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技术动态 > 船舶发展的历史(船舶发展的历史背景)
船舶发展的历史(船舶发展的历史背景)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2-03 08:51 点击:714 编辑:admin

1. 船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隋唐以前中国海员体系的初步确立

(一)早期海员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1.隋唐以前水上交通的发展。

水上交通的发展是海员发展的基本背景,以漕运和海贸两条线进行介绍:从秦代“飞刍挽粟”到汉代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繁荣,内河船员渐成体系;从商、周时期海外贸易的探索到秦汉远洋航路的开辟,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与海外邻国的交往,以至隋唐海上航线的确立,初步形成近海远洋船员体系。

2.航海工具的制造及演进

航海工具的演进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海员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帆船的产生,从秦汉时期的高大楼船到隋唐海船的世界领先,造船规模逐步扩大,航海工具愈加先进,船员需求量急遽增加,同时分工也愈加明确,为船员队伍的壮大创造了条件。

3.航海技术的积累与进步

从导航技术角度来说,虽然此阶段处于模糊航海阶段,但随着天文、地文、水文航海术的逐步成熟以及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总结,航海区域逐步扩大,以导航为职责的技术性船员得以从一般船员中分离,并且作用愈加重要,航海技术的积累与进步成为中国海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二)传统海员体系的初步确立

1.最早的船艺与船员。

早期的船舶是以人力为动力的,划桨、撑篙、拉纤、使帆、操舵等原始船艺是船舶得以行进的主要手段,并由此产生了最早的船员。

2.船舶操驾人员的明确分工。

随着航海工具及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原始船艺的基础上,船舶操驾技术不断增加和更新,因此船员的分工也更加明确。以《太平御览》载战国时期吴国大翼战船船员的分工为例,已“战士”“棹”“舳舻”“操长钩矛斧者”“吏仆射长”等职事。

3.海员职业体系的逐步形成。

从原始社会到隋唐时期,传统帆船时代海员体系的重要构成角色——海师、篙工、楫手、舵手等的发展历程。

(三)模糊航海时代中国海员的航海活动

在模糊航海时代中国船员所创造的辉煌业绩,突出体现了早期船员在技术保障尚属薄弱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

1.海外移民。原始先民移居南太平洋岛屿、殷人航渡美洲、徐福东渡日本。

2.海外经略。战国越人横渡台湾、秦皇汉武巡游东海、隋朝陈棱击流求。

3.海外交往。三国朱应、康泰出使南洋、唐代鉴真东渡等。

4.海上起义。西汉吕母起义、东汉张伯路起义、东晋孙恩、卢循起义等,同时反映了民间航海及船员的发展。

二、宋元时期中国海员的职业发展与细化

(一)海员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1.海外贸易的繁荣。

宋元政府制定了有利于海外贸易的政策与法律,设立市舶机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自此开始,中国帆船遍及海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海员不仅数量上急遽增加,而且其职业得以发展和细化。

2.内河航运的发达。

宋代的内河纲运在唐代转般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直达纲,内河航运十分发达。

3.元代海漕的开拓。

元代海漕的开拓是对传统内河漕运的一次大变革,近海运输方式产生了一批海漕船员。

4.造船技术的精进。

宋元船舶工艺先进,结构复杂,体势庞大,较之前代需要船员更多,分工更细。

5.航海技术的突破性提高。

航海罗盘的应用使中国古代航海由模糊阶段迈进到定量阶段,航行区域更远,安全性大幅提高,中国船员的影响和作用更大。

(二)以海贸和漕运为中心的海员职业细化

1.宋代海外贸易船员。

以纲首、副刚、杂事、火长为中心,分为贸易业务和操船业务两类,船员的来源渠道多样,“入股”的雇募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利益团体,有利于船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宋代河运船员。

低级官吏统领下的民运体系,梢工、槔手、招头共同担责,并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3.元代远洋船员。

与宋代海贸船员体系相承,并且有所发展,增加了一些新的海员职事,奠定了古代船员体系的基础。

4.元代海漕船员。

征租民船与官督私运,产生了一批半职业漕运船员。

(三)宋元时期的航海成就及主要航海人物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航海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内河航运发达,更为重要的是海上贸易繁盛,主要的航海人物和海员在创造这些航海成就时的重要作用。包括:

