的差别:

海洋文化特征是其开放性,向外性。因为海洋文明的祖先大多从事捕鱼业,渔获不是经常能有,加上风吹雨打,常常生死未卜,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冒险性,促使这些人敢去闯,去冒险的精神,所以才有了大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

而大陆文化特征是保守性、内敛性。大陆文化的生成空间为陆地,陆地因受山岭江河阻隔而造成狭隘性与封闭性,因此对土地的私人占有而产生封疆与世袭观念,又因土地占有的面积大小与山岳的高低形成等级制度,所以大陆文化多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又是靠天吃饭,时运好,收成才好,所以会更保守。

9. 海洋文化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史上最辉煌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写了中国近代以来因外敌入侵而屡屡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和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抗战文化,作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对全民族坚持持久抗战,并最终打败日本军国主义,起了重要的推动、鼓舞和激励作用,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战文化起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兴起,历经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爆发,发展至1945年9月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由此可见,抗战文化首先源于民族危亡意识的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价值观,其次源于中国抗战军事斗争的现实需要,其目的就是抗日图存,救亡复兴。

抗战文化的本质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基因

人类战争史表明,战争的胜负不但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及战争性质等诸条件,同时也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的意志和精神,以及战争指导能动性(智慧)的优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战胜一个法西斯强国的战争。它既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也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大和民族在意志、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一场软实力的较量。因此,“抗战精神”应该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与升华,它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发挥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作用。

“千万头颅共一心,岂敢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这是中国守军第一三一师师长阚维雍孤军固守桂林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时写下的一首绝命诗。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历来崇尚正义,热爱和平,不畏强暴,勇于反抗外来侵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逼到濒临亡国的危难地步,却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国民党、共产党摒弃前嫌、第二次国共合作,给所有党派、各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起了模范引领作用。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较以前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更具战斗性,它使各阶级、阶层、政党、地方实力派和不同军事集团的利益在抗日问题上找到了契合点,使爱国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了高度统一。抗战文化的本质是爱国须抗日,抗日即爱国。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的壮阔而曲折艰难的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75年了,但先辈们奋勇杀敌的那份震撼、那份信仰、那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依然令人荡气回肠!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20世纪30至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民众动员程度如此广泛,群众发动规模如此浩大,战斗意志如此顽强,抗击时间如此漫长。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蕴藏着民族的巨大凝聚力,这不仅是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永恒动力,值得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如果说,近代百年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每一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的斗争,都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准备了量的积累,而抗日战争则使中华民族的觉醒产生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团结觉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胜利。

抗战文化的理论支撑——实行全民族抗战、持久战战略方针和游击战及其一系列作战原则的先进军事理论,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

20世纪末,西方一个著名学术机构评选出影响人类历史的十大军事名著,中国占有其中两部,一部是《孙子兵法》,一部就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世界各国的军事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孙子兵法》是人类冷兵器时代军事学术的最高成就,历来被认为“兵学圣典”, 而《论持久战》则是热兵器时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弱国战胜强国的具有指南针意义的代表性军事著作。《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延安城西南的凤凰山脚下的土窑洞里写成的,何以跻身于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列而享誉全球?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来寻找答案。

全国抗战之初,国民政府就确立“持久消耗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其主体思路是正确的,但它实行单纯依赖政府和军队的力量,而不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一场人民战争;实行内线固守、分兵把口的作战方针,并把全国抗战分为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或称两个时期。战争指导的失误,导致由此带来巨大伤亡损失。

历史表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先进政党,在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可以发挥扭转乾坤的历史作用。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虽然不是执政党,却成为凝聚人民力量的有力号召者和坚强组织者。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并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成为坚持持久抗战的中坚力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持久战的总方针,抗战必经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阶段理论及其一整套作战原则,并把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有效作战模式。《论持久战》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指南,从而大大增强了中国军民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信心、骨气和底气。无论形势多么复杂、战争多么残酷、条件多么艰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认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并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实行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先后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建立面积达10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的19块抗日根据地,与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密切战略合作,创造了敌后与正面两个战场共同夹击日军的战略格局。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说明,先进的军事理论,对于弱国战胜强国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关于抗日持久战和游击战争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然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许多亚、非、拉弱小国家和民族广为运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研究战略理论的著名学者伊藤宪一把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归纳为“以动员人民的战略和游击持久的战略,来实现弱者对付强者的战略理论”。原日军大本营参谋山崎重三郎撰文说:“世界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游击战争,但只有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游击战,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他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

下一篇:泉州宋元海洋遗产要素(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简介)
上一篇:关于无数的海洋照片(有关海洋的照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