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海洋生物(海洋里的白色生物)

江南官网app 2023-02-21 09:01 编辑:jing 181阅读

1. 海洋里的白色生物

这是带鱼的骨瘤即骨质增生。

带鱼身上之所以会有像石头一样的白色物体,实际上这是跟带鱼的品种有关的,一般说有这种情况的带鱼都是进口带鱼,因为它的脂肪囤积在体内,从而激化了鱼类似那种“骨质增生”。

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介绍,在南海、印尼海域一些带鱼和鳗鱼都会长这种骨瘤,但不是每条都会长的。骨瘤一般长在脊椎骨、内鳍的鱼刺上。初步推测,那边水质环境、摄食东西、生长习性有利于此处带鱼钙质的吸收。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吃这种带鱼身体会受到不良影响的。

带鱼骨瘤指的是带鱼在脊椎骨上发生的骨骼病变,这一现象平时并不为大家所注意。但是甘肃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看到这个现象以后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得出在海洋生物里也会发生和人类一样的骨骼病变,但骨瘤本身并不会影响带鱼的食用,只会引起带鱼养殖业的损失,经过确认该研究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拓展资料:

带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下脊椎动物亚门中的硬骨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又叫刀鱼、裙带、肥带、油带、牙带鱼等,性凶猛。青岛、日照黄海沿岸城市称鱽鱼。带鱼的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呈黑色,带鱼头尖口大,至尾部逐 渐变细,身高为头长的2倍,全长1米左右。性凶猛,主要以毛虾、乌贼为食。

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

中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

带鱼产卵期很长,一般以4月~6月为主,其次是9月~11月,一次产卵量在2.5万粒~3.5万粒之间,产卵适宜水温为17℃~23℃。

2. 海里的白色动物

以海裏大蛤或白珊瑚之类做成手串的,称为砗磲(亦作车渠),是佛教七宝之一 《本草网目》的记载,砗磲是海中的大贝,背上有一条条纹路,像车轮走过後的沟槽,故名车渠。

由於壳内自晳如玉,常被误认为玉石类,便加上了石字边。此後,以白珊瑚和贝壳所制之物,多称为砗磲。 古人相信稀有纯洁的砗磲,纯白的颜色是洁净庄严的象徵,具有很强的磁场。可以摒除灾障,避邪镇煞,能有镇心、安神之效,最终达到养身健体的效果。

所以,砗磲常加工为圆珠或串珠等,以利佩带或修行,作为消灾除障的宝物。在佛教裏的象徵意义,是自性就像这样的珍宝一般明亮。若能像珍宝一样,圆满显现自性光明,就能照耀四方,自己成就亦成就他人。

3. 海洋里白色的动物

第一位:灯塔水母

有“不死水母”之称的灯塔水母,在性成熟后会重新回到幼虫阶段即“水螅型”状态,且循环往复。也就是说灯塔水母可以永远存活,无需面对死亡。这一长生不老的能力真是令人羡慕。

第二位:北美木蛙

北美木蛙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唯一一种两栖动物,寒冬来临。木蛙即可将身体中60%的水分变为冰,心脏和大脑会相继停止运作。而当气温回升时,木蛙就可逐渐解冻,然后可恢复心脏和大脑的功能,身体的其他部位的功能也毫发无损。

第三位:白色盲虾

白色盲虾生活在海底火山口,然而火山口附近的温度高达450摄氏度称为“最不怕热的超级耐热虾”。

之所以可以在如此高温的坏境中生存,完全仰仗于背部的发光“小灯泡”。这个特殊的光敏器官,可以预警与火山口的距离,从而避免变身“烤虾”的下场。

4. 海洋中的白色杀手是什么

没有。所谓的八头鲨鱼是电影杜撰的。

鲨鱼最多只能长一个头。鲨鱼的体型不一,身长小至18厘米左右的,大至18米左右的。鲸鲨是海中最大的鲨鱼,一般长成后身长可达12米左右。虽然鲸鲨的体型庞大,它的牙齿在鲨鱼中却是最小的。最小的鲨鱼是侏儒角鲨,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长约20厘米左右,重量还不到一磅。世界最大的鲨类是鲸鲨,据一些报道,一些鲸鲨可长达18米左右。

5. 海洋里的白色生物是什么

水母大部分有毒,不能食用,只有海月水母和海蜇可以吃。水母是一种低等的无脊椎浮游动物,肉食动物,在分类学上包括刺丝胞动物钵水母纲、十字水母纲、立方水母纲动物,已知道的约有250余种。水母一词广义也指具水母型的刺胞动物,如淡水水母、管水母、德明水母和不属钵水母纲的栉水母和海樽等

在大海边捡到透明的水母,极大可能有毒。水母的种类很多,但绝大部分有毒,会从触手中释放毒液,且颜色越鲜艳的水母毒性越大。普通人群不能进行分辨,故在海边遇到水母不要随意触碰,否则存在中毒的风险。

下一篇:海洋世界海底隧道(海底世界的隧道叫什么隧道)
上一篇:青岛哪个海洋世界好(青岛有几个海洋世界,哪个更好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