1.两宋与高丽的海上交往。

2.宋元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3.宋元远洋航线的开辟。

4.宋元主要航海人物:徐兢奉使高丽,朱清、张瑄开海漕,殷明略开新航路,亦黑迷失下南洋等。

三、明清(中前期)中国传统帆船海员体系的完善

(一)明前期航海事业的空前繁荣

1.造船业兴盛与航海技术精进。

明初航海事业达到顶峰的背景因素,官营船厂遍及全国濒海临江处,仅南京一地就有宝船厂、黄船厂、龙江船厂、马船厂、快船厂等,船舶种类齐全,工艺先进。

2.明初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

突出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中船员的作用和价值。

3.郑和船队的船员及管理。

郑和下西洋船队船员数量;船员建制与构成;船员分工及管理;郑和下西洋对船员体系完善的贡献。

(二)“禁海”政策下明代海员的发展

1.“禁海”政策对民间航海的影响与限制。

朱元璋的“罢市舶、申海禁”;朱棣在筹备官方航海的同时对民间航海“遵洪武事例禁治”;从正统初年到正德五年的“禁、开”摇摆;从正德六年到嘉靖末以防倭为由的严格海禁;隆庆有限的开禁。

2.走私贸易与海商集团的形成与壮大。

小规模的散商与大规模的走私集团;汪直、吴平、曾一本、林道乾、林凤、郑芝龙等代表人物的走私活动;民间航海贸易所达到的广泛区域;突出民间航运贸易及船员的发展。

3.漕粮军运与“运丁”管理。

明代漕运实行军事化管理,由中央漕司统辖,其组织采取卫所制和编甲连坐制,编队运行,以保证漕运的畅通和安全。运丁成为事实上第一批职业船员。为保持现役运军的数额,明政府制定了签补运军的原则和措施,鼎盛时期漕运运军达十数万人。

4.海员对防海御倭的贡献。

明代抗倭斗争中,普通船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戚继光的战船标准配置“每福船一只捕盗一名,舵工二名,缭手二名,扳招一名,上斗一名,椗手二名,上用甲长五名,每甲兵十名”,各种船形有各种配置,船员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保证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三)清中前期传统帆船海员体系的日臻完善

1.清代的禁海与开放。

清初为防范郑氏集团的迁海政策;康熙开禁后对民间贸易的限制:①对出海人员的限制②对出口商品的限制③对出海船只的限制④对海船配备武器的限制;落伍于时代的外贸政策。

2.民间航运及海员的曲折发展。

郑氏集团的南洋贸易,康熙开禁后民间对日、对东南亚贸易、沿海沙船运输业的繁荣。

3.漕运旗丁的发展变化。

清代漕运承袭明制,实行军事化管理,维持着近十万职业水手的规模。这些人为了生存而结成各种帮派,最初的目的具有明显的互助共济性,但到清中叶以后,逐渐转向排它性和破坏性,从而对运河两岸广大地区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危害。

4.引水制度的确立与专职引航员的产生。

引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时期川江上有指引航向的“招头”;元朝在江阴设置“指浅提领”,为装运“漕粮”的船舶指引航道,以避开暗礁浅滩;明朝规定,凡驶往南京的朝贡船舶,进入长江后先停泊于太仓的“六国码头”,由中国官员检查后,再由“指浅提领”指引驶往南京。清朝乾隆年间,广州成为世界各国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的主要口岸,进出广州港的外国船舶很多,在那里有一批专门为进出港的外国商船提供引航服务的群体,古代引水制度至此确立。专职引水员的产生丰富了海员体系。

5.民间海员在军事航海与官方航海中的重要作用。

军事航海中技术船员的配备与作用;政治航海,例如出使琉球等属国封舟上船员的作用。

(四)我国古代的海员教育

1.发端于军事航海的海员教育。

明代水师分驻沿海与内河要害地区,“有警则随机策应,无事则分投教习”; 清代的军事航海教育更进一步,形成了水师定期操演制度化和“教习”专职化。

2.民间海员的“学徒制”教育。

从明末到清代,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世代经营海运和海贸事业的家族,通过招募学徒、招赘女婿或收养义子的方式传袭技艺或生意。

