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自由原则(海洋自由原则在国际实践中的问题)

江南官网app 2023-03-04 23:50 编辑:jing 238阅读

1. 海洋自由原则在国际实践中的问题

(所有国家)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享有航行和飞越自由。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58条规定:在专属经济区内,所有国家,不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在公约限制下,都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以及利用诸如“船舶和飞机的操作及海底电缆和管道的使用”或者和这些自由有关的海洋及其他国际合法用途的自由

2. 海洋自由论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按照国际法,公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供所有国家平等地共同使用,不论其为沿海国还是内陆国。

1958年的《公海公约》规定, 公海自由主要包括航行自由、捕鱼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飞越自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除规定上述自由外,还增加了建造国际法所准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 并规定所有国家在行使这些自由时,应合理地照顾到其他国家享受公海自由的利益。另外,各国均有权在公海自由进行以和平为目的的科学研究。中文名 公海自由 依据 国际法 规定 供所有国家平等地共同使用 主要包括 航行自由、捕鱼自由、

3. 海洋科研自由原则

绝对不是。海洋科学类专业就业前景可期,不算冷门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水产、地质类企业:海洋事务管理、水产养殖、地质勘查、海洋新技术;政府、事业类单位:海洋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海水利用、海洋预报、海洋科研;其他海洋类企业:海洋制药、海洋采矿、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滨海旅游。

4. 国际法学史上有名的著作海洋自由论的作者是

找不到这本书,不过找到了作家的创作过程和别人的评价。

法国著名作家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生平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1830年——1914年),法国著名作家。

1830年9月8日,米斯特拉出生于法国的一片叫做普罗旺斯的地区中的罗纳河口梅莱尼镇。父亲是富有的土地所有者,娶了当地市长的女儿做第二位妻子。这次婚姻很幸福,米斯特拉就是他们的孩子。童年的米斯特拉深受母亲宠爱,她喜欢给他讲普罗旺斯的古老传说。从父亲那里米斯特拉吸取了宗教的献身精神,对礼仪的热爱,以及对习俗的尊敬。这位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尽自己所愿去阅读,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卢梭的著作,并尽情享受周围的自然环境。

米斯特拉8岁开始上学,13岁进阿维尼翁罗耶尔学院(该学院后来以他的名字重新命名)。在学院他受到一位叫约瑟夫·卢马尼尔的助理教员的影响。那是一位十分虔诚信教的年轻人,他对抒情诗的兴趣使这位学生的抱负转向文学。米斯特拉后来从阿维尼翁转学到了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大学,并于1851年获法律学位。他明白,自己的财富足以使他从事自己所愿从事的工作。后来他放弃法律,从事诗歌创作,以促进普罗旺斯语言和传统的复兴。

从那以后,米斯特拉毕生都在推进自己的事业:用普罗旺斯语写诗,出版杂志,组织民间舞蹈和节庆活动,建立文化中心,最后,在阿尔勒建立了他的博物馆。与外界的接触使他更加坚定相信,南部可能失去的比北部未来可能得到的要有价值得多。例如,当米斯特拉与一位加泰隆(分布居住在西班牙等地的居民)诗人于1867年访问巴黎时,两人对革命中的政治家极为厌恶,而宁肯保存自己保守的民间文化。回到普罗旺斯后,米斯特拉投身于一项迷人的事业:编纂一部保存所有南部方言的词典。与此同时,米斯特拉的个人生活也趋于完满,四十六岁时与玛丽·丽维埃尔结婚,他和这位聪慧的女子生活得十分幸福。

晚年,米斯特拉因其成就而屡获荣誉,包括1904年的诺贝尔奖,在此之前4次获法兰西学院奖。获诺贝尔奖以后,米斯特拉的生活依然如故,致力于写作和他心爱的博物馆。1914年3月25日,他死于近84年前的出生地梅莱尼。

二、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的文学历程:

