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海洋竞争
清朝是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可我们却对这个王朝后期的腐化、落后,黑暗十分诟病。当时的清朝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渐渐落后于世界先进文化的潮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我们后人对当时的清朝是愤愤不平,不愿意接受清朝的屈辱历史。
可是清朝落后于世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方面的原因,长时间的积累所造成的。首先落后的就是清朝的封建制度,小国寡民,能自给自足就不错了。而这个时候西方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入了更加高级的资本主义社会,清朝也就渐渐落后了一个时代,而落后就是要挨打的了。
清朝的统治者还一直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还以为自己可以像明朝一样是万国来朝。所以当时乾隆面对英国的通商请求也就说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不是一种自信,而是极度自负。其实当时的清朝在科技上已经落后西方一大截了,工业机器的生产力不是手工制作能比拟的。传统农业生产力低下,社会就不能快速发展起来。
当时有着一部《崇祯历书》,这本书涵盖并结合了东西方的知识,认清了西方知识的实用价值,号召大家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可这本书最后被列为了禁书,并没有惊醒世人。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也是提出了“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提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对抗西方的入侵。
其实大清的落后和两位大清的统治者有关。慈禧太后反对洋务运动,镇压维新派,扼杀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很多协议,造就了清朝的落后。可时乾隆皇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在位60多年期间,西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是乾隆充耳不闻罢了。
当乾隆六下江南的时候,此时美利坚合众国已经成立了。英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法国也开始了大革命。英国人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告别了手工劳作。1768年,阿莱特发明了自动织布机,第二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安培还发明了电,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照亮了整个世界,英国也有了火车。这些都是大清国闻所未闻的。
清朝皇帝故步自封,在“康乾盛世”的光芒下变得目中无人,盲目自信的大国小民目光,导致一步步落后于西方。而落后就要挨打,强大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商品输出,不得不用大炮轰开清朝的大门,让清朝陷入了无尽的欺凌之中,但是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要是当时的清朝也和西方一样开展工业革命,那么历史就会改写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欧洲的工业革命也是一样,都是仿制品业发达了起来。而明朝的纺织业也是十分发达的,所以当时明朝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资本,也就是商品流通,所以需要商业极度发达,这样经济才能迅速发展。可是在清朝,国家却是重农抑商,一定程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自然也就没有了资本的运作。而后来西方国家也是为了工业革命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不得不殖民世界。而那些工业产品的剩余,又不得不去开辟市场,这也就有了后来的鸦片战争。
其实清朝的这种情况还和2000多年前的商鞅变法有关,商鞅变法的弊端,后来一直影响着后面的朝代,清朝也是深受其害。商鞅是秦国崛起的开拓者,他鼓励农耕,奖励征战,让秦国的经济个军事有了超前发展,为秦国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功绩不可磨灭。可这个变法造成的影响,也祸害了后来的大清朝。
商鞅变法的制度特点就是“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他认为商人经商对国家的发展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反而商人不要缴纳税款,也让国家税赋有很大的损失,所以需要遏制商人的发展。而奖励耕战的策略也是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可是也变相控制了人的思想,有些“愚民”的意味。“民强国弱,国弱民强”,麻痹了人民的思想斗志。
后来的历代都开始采用“重农抑商的”的策略,清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所以为了巩固统治,也不得不采用商鞅的“愚民”策略。这就后患无穷了,最终也是导致清朝的衰落。随后列强随便架起几尊大炮就能打败清朝了。
2. 西方海洋竞争的背后
陆权和海权是具有结构性区别的两大地缘政治形态,两者的文化、文明和社会经济制度演进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别容易引发海权与陆权的矛盾。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史就是海权和陆权竞争的历史,在希腊和罗马时代,海权优于陆权。
大航海时代以来海洋大国的崛起也证明了海权对陆权的优势,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都可以看作海权与陆权的对抗,而海权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近代以来,真正的世界大国如荷兰、英国、美国都是海洋性国家,在海陆对抗中,海洋国家大都在竞争中占优势并最终获胜。
