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歌的海洋(畲族歌曲大全歌词)

江南官网app 2023-04-22 12:03 编辑:jing 285阅读

1. 畲族歌曲大全歌词

  内容提要: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当晚称元宵,故也称为“元宵节”,俗称“十五夜”。潮汕的元宵节期间,城乡各地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各位听众,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当晚称元宵,故也称为“元宵节”,俗称“十五夜”。元宵节刚刚过去,但节日的欢快气氛还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今天的《工夫茶座》节目里,继续给大家介绍潮汕地区元宵节的民俗活动。

  听众朋友,在潮汕地区的不少地方,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礼俗,结婚不久的新娘在丈夫家过第一个元宵节时,不论是否怀孕,都要按结婚当天的衣饰打扮如初,请宾客再上门看一回“新娘”。于是有好事的小伙子常常在深更半夜结伴上门来“搞乱”,即便这样,新郎新娘也笑脸相迎,热情接待,乐此不厌。这是一种婚礼的追忆仪式,好让夫妻重温新婚甜蜜日子,珍惜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携手结伴走完人生历程。有些乡村,所有新娘则要在元宵夜由亲友相陪到祠堂祭拜神明,以祈求今年能生男孩。祭拜之后要绕堂一周观看祠堂里的灯笼,之后走出祠堂观看堂前的“皮影戏”。于是人们常借此机会,观看人家的新娘,暗自品头论足。因此,新娘出门前必打扮得漂漂亮亮,同时十分注重自身仪态,以望能给乡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元宵节这一天,乡村的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都会搭起一个彩棚,里面摆上一尊巨大弥勒佛泥朔像。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十分可爱。他的光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上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投掷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投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这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据说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是刚娶儿媳妇又急于抱孙子的公公们、奶奶们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投中后,棚主和周围的人就会向他们道贺。他自已更是喜滋滋甜蜜蜜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生贵子早发财。如今,这种掷喜童风俗已较为少见了。

  听众朋友,荡秋千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游戏。关于秋千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汉武帝时,是宫女为皇上祝祷千秋之寿而发明的游戏。当时千秋,取千秋万寿之义,后世语讹为秋千;还有一种说法,秋千本是古代山戎人用于练习身手轻捷的军训项目。春秋时齐恒公兵伐山戎,看到秋千便把这种游戏带回来,自此这种游戏就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汕头的孔先生向我们介绍说:

  “中原地区荡秋千活动多在清明节,而潮汕荡秋千活动则常在元宵节。这是因为潮地春来早,故荡秋千这种郊外活动的时间也提前了。”

  潮州人荡秋千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相传,宋末陆秀夫谪居今澄海辟望港口时,见乡人在荡秋千,十分高兴,称赞说:“此举可强力也!”并吩咐其子弟与乡民一块荡秋千。如果这种说法属实的话,那么,潮汕早在宋代前便有荡秋千的活动。在文献记载中,较早出自明代万历年间的《普宁县志》。县志上说:“正月……男子小儿或妇人,竞打秋千,至十五夜止。”明代嘉靖年间的剧本《荔镜记》中也有关于打秋千的描写,由此可知,最迟在明代,潮汕地区便有荡秋千的习俗。此后,历代方志都有记载潮汕地区元宵节荡秋千活动。清代顺治年间的《潮州府志》记载:“(上元)儿童以秋千为戏,斗畲歌焉,善者为胜”;乾隆年间的《揭阳县志》记载:“(上元)乡村架秋千为戏,斗畲歌,善者胜”;光绪年间的《海阳县志》记载:“(上元)秋千之戏,鱼龙曼衍之观无不具”。

  潮汕荡秋千活动,以汕头市澄海区澄城港口乡、揭阳市炮台镇桃山乡、潮安县庵埠镇仙溪乡、亭厦乡等地较为有名,涌现了不少荡秋千能手,如李烈、朱福全、卢锡等。他们都是艺高胆大之人,能在高达10米的秋千架上穿木屐、皮鞋表演离手倒吊、空中转身等高难度的技法,动作纯熟,姿态优美,常常博得周围观看者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潮汕有些乡村在元宵节荡秋千时出现了一些奇特的风俗。例如揭阳市炮台镇桃山乡正月几乎天天男女老幼都可荡秋千,但是元宵节那天,男人不能登上秋千棚,整个秋千活动只能由女人参与,男人们只好站在一旁观看。潮州市有些乡村,元宵夜年轻夫妻要跑到村里老榕树下荡秋千,任村人往身上泼粪,说是被人泼得越多,越能在今年生男孩,令人不可思议。

  “斗畲歌也是潮汕元宵节一种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畲歌原是畲族的歌谣,后被潮州民众吸收而流行于潮州民间的歌谣。”

  孔先生介绍说,潮州人斗畲歌历史悠久。《荔镜记》中第七出《灯下搭歌》里就载有元宵节潮州人斗畲歌的风俗,由此推知,至迟在明代便有斗畲歌活动。

  《荔镜记》中黄五娘和李婆、益春元宵夜上街赏灯,碰见林大鼻和卓二,男女双方就开始斗畲歌。对唱歌词俚俗粗野,原剧本里注明是“答歌”,而不标曲牌,应是用潮州民间畲歌小调演唱。