3.《舟师绳墨》的教育理念及价值。

明清时期具有航海教育工具书性质的著作中,林君升的《舟师绳墨》最为重要。主体内容6个部分,其中“捕盗事宜”和“众兵事宜”是关于军事技术教育的,而“舵工事宜”“缭手事宜”“斗手事宜”和“碇手事宜”是关于航海技术教育的。

2. 船的发展历史资料

发明了轮船的是美国工程师富尔顿。

富尔顿的父亲原是英国人, 1730 年来到北美洲, 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卡斯特, 富尔顿于1765 年11 月14 日出生在那里。

在富尔顿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好。在上小学的时候, 课外时间常到附近的一家机器铺工作, 曾经在枪匠的指导下制造过气枪。在这一时期, 富尔顿学到了机器制造、实验和绘图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 船舶的历史和发展

游艇的发展史,中国要先于西方,但和火药一样,得到长足发展的仍是在西方。

中国

早在中国唐代,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人发明了靠人力踩动木制桨轮,古称为“车船”、“车轮轲”。

1872年游艇(英文表述:NauticExpo,pleasure craft,yacht,refreshment boat)成为租借地的摆设,后来台湾地区引进游艇生产,取得了良好效果。

解放初期——51年成立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52年划归一级部,任务是抢修改装军船支援解放战争(45-50年)和朝鲜战争;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建造小炮艇;接管和改造旧中国的修造船厂;集中力量建造苏联转让的舰艇;组建船舶科技机构;着手研制万吨轮等。

1961至1978年,是新中国船舶工业曲折前进的18年。63年正是成立六机部。主要任务调整方针任务,组建国产化协作机制,立足国内配套,调整生产方向以军品为主,造船从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研制出核潜艇、远洋探测船、万吨轮等),贯彻战略部署重点建设三线。文革中遭到创伤。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军转民再次调整生产方针,实行军民结合、军品优先,民用船舶迅猛发展。以五种军船(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常规潜艇、导弹快艇、护卫舰)为重点,研制完成两项重大工程(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造船业稳步全面发展。1982年改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后又分为中国船舶北方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南方重工集团。

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令世人瞩目,随着生活品位的不断攀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位、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游艇运动渐为国人所认识。作为一种典型的舶来品,这种新式潮流不仅引起部分高收入人群的关注。也为许多城市发展新型服务性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游艇俱乐部在经营,但由于受到消费条件、自然条件和有关法律、法规滞后的制约,国内投资机构对这类新鲜事物所知甚少。有关游艇俱乐部如何成立并对之进行经营管理,仍属一个鲜为人知的领域。

西方

1660年,英国查尔斯二世继承王位时,英国有了世界上第一艘做工精细,具游艇意义的皇家狩猎渔船。贵族和富豪竞相以改帆船来夸耀。

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动力的轮船。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人把蒸汽机和螺旋桨安装在游艇上。

20世纪初期由于玻璃钢这种材质在游艇建造技术上的发展和生产成本的下降,玻璃钢游艇开始进入市场,所有现代工业的新式动力机器都用在了游艇上,甚至利用风力的古老帆船也要配备小功率的马达和自动导航的驾驶仪器。

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三产业中衍生出游艇俱乐部,在解决游艇的停泊难题后,游艇产业得到了更为蓬勃的发展。

现在西方国家几乎把所有的最先进的科技产品装备到游艇上。建造游艇的材料几乎能用到的都用上了,游艇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私人飞机的高档行走游玩工具。在今天的欧洲、北美以及澳大利亚,游艇已经是人们周末度假、休闲娱乐的一种工具。

依国际标准游艇的规格是以英尺计算的,从尺寸大小上分为三种:36英尺以下为小型游艇、36-60英尺为中型游艇、60英尺以上为大型豪华游艇。有小型艇(6米以下)、小型游艇(6~10.5米之间)、中型游艇(10.5~18米之间)、大型游艇(18米以上)。大型豪华游艇在尺度上分35~40米、41~44米、45~49米、50~54米和55~60米五个等级。

4. 中国船舶的发展史

六机部沿革及任务:

解放初期——51年成立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52年划归一级部,任务是抢修改装军船支援解放战争(45-50年)和朝鲜战争;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建造小炮艇;接管和改造旧中国的修造船厂;集中力量建造苏联转让的舰艇;组建船舶科技机构;着手研制万吨轮等。