分析和总结海洋大国崛起的特点和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经验。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前提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民族国家和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国崛起的首要前提。在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就形成了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政府,这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有形成民族国家,并有中央政府的支持,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进而开展旷日持久的探险和殖民活动。16世纪末,荷兰形成民族国家,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掌权的共和制国家,实现了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迅速发展,进而实现大国崛起。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建立了稳定的君主立宪制,为经济发展和全面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1776年美国独立以后,除了1860年代的内战,国内政治和社会稳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并逐步成为全球霸主。德国是在实现国家统一之后,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逐步成为世界强国。日本也是结束幕府统治,通过“明治维新”等一系列制度改革走上强国之路。
国内政治不稳定使一些海洋大国走向衰落。17世纪后期,国内各方势力为争夺继承权闹得不可开交,葡萄牙开始在走向衰落。频繁战争的失败导致西班牙、德国和日本走向衰落。
国内政治的不稳定,甚至内乱和分裂,导致俄国衰落。从这些大国崛起和衰落的过程可以看出,国家崛起的首要前提是独立的民族国家形成和政治环境稳定。
二、技术进步加速海洋力量发展
科技进步、经济等因素在海洋大国崛起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使造船的成本下降。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航行速度。
同时减少了船员数量和人员风险,对军事、经济贸易发展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全球规模的专业化和国际分工成为可能。
3. 西方海洋经济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1.能够缓解中国陆地资源紧张状况,拓展国土开发空间,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和矿产等资源,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掌握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增强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2.能够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中国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与其他产业联系较为紧密,能够推动其他产业的升级发展,海洋尖端科技的突破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海洋历来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
4.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海洋意识,提高对深远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避免他国侵占中国海洋权益,并为海军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
4. 西方国家的海洋竞争
17世纪欧洲新兴强国的综合国力在快速上升,而亚洲传统大国仍然拥有雄厚的实力,在主要强国的分布中基本上平分秋色。
欧洲人继续向世界各地扩张势力,与上一个世纪不同的是,排头兵西班牙、葡萄牙已逐渐落后,而后来居上领跑的先是荷兰,后是英国和法国。荷兰人经过80年的抗争,终于成为欧洲各国公认的独立国家,迎来了它的“黄金世纪”。荷兰人扮演“海上马车夫”的角色,利用他们的平底船和独占贸易公司主导了全球贸易,并占据了国际商路的很多关键据点,先后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香料群岛和马六甲海峡。
西班牙在欧洲的地位重新被边缘化,失去了对荷兰和葡萄牙的控制,独占美洲的局面也被荷、英、法等国打破,但依然是1400多万平方公里殖民地的拥有者,在欧洲也仍占有比利时和意大利南部。
“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是欧洲自中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从德意志天主教诸侯联盟和新教诸侯联盟形成两个阵营互相厮杀,到后来周边大国纷纷加入,超出了教派冲突的范畴。战争结束后,德意志的分裂更加固定化了,神圣罗马帝国只剩下一个空壳。而法国则摘取了胜利果实,打击了竞争对手德意志和西班牙,继续巩固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在亚洲,明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和萨非王朝并列为四强。莫卧儿帝国进入全盛,继阿克巴大帝的大幅扩张之后,贾汉吉和沙加汗时期又吞并了德干地区的阿马德纳加和俾查浦尔,使帝国的领土向南又前进了一大步,并继续实行宗教和民族宽容政策。莫卧儿帝国成为与明帝国并驾齐驱的两个人口过亿的超级大国,并且在明末清初之际一度跃居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雄踞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这段时期把主要精力放在东方。奥斯曼军队被实力突飞猛进的萨非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失去了伊朗西部、两河流域和外高加索的大片土地。穆拉德四世时期重整旗鼓,展开反攻,重新占领两河流域北部、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
波斯萨非王朝在阿拔斯大帝时期达到全盛,大力引进欧洲先进科技,实施军事改革,成为军事强国。对外打败了中亚的布哈拉汗国,并迫使阿富汗人称臣,在与世仇奥斯曼帝国的连年鏖战中也一度占据了上风,还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回了战略要地霍尔木兹。阿拔斯二世时期继续保持强盛,从莫卧儿帝国手中夺回了坎大哈等阿富汗土地。萨非王朝积极推行什叶派伊斯兰教,基本完成了整个国家的什叶派化。