米斯特拉作品的题材、背景、主题都源自普罗旺斯,这已成了评论界的老生常谈。一块在中世纪时失去了文学声望和政治力量的地区,其斗士在 19世纪却如此重要,这可能有点令人惊奇。然而,米斯特拉努力重建普罗旺斯文学的意义在那个世纪里却引起了人们的同情,该世纪以浪漫主义的乡间文学和个人主义文学开始,以对工业社会毫无灵魂的无人格现象发出抗议告终。

米斯特拉文学生涯中第一个热情的对象是卢梭,这完全合乎逻辑。因为卢梭坚持个人的独立性,加上对自然的热爱,这一浪漫主义特点对这位在乡间愉快度过童年、思想深邃的孩子具有吸引力。在阿维尼翁,米斯特拉受古典作家特别是荷马和维吉尔的启发,他们在各自的史诗中使往昔的文化永垂青史。他也受到卢马尼尔的有益影响,后者当时已经在用普罗旺斯语写诗,后来成了米斯特拉的致力于复兴普罗旺斯文化的文学小组成员之一。虔诚的卢马尼尔让这位才华横溢的学生翻译赞美诗,这项任务米斯特拉直到晚年方得以完成。18岁时,这位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写出了第一首独立创作的诗:一篇分成四小节的赞颂乡村生活的作品。

米斯特拉1851年获法律学位时已决心从事文学事业。由于既无经济拮据之窘迫,又无父母期盼之压力,他能从容不迫地修改作品以提高其艺术性,只有当他对每一行每一字都满意后才将其出版。

米斯特拉与卢马尼尔以及其他一些年轻诗人对普罗旺斯的共同激情导致了1852年出版《普罗旺斯》——一部普罗旺斯作家的作品集。大多数评论家都将该书出版日期视为那场献身于保存普罗旺斯传统的运动的开端。不过,该运动直到1854年才正式获得这个名称。当时,从阿维尼翁地区来的7位诗人组成了一个小组,名字取自一则古老的普罗旺斯故事,说是耶稣与7位法律博士辩论。尽管取名的含义不甚清楚,他们将自己称作“博士”的意图却十分明显。他们的格言“太阳使我歌唱”,意味着南方那片阳光明媚的大地激起了他们的诗情,就像它曾激发过行吟诗人(11—13世纪法国南部及意大利的诗人)一样。当时的行吟诗人文化在中世纪为北方容不得任何异端的法国十字军骑士所摧毁,新起的普罗旺斯诗人也觉得受到了巴黎的威胁;它那无情的官僚机器一心想在生活各方面强求统一。起初,这些诗人将自己的努力限于保住身边这块土地:普罗旺斯的语言和文学。后来,他们渐渐将兴趣扩展到整个法国南部,就是罗马时代被称作“奥克语”的那块地区。

米斯特拉在诗歌方面最初的主要成就是他花了七年时间写成的一部七行体荷马式史诗。与荷马不同的是,米斯特拉赞扬农民的英雄主义,这种不同还清楚地反映在诗中人物求神庇佑时求的是基督教上帝,其子出生于乡间,十分卑微。《米瑞伊》(1859年)说的是一位富裕农民的女儿,一位叫米瑞伊的十五岁漂亮姑娘爱上了一位穷苦编筐匠的儿子文森特,文森特遭到被姑娘拒绝的一位求爱者袭击,被误以为死了,尔后又神秘地复活,却被米瑞伊的父母踢开。这时,米瑞伊决定逃往著名的三玛丽教堂求助。米斯特拉详细描述她如何一步一步越过卡马格沼泽到达教堂。米瑞伊因中暑倒下,当文森特和她父母到达时她已奄奄一息,她的恋人绝望之余决定随她去天堂。