1961至1978年,是新中国船舶工业曲折前进的18年。63年正是成立六机部。主要任务调整方针任务,组建国产化协作机制,立足国内配套,调整生产方向以军品为主,造船从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研制出核潜艇、远洋探测船、万吨轮等),贯彻战略部署重点建设三线。文革中遭到创伤。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军转民再次调整生产方针,实行军民结合、军品优先,民用船舶迅猛发展。以五种军船(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常规潜艇、导弹快艇、护卫舰)为重点,研制完成两项重大工程(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造船业稳步全面发展。1982年改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后又分为中国船舶北方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南方重工集团。

5. 船的历史发展以及种类

       轮船从事着各种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全球性商业航运,促成了人类生活的改变,造成人类以往连做梦也没想到的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每年海运进口货物超过3亿吨,总值超过300亿美元。

        其中一些奢侈品如瑞士钟表、俄国毛皮、苏格兰威士忌酒、意大利鞋、丹麦家具、法国葡萄酒,只不过占进口货物总值的一小部分;主要的进口货物是原料,包括4亿桶以上的原油、4000万吨铁矿石、1500多万吨铝土矿石以及国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其他物品。

       分类方法:

1、按民用运输可分为客船、货船、渡船、驳船;

2、按航行区域可分为海船、内河船和港湾船;

3、按航行状态可分为排水量船、滑行艇、水翼船、气垫船、冲翼艇;

4、按动力装置可分为蒸汽动力装置船、内燃机动力装置船、核动力船、电力推进船;