  清代,潮汕元宵斗畲歌仍很盛,这在方志中也有所记载。清代顺治年间的《潮州府志》上记载:“(上元)儿童以秋千为戏,斗畲歌焉,善者为胜”。乾隆年间的《揭阳县志》记载:“(上元)乡村架秋千为戏,斗畲歌,善者胜”。如今,斗畲歌的形式只反映于传统戏中,现实中已较难见到,虽然现在潮人仍把两人互相辩论称为“斗畲歌”,但这与传统的斗畲歌形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听众朋友,潮汕地区的灯谜产生于宋朝末年。明代的许多民间传说里记载了文人作谜的轶闻轶事,其中最为大众熟悉的就是枫溪乡秀才吴殿邦作谜讽刺不安分守己的和尚一事。清代,《芸香诗社》、《古松社》等谜坛谜社如雨后春笋,竞相出现。20世纪30年代,许多谜人还出版了不少谜刊、专著,如《影语月刊》、《怀蝶室谜话》等。

  过去,潮汕地区猜谜都在元宵夜。花灯上贴上书写的谜面,任猜射人围猜。清代咸丰、顺治年间到潮州为官的陈坤曾在他的《岭南杂事诗抄》中写到:“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描写的就是当日灯谜盛况。随着猜谜活动的日趋普及,除了元宵节外也渐渐增至每个节日,不过仍以元宵最为隆重、热闹。原悬挂谜灯,也改为张贴谜笺。汕头的孔先生说:

  “潮州灯谜的体裁除了文字谜、画谜、印章谜外,还有实物谜。实物谜是最受猜谜者感兴趣的一种体裁。例如:台上悬空挂着一只活螃蟹,或是桌子上摆着全猪,令围猜者竞猜,十分有趣。”

  近些年来,潮汕各地,如澄海、潮州、汕头、潮安、普宁、南澳元宵灯谜很盛,其中澄海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荣誉称号。

  潮汕元宵节除上述主要习俗活动外,有些地方如澄海、饶平还要采榕树枝、竹叶回家插在门楣、灶台、禽舍,以祈求人口平安、六畜兴旺;如澄海、揭阳等的的农户还要到屋外或田地里抱回灰砖或土块,放在猪栏内,称“十五夜抱大猪”,以祈饲养大猪发大财;如澄海等地的少女要偷偷到菜园里坐一下芥菜,说是“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夫婿”;而少男则偷偷推倒厕所墙,说是将来可以娶到“雅妻”;普宁的客家人聚居区,新嫁娘为了祈求生子,要结伴到村边竹林下摇竹子,边摇边念:“摇竹头,不用愁;摇竹尾,年底养个大乌龟。”不定期要采竹叶插到头上;澄海、汕头一些地方则举行赛大猪、赛大鸭、赛大鹅等赛会活动及夜间抬神出游的游神活动;有些地方还有登山习俗。

  以前,元宵夜游神结束后,潮汕不少乡村有抢神物的习俗,在揭阳南陇村,“抢鸡肉”的活动也是十分有趣的。元宵夜,人们在路边田洋上临时搭起一个高台,主祭人站在高台上把一只熟鸡抛向台前拥挤的人群中。台前的人们,尤其是年满18岁以上未婚或已婚未生子的青年,便一齐上前哄抢,以求得妻、生子。抢到鸡肉者应立即撕下一小片肉后把余下的再向空中抛去,让别人去抢,千万不可拿着走或多占,否则人们会冲你而来,把你推在地上踩上一脚,还传说贪心者当年会大不吉利。这样便形成了抛鸡———接鸡———撕鸡———再抛鸡的热闹场面。不过如今这种活动已经很少见到了。

  现在潮汕地区元宵节中一些迷信、过时的活动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如猜谜、赏灯等则继续保留和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畲族歌本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与音乐的传承主要靠畲族歌言口传身授。畲族人自称“山哈”,赋予民歌以“歌言”的独特称谓,“山哈歌言”被畲家人视为传家之宝。闽东歌言分布在宁德市所辖的七县二市,及福州市的连江、罗源。闽东畲族歌言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畲族的自然习惯和曲调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福安和蕉城调。罗源和连江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独特的“双条落”二声部盘唱形式。演唱方法有假声、真声和真假声结合三种,以假声的唱法最有民族特色,闽东畲族歌言有“拦路对歌”,“蚕里来客对歌”。“做表姐对歌”,“做亲家伯对歌”等一系列罕见的盘歌习俗及定期定点规模大,群众性广的歌节歌俗。畲族歌言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以手抄唱本和歌节歌俗传承为主。“歌言礼”、“歌言史”、“歌言才”、“歌言情”、“歌言俗”等特征,畲族歌言这种音乐文化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歌随着畲语代代传承,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歌场传承;二是祖辈家庭代代传承;三是师承;四是手抄歌本传承;五是创作传承;六是祭祀仪式或活动中传承。“闽东畲族歌言”的主要价值有: 1 、首先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2 、体现了畲族歌言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3 、体现了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实用开发价值。