正因为米斯特拉明白能读普罗旺斯语诗歌的人不多而又决心用这种语言写作,所以他的每一首诗都有两个版本,一是用普罗旺斯语创作的原本,一是法文译本,不是他就是由他的一个朋友用当代法语写成。他把《米瑞伊》带到巴黎,准备交给阿尔封斯·德·拉马丁,因为他将这部作品题献给了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米斯特拉用普罗旺斯语朗读了开首几行,拉马丁听了几分钟便宣布,法国出现了一位新的伟大诗人。很明显,米斯特拉决不仅仅是他在献辞中把自己说成的一个农夫。

《米瑞伊》在评论家和公众中都大获成功。这不仅从当时对他的赞扬可得明证,也可由这样一个事实来说明:查理·古诺把它改编成歌剧,其后又被译成各种语言,不断激起热情的反应,即使在米斯特拉去世后很久,这部作品还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成就之一。

米斯特拉的下一部作品《卡兰多》(1867年)也是七年劳动的成果。诗的背景是北部人对阿尔比教信徒的野蛮征伐,叙述的是卡兰多的故事。卡兰多像文森特一样,爱上了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略有不同的是,卡兰多的心上人是一位嫁给了一个土匪伯爵的贵族姑娘。同经典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卡兰多完成了许多艰苦的工作,包括杀死那个邪恶的丈夫,最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尽管《卡兰多》缺少米斯特拉第一首长诗那种吸引人的情感,它还是因富于诗情地描绘了普罗旺斯沿海风光而大受赞扬。

1874年,米斯特拉表现出他的组织才能,在阿维尼翁安排了一次极为成功的纪念彼特拉克的庆典。与此同时,他已将努力重心转向抒情诗,并于 1875年出版了诗集《金色岛屿》。作品包括十四行诗、婚礼诗以及其他一些颂扬普罗旺斯传说、自然美景和音乐般语言的短诗。在随后几年时间中,米斯特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写一些这样的抒情诗,并于1889年出版了这些诗的最后编定本。他对撰写批评论文日益产生兴趣,这些文章从理论上推进了普罗旺斯的文学事业,而他的诗则在实践中表明了这种可能性。

米斯特拉的另一首叙事诗《耐尔托》直到1884年才出现,它又一次以动荡不安的中世纪为背景。这在米斯特拉看来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普罗旺斯正是在这段时间沦入敌人手中的。《耐尔托》的故事所发生的历史时期是阿维尼翁教皇统治的最后几周,叙事主干仍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基督教爱情故事。不过对立面不是一位管束严厉的父亲也不是占有欲十足的丈夫,而是魔鬼本身,一位父亲允诺将女儿的灵魂交给他。尘世的一位恋人,即教皇的外甥,将她诱拐出了修道院。此时似乎魔鬼要获胜了。可在诗的末尾,善良占了上风,主人公悔过,魔鬼消失,纯化了的恋人进入天国。

米斯特拉一边创作抒情诗、叙事诗,同时又在为一本汇聚南部所有方言的词典搜集资料。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一部崭新的普罗旺斯语词典于1876年问世。这部被人称为“菲利伯立格宝库”的词典并未将词语随意收集起来,而是集中精力将在法国南部使用的方言融合成一种新的普罗旺斯语。由于这部词典的出版,诺贝尔奖授奖辞将他对语文学的贡献与他对诗歌艺术的贡献相提并论。

《约娜皇后》(1890年)是米斯特拉写作的唯一一部诗体悲剧。故事还是以阿维尼翁教皇统治时代为背景,当时的那波里皇后约娜无可避免地卷进了两个教皇间的斗争,结果遭到废黜,最后被杀害。这部作品不太成功,但不久米斯特拉就出版了他最后一部史诗,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仅次于《米瑞伊》的最优秀作品。《罗纳河之歌》(1897年)由十二段无韵诗组成,故事随着普罗旺斯旅行的人的足迹展开。不过这一次的背景是顺罗纳河而下的一条木筏。同他早期作品一样,两个地位不同的人相爱了:一个是水手的女儿,自认为是河神的孩子;另一个是奥兰治亲王,他的社会地位十分显赫。与《米瑞伊》和《耐尔托》一样,诗以恋人的死亡告终。不过在米斯特拉最后这部史诗中,摧毁恋人的是机器时代:木筏撞上了罗纳河上第一艘汽船,恋人双双溺死。