5、按推进器形式分:螺旋桨船、平旋推进器船、喷水推进器船、喷气推进器船、螺杆艇、明轮船。

6. 船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作为世界格局中三大战略板块的东亚、北美、西欧,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区域,为全球重心所在。从北极高空俯视地球,它们呈鼎足之势环绕在北极地区周围。从区位来看,北极地区构成了连接亚、欧、美三地的"中介"。三地之间的往来,构成世界交通的主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由于北极地区的严寒与封冻,传统的世界海洋交通依赖于低纬度的暖水区域,一些重要航线不得不"绕道"而行。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期盼,一条贯穿北冰洋、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海上捷径的出现。如今,气候变暖条件下,北冰洋海冰快速消融,"北极航线"逐渐显露真容。   "北极航线"一旦完全开通,将直接改变世界海运格局,对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与政治等产生深远影响,其战略意义值得思考。  一、气候变暖导致"北极航线"开通渐成现实  在现有的海洋交通格局中,东亚到达西欧、北美东岸,或欧洲到达北美西岸的航线十分遥远,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高昂。如果能够开辟通过北冰洋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北极航线",它将是北半球三大战略地区之间的海洋交通捷径。出于对"北极航线"巨大的商业价值考虑,人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跨越北极地区的新航路。但受寒冷气候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它只能局部地运行,未能改变传统的世界海运格局。  "北极航线"泛指贯通北冰洋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实则包括"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两个部分。按照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从北欧出发,经挪威海、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北部、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的航道称为"西北航道";从北欧出发,经巴伦支海、俄罗斯北部海域、楚科奇海、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的航道称为"东北航道"。"东北航道"又经常被称为"北方航道"或"北方海航道"。  "北极航线"一旦开通,将大大缩短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运输距离。以"东北航道"为例,从东亚到西欧的海洋运输,如果走苏伊士运河,其航程为1.8万公里至2 万公里,而走"北极航线"则可以缩短30%-40%的距离,仅为1.2万公里。  随着气候变暖,北极地区在夏季的海冰正在快速消融,"北极航线"愿景离现实越来越接近。  前期的许多科学研究表明,北极夏季海冰将在21世纪末期全部消失。但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超乎了人们的预期,预测北极夏季海冰消失的日期不断地被快速刷新。一些科学家预测,最迟到2080年左右,大多时间只有破冰船才能穿过的北冰洋,在夏天将成为无冰的海洋,船舶可以畅行。又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北极夏季海冰完全消失的时间将来得更早。一些海洋学家提出:北极夏季海冰将在不到30年时间内全部消失。实际观测数据显示,北极确实在快速升温,夏季海冰正在迅速融化,无冰区水域范围扩大,冰冻期缩短。科学家对"过去100年来北冰洋表层的升温趋势"项目的研究表明:北极的"升温现象从1995年以来尤其是从2000年以来特别显著",而且,北冰洋表层的升温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  科学家们一面在实地观测和记录北极海冰的变化,一面在实验室利用模型来计算和预测海冰的发展,同时对两者的结果进行比对。人们发现,北极海冰消退的实际速度远远超过了数据模式所预测的结果。  当然,要精确地预测到北极夏季海冰消失的确切时间是极其困难的,但趋势是明确的,北冰洋夏季海冰正在快速消退,完全消失的时间正在越来越靠近我们,从而,"北极航线"的贯通不久将变为现实。  事实上,一些探路者已经在"北极航线"上打下了先行者的足印,并开始享受新航路带来的丰厚实利。  2009年7月,两艘德国货船成功地进行了极地商业航行。德国布鲁格航运公司的货船"友爱"号和"远见"号于2009年7月在韩国装货,然后向北行驶,顺利抵达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扬堡港,并最后抵达荷兰鹿特丹港,完成了贯穿整个"北方航道"的全部航程。这次航行中,每一艘船的航次费用节省了30万欧元。布鲁格航运公司的此次航行在北极航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两艘德国船走的航线是整个"东北航道"第一条真正的商业航线。  至今,"东北航道"的商业航行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正在品尝"北极航线"带来的额外商业利润的好滋味。  2010年8月,俄罗斯最大的海运公司苏维科摩海运公司采用大型油轮,从摩尔曼斯克出发,成功地通过了北冰洋航道上航行难度最大的海域,向我国运输石油,进一步"证明了大型船舶在北冰洋航行的可能性"。此次试航成功进一步激发了俄罗斯船运公司的兴趣,他们计划在未来使用更大型号的油轮尝试"北方航道"的航行,期待"北方航道"能够成为向日本、中国等东北亚国家出口油气资源的一条新的商业航道。  继俄罗斯试航成功之后,挪威和丹麦也加入了"北方航道"的商业航行。2010年9月,挪威、丹麦和俄罗斯三方组成"北欧航海专家团",使用"北欧巴伦支"号最高冰级散货船,运载4万多吨铁矿石,取道"北方航线"前往我国。此次航行从挪威东北部港口出发,航线比稍早前俄罗斯的北极航行更长。与取道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相比,此次航行航程缩短了1/3,航行时间减少了8天,仅燃料开支就节省了约18万美元。负责此次航行的挪威船运公司认为:"北方航线"能更快运载油气产品、矿石和其他原材料到亚洲市场,对于在北欧和俄罗斯科拉半岛的企业极为重要。