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海洋战略(军事海洋战略包括)

江南官网app 2023-02-24 17:28 编辑:jing 174阅读

1. 军事海洋战略包括

第一点:建立完善高效快速的海上反应准军事单位,以海监、渔政、海事等为雏形组成中国海洋海岸警卫队,维护国家海洋领土主权完整。这个提案已在今年的两会通过!

第二点:逐年加大海军的军费投入,提升海军的军事装备,加强海军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应对海上突发军事冲突的能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军事船舶工业,从而整体迈向蓝水海军!

第三点: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不断延伸,海上贸易的进出口大量增加,为了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海外中国公民的权益,以海军为主,警卫队为辅的海洋全海域的定期监管维护!

2. 海洋军事力量

海洋战略

主要内容包括:

①筹划和指导国家海洋的政治事务。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向海洋进军,维护国家在世界海洋上的正当利益,在世界海洋战略争夺中处理各种争议和纠纷。

②筹划和指导国家海洋的经济事务。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源与空间,以利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③筹划和指导国家海洋的科技事务。发展海洋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技术和工程,提高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以及保卫海洋权益的科技水平。④筹划和指导国家海洋的军事事务。无论平时、战时,都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遏制来自海洋方向的威胁,捍卫国家的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有效地阻止他国侵犯本国海洋权益。⑤筹划和指导本国和友好国家的海洋事务方面的协作关系,协调一致地开发利用海洋与保卫海洋权益,共同筹划与维护海上正常秩序。

目的是统筹海洋的控制、开发和利用,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海上力量,维护海洋权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3. 海军军事战略

途径:

1、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继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官职业化制度、文职人员制度、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2、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扎实做好各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推进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准备。

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强军事力量运用,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3、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深化武警部队改革,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

资料:

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

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意义:

1、为了在多极化战略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我国必须努力提高包括经济、科技和国防等在内的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抵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重要举措。这也是维护国家不断扩大的战略利益的需要。

2、没有强大的国防作为支持,国家的各种权益就不会得到可靠的维护。在国际斗争中,我们只能让权力的力量肆无忌惮地肆无忌惮,更不用说成为国际战略结构中有影响力的极点。

3、保护日益拓展的战略利益。我国加入WTO,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联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对外贸易的扩大、对海上交通线的依赖、在海外的投资设厂,使我们国家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们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能够保护日益拓展的战略利益。

国防建设的基本内容

其基本内容包括:国防领导体制 和军队指挥体制的确立;国防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使用和管理;国防教育的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国防工程设施;

常备军战斗力和战备水平的提高;国家动员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国防立法以及国防理论的研究等。提高常备军实战水平和增强国家威慑能力,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

1、为了在多极化战略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我国必须努力提高包括经济、科技和国防等在内的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抵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重要举措。这也是维护国家不断扩大的战略利益的需要。

2、没有强大的国防作为支持,国家的各种权益就不会得到可靠的维护。在国际斗争中,我们只能让权力的力量肆无忌惮地肆无忌惮,更不用说成为国际战略结构中有影响力的极点。

3、保护日益拓展的战略利益。我国加入WTO,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联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对外贸易的扩大、对海上交通线的依赖、在海外的投资设厂,使我们国家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们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能够保护日益拓展的战略利益。

扩展资料:

国防建设的基本内容

其基本内容包括:国防领导体制 和军队指挥体制的确立;国防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使用和管理;国防教育的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国防工程设施;

常备军战斗力和战备水平的提高;国家动员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国防立法以及国防理论的研究等。提高常备军实战水平和增强国家威慑能力,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

4. 军事海洋战略包括哪些

马汉认为海军战略运用要贯彻集中原则。

1、马汉提出,要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是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主要手段。

2、马汉认为海军是一个进攻型兵种 通过集中原则,连续打击对方,获得制海权。其观点就是连续的进攻,从而获得海军攻略的优势。

3、马汉认为海军是(战略性)军种,重要的使命是支持和推动国家的对外政策。

4、马汉在历史上第一次将海洋和海军的作用地位提高到全球战略的高度,从而形成了海权论。直至今天,强大的海权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基础。

5. 海洋 军事

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是福建船政学堂,它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也是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学堂由左宗棠奏请创办,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辛亥革命后,船政学堂一支为前学堂习造船、后学堂习航海;另一支为绘事院、艺圃,后改称图算所、学徒学堂、匠首学堂。学校改名,延续办学至新中国成立之后。

6. 军事海洋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01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02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03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4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5

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06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l 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概括地说,亦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07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08

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09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l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下一篇:海洋风布置(海洋风创意画)
上一篇:日本动漫海洋(日本动漫海洋公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