米斯特拉于1904年获诺贝尔奖后,人们一致赞扬他是一位早已享誉的作家。然而,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米斯特拉出版了他第三部最伟大的作品(1906年),去世前两年还出版了他抒情诗的最后一个集子(1912年)。1926年到1930年间还出版了他的几部短篇小说。

米斯特拉的生活和工作透着一种宁静。他年轻时就找到了稳定的目标、个人价值、语言之美和人类之爱的力量,以及高于一切的神圣之爱。他也找到了自己的职责:复兴一个为暴君所摧毁的文化。尽管他所希望复兴的语言今天已很少有人使用,差不多所有读他作品的人都得依靠法文译本,尽管他的名字已不像他在世时那么重要,评论家们仍继续赞扬他是一位艺术家,他将普罗旺斯的风情和精神融入自己的诗作,其优美无与伦比。

三、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瑞典学院常务秘书C·D·威尔逊:

经常听到这么一种说法,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应是那些盛年的作家,因为此时正值他们创作发展的巅峰,其目的在于使他们免于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以确保他们拥有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环境。

但与此同时,诺贝尔基金会又规定只有具备重大价值,并以丰富的经验作为其扎实基础的作品才符合获奖条件。因此,在那些大器晚成的作家与那些年轻的天才之间进行选择时,可以不存在任何犹豫。评审委员会无权仅因年迈的缘故而忽视一个在欧洲富有声望,而且仍然具有活力的作家。一个老作家的作品,通常被证实是有独特和青春的活力的。瑞典学院已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蒙森和比昂松,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虽然他们两人都已经过了全盛时期。在今年的诺贝尔奖提名候选人之中,学院仍然注意到一些已获有声望的文坛老将,希望能重新表示对一位世界文学天才的高度尊敬。

瑞典学院特别考虑到两位作家,这两位都值得获得完整的诺贝尔奖。两者不仅仅在诗艺上已登峰造极,并且在人生的旅途上亦是如此。他们一位74岁,另一位则年轻两岁,因此本学院认为不需要去花费时间争论他们彼此价值的大小,因为他们的优点是可以等量齐观的。虽然根据不同的观点,本学院只颁发了一年奖金的半额分别给予他们,如果有人觉得这份奖的物质价值会削减两位桂冠获得者的荣誉的话,那么本学院希望公开说明这一特殊情况,认定这两位获奖的任何一位都相当于独得此奖。

本学院把其中一份的奖金颁给了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在他清新的诗篇灵感中,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仍比我们这个时代多数的诗人要来得年轻。他的主要诗作之一出版于1897年,当普罗旺斯的诗人们在1904年5月31日,庆祝他们建立费利布里热协会50周年纪念时,米斯特拉吟唱了一首抒情诗,在神韵和活力上,丝毫不亚于他先前的作品。

米斯特拉生于1830年9月8日,位于梅莱尼附近的美阿诺村介于阿威侬和亚耳之间,他就生长在这一秀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乡民中间,因而从小就对农人的田间作业十分熟稔。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农民,热爱他的信仰和先人遗留的习俗。他的母亲以歌谣和出生地的传统养育孩子的心灵。

当他在阿维尼翁学院求学时,这位年轻人阅读了荷马和维吉尔的作品,这些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受到了他的一位教授、诗人鲁马尼耶的鼓励,从而深深地爱上了普罗旺斯语。

接照父亲的愿望,米斯特拉在埃克斯大学普罗旺斯学院取得了法学学位。此后,他有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他很快作出了决定。他热衷于写他的诗,以乡野的方言来描绘普罗旺斯的美丽,他是第一个把这种方言提升到文学语言的人。