丹麦船东协会副主席弗利兹汉森表示:他们对北方航线非常感兴趣,认为北冰洋航线具有优厚的商业潜力。  诚然,"北极航线"的商业运行受航道自然条件、航道基础设施、导航服务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等因素制约,"北极航线"的完全开通尚需时日,但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北极航道"的商业利用势在必然,其前景已被打开,战略影响即将释放。  二、"北极航线"开通的全球性战略意义  世界海洋交通格局是以世界经济格局为基础的,全球最主要的海洋交通运输线分布在东亚(远东)、西欧和北美之间。当今世界航运的大部分航线设计就是为了满足这三个区域的贸易需要,这些贸易活跃的区域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一个带状区域内,连接这三个主要贸易区的航线基本呈东西走向。现行的航运地理格局缺乏一个真正地理意义上的国际航运枢纽中心,由于大陆的阻隔,三大地区之间的贸易运输绕航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运输成本过高,产品贸易周期变长,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环球海上航行中,目前,只能通过巴拿马运河或苏伊士运河来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甚至需绕道非洲南部。与这些航线相比,"北极航线"将大大缩短航程,平均可节省约40%的航行时间。因此,"北极航线"一旦贯通,将发展为沟通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的新的海洋交通大动脉。加拿大魁北克学院的拉塞尔教授指出:"随着北冰洋消融和航海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北方航道'将成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除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经济价值外,其战略作用不可低估,必将促使世界战略格局的改变。可预见的表现包括:  其一,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将整体性提升。  "北极航线"贯通后,北极地区这个原本相对冷僻的区域将变为一个人们穿梭往来的热门场所。新航路将带动沿线许多产业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巨大地促进一些港口、城市的壮大,北极地区的人口也将随之增加,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强。如经过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北部海域的"西北航线",将在石油、矿产和货物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并取得良好的商业效益。  其二,航线所经过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得到加强。  "北极航线"的开通将提高北冰洋沿岸国家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特别是那些航线经过其所属海域的国家,将获得一定的对海上交通要道的支配权,强化其海权地位,并转化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国对新航路的影响是明显的,"东北航线"的绝大部分需经过俄罗斯控制的海域,"西北航线"更多地需经由加拿大的北方水域,而两条航线最终都需要通过俄罗斯和美国控制的北极水域。  其三,世界格局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由于北极地区地处欧、亚、北美三大洲的中心,北极通航后,北冰洋将成为三大洲海洋交通的捷径,这样,现在的世界海洋交通格局将被打破。  现有的环球海洋运输线位于地球的南北居中位置,这根世界运输大动脉串起了一连串的战略要地和世界热点,从马六甲海峡--北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加勒比--巴拿马运河--东南亚,形成无数战略热点和兵家必争之地,成为世界海权争夺的重要战略区域。这条航线上,诞生了许多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也使许多国家或地区战略地位陡升,意在控制世界或争夺世界霸权的国家无不将其重要战略资源配置在与之相关的区域,形成当今的世界战略格局。  而新航路一旦开通,将分散一部分原有航道的贸易物资,原全球航运线的分量和地位有所下降,航道给航线所在国带来的影响也将随之降低。地球中路战略地位下降,北极地区战略地位抬升,这种对比变化将导致世界重心向北方偏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格局。  笔者构想提出一个以北极地区为大平台的世界海洋交通运输新格局。在北极点附近建立一个集海运、空运、中转、仓储、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北极大平台,它将成为第一个真正地理意义上的国际航运枢纽中心,世界将形成一个以北极大平台为中心的辐射网状航运格局,北极终成"北集"。北极平台的建立,使得出现全球意义上的枢纽成为可能。  其四,形成与北极事务相关的新的利益结构,并可能引发一系列国际战略调整。  距离大大缩短的新航路带来的经济利益显而易见,贸易各方将直接受惠于气候变暖导致的这个副产品,即使是远离北极地区的国家也可能从中受益,世界上会有更多的国家或实体加入到这个利益体系中。一旦新航路发育成熟并确立其在世界海运体系中的地位,包括国家、政治实体、经济体等在内的诸多国际行为体对它的依赖随即产生。  新航路对于海洋军事力量的配置与机动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美国、俄罗斯等海洋军事大国将作出相应的战略反应。如俄罗斯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之间的机动与协同,在新航路条件下,将彻底改观,俄罗斯的整个海权状况将发生根本性改变,随之其安全与防务思想和实践必将改变。这些变化还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北半球的国际行为体作出一系列相应的战略调整。  三、"北极航线"对我国的战略影响  "北极航线"的开通将对我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战略影响,其中包含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有:  其一,北极航线开通将缩短运输周期,降低运输成本,对我国的对外航运和贸易直接带来经济利益。  