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共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意义)

江南官网app 2023-05-06 07:40 编辑:jing 235阅读

1. 共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意义

1.海洋能够帮助我们呼吸

浮游植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生物,他们就像植物一样,生产出地球上至少50%氧气。

就像陆地植物一样,它们含有叶绿素以捕获阳光,并利用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能量,同时产生氧气,并消耗二氧化碳。每年浮游植物都将大约10亿吨碳从大气转移到海洋之中。

2.海洋有助于气候调节

海洋吸收来自太阳的大量热量。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表示,“过去50年来地球上超过90%的变暖情况都发生在海洋中”。

这种太阳热量往往在赤道附近最为强烈,最接近地表的水变暖最多。然后海流会将热量传递到世界各地,往南、北两个方向抵达两极。随着表面海水受热蒸发,海水的盐含量提升,令其密度变大,导致海水下沉,使一些温暖的海水抵达更深的区域。

从表面到深处,海水的温度正在上升。

一些海流直接导致了特定的气候影响。其中一个例子是墨西哥湾海流,它将墨西哥湾的温暖水从大西洋带到欧洲。如果墨西哥湾海流中断,欧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英国、爱尔兰和法国)可能会变得更加寒冷。

3.海洋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鱼类每天都为全球数十亿的人口提供食物。它占全球动物蛋白消耗量的近16%。当然,海鲜不仅指鱼类,还包括了甲壳类动物和其他可食用海洋生物。一系列藻类和海洋植物也常被用于烹饪之中。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出了海藻中含有的一些重要营养,如钠,钙,镁和碘。碘缺乏已被确定为儿童认知发育受损的“最普遍且最易于预防”的原因

4.海洋的生物多样性令人难以置信

海洋不仅仅是食物的来源,也是多种生物的家园。

5.海洋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估计,到2030年海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雇佣人口超过4,000万人,其中最大就业份额可能是渔业部门,其次是旅游业。

海洋能够调节降雨和干旱,占地球水资源的97%,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帮助保持碳循环的平衡。从食物到工作,海洋也是数十亿人的生命线。

2.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内涵

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海轩道377号,是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其地位堪比故宫博物院的海洋博物馆,可以称之为“海洋上的故宫”。博物馆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8万平米,展览展示面积2.3万平米,馆内共设有六大展区,15个展厅,集中展示了古今以来的海洋生态文明及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历史。

门票参考:免费

所在地/隶属: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海轩道377号 

所属类别:博物馆

开放时间:09:00~19:00(周一闭馆)

适宜季节:全年

建议游玩时间:1~2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4A

博物馆等级:无级别(行业)

3.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4. 共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意义和目的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海南省立足于“生态立省”和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定位,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多规合一”、生态红线、海岸带管理、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建设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对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给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示范。

5. 海洋生态共同体

1、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盐沼生态系统。盐沼是受周期性潮汐运动影响,覆盖有草本植物的滨海或岛屿边缘区域的滩涂。

3、海草床生态系统。海草床是中、低纬度海域潮间带中、下区和低潮线以下数米乃至数十米浅水区海生显花植物(海草)和草栖动物繁茂的平坦软相地带。

4、海藻场生态系统。沿岸潮间带下区和潮下带水深30米以内,浅硬质底区的大型底栖藻类与其他海洋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一种典型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于冷温带以及部分热带和亚热带海岸。

5、珊瑚礁生态系统。由活珊瑚、死亡珊瑚的骨骼及其它礁区生物共同堆积组成的聚集体。

6. 共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意义有哪些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战略举措,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有利于搁置争议、增进共识、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共进的周边环境;也是新形势下中国应对挑战、用开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径;还是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深远谋划,不仅有助于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而且对促进区域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大大拓展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最终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实现互利共赢。——常识经济篇。

7.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时候提出的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我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渔业资源养护管理制度,是保障渔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据介绍,今年休渔期至8月16日12时结束,为期3个半月,粤、桂、琼三省(区)应休渔船数有5万多艘。