他的第一次尝试是关于乡村生活的一首长诗,后来发表在题为的诗集中(1852年)。此后,他又花了整整7年时间,写出了奠定他世界声誉的叙事长诗《米蕾伊》 (1859年)。

该诗的情节非常简单,由于父亲的极力反对,一位善良而迷人的农家姑娘无法与她所深深相爱的穷小伙子结婚,在绝望中她逃离了老家;前往罗纳河三角洲卡玛格岛上供奉三圣玛丽亚的教堂求援。作者以迷人的方式来描写年轻人的爱情,用巨匠的手笔叙述米蕾伊如何通过科罗多平原,如何在酷热的卡玛格中暑,如何挣扎着来到圣龛所在的教堂内最后死去。就在那儿,三圣玛丽亚在她临终前的一刻向她显了灵。

这部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主题,或是它的想象力,不论米蕾伊的姿态多么吸引人,其中的艺术魅力乃在于对故事枝节的连接贯穿手法,如同我们眼前呈现出整个普罗旺斯的风光、记忆、古老风俗及其居民日常生活的描绘。米斯特拉说他只为牧人和庄稼汉歌唱,他用荷马式的单纯手法这样做了,他实在是伟大的荷马的弟子,但决非是奴才般的模仿,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显示他拥有个人独特的描写技巧。那种神话般的黄金时代气息使他的描写显得生机勃勃。有谁能忘得了他为卡马尔格所作的描绘呢?万马奔腾疾驰,马鬃在风中飘扬,他们似乎被海神尼普顿的三叉戟所驯服,现在又从海神的马车中释放出来。如果你将它们从喜爱的海滨草原迁移到别处,它们最终将会从那儿逃脱,甚至经过好几年的远离后,还会回到这片著名的草原来,重新聆听海涛的声音,用它们的愉快嘶鸣致意。

这首诗的韵律美妙和谐,艺术性的组合十分成功。米斯特拉描绘的源泉并非心理学,而是自然,这位诗人对待他自己纯洁得像自然的孩子,让其他的诗人们也来倾听人类灵魂深处的呼喊吧!米蕾伊是一朵半开的玫瑰,在朝阳的辉映下熠熠放光。这是一部富有独创精神的作品,它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它不单是辛勤努力的果实。

这首长诗从一发表起就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它使拉马丁为之倾倒,他写道:“一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他把米斯特拉的诗与爱琴海提洛岛上流浪诗人的作品相提并论,他离群索居,只有对普罗旺斯的甜蜜回忆。拉马丁还用维吉尔的话来比喻米斯特拉:“你是真正的马塞卢斯!”

《米蕾伊》出版7年后,米斯特拉又出版了一部同样份量的作品《卡朗达尔》(1867年),虽然有人说这本诗集的情节欠真实,幻想色彩过于浓厚,但它在描述方面的感染力比起《米蕾伊》来毫不逊色。有谁会怀疑人在历经磨练之后而变得崇高的那种伟大理想? 《米蕾伊》颂扬了农民的生活,而《卡朗达尔》描绘的则是大海和丛林,展现了一幅碧波粼粼和林涛滚滚的动人景象,反映了渔民的生活真实。

米斯特拉不仅是位叙事诗人,还是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他的诗《黄金群岛》(1876年)中包含了一些美妙的诗章,掩卷冥想,阿科勒之鼓、垂死的割草者,落日余辉下的卢曼尼的城堡。以及对吟行诗人时代的回忆,这些动人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此外还有一些美丽和神秘的诗篇似乎适合在黄昏的微光下低声吟诵。