如果海冰继续融化,一条跨越北冰洋的"海上高速公路"将进一步缩短欧洲与太平洋沿海地区之间的距离。如果北极海域在正常的季节条件下变得适航,这对国际航运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于那些因船体太大而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船舶意义非凡。  如果我国使用"北极航线",将明显节省运输成本。从航程来看,我国利用"北极航线"到达欧洲和北美的距离都将缩短,但幅度不一。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通过"西北航线"到达北美东岸的航程,比目前经过巴拿马运河的航程缩短约2000至3500海里。而通过"东北航线",从我国东部港口到达欧洲的距离比经由红海和地中海的航线大大缩短。以上海港为例,上海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地港口的航程将缩短25%,上海以北的港口最多可缩短55%的航程。航程缩短带来的海运经济成本是非常显著的。据测算,如果"北极航线"完全开通,我国每年可节省533至1274亿美元的海运成本。  其二,北极航线将改变我国对外运输格局,增加对外交往途径的选择,海洋交通路径进一步多元化,有利于减缓对印度洋航线的依赖,分散海洋运输安全风险。  我国已经发展为一个世界级的贸易大国,与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和运输联系。受当今世界贸易体系结构和我国在世界交通地理结构中位置等特征控制,我国通向世界各地的海洋运输线主要存在三大方向:即我国通向印度洋、大西洋方向;我国通向大洋洲方向;我国通向太平洋、美洲、大西洋方向。其中,向西和向东为中国的两大远洋主干线。我国现有的对外海洋交通运输格局使中国对通向印度洋的航线已经产生明显的依赖,并延伸出诸多战略与安全问题。  一旦"北极航线"完全开通,将为我国的对外交通提供一种额外的选择,有利于实施海洋交通运输的多元化,扩大我国在国际政治中的自由空间和战略回旋余地,规避在原有运输格局中已存在的风险。如我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研究员指出的那样,"北极航线开通,将使我国现有的东、西向两条远洋主干航线上增加两条更为便捷的到达欧洲和北美的航线,可以减少海上运输成本,开辟新的海外资源能源采购地,降低和分担途径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索马里海域和苏伊士运河等高敏感区所带来的政治风险和经济成本"。  其三,"北极航线"将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给我国东部沿海特别是北部沿海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机会。  地缘经济规律告诉我们,沿海地区总是能够从海洋运输和贸易体系中获益。从我国的区域经济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拥有能够直接连接到世界各大经济区域的海洋通道,具有独特的地缘经济优势。因此,"北极航线"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缘经济优势,为东部沿海带来新的增长和发展机会。  从我国沿海地区的南北格局来看,上海以北的北方沿海地区的优势将更加明显。简化地看,全球性的海洋交通运输网络中最主要的干线在靠近赤道的位置,即总体上位于我国以南。因而,在现有的世界海洋运输体系中,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交通便捷优势更加明显。但是,由于我国北方地区离北极地区相对较近,"北极航线"开通后,北方沿海的优势将得以显现,从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其四,"北极航线"为我国与欧洲、北美、俄罗斯之间的联系增加新的纽带,有利于加强我国同这些地区之间的关系。  北极升温将导致北极地区成为一个新的资源和能源产地,"北极航线"的开通又将北极地区通过海洋运输便捷地同世界各地连接起来,对于靠近北极地区的我国,北极将成为一个新的资源进口目标地区。同时,北极资源开发和"北极航线"通航将整体性地提升北极地区在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北极地区范围内的许多区域--俄罗斯、北美、欧洲--之间,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同北极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和互动将进一步得到加强,这为世界主要战略地区之间的国际关系增添新的和重要的基础要素。"北极航线"为我国与欧洲、北美、俄罗斯之间的联系增加新的纽带,有利于加强我国同这些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其五,"北极航线"将加强北极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北极区域的一体化程度,并加大北极地缘政治形势的复杂度,给我国处理与北极国家之间的关系增加难度。  "北极航线"通航后,北极地区内部增加了连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海洋交通大动脉,必将加强北冰洋沿岸各个地区和北极各国之间的交通往来,带动北极国家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与互动,并将促进北极地区作为一个新的地缘经济区域和地缘政治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北极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将显著加强。同时,"北极航线"将演变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相关国家之间将展开争夺和控制权,对"北极航线"支配权的争斗将成为北极国家之间和有关国家之间新的地缘政治竞争目标。  北极国家之间在"北极航线"问题上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相互矛盾。我国同北极国家之间同样也存在共同利益,但双方关系不平衡,我国整体上处在被动地位。在"北极航线"问题上,北极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或将给我国处理同北极国家的关系带来许多难题,而且,我国作为一个航道的使用者,可能的战略被动性不可忽视,再则,未来气候变暖对于航道的影响,北冰洋航道的季节性,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其经济效益尚难评估。