休渔期间,各海区海警和渔政力量将严格按照海警法、渔业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继续坚持“最严格的伏休制度”和“最严格的伏休管理”,全时管控、全域覆盖,突出问题导向、紧盯重点区域,聚焦主要任务、提升执法效能,全面加强渔船渔港监控。

8. 提倡生态文明,共建美丽海洋

1.白色的海浪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2.陆地上哪儿都可以游逛,就是别到海上去。——阿波斯托利乌斯

3.灿烂的阳光照耀在洁白而广阔的沙滩上,海水时涨时退,椰树迎风摇拽,空气自然清新。

4.走进那浑沌的蓝色高原,似乎能托过她冷峻的外表而听到他深层里生命的喧嚣,它不同于真正的高原大陆,在高原大陆上,一切生命都是坦露无疑的;而在这里,一切都被那层混沌不透明的海水包裹着,内在的生命的冲动只是偶尔变幻称浪花翻腾一下有消失了;在这里,一切都是湿润的松软的细腻的和变化不定的……别人都无法真正的窥见他的内心,对他会产生一种渴望,向深入它洞悉它复杂莫测的心理世界。

5.巨川细流两无拒,信知大海真难量。——赵执信

6.眼泪终究流不成海洋人总要不断成长。

7.經過大海時,眼望著海水與天相接的地方,你看,天是那樣低,水是那樣藍,藍藍的海水就蕩漾在心裡,心跳緩緩的,悠悠的,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暢,心中就像沒有雲彩的天空一片,寬了靜了,漸漸的覺得人活著是多么好。

8.空和大海相爱了,但他们的手无法相牵,爱也无法继续,天空哭了,海的双眼也湿了。因此她说:有一种界限永远无法跨越!

9. 构建海洋共同体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新格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人类必须抛开所有对于自然的傲慢和索取态度,实现从尊重到顺应,最终实现保护的过渡。自古以来,中华文明都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达到一种“共同体”之“共存续”的状态。

2、“坚持绿色发展”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路径。对路径的坚持代表了人类前进的意愿和方向。发展始终是人类前进的主旋律,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发展问题。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进过程中的一大挑战是治理与发展之间的冲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破不立,新的路径代表对旧的错误发展方式和实践的摒弃,代表着对传统经济、能源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代表着对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引导形成。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必然方向,它虽然是一场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革命,但也可以真正取得让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互支撑、相互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双赢。

3、“坚持系统治理”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规律。对规律的坚持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的尊重和顺应,也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基础。作为一个包含多个利益攸关方的治理体系,在治理实践中有可能因为组织架构的松散而难以形成有效地统筹,或者由于参与方不同的利益诉求而让治理活动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碎片化情境之中。因而,系统治理以生命共同体价值理念审视传统上被孤立看待的生态要素,从整体上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内在联系和运行的规律,强调治理过程的协调和均衡,最终实现生态系统整体循环能力的提升。

4、“坚持以人为本”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立场。无论任何国家,气候治理的基本立场上都应当考虑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优良环境的期待,以及为后代创造美好生活和优良环境的责任。这就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探索出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和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对人民“环境权利”的保障。因而,坚持以人为本的气候治理立场的过程也是在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尤其是环境正义的过程。

5、“坚持多边主义”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方向。多边主义可以为当前和今后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合作扫清疑虑和铺平道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的国际形势让既有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受到单边主义的严重冲击。我国一直是多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坚定维护者和践行者,习近平主席对此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这种以多边主义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倡议既是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强化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在《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中的主导地位,并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在气候治理进程的多边谈判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巴黎协定》通过五周年之际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全球碳中和称之为“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使命”。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对国际社会做出了掷地有声的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6、“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原则。对这一原则的坚持应当贯穿整个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进程,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时,它不仅是气候治理的责任分配原则,也体现出气候治理中的关怀原则。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理应肩负起责任,把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落实到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援助等实际行动上,绝不应当把“气候牌”当做地缘政治的筹码,甚至设置绿色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治理行动的行动。唯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才能实现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目标。

下一篇:海洋博物馆风格(海洋博物馆好玩吗)
上一篇:小孩去海洋公园(小孩去海洋馆要买票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