米斯特拉在其他抒情诗中极力坚持新普罗旺斯语独立存在的权力,他对各种蔑视和污辱都予以有力的回击。

《内尔托》(1884年)是一首以短篇故事形式写成的诗,从中读者可以欣赏到许多美丽的诗篇。但相比之下,叙事诗《罗纳河之歌》显得更为深刻,这首诗出自一位67岁诗人之手,但读起来仍使人感到它充满了蓬勃的生机。诗中描绘了罗纳河流域的许多瑰丽景色,显得清新动人。那位高傲而又热忱的阿波罗船长,认为一个人必须是水手才会懂得如何祈祷,这是个多有趣的人物啊!还有船长的女儿安格拉,她的幻想来源于古老的传说,有一天晚上,在月光摇曳的罗纳河的水波中,她幻想自己遇见了河神罗达。她仿佛在月光下流淌和闪烁着的河边触摸到河神的身体。

简而言之,米斯特拉的作品犹如一座高大不朽的纪念碑,为他所钟爱的普罗旺斯赢得了荣耀。

对于米斯特拉来说,今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因为50年前在圣埃斯德尔节那一天,他与6位文学界友人共同创建了“普罗旺斯诗人协会”。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复兴普罗旺斯语言。从圣雷米到亚耳斯,从奥兰奇到马地格,以及整个罗纳河流域,都将把普罗旺斯语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就像早期的佛罗伦萨的方言被用来作为意大利语的基础一样。正如贾斯顿·帕里斯和高斯威兹所说的,这个复兴运动一点也不违反时代潮流,它并不是在寻求古老的普罗旺斯的复苏,而是在人们所通用的方言基础上企图创立一种为世人所懂得的国家语言。普罗旺斯诗人们的这种努力并未因运动的成功而有所松懈,米斯特拉为了编纂他的巨著《费利伯立格词库》(1878年——1886年),他整整花费了20多年光阴,披肝沥胆,耗尽心血。这部巨作不仅纪录了普罗旺斯方言的宝藏,并为奥克语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米斯特拉早已得到了各种荣誉,法兰西学院曾4次颁奖予他,由于他编纂了《普罗旺斯年鉴》,法国学会向他颁发了10000法郎的雷诺奖金。哈勒和波尼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的一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著名法国作曲家C·F·古诺还将《米蕾伊》改编成歌剧搬上了舞台。

米斯特拉曾赠给“普罗旺斯诗人协会”这样一句箴言:“太阳使我歌唱!”事实上,他的诗已把普罗旺斯的阳光撒播在许多国家里,甚至在北方的国度中,也给许多心灵带来了欢乐。

理想主义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对获奖作家的企求,米斯特拉以他杰出的艺术理想主义,汇集健康繁荣于一身,为了复兴和发展故乡的精神遗产,它的语言、它的文学而穷心皓首,终生奉献而不悔。像这样的诗人世上并不多见吧?

……

四、评论界对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获诺贝尔奖的反应:

早在1901年,一群德国学者就组织了一场运动,为米斯特拉争取诺贝尔文学奖。据传,当年的获奖者肯定是他了。的确,在评委会宣布普吕多姆为获奖人时,米斯特拉早已收到好几封向他借钱的信。尽管他在1902年和1903年又两次获得提名,还是两次落选,而他的叙事诗早已日益为大众喜爱。米斯特拉毕生都是抵抗文化集权主义的勇士,倡导乡土的简朴,这不仅越来越吸引着浪漫主义文学的专家们,也吸引着普通大众。

因此,当米斯特拉于1904年获奖时,人们觉得惊奇的只是他怎么同一个名声远不如他的作家共同获奖。米斯特拉的朋友们公开嘲笑了为这次共同获奖寻找出的肤浅理由,即大多数人都不懂普罗旺斯语。一位评论家,理查德·阿尔丁顿指出,米斯特拉的诗已译成法语,上述借口不能成立。

评论米斯特拉获奖的文章一般都是通篇的赞扬祝贺,说他的成就是一位普罗旺斯史诗作者和普罗旺斯复兴的领袖的成就。然而在公众眼里,对米斯特拉获奖的真正兴趣却在于他处置那笔奖金的决定。《纽约时报》(12月31日)上一篇标题为“诗人的人类学博物馆”的文章宣布,米斯特拉有意将这笔奖金捐给他在1899年创建的普罗旺斯风情博物馆。