7. 了解船舶的发展史图片

字源演变

船,最早见于金文。本义为水运工具。后逐渐演变为楷书体及简化版的“船”字。其字源演变图如下:

船的字源演变图

船,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chuán,最早见于金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船”的基本含义为水上交通工具,如船舶、船只。

在日常使用中,“船”也常做名词,表示空间交通工具,如太空船。

8. 船舶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491厂始建于于1970年3月。

1970年,原第六机械工业部在九江地区成立指挥部,也标志着九江地区的船舶工业发展开始了新起点。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九江船用机械厂应运而生,军工代号“491厂”

井冈山机械厂军工代号“491厂”,地址为瑞昌市夏畈镇夏畈村石溪冲村,这里距离瑞昌30多公里,距九江70多公里。

到70年代中期,工厂更名为“九江船用机械厂”。

9. 船舶发展的历史背景简介

1825年丹麦科学家奥斯勒用钾还原氧化铝得到少量金属铝。1854年法国科学家德维尔用钠还原NaALCL4络合盐,并建厂生产一些铝制头盔、餐具及玩具,其价格昂贵,等同于黄金。1886年美国霍尔和法国艾鲁特同时分别获得用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方法制取金属铝的专利。1888年美国匹兹堡建立第一家点解铝厂,铝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

1888年发明的而用拜尔法由铝土矿生产氧化铝以及直流电解技术的进步,为铝生产向工业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世纪末期铝的生产成本开始明显下降,铝本身已成为一种普通常用金属。20世纪初期,铝材除了日常用品外,主要在交通运输工业上得到了应用。1901年用铝板制造汽车车体;1903年美国铝业公司把铝部件供给莱特兄弟制造小型飞机。汽车发动机开始采用铝合金铸件,造船工业也开始采用铝合金厚板、型材和铸件。随着铝产量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铝材在其他工业部门(如医药器材、铝印刷版及炼钢用的脱氧剂、包装容器等)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大刺激了铝工业的发展。1910年世界的铝产量增加到45000t以上。已开始大规模生产铝箔和其他新产品,如铝软管、铝家具、铝门窗和幕墙,同时铝制炊具及家用铝箔等各种新产品也相继出现,使铝的普及化程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德国A . 维尔姆于1906年发明了硬铝合金(Al-Cu-Mg合金),使铝的强度提高两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大量应用于飞机制造和其他军火工业。此后又陆续开发了Al-Mn、Al-Mg、Al-Mg-Si、Al-Cu-Mg、Al-Zn-Mg等不同成分和热处理状态的铝合金,这些合金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大大拓展了铝的用途,使铝在建筑、汽车、铁路、船舶及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的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铝工业在军事工业的强烈刺激下获得了高速增长,1943年原铝总产量猛增到200万t。战后,由于军需的锐减,1945年原铝总产量下降到100万t,但由于各大铝业公司积极开发民用新产品,把铝材的应用逐步推广到仪器仪表、电子电气、交通运输、日用五金、食用包装等各个领域,使铝的需求量逐年增加。1956年世界铝产量超过铜,居有色金属首位。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原铝产量已超过1600万t,再生铝消费达到450万t.铝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0. 中国船舶的发展历史

海运发展简史

海运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最早的人类时代,人们想要探索海洋之外的事物。今天,尽管各个国家随着历史的进程已经产生了巨变,但海运还是与以往一样重要。

已经证实,在四万五千年前,居住在现代澳大利亚的人们会使用小船旅行和寻找食物资源。虽然我们对当时的航行方式知之甚少,但由此可知,在文明兴起之前,人们就能够使用船只了。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建立早期贸易航线

阿拉伯海的西边是现代印度,北边是巴基斯坦,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几千年前的第一批早期沿海航行的主要海上贸易航线之一。在此期间航行的原始船舶不会偏离海岸太远。在沙漠国家运输这些货物的必要性以及土匪抢劫旅行大篷车的潜在风险意味着通过陆路运输可能与海运一样危险。

这个地区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早期的海运——事实上,人们相信,航运科学是在巴基斯坦流域的梧桐河周围开始的。在早期的海上船舶上,他们能够用水手的星盘在海上找到自己的路。这种仪器可以预测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的位置——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十一世纪,中国发明指南针为止。

在同一时期,罗马人也抓住了航运的机会。罗马人拥有大型商业船队,最好的一艘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通过地中海。事实上,海运粮食和建筑材料等低价值商品的价格可能是陆运价格的六十分之一。

罗马人在公元1世纪和2世纪扩展了他们的海运贸易航线,跨越印度洋运到了南亚,在这里他们可以和富饶的泰米尔王朝交易。这些商业船只的成功也吸引来了海盗,历史上保护商船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Baidu
map