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第一架螺旋桨飞机是什么飞机?
1923年7月30日,中国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由广东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这是继冯如之后中国人第二次自行制造的飞机。
由于冯如是在美国制造的飞机,所以中国第一架螺旋桨飞机就是广东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双螺旋桨敞盖飞机。
1923年初广东革命政府成立航空局,航空局长杨逸仙在广州大沙头建立广东飞机制造厂,杨仙逸兼任厂长。杨仙逸与从美国学习航空归来的黄光锐、杨官宇、周宝衡等组成广东飞机制造厂的基本力量。杨逸仙还招募了盖伊·科尔韦尔(Guy Colwell)和飞机制造家阿瑟·怀尔德(Arthur Wilde)到航空局,为在中国造飞机提供设计和制造技术上的帮助。在革命军中认真挑选了张汉权等20人为机械员,周宝衡为工务科长。又利用以前从美国购回的部分零配件及机具。
飞机由杨仙逸亲自设计。参考了美国寇蒂斯JN-4D Jenny飞机的特点,双机翼,翼展长10.16米,机身长6.4米,巡航时速为128公里,可作侦察、轰炸两用。内设双座,装有炸弹架,可携带23公斤炸弹4个。飞机的机身用木制成,动力装置是1台美国寇蒂斯公司制造的OX-5型8汽缸V型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功率为66.2千瓦。散热器和油箱也是从寇蒂斯N-9C水上飞机备件中找到的;机轮、轮轴、松紧螺套、仪表还有其它各式各样的零件是从寇蒂斯JN-4D2飞机的备件中找来的。
经过半年的努力,杨逸仙和他的团队终于自行设计生产出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新飞机试飞那天,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亲临大沙头机场参加试飞仪式。
二、船上的螺旋桨是紫铜还是黄铜?
早期船舶多使用黄铜合金作为螺旋桨材料,但是随着船舶大型化,高速化,黄铜材料的性能逐渐不能满足需求,一方面黄铜材料抗拉强度和耐疲劳腐蚀强度较低,应用在大型高转速螺旋桨上叶片厚度大,加上材料密度大,导致螺旋桨自重过大,造成轴承过早磨损,另外随着螺旋桨转速增加,螺旋桨叶面空泡腐蚀加剧,而黄铜螺旋桨在海水中易发生脱锌腐蚀,导致材料塑性降低,进一步加剧空泡腐蚀和应力腐蚀,导致螺旋桨容易产生开裂折断。那么现在像航母这种大型舰船的的螺旋桨一般采用什么材质呢?
航母的螺旋桨材质是特制铜合金。为什么不用钢,航母常年泡在海水中,钢不耐腐蚀。为什么不用纯黄铜,为了增加其刚性,不变形,就加了锰、镍等其它金属,按一定比例锻炼而成,特制铜合金。航母的螺旋桨,其桨叶有五片,重量达一百多吨。其制作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只有少数国家掌握这项工艺技术。可以说,航母螺旋桨制造工艺,是机械制造业中的黑科技,一点不为过。
该工艺大致有三方面的着重点。
一是单片桨叶直径5~6米,其铸模成形中不能有空泡。
二是桨叶表面光滑度要求高,达到微米级别水平,可以说要达到像玻璃一样平滑。
三是要划水,桨叶就要求有一定的曲度,异形加工难度高,这可是要精心计算和加工。
航母上装有四个螺旋桨,便于转向。而螺旋桨长年在水底之下,人们戏称,螺旋桨是航母的苦工。据报道,我国曾给辽宁舰更换过螺旋桨,显然,我国己经掌握这制造工艺。
三、重装上阵怎么做螺旋桨飞机?
重装上阵不需要做螺旋桨飞机。因为重装上阵是一款坦克对战类游戏,与飞机无关。你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坦克,使用各自独特的战术和技能来进行游戏。如果你想了解制作螺旋桨飞机的方法,可以学习相关的航空工程知识,包括气动力学、机械设计等内容。在掌握了这些理论基础之后,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模拟和实际的制造过程。
四、人们有没从蜻蜓上发明螺旋桨?