由于米斯特拉的获奖,旅游指南都将该博物馆收入其中。事实上,这位获奖者是被文学研究者们寻出的。而正如他所希望的,一位普罗旺斯诗人获奖这一事实本身就不断地将游览者吸引到他所热爱的这片乡间土地上,并表明这个地区的传统与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海洋自由原则在国际实践中的问题有哪些

公海公海是国家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公海供所有国家平等地共同使用,不是任何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谁都不得将公海的任何部分据为已有,也不得对公海本身行使管辖权。

公海自由的内容包括: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捕鱼自由;建造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公海的面积已经比过去缩小了很多。国际海底区域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国家管辖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其上覆水域是公海,其上空是公空。

这是一个国际法上的新概念。

过去人类对公海海底没有开发能力,因此尚未涉及其法律地位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公海海底发现了大量矿藏,特别是锰矿球,如果不对其开采进行规范,将极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内陆国家。

早在1967年8月,马耳他驻联合国大使阿维德·帕尔多就提出,国际海底应被看作人类共同的财产,为全人类的福利服务,但遭到西方国家的反对。

根据1970年第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国际海底区域的原则宣言”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可概述如下:

(一)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二)任何国家都不能对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

(三)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或法人都不能把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任何部分占为己有。

对资源开发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

(四)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要为全人类谋福利。

各国都有公平地享受海底资源收益的权利。

6. 海洋自由贸易

海洋资源类型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图3.18《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间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图3.19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之后,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20世纪初,开辟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人世界任何海域(图3.20世界主要海运路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增长,大型油轮得到发展。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

沿海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腹地,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

荷兰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北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现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围海造陆

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其中以海上城市(图3.22日本神户人工岛)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建设需要。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有的在落潮时能露出水面,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表3.2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和图3.23澳门历年填海范围)。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有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邻国家间管辖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要求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7. 海洋法六大自由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海域的划分从内海开始向外延伸依次是领海、 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

1

领海

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管辖下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从海基线量 起 12 海里的水域是我国的领海,它和陆地领土一样都是我国的领土。

对于领海,沿岸国可制订法律规章加以管理并运用其资源。外国船舶在领海有“无害通 过”权,就是一个船只在不损害沿海国国家和平以及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通过。但是对 于军事船只来说,只有在沿海国的许可下,才可以通过。

我国有四大领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2

内海

内海指的就是四周被大陆或岛屿、群岛所包围,但是有狭窄水道或海峡与大洋相通的海 域,我国的渤海就是内海。内海属于一个国家的领土,内海之内沿岸国有权制订法律规章加 以管理,而他国船舶无通行之权利。

领海基线:内海和领海的分界线叫领海基线,通常是沿海国的大潮低潮线。低潮线是指 海水在海岸上退落的最低界线。

3

毗连区

又称“连接区”、“特别区”,它是指在领海基线以外 24 海里到领海之间的海域。毗 连区是由沿海国加以特殊管制的区域,并不享有主权,只有某些特殊的管制权,比如进行反 走私、反偷渡等涉及到海关、财政、移民等违法行为。大家注意,沿海国对毗连区的管制只 包括领土和领海,不包括毗连区上空。毗连区既不属于国家领水的一部分,也不属于公海领域。

4

专属经济区

又称经济海域,是指国际公法中为解决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因领海争端而提出的一个区域 概念。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 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370.4 公里),除去离另一个国家更近的点。

在这一区域范围内沿海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和其他管辖权,而其他国家也享有 航行、飞行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应适当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符 合国际法的其它用途,比如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等。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还享有对渔业的 专属管辖权,外国渔船非经许可不能在此区域内捕鱼。

下一篇:我国海洋政策(我国的海洋政策)
上一篇:海洋之心谱子(海洋之心钢琴谱伴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