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相对来说,成本不算高了
山东省是一个工业大省,同时又是淡水资源较缺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6。前几年,由于黄河客水来源不稳定,给全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相应的压力,这在胶东沿海地区尤为明显。向海水淡化产业发力,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目前,山东省利用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问题已走在了全国前列。资料显示,山东省海水淡化装置日产淡水占全国总量的50%多,设备装置总量和技术水平也居全国前列。 荣成市石岛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的投产,表明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的工程技术水平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青岛市的海水淡化走在全国前列,在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黄岛发电厂近年与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合作,启动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生产出高标准的锅炉用水和优质的纯净饮用水,迈出了“向大海要水喝”的坚实一步。黄岛发电厂生产的瓶装饮用水是海水淡化后的纯净水,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首项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目前日产纯净水60吨,各项指标均通过生活饮用水、瓶装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矿泉水等国家标准,氯化物、含盐量等14项检测项目全部合格。同时,黄岛发电厂建成一条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生产线,并开始进入产业化生产。 在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产业化基地。“规划”提出,青岛市2010年海水淡化规模要达到日产18万~20万立方米,到2020年达到日产35万~40万立方米;2010年海水直接利用量15亿立方米/年,到2020年达到25亿立方米/年。为加快海水淡化,由山东省与清华大学共同建设的核能海水淡化处理项目也在烟台启动,项目计划总投资16亿元,预计生产规模为年产淡水5200万吨。核能海水淡化处理厂的建设,不仅能为烟台市提供足够的备用水源,而且将促进整个山东半岛生物医药、食品、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半岛的缺水状况得到较大改观。 但是记者也发现,海水淡化目前仍然没有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亟需具体的扶持政策,资金投入也需要从科研机关为主转向产业领域。“现在,受资金、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不好预测。”前段时间,山东省威海新力热电厂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张叔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威海市海水淡化踏上产业化之旅,缘于6年前的那场大旱。2000年,威海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大旱,市政府甚至出台措施,在全市限时限量供水,并在用水大户中广泛开展节水活动。2003年,威海市曾作出规定:居民生活用水每人每月2立方米,超出2立方米时,每立方米水费40元。 作为当时威海的第一用水大户,华能威海电厂的日用水量为1.2万吨,占到市区日用水总量的1/10。在严峻形势的逼迫下,2000年9月,华能威海电厂筹资1980万元,建造了日产2500吨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2001年3月,华能威海电厂的海水淡化工程正式运行。工程建成后,效益显著。据统计,其每年可在用水方面为华能威海电厂节约550万元。 在随后一两年的时间里,华能威海电厂海水淡化工程所展示出的巨大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安全保障优势,让不少威海企业动了建海水淡化工程的念头。 2003年11月21日,由石岛水产集团投资4000万元建设的大型反渗透技术的海水淡化工程成功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这一工程可日产5000吨淡水,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机组,并开始试水民用领域。 2004年11月,新力热电厂万吨海水淡化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债项目立项,更是将威海的海水淡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截至2005年7月刘公岛海水淡化项目投产,威海在建和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总处理能力可达到1.8万吨/天,接近目前市区日用水量的1/5。威海市的海水淡化应用范围已经从工业领域扩展到民用领域,初步形成了产业化。 然而,看似风帆正劲的海水淡化产业,在经历了初期的飞速发展和产业扩张之后,却遭遇了“成本瓶颈”。 据了解,目前威海市四大海水淡化工程的运营情况并不理想。刘公岛海水淡化工程,是为解决岛上饮水问题,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才得以坚持运行。 此外,只有华能威海电厂的海水淡化工程,因为技术原因,其用水成本比到水务集团买水成本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石岛水产集团海水淡化工程在试运行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未正式运行。而新力热电的海水淡化项目资金来源问题至今还未能妥善解决。石岛水产集团的淡化成本是5元/吨,但因为也超出市场价格,不得不在刚建成还未正式运行就被迫停产。同时,原定的第二台机组建设计划也被迫搁浅。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海水淡化的成本将有望进一步降低。 还有一个问题让海水淡化产业前景不太好把握,那就是当前用水政策的某些转向。据石岛水产集团副总经理邵新强介绍,石岛水产集团海水淡化工程在计划建设时,曾与有关部门达成0.35元/度的用电价格,但在后来的实际运作中,他们并没有获得优惠,用电价格仍然是0.7元/度,这成为导致淡化水高成本的直接因素。而刘公岛海水淡化工程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在于有政策的支持——财政对每吨水予以3.15元的补贴。 但是,面对目前的水资源供需形势,即调水已经可以满足当地发展需求,而海水淡化的建设和运行成本仍然过高,政府能否在城市自来水供应模式上,打开一个缺口,来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化步伐,也是一个问题。 为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冲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短缺瓶颈,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则表示:海水淡化产业要采取由“政府(资金、政策)引导、启动培育市场”逐步向“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过渡的发展模式,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启动海水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运作,进行产业相关技术的规模示范,增强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动力和信心,降低经济运行风险。 实施国家“海水开源”战略,要针对沿海地区工业及生活用水需求,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建立万吨级和10万吨级示范工程,积累工程经验,逐步建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连、天津、烟台、威海、青岛、舟山等)“国家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和“国家级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推动我国海水利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