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海洋科学技术奖是全国海洋行业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奖,是海洋领域最为权威的国家奖励之一。获得特等奖的青岛海地所项目“中国海-西太平洋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综合研究与系列图编制”,比例尺为1∶300万,首次将我国海洋地学编图的范围拓展至第二岛链,聚焦西太平洋演化与我国边缘海演化之间的关系匹配,深入探索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加罗林板块等的相互作用。 此外,由中国海洋大学独立完成的“大黄鱼脂类营养研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独立完成的“海洋突发事件模拟、预测与溯源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海大参与完成的“北极快速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响应”等3个项目获得一等奖。 由海大、海洋一所、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中科院海洋所、青岛大学、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海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涉海科研院所及企业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的7个项目,获得海洋科技二等奖。 2. 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原所长郑哲敏同志, 因病于2021年8月25日3时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郑哲敏同志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参加了 12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在总体把握我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的同时,积极倡导、组织和参与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环境力学、海洋工程力学、灾害力学、非线性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为推动中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2019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 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1970年12月26日,当凝结了成千上万研制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顺利下水,黄旭华禁不住热泪长流。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新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 1935年曾庆存出生在广东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曾庆存弟兄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此后,兄弟俩因成绩优异获得了难得的公费读书名额。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1952年,曾庆存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服从国家需要,被分配学气象专业。 20世纪50年代,即将毕业的曾庆存到中央气象台实习,看到气象预报员们废寝忘食地守候在天气图旁进行分析判断和发布天气预报。但由于缺少精确计算,做天气预报往往只能定性分析判断,凭经验做预报,心里没把握。 1957年底至1961年初,曾庆存被选拔派遣至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在苏联学习期间,他研究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成为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随即被用于实际天气预报业务,沿用至今。 4. 海洋工程技术奖 2018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共获得3项重大奖项,分别为: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①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魏志强教授牵头取得的成果“面向领域的智能计算理论方法与产业技术应用”,经过网络评审、会议答辩评审和评审委员会评审等多个环节的激烈竞争脱颖而出,被授予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②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会旺教授牵头取得的成果“亚洲沙尘和人为排放影响的海岸与海洋大气化学过程及环境意义”,被授予2017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③ 数学科学学院郭晓霞教授牵头取得的成果“矩阵方程的数值解法及相关理论”,被授予2017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5.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2018最佳影片奖、最佳新人导演、最佳男主角、年度最具美誉度电影、优秀合拍片奖、人文关怀奖。海洋天堂是由薛晓路自偏自导,李连杰、文章等主演的剧情影片。以片讲述了一个父亲倾尽所有,守护孤独症儿子的感人故事。 6. 2020年海洋科技进步奖主要负责本市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负责本市海域海岛使用、海底电缆管道铺设、海洋设施建造、海底工程、海洋倾废和其他海洋开发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参与开展本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和拟定,参与海岸线修测和沿海省际、区(县)际间海域勘界,参与海洋政策、法规、规划和有关标准制定等工作。 《上海市海洋“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化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上海事业要围绕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坚持以改革创新促发展,努力在新起点上取得新突破。提出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底,初步形成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上海全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环境友好、海洋安全保障有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管理先进的海洋事业体系。(沪府办发[2018]1号,2018年1月2日印发)海洋事务中心希望抓住海洋发展的大好机遇,引进优秀人才,一同守护国家的蓝色海洋。 7. 海洋科技创新奖拿奖了 2013年9月,范世錡参加歌唱选秀节目《快乐男声》,签约天娱传媒正式出道。2014年,主演科幻偶像剧《不一样的美男子》在湖南卫视首播。2016年,出演的古装玄幻剧《幻城》在湖南卫视钻石独播剧场。2017年,主演的都市爱情剧《可惜不是你》在芒果TV播出 8. 2019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海洋天堂得奖了。 2010年6月19日晚,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颁奖礼盛大举行。 作为2010年度第一情感大片,电影《海洋天堂》不负众望,一举斩获本届传媒大奖最佳电影奖,导演薛晓路荣获最佳新人导演奖。 9. 2020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2020年中国五大科技成就: 一:中国“天眼”开启地外文明搜索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我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为国家重大科技发展工程,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该望远镜于2020年1月11日正式投入运行,4月28日,正式开启外星文明探索,期间不断地发现新的脉冲星,截至2020年11月,共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并且将会在2021年,对其他国家开放,然而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我们还会对宇宙更多的区域展开探测,星辰大海才是我们远航的目的地。 二:天问一号的升空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开启了我国火星探测的第一步,天问一号此次航行,可以说是身兼重任,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即一次完成“绕着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天问一号的发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颗红色星球,探测火星的大气成分,温度变化,是否存在液态水等相关知识,为火星是否能够成为我们的第二家园提供理论基础。 三:嫦娥五号探月 嫦娥五号探测器,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经过8天的飞行,以及月球环绕,于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在月球表面着陆,在采集月壤完成后,嫦娥五号于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从月球表面起飞,在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成功后,于2021年12月27日1时26分,成功返回月球。使我国继美国以及苏联后,第三个取得月球土壤的国家,嫦娥五号带回的1731克月壤,拥有巨大的科研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土壤成分,了解是否有水以及氧原子存在的证据,嫦娥五号登陆以及返回的技术经验,为我国下一步进行载人登月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成功到达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这使我国成为即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奋斗者号的成功,让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又打开的新的篇章,对进一步探索海底生物,海底地质构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系统的开通,打破了美国GPS导航系统的垄断,使我国在军事,通信等诸多关键 领域,不再受制于人,并且北斗系统的高精度,信号强等优点,已经吸引很多国家前来合作。 |
船舶PSC(船舶PSC含义是什么) |
2024-03-16
|
查看详情 >> |
近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造船行业智能化绿色化 |
2024-03-20
|
查看详情 >> |
PPG推出PPG NEXEON 810涂料,可使船舶保持更高的速度 |
2024-03-18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