螺旋桨的发明是受竹蜻蜓的启发
竹蜻蜓——用竹片削成,叶片像螺旋桨,中间插一根竹竿,用力一搓竹竿,叶片就会升起来,远看像一只蜻蜓。竹蜻蜓是我国古代一大发明,在1400多年前就有了竹蜻蜓玩具。明朝,竹蜻蜓传到法国,并且在法国科学院进行了表演。由于竹蜻蜓的叶片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所以当时称它为“中国陀螺”。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人根据“中国螺旋”的形状和原理发明了直升机上天的螺旋桨。
早在公元17世纪,中国苏州巧匠徐正明,就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制造一个类似蜻蜓的直升飞机,并且想把人也带上天空。经过十多年的钻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飞机。它有一个竹蜻蜓一样的螺旋桨,驾驶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脚踏板通过转动机构来带动螺旋桨转动,试飞时候,它居然飞离地面一尺多高,还飞过一一条小河沟,然后落下来。(欢迎欣赏淘玩具网的奥特曼和悠悠球系列)
在西方,被誉为“航空之父”的英国人乔治·凯利一辈子都对竹蜻蜓着迷。他的第一项航空研究就是在1796年仿制和改造了“竹蜻蜓”,并由此悟出螺旋桨的一些工作原理。他的研究推动了飞机研制的进程。并为西方的设计师带来了研制直升机的灵感。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人----莱特兄弟小的时候,父亲给他们买了一个能飞的竹蜻蜓,兄弟俩十分喜欢,并开始仿制不同尺寸的竹蜻蜓,从此,兄弟俩的一生与飞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五、螺旋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螺旋桨是指靠桨叶在空气或水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可有两个或较多的叶与毂相连,叶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的一种推进器。螺旋桨分为很多种,应用也十分广泛,如飞机、轮船的推进器等。
1752年,瑞士物理学家白努利第一次提出了螺旋桨比在它以前存在的各种推进器优越的报告,他设计了具有双导程螺旋的推进器,安装在船尾舵的前方。1764年,瑞士数学家欧拉研究了能代替帆的其它推进器,如桨轮(明轮)。喷水,也包括了螺旋桨。
1836年,英国的“阿基米德号”使用了螺旋推进器,那是一个木制的长长的像螺丝钉的螺杆。开始试验时,它以每小时4海里的航速航行。突然,水中的障碍物碰断了螺杆,只剩了一小截。正当造船工程师史密斯急得不知所措时,这船却意外地加快了速度,达到每小时13海里。这事启发了造船工程师们,他们把长螺杆变成短螺杆,又把短螺杆变成叶片状,螺旋桨就这样诞生了。
潜水器和潜艇在水面下活动,传统的桨、帆无法应用,笨重庞大的明轮也难适应。于是第一个手动螺旋桨,不是用在船上,而是作为潜水器的推进工具。
蒸汽机问世,为船舶推进器提供了新的良好动力,推进器顺应蒸汽机的发展,成为船舶推进的最新课题。
第一个实验动力驱动螺旋桨的是美国人斯蒂芬,他在1804年建造了一艘7.6米长的小船,用蒸汽机直接驱动,在哈得逊河上做第一次实验航行,实验中发现发动机不行,于是换上瓦特蒸汽机,实验航速是4节,最高航速曾达到8节。
斯蒂芬螺旋桨有4个风车式桨叶,它锻制而成,和普通风车比较它增加了叶片的径向宽度,为在实验中能选择螺距与转速的较好配合,桨叶做成螺距可以调节的结构。在哈得逊河上两个星期的试验航行中,螺旋桨改变了几个螺距值,但是实验的结果都不理想,性能远不及明轮。这次实验使他明白,在蒸汽机这样低速的条件下,明轮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它的推进效率高于螺旋桨是必然的结论。
阿基米德螺旋的引入,最早见于1803年,1829年有英国的阿基米德螺旋桨的专利。并在此基础上于1840- 1841年建造了一些民用的螺旋桨。1843年,英国海军在“雷特勒”号舰上,第一次以螺旋桨代替明轮,随后由斯密士设计了20艘螺旋桨舰,参加了对俄战争,斯密士成为著名人物。
1843年,美国海军建造了第一艘螺旋桨船“浦林西登”号,它是由舰长爱列松设计,在爱列松的积极推广下,美国相续建造了41艘民用螺旋桨船,最大的排水量达2000吨。
尽管英、美等国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螺旋桨用作船舶推进还有很多问题,如在木壳船上可怕的振动,在水线下的螺旋桨轴轴承磨损,桨轴密封,推力轴承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螺旋桨的上述缺陷,一个一个地克服,以及蒸汽机转速的提高,愈来愈多螺旋桨在船上取代明轮。到1858年,“大东方”号装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螺旋桨,它的直径有7.3米,重量达36吨,转速每分种50转,当时,推进器标准不再具有权威性,由于螺旋桨的推进效率接近明轮,而且它却具有许多明轮无法竞争的优点,明轮逐步在海船上消失。
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机械装置的性能在人们还不太清楚的时候,就已经广泛使用了。但是人们在不完全理解它的物理规律和没有完整的理论分析以前,这些装置很难达到它的最佳性能。螺旋桨也不例外,直到1860年,虽然它在海船上已经成为一枝独秀,但是它的成就全都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经验。螺旋桨的进步,只依靠专家们的直观推理,已经不能满足船舶技术的发展需要,它有待科学家对其流体动力特性做出完整的解释,这就促使螺旋桨理论的发展。
螺旋桨的理论研究,在船舶技术发展过程中,它比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做得多,从经验方法过渡到数字化设计,再进而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螺旋桨最佳化的设什。一个好的螺旋桨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模型试验也起着主要的作用。
六、什么是摆线型螺旋桨?
摆线型螺旋桨是一种采用摆线作为螺旋线的设计方案,较传统的螺旋桨有更好的排水性、降低噪音和振动,并且在能耗和航速上有相对更好的性能表现。
该种螺旋桨的特点在于,它的螺距、螺旋桨片宽度和直径都是变化的。在设计过程中,它利用了Mathieu函数的性质来实现平滑的螺旋线。摆线型螺旋桨与传统螺旋桨的最大区别在于减小了透水度变化的程度。
摆线型螺旋桨由Rafael Navarro博士于1940年代提出,目的是为了降低传统螺旋桨的水动力噪音和振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种螺旋桨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现代大型船舶必不可少的一种推进设备。
除了商用船舶,摆线型螺旋桨还被广泛应用于军用船舶、水下机器人、潜水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