3. 畲族 歌曲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竹竿舞的动作是以人们的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了人体的工作能力。它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乐伴奏,能促进人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谐运动,增强韵律感。

畲族竹竿舞,据说畲族在立夏或平时亦会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跳竹竿舞。且节奏为:“开、合、开、合、开开合。

4. 畲族歌曲大全歌词完整版

歌曲:你好

演唱:斯琴格日乐

歌词:

萨瓦萨利(傣族)

诺达(拉祜族)

开米样梦(布朗族)

米刚(瑶族)

撒列咩思别(哈萨克族)

他米叫斯恰日叫(塔吉克族)

扎西德勒(藏族)

呢和(彝族)

阿宁哈塞右(朝鲜族)

西塞依(满族)

阿萨来阿来苦木(撒拉族)

爱西(赫哲族)

扑地微亚特(俄罗斯族)

翁拉(羌族),西霍十那(锡伯族)

娜来(侗族),噶吃哇(傈僳族),你查(土家族)

你好(汉族)

赛拜其哈努(蒙古族)

亚克西木塞斯(维吾尔族)

帽秋(白族),梦柔(苗族)

你好(汉族)

阿拉拉来(纳西族)

赛阿揪他(达斡尔族)

泥组(普米族),脑么(基诺族)

加个体色斯(柯尔克孜族)

毛昂仁(黎族)

哎杭给(鄂温克族)

西哈呀(鄂伦春族)

诺木亚(哈尼族),贴贴(怒族)

旺旺赞赞(景颇族)

麦么(佤族)

梦严(壮族),雅艺(仫佬族)。

苏乌改达海(台湾赛夏)

蒙德里(布依族)

南旺瓦克逊(台湾排湾)

吃谷啦(东乡族)

森呀十拉(裕固族)

塞纳塞纳(土族)

依三姆赛斯(塔塔尔族),泥猴(畲族)

你好(汉族)

你好(汉族)

赛拜其哈努(蒙古族)

亚克西木塞斯(维吾尔族)

帽秋(白族),梦柔(苗族)

你好(汉族)

阿拉拉来(纳西族)

赛阿揪他(达斡尔族)

泥组(普米族),脑么(基诺族)

你好(汉族)

赛拜其哈努(蒙古族)

亚克西木塞斯(维吾尔族)

帽秋(白族),梦柔(苗族)

你好(汉族)

阿拉拉来(纳西族)

赛阿揪他(达斡尔族)

泥组(普米族),脑么(基诺族)

你好(汉族)

赛拜其哈努(蒙古族)

亚克西木塞斯(维吾尔族)

帽秋(白族),梦柔(苗族)

你好(汉族)

阿拉拉来(纳西族)

赛阿揪他(达斡尔族)

泥组(普米族),脑么(基诺族)

你好(汉族)

赛拜其哈努(蒙古族)

亚克西木塞斯(维吾尔族)

帽秋(白族),梦柔(苗族)

你好(汉族)

阿拉拉来(纳西族)

赛阿揪他(达斡尔族)

泥组(普米族),脑么(基诺族)

5. 畲族歌曲大全歌词歌谱

李昱和演唱的歌曲《中华孝道》,原歌词是“百善孝为先”,作词:李俊伟,作曲:王钧,歌曲歌词:

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

天地恩情永难忘,心中扎下根,

血脉流不断,山河岁岁新。

中华孝道是美德,传给后来人。

祖先留下传家宝名字叫孝顺,多少年多少代温暖过冬与春。

它沿着岁月走烙下中国印,风风雨雨五千年从古传到今。

祖先留下一句话讲的是孝顺,多少情多少爱交给了儿和孙。

它顺着血脉流滚烫赤子心,枝繁叶茂五千年骨肉情最真。

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难忘心中扎下根。

血脉流不断山河岁岁新,中华孝道是美德传给后来人……

6. 最近很火的畲族歌曲

值得尝试。因为畲族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畲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走近畲歌,可以深入了解畲族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感受畲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欢快。此外,畲歌的结合了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有助于放松身心,调整情绪,享受心灵的愉悦。因此,走近畲歌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文化魅力和精神愉悦。

7. 畲族歌谣

姓蓝的少数民族是畲族,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民族,祖居广东潮州凤凰山。

千百年来陆续迁移到福建北部及浙江南部,现在只有约八十万人,基本以蓝姓及雷姓为主,还有钟姓及盘姓,值得一提的是盘姓是始祖之姓,可惜现在已经式微。

畲族歌曲是潮州歌谣的源头,但是畲族语言和客家话相差无几,这就很奇怪了,客家与闽南潮汕两种民系相互交融,刷新了我们以往那种客家话不能互通潮汕话的印象。

8. 畲族歌曲对唱视频

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也有一些本民族特色的节日,如二月二、三月三、招兵节、封龙节等,二月二也称会亲节,节日中人们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友,致问候。

三月三也称乌米饭,这一天,家家吃乌饭,半歌会,山歌对唱,通宵达旦。

下一篇:杨志成海洋意识(新浪邮箱注销找回)
上一篇:本地海洋潮汐表(海洋潮汐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