5. 近代西方海洋竞争
西方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总的来说,是呈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温差较小的特征;但是全年多雨,尤其是冬天,其实这一点,在英国就可以看得出,而且最近一周内,西欧都是阴雨天气。
对于南欧的主要旅游国家就是诸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土耳其等等,那这些国家的气候又是怎样的呢?南欧地区就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从这一气候属性就可以知道,南欧气候特点就是: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冬日温度在5-10度左右,夏日温度在21-27度左右,其年降水量约350~900毫米,主要集中在冬季。由此也不难发现,南欧也是冬季多雨,且一周内也是小雨天气。
紧接着就是轮到东中欧地区了,大致就是德国、瑞士、捷克、俄罗斯、奥地利等国家了,从这些国家来看,就可以大致感知出该地区西欧、南欧的气候差别还是挺大的,那事实也是如此了。东中欧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就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温差较大,四季分明,降雨量少且集中夏季,冬季多雪。要说现在九月的东中欧气候,还算理想。
6. 西方国家海洋竞争与世界航路
意思是控制了大海中的这条航线。
7. 近代西方海洋强国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继续掠夺和瓜分世界,英国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法国占领了缅甸,英国殖民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德国租借了胶东半岛,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打赢了日俄战争和甲午海战,并快速的走上了近代工业化强国,
在欧洲德国实现了普鲁士的统一,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霸主地位逐渐被英国取代,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西方列强急需将工业产品顷销往世界各地,因此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开始了,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8. 西方大国海洋霸权的兴衰历程
随着人类生产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对海洋世界的探索,人类逐渐从陆地走向海洋。所以就有了对海上势力范围的争夺,以至产生对抗与霸权。
自13、14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霸主,15、16世纪海上霸权转移至西班牙,17 至19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20世纪的海上霸主又转移至美国。
9. 西方海洋史
人类航海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航海、大航海时代和现代航海。
最初人类航海的冲动与生存和好奇心有关。海洋的渔盐之利,还有对远方的兴趣,促使人类以最原始的航海工具,比如独木舟和木筏,走向海洋,所达到的成就令今天的人们也感到惊奇。15世纪之前,航海有两个集中的海域,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二是地中海。陆地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作者安排了一个专门的思考题来说明这一点;而海洋是平坦的,只要有了船,就能够到达沿海各地,因此航海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作者重点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海丝之路把中国与沿线国家联系起来,我国南方重镇广州就是因海上贸易而得以快速发展的。这段历史因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而达到高潮,航海的船舶在南京建造,经由长江下游航道出海。
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时代,地中海国家既要抢夺本区域的制海权,又要争夺通往海上丝路的便利条件,军事纷争不断,各国甚至鼓励针对敌国的海盗行为。眼看在竞争中就要处于下风,葡萄牙、西班牙开始寻找通往印度洋的新航道。地中海的世界如此拥挤、狭小,为何不到直布罗陀海峡以外去探索更大的海洋?这个念头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生动地刻画了大航海时代的人和事。
首先是葡萄牙人沿着西非海岸一步步地探索,成功地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从此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就无须经由地中海了。葡萄牙国王资助海军和航海家,为的是从东方得到源源不断的财富,而实际上也获益丰厚。西班牙不甘落后,派出哥伦布三次前往东方。哥伦布想:既然地球是圆的,葡人往东可以达到印度、中国,那么西班牙船队往西为什么不能到达? 结果歪打正着,登上了美洲的土地。再往后,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葡、西两个南欧国家,竟然一度瓜分了全球海洋!
接下来,欧洲其他国家先后加入了世界大洋的争夺。荷兰人提出新的领海范围主张,通过经营海洋而崛起。然后英国以其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打败了西班牙和法国的舰队,变成一个“日不落”的超级大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这些地方都曾经是其殖民地。
大航海时代的结尾,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全球海洋。葡、西殖民者占据美洲大陆的墨西哥及其以南的陆地,而英、法殖民者占据北美大陆。
大航海带来大开发,移民引起的疾病、生态、社会问题也十分突出。
有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作者没有提到,但大家都非常清楚,就是中国游离于大航海时代。从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就不再过问世界海洋之事,为什么会如此?这个问题至今仍在研究。但后果是很严重的,1840年,西方列强开着炮舰